当前位置 首页 农女种田:拐个将军来经商 第六百一十五章 和谐

《农女种田:拐个将军来经商》第六百一十五章 和谐

作者:林木森 字数:1820 书籍:农女种田:拐个将军来经商

  苗先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康人家,名字苗绪。他自小上过私塾,他十岁那年清朝小皇帝退位,推到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封建社会与维新变法在风雨之中摇摆,新思想在抗争之中萌根发芽,但,顽固不化的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无法连根拔起,国运由此动荡不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有少数当官的、做大买卖的、还有乡绅地主继续着他们逍遥自在、养尊处优的生活,同时还为所欲为,强抢民女,霸占别人家的房产与土地,甚至杀人放火随时随地发生。

  十五岁的苗绪去了北平,他与他的表弟一起念书,他们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匪徒猖狂,倭寇嚣张跋扈,他们举起了拳头走向了街头,向政府提出铲除腐败,抵制洋货,消灭倭寇。

  由此,苗绪上了黑名单,为了活命他四处漂泊,最后他到了山东青峰镇,认识了他的太太。他的太太是一个做小买卖的小商贩的女儿,没有多少文化,只有一颗善良的心。她见苗绪不仅一表人才,还知书达理,就让她爹给苗绪在青峰镇找了一份工作,在当地中学当教员。

  教书先生是让人羡慕的工作,又让人尊重。当地几乎没有几个人认字,有钱人家才能把孩子送去学堂念书,没钱的孩子只能下地种田,或者到离着青峰镇不远的弥河码头扛大包。

  小镇上的人如果收到了家人来信,或者想回信,都要跑到苗绪跟前,让他给念念,或者写一封回信。

  苗绪不仅免费为人写信,还要赔上纸墨钱,大家都很尊崇他,老老少少不喊他的名字,直接喊他苗先生。

  苗先生和苗太太还有一个儿子,今年十六岁了,在青岛念书,他很少回家,甚至逢年过节也很少见到他的影子。苗太太由此想再生个孩子,没想到这个孩子刚刚出生几天就夭折了。

  第二天星期六,苗先生没去上课,他坐在屋里喝茶。

  顾小敏对苗先生说她和梁子叔准备明天回郭家庄。

  苗先生把身体依靠在椅子上,他的眼睛落在他手里的茶碗上,张张嘴角想说什么,没有说。

  苗太太怀里抱着小九儿坐在一旁,她的眼睛盯在小九儿的脸上,她蜷着舌头,嘴里发出一点点清脆悦耳的声音,逗的小九儿踢着一双小腿,“咯咯咯”之乐。

  看得出来,苗太太不舍的小九儿走,小九儿的的确确惹人稀罕,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他眼前的人儿,一个小嘴无论吃饱了,还是睡着、醒着都“咿呀咿呀”地动,好像在说什么话。

  “苗先生,我们欠您和苗太太太多了。”顾小敏嘴里说着,身体往前站了站,面对着苗先生和苗太太深深鞠了一躬。

  “小丫头,你不要这么说。”苗太太抬起头,她的脸色比第一天见到她好多了,多了点红色:“这个光景下,怕路上不安全,毕竟还有五六十里的路,如果不走偏道,五六十里路不算远,大路不能走,有鬼子,这是最让人焦心的事儿。”

  苗先生把手里的茶碗放在桌子上,站起身走到顾小敏身边,他眼睛里含着慈爱,语气平和:“我准备出趟门,等我回来,我亲自送你们回郭家庄。”

  顾小敏只好点点头,退出了屋子。

  走到院里,顾小敏从墙根下抓起了笤帚,一下一下地扫着。几只喜鹊从头顶飞过,落在东厢房的屋脊上,好像它们认识顾小敏,就那样静静地看着她。薛婶从火房碾着小脚走了过来,她抓着腰上的围裙擦着手,嘴里着急地吆喝着:“丫头,太太说,这一些活不用你伸手,瞅瞅,怎么好呢?热不热?快进北屋凉快凉快,歇歇脚。”

  顾小敏抬起衣袖擦擦脸上的汗珠子:“薛婶,您忙,俺不做活心里不好受,总觉得欠您们太多,俺又没钱给苗太太……”

  “小丫头,不要瞎说,让太太听到不高兴,别说太太不高兴,俺这个下人听了也不高兴,谁要你的钱?苗先生两口子帮助别人从不谈钱……你的梁叔也很勤快,天不亮就把面馆门前打扫的干干净净,太太还找出了先生不穿的衣服给他,俺看着他穿着很合体,看着也清爽多了。”

  “苗太太是好人。”在苗家住了一天不到,顾小敏看出苗太太不仅心底善良,还喜欢干净。她房间的桌椅、凳子、茶具,甚至白银帐钩子都铮明瓦亮;炕头的铺盖、床单、罗纹帐,一针一线都很细腻,摆放的井井有条;她身上穿得更没的说,虽然都是粗布衣衫,一尘不染,斜襟袖弯处挂的手绢,都熨得平平整整,不见一个褶皱;头发虽然不多,也梳得光滑。

  苗先生也是好人,他没有别的嗜好,不喝酒,不抽烟,他只喜欢喝茶,无论午饭早饭过后,他都要喝上几碗茶,晚上他一般不喝茶,他说怕夜里睡不着。

  每天早上吃完饭,他穿着苗太太给他亲手熨平的衣服,背着手走出家门,他去学校上课,他喜欢他的工作,更喜欢他的学生。扭脸看看站在门口的太太,笑笑,招招手,然后扭转身,大踏步沿着青峰镇中心大街往前走去。

  今儿吃晚饭的时候,苗先生一直闷闷不乐。

  吃过饭,薛婶手里抓着抹布,收拾桌上的碗碟,她小心翼翼看了苗先生一眼,苗先生垂着眼角盯着一个地方,眼珠子都没有眨一下,她心里说:不知先生遇到什么烦心事儿了?

  “薛嫂,给烧点开水来,好吗?我想泡一壶茶喝。”苗先生嘴里一句话吓得薛婶一哆嗦,抹布从她手里滑落。

  “是,先生。俺马上去。”

  当薛婶把一壶热水放在他桌前时,他从嘴角挤出一丝微笑:“薛嫂您下去吧,早点去休息,帮丫头照顾一下婴儿,我与太太说几句话。”

  “是。”薛婶弓着腰,退着小脚往后走了几步,走到门口,一扭身迈出了屋子。

  苗先生给苗太太也倒了一杯茶:“来,喝一口,就一口,不要喝多,你是低血糖,不能多喝茶。”

  “你知道还让俺喝,什么意思?”苗太太语气里带着担心:“学校有愁心事吗?”

  苗先生摇摇头,闭着眼睛,把手里的茶碗举到嘴边吮吸了一口,长叹了一口气:“唉,表弟他们离开弥河镇快十一个月了,俺给他们算着日子呢,一点消息也没有,咳,这几天报纸刊登着日本人取胜的消息,这不是好消息。”

  “日本人故意撒谎,故意那么说,你也信?!他们的话一句也不要相信,不,半句话都不要信,他们之所以这么嚣张,都是因为有的人相信他们的鬼话。”苗太太声音里带着激动的情绪,她的脸由于激动而涨红。

  苗先生突然把手里的茶碗狠狠放在桌子上,声音里带着兴奋:“对,你说的对,没想到我的太太还有这样的思想境界?谁说我太太没文化,我就跟谁急。”

  夜渐渐深了,小九儿躺在顾小敏身旁,蹬着两条小腿,瞪着一双大眼睛,一点也没有睡意。

  薛婶坐在炕沿上,手里穿针引线纳着一只鞋垫子,嘴里唠唠叨叨:“丫头,看着你小小年龄知道礼数,刚才你们去吃饭的时候,太太在屋里与俺夸你呢。”

  薛婶人实在,说话小心翼翼,脸上始终如一地、每时每刻地挂着淡淡的微笑,给人轻松的感觉:“太太心地善良,更心灵手巧,做事儿利索,就拿过年包饺子说吧,可以不用她动手,她抢着帮你洗菜,和面,每次都包好多,分给那一些乞丐,她说过年吗,都要吃饺子,或多或少沾沾喜庆。对了,听先生说,那个小白瓜抢了你两块饼子,那孩子觉得对不起你,是他来找先生说,让苗太太给你弟弟喂奶……那个孩子苦命,他的父亲被鬼子飞机扔炸弹炸死了,他母亲被炸去一条腿,他今年刚刚六岁,每天不是讨饭,就是去抢人家手里的食物……”

  听了小白瓜的故事,顾小敏流泪了。她可怜小白瓜的遭遇,可怜他小小年龄失去了父亲,可怜他小小年纪照顾残疾的母亲。让她没想到的是小白瓜还有一颗善良的心,还偷偷观察她的一举一动,还跑来苗家找苗先生帮助她,真的让她感动。如果有机会,她一定见见小白瓜,给他吃的,她没有;给他点什么呢?

  薛婶嘴里继续念叨:“如果不是有那事儿,太太怀的娃也不可能保不住。前面柜台上的那个曲先生是太太的娘家人,他亲眼目睹了鬼子在河滩村杀人放火。以前他不在我们苗家做事,他是做木材生意的。那天他刚从外地跑买卖回来,走到村口,听到村子里传出鬼哭狼嚎的声音,还有断断续续的枪声,他没敢进村子,他蹲在麦田里半响午。一切静下去后,他才小心翼翼迈进了村子,全村两百多户呀,全部都被鬼子杀了……苗太太的爹娘,还有弟弟和弟妹也躺在血洼里……她的弟妹已经怀孕六个多月了,鬼子活生生剖开了她的肚子……太太听说后当成昏迷不醒,第二天就小产了,她的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薛婶嘴里话吓得顾小敏胆战心惊,更多的是恨日本鬼子,她想起潘嫂的死,潘嫂也死在鬼子手里,让一个月大的小九儿失去了母亲。

  “我也有一个女儿,前年就嫁了人,年龄大你三岁,是太太给找的人家,唉,本可以不这幺小嫁人,嫁了人也是给人家做丫头使唤,没有办法,都是鬼子闹得,谁都想把姑娘早点嫁出去……”

  顾小敏搂着小九儿在薛婶唉声叹息的声音里睡着了。

  夜已经进入了三更,一点点风卷着路边的一片落叶,飘到了大门口外面的台阶上,两扇黑漆漆的大门在风里摇晃,声音很小,小的如蚊子在耳边萦绕,没有草丛里虫子的声音大。

  苗先生静悄悄走出了他的书房,他肩膀上披着他白天穿的长褂,他的手里抓着一根棍子,这是他的防身武器,用他的话说,他手里绝不拿刀,他毕竟是书生,书生用笔杆子说话,拿刀动枪不是对自己人,那是对倭寇。

  他的脚步停在了大门口内,他的身子往门扇上倾斜150°,把耳朵靠上去,眼睛眯眯着,上下嘴唇蠕动了一下,没有说话。

  门外传来了他熟悉的声音:“是大哥吗?”

  苗先生嘴里没有回答,他轻轻摸索着从门上拿下门栓立在墙角,然后双手分别抓着两片门,缓缓敞开一条缝,月光照在他熟悉的一个身影上,他心里一激动,这不是表弟姚訾顺吗?表弟带领着队伍去沧州好长时间了,他每天牵挂着、担心着,今儿终于回来了。

  “快,快进来。”

  “大哥,您好呀。”姚訾顺嗓子眼里念叨了一句,一闪身跨进了院子。

  “跟俺来,俺这几天一直在等你们。”苗先生把两扇大门重新关好,带着姚訾顺迈进了他的书房。

  进了屋,他没有点灯,这是习惯,半夜三更,一点光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只是他没想到有一双眼睛正紧紧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你们怎么刚回来啊?出去快一年了,你让俺挂心呀,你再不回来,明天俺准备去一趟弥河镇许家问问,你快说说,沧州的情况怎么样?你们回来了住在哪儿?”

  “那边情况很糟糕。”姚訾顺垂下了头。

  苗先生心里一紧张,这样的话姚訾顺很少说,除非真的很糟糕:“有多糟糕?”

  “死了、失踪一千多兄弟,咱们武器弹药不够,国军的援军没有及时赶到,战斗很惨烈。我全须全尾回来已经很幸运了,几个兄弟伤势很重,许连盛把那些伤员藏在沧州的许金府里,他们暂时不能回来,巴爷和他手下几个兄弟失踪,我至今没找到他们的下落……我们这次回来住在青峰山。”

  “蟠龙山的情况怎么样?听说鬼子已经进入了郭家庄。”

  “罗一品是那边的队长,她做事周详,有计划有准备,又有智慧,党组织把那支队伍交给她,我相信她的能力,还有许连成已经回到了她的身边,他们两个一文一武,加起来胜过诸葛亮。”

  “那就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苗先生声音里带着希望。

  突然,东厢房传来小九儿两声啼哭。

  姚訾顺一惊:“嫂子生了?!”

  苗先生摇摇头,黑暗里,他的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那个孩子命薄,活了几天就死了。”

  “俺听说了嫂子娘家河滩村的情况,我们回来晚了……这是谁家孩子呀?”

  “表弟,你不会想到是谁,开始我也没想到是她,后来,我把她的每句话总结了一下,我恍然如梦,原来她是顾家三丫头。”

  姚訾顺猛地从椅子上跳起身来,双眼瞪大:“三丫头身边带着巴爷和潘嫂的孩子是吗?我去了潘家村,潘家村的房子被鬼子烧了,大多村民都离开了村子,还有少数人住在山上……没想到,这个丫头还活着,还把巴爷的儿子平安带出来了,太了不起了。”

  “她身边还有一个人……”

  “谁?”姚訾顺又大吃一惊。

  “是俺梁子。”梁子的声音从窗口传进来。

  听到梁子声音,姚訾顺热泪盈眶,他的脚步向门口窜了一步:“梁子,你还活着?太好了。”

  姚訾顺在潘家村住过很长时间,为了消灭宗大盲,梁子出过不少力,大家对梁子评价很高:他不仅有胆识,还机智,更有抗日热情。

  “姚先生,没想到您是苗先生的朋友,您们的话俺都听到了。”

  梁子声音里带着诚实:“不好意思,换了地方俺睡不着,苗先生,您不要见怪呀。”

  “你不是睡不着吧?你是怕我把两个孩子卖掉?对不对呀?”苗先生笑了。

  “谢谢你梁子。”姚訾顺走到梁子身边,抓了抓梁子的胳膊:“真的感谢你,丫头他们有你保护,巴爷知道了一定非常高兴。”

  憨厚的梁子不好意思了:“没,没有,俺没做什么,要谢就谢苗太太和苗先生。”

  天亮了,公鸡的一声长鸣拉开了东山上厚厚的晨雾,惊醒了弥河水与青峰山。

  青峰镇南邻弥河镇,中间隔着几个村子,还有一条长长的弥河支流;东临青峰山,这座山海拔比蟠龙山矮不多少,丘陵高低不平,山脊起伏连绵,四周又有多条河道与峡谷,云烟缥缈;太阳出来,裸露的岩壁峭石被霞光染的赤红,与葱松、与山脚下的田野相互映照;一副画卷随风舒展,画上有五颜六色的花蕾,吸引着蝴蝶与蜜蜂,不甘寂寞的云儿,脱下她轻盈的云衫,抓着一角搅扰着弥河水,荡起一片片涟漪,提起湿淋淋的衣衫抛向画卷,撒下一滴、两滴、三滴晶莹剔透的珍珠,似雨似雾,让住在青峰山附近的人感觉空气都是潮湿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