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归来是你也是诗 上部:聚散 第四十二章 十字路口

《归来是你也是诗》上部:聚散 第四十二章 十字路口

作者:晏诚 字数:3482 书籍:归来是你也是诗

  司百芳的事迹接连登上报纸和广播,这让她一时间成了济州人关注的社会热点。很多爱心人士被司百芳的遭遇所打动,给她邮寄了钱,而且其中相当多的人都是匿名。有了这些钱,司百芳在一两年内都可以不必再为了钱而发愁,因此她决定这一个学期之后便辞去高杨中学的工作,专心在济州大学读研究生,体验一下在校大学生的生活。

  济州大学研究生录取结果一出来,吴道就和司百芳分析讨论了未来选哪一个导师最合适,并最终定下了一个导师。吴道随即找那个导师带的研究生要了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司百芳因为忙于准备电台的节目,一直没有给那个导师发邮件联系。电台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她给导师发去了邮件。两天后,导师给司百芳回复了邮件,说他知道司百芳的经历,很乐意招收她做自己的研究生。司百芳考研的最后一个悬念终于也尘埃落定。

  吴道干了一年的代课老师之后,也攒下了一些钱。虽然他非常舍不得班里的学生们,但研三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何况司百芳已经决定离开,他就决定和司百芳一起辞职。

  暑假的时候,吴道回了齐城县。司百芳因为已经辞去高杨中学的工作,在济州没有住处,也返回了自己的家乡牡丹城。

  在家里的时候,家人和亲戚朋友问吴道研究生毕业以后想干什么,他不置可否,只是顺着别人的意思说。

  研一到研二两年的时间,吴道都在为了司百芳考研的事情而忙碌,心里想的也是司百芳的事情。在研二时,田莫问就问过吴道,研究生毕业以后是考博士还是工作,如果想要考博,他可以帮忙联系导师。吴道一方面想要考博继续深造,好完成自己做一个学者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想离开司百芳。济州大学外国文学专业没有博士点,不仅如此,整个济州没有任何一个大学有这个专业的博士点,这让吴道感到绝望,如果他要考博士就只能考外地的大学,但如果那样,他就要离开司百芳。吴道为当初转专业的决定感到后悔,如果没有转专业的话,现在完全可以报考本校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为了司百芳,他可以放弃喜欢的研究,然而现在后悔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他只能对田莫问说,自己还没有想好要不要考博。期间,有一个法国学者到济州大学讲学,田莫问特意向他引荐了吴道,并希望吴道能够跟随那个学者去法国留学。吴道非常想去法国留学,但他留恋司百芳,再加上他的法语并没有达到留学的水平,最终也没有成行。如今司百芳已经成功考上了研究生,他也即将进入研究生的最后一个学年,的确到了应该考虑并且决定未来去向的时候。

  吴道一时间难以决定研究生毕业之后究竟应该考博还是工作,这是一个两难的决定。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许久没有联系的赵武,这位好友此时已经毕业,不知道他接下来会去哪里,会做什么工作。吴道给赵武打了电话,询问他未来的打算,赵武说,他感到做学问非常无趣,就没有考博士,他要参加工作了,工作单位是浙江省文化厅。这个回答让吴道大吃一惊,然而他知道,赵武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他做什么事情必然有他的考虑。

  新学期开始,吴道进入了研三,司百芳则成为了研一的一名新生。此时,吴道仍然对未来犹豫不决,他一方面抓紧时间写毕业论文,另一方面也做着考博的准备,此外也时刻关注着济州的招聘信息。

  在济州大学里,吴道和司百芳每天还是形影不离。周围的同学都以为他们是情侣,他们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这是他们之间的默契。吴道非常眷恋这样的生活。

  十月中旬,上海要举办中法文学研讨会,会有中法两国的知名作家和学者参加,会期三天。研讨会不收取任何费用,还提供食宿和交通补助。田莫问让吴道和研二的两个研究生刘丽丽和许一诺都报名参加。吴道把研讨会的事情告诉了司百芳。司百芳从来没有参加过学术活动,又听说会有知名作家和学者参加,就也非常想去,于是向导师请了假,也报上了名。

  田莫问本来也要和自己的三个研究生一起去上海,但到了出发的前一天,他临时有事,就取消了计划,让吴道带着两个师妹去。

  出发的那天,四个研究生一早就在济州大学南门口集合。吴道提前告诉了刘丽丽和许一诺,还有一个研究生要和他们一起去上海参加研讨会,但并没有说是谁。刘丽丽和许一诺都见到过吴道和司百芳在一起,也以为他们是男女朋友关系,看到同行的人是司百芳,就都冲吴道笑了笑,刘丽丽还小声说:

  “嫂子可真漂亮。”

  吴道对刘丽丽笑了笑,没说什么。他介绍司百芳和刘丽丽、许一诺相互认识,之后四人乘出租车去火车站,在那里又乘火车前往上海。

  火车到达上海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出发之前,吴道就在网上查了路线,走出火车站之后,他们又赶紧坐公交车去举办研讨会的大学。

  四个人都是第一次到上海,一路上他们欣赏着窗外的风景,比较着上海和济州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是济州和上海根本没法比。司百芳还对吴道说,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大都市相比,她更喜欢北京,因为北京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上海相对而言,在这方面还是要差一些。

  公交车行驶了将近一个小时,四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他们又急急忙忙走进学校,向好几个人问了路,才终于找到了研讨会报到处。报完到之后,会务组让他们选择住宿方式,可以住在本校专门用来承接会务活动的学生宿舍,也可以自己去外面找宾馆住。学生宿舍是四人间,每天三十元,如果到外面住宾馆,不可能找到这样便宜的房间。四个人都选择了住学生宿舍。

  安排好住宿之后,稍作休息,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四个人又来到外面吃饭。奔波了一天,四个人都很累,吃完饭之后也就早早回到了宿舍休息。同一个宿舍里的人都是来自各个大学的研究生,吴道和他们做了简单的交流,但相互之间终归并不熟悉,话也就都不多。

  第二天,研讨会正式开始。受邀参会的作家和学者相继登台做专题讲座。吴道和司百芳都听得非常认真。

  研讨会前两天,会务活动安排得很满,晚上也有活动,而且那两天举办讲座的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学者,吴道等人也就都没有外出。吴道和司百芳在济州时就商量好了,到上海以后要抽空去鲁迅公园和鲁迅故居看一看,为此吴道还找同学借了数码相机。研讨会第三天上午的讲座,无论主讲人还是主题,吴道和司百芳都不感兴趣,就决定“逃课”外出。

  离开校园后,吴道和司百芳计划先去鲁迅公园,然后再步行去鲁迅故居。吴道在路边花店里买了一束白色的花,之后两个人乘坐公交车前往鲁迅公园。

  到公园后,吴道和司百芳先参观了鲁迅纪念馆,看着里面的陈设,吴道深有感触。离开纪念馆去鲁迅墓的途中,吴道对司百芳说:

  “虽然鲁迅先生是我最崇敬的作家,但其实直到我上大学之前,我对鲁迅的印象并不深刻。是一个朋友让我真正了解了鲁迅。”

  “是哪一个朋友?”司百芳说。

  “还记得我以前和你说过一个自称‘赵氏孤儿’的朋友吗?”

  “记得,他是叫赵武吧。”

  “对,就是赵武。我和赵武、荆立科是同一年上的济州大学毛城分校,住在一个宿舍里。上大学之前,赵武就已经博览群书。就是现在,我的阅读量也未必比得上刚上大一时的赵武。赵武非常喜欢鲁迅的文章和思想,那时候他常常给我和荆立科讲鲁迅,这才让我萌生了阅读鲁迅的念头,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和赵武、荆立科成了真正的知己。”

  “我崇敬鲁迅也是受到了一个朋友的影响。”

  “是哪一个朋友?我认识吗?”

  “你认识。”

  “是谁?”

  “就是你啊。”

  两个人互相看着对方,露出了笑容。

  来到鲁迅墓,吴道看到那里有一个看起来非常年迈的老人正在向鲁迅墓献花、鞠躬。那位老人由一个中年人陪同。老人转身时看到了吴道和司百芳,就对他们说:

  “你们也是来祭奠鲁迅先生的吗?”

  “是的。”吴道和司百芳齐声说。

  “现在的年轻人,还能来祭奠鲁迅先生的,不多了。”老人看到吴道手中有相机,又说,“小伙子,我忘了带相机了,你给我拍张照片吧。每年鲁迅先生的祭日,我都会来这里祭奠。我这把岁数了,不知道明年还能不能来。如果来不了,这就是我最后一次来看鲁迅先生了,拍张照片,留个纪念。”

  听了老人的话,吴道忽想起当天是十月十九日,正是鲁迅先生去世的日子。他和司百芳恰好在这一天来到先生的墓前,又遇到这个老人,实在是一种莫大的缘分。吴道对老人说:

  “老人家,您高寿了?”

  “八十五了。”

  吴道在鲁迅墓前为老人拍了照片,又让司百芳给他和老人照了合影。之后,司百芳也加入了进来,那个陪同的中年人为他们三人拍了合影。

  拍完照片之后,老人让陪同的那个中年人给吴道写了一个地址,让吴道把照片洗出来以后寄给他,之后便离开了。吴道听到那个中年人说:

  “咱们又不认识人家,你还让人家拍照,给你寄照片,人家肯定不会寄。”

  “我们都是热爱鲁迅先生的人,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寄。”老人说。

  听着老人的话,看着他蹒跚的身影,吴道的眼睛湿润了。他转过身来,把随身带的花放在了墓前,和司百芳各鞠了两个躬,之后离开。

  时间很紧张,吴道和司百芳没有时间逛鲁迅公园,离开鲁迅墓之后,他们就步行前往鲁迅故居参观。吴道知道,上海鲁迅故居是鲁迅生前最后居住的地方,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曾经在这里生活了三年多的时间。

  走进鲁迅故居,吴道仿佛回到了三十年代的上海,听到了鲁迅先生的教诲:“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离开鲁迅故居时,吴道和司百芳在门口照了合影。之后,二人返回了学校,继续参加研讨会。

  下午五点,研讨会结束。吴道四人买的返程车票是下一天上午,所以他们还有一晚上的时间逛上海。刘丽丽和许一诺提议去城隍庙。四人吃完晚饭之后,就坐公交车到了那里。夜晚的城隍庙灯光璀璨,亮丽非常。四个人都大开眼界,玩到很晚才返回宿舍。

  次日上午,四个研究生乘火车返回了济州。

  回到济州的第二天,吴道把在上海和那个老人拍的照片洗了出来,寄到了老人留的那个地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