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抽个美女打江山 第九百八十六章 交锋

《抽个美女打江山》第九百八十六章 交锋

作者:浪漫忧伤 字数:3773 书籍:抽个美女打江山

  说到经商之才,一应妹子当中最出众的当属万巧巧,但其实也高的有限。

  说到底,万巧巧家中无非也就是个开茶楼的,算不得什么大生意,很多方面也不需要万巧巧去出面接洽。

  是以正儿八经的经商才能并不多,也就是精于算账,对数字敏感。

  虽说现在也主管潭州方面的商业司,可花费的经历并不算多,重点还是放在各种工坊研发上,万巧巧本身对这方面就有浓厚的兴趣。

  她管管潭州的摊子还成,可管理偌大的海上贸易,那就有点够呛。

  华夏史上公认的女首富名为巴寡妇清,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详细记载,这位奇女子不但捐资修建长城,还为修建皇陵提供了大量水银,算是在秦始皇那里挂上号的人,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为她筑女怀清台。开玩笑,人家甚至还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被国家当作上宾礼遇!

  可惜后来秦始皇强迫六国豪强贵富共12万户迁到国都咸阳,没多久这位巴寡妇清也就病死了。不然的话,历史还真就有点好玩了。

  巴寡妇清是巴郡人,又有私人武装,假设一只待在巴郡好好的,而之后汉朝开创者刘邦又做了汉王入了蜀中,啊哈,你说是会打起来还是被刘邦给收了?当然了,后者可能性不大,那时候巴寡妇清肯定年岁也不小了。

  甚至于,秦朝一出问题,巴寡妇清有没有可能参与一些事情?

  想想看,刘邦有资本做大,是娶了吕雉得到吕家大力资助,而那时候十八路诸侯之一张耳,也娶了一位富家女寡妇,并得到大力资助。相同的事可不仅这么两个,若是巴寡妇清也看重谁直接下嫁……

  有钱!有军队!啧啧啧……

  童鞋们,记住了,如果穿越到时候,先去把这妹子勾搭了,要啥没有?赶紧的,划重点,做笔记,要考!

  不过人家是做丹砂生意的,而且还是垄断,才能肯定有,但真若说多大的商业才华却也未必。而且人家是巴郡的,和海上贸易压根沾不上边,而且秦朝时期,海上贸易这才哪到哪。

  真要说和船沾边的女商人,还是当属唐朝大历、贞元年间(也就是公元766年到805年之间,乃是唐代宗和李豫和唐德宗李适的年号)的俞大娘,这位可是被称之为船王的存在。

  史有记载: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溥……

  这说明啥?单是一艘船上的人力都过百,且出生死去婚嫁,皆在船上进行,换言之,船上俨然变成了一处可移动的村落,而开巷为圃此话更是夸张,意为直接在船上种植瓜果蔬菜。

  厉害了我的姐!

  站在海岸边遥望广阔的大海,周少瑜还真是有点恨不能立马去把这位女船王给请来,虽说人家走的是内陆河,可怎么也别人家没底子的强太多,且精于商业,善于统管。

  估计也肯定是个狠角色,不然的话,以寡居女子之身掌管造船业和船运,如何叫人信服?

  越想越觉得合适,心中很是痒痒,可惜绣锦不给力,长期难以联系上一次,而且还不能指定人选,真鸡儿纠结。

  然而周少瑜想着这些的时候,高玉瑶的目光其实也早已经注意到了南越之地。

  虽然是不同的世界,但很多地方是与华夏历史想通的。

  整个华夏文明,总体起于中原,而夏商的版图,南方很多地方压根就没有,即便周朝版图可以将其划入,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这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版图上可以看出,同样没有南边的事。

  即便秦、汉两朝已然将这些地方占据,可实际上的掌控并不强,也压根不重视,即便之后几个朝代也基本差不离,毕竟岭南之地,可是流放之地,可见古代对于南边的发展与重视程度很是低下。

  这也是正常,未开发状态下,南边群山地形生存环境对于古人可不是那么友好,不单单是岭南地区,古代的流放之地多了去了,除却南边的南蛮之地,还有东北的苦寒之地,放古代肯定都是落后的地方,不过放后世,嘛,不用多说,挺好的。

  大梁一方世界的历史上基本也差不离,其他地方暂且不提,南越地区一直都没有真正实质上的占领,即便将其地域划入版图,充其量也不过是用其他的方式进行非常松散的管理。

  例如华夏史上的土司制度,一方土司拥有高度自治权,压根就是个土皇帝,而大梁世界的历史上,其用的制度比土司还用松散,基本都快要靠近于藩属国制度了,基本也就是个名义上的统辖权,并不会直接派遣官吏进行直接管理。

  这一点上,比华夏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差多了。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人口的发展与转移,使得南越地区人口开始增多,而人多也就意味着发展,虽然与中原地区脱节,各方面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不少,但相比起曾经蛮荒之地,如今南越地区已经还算可以了。

  也正式基于这一点,或许曾经的南越之地不值当出兵征战占领统管,因为得不偿失,但现在,南越地区已经有了占领的价值。

  更重要一点,南越之地沿海,且海上小国诸多,而海上贸易愈发繁盛,在这一点上,南越地区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

  高玉瑶很看中钱财,有了钱可以谋求发展,无论是内政还是军务,都少不了财帛的支撑,不然的话高玉瑶也不会费尽心思抄人家大臣的家了,固然有排除异己掌控大权的因素,可说白了,谁让他们这么富裕呢,不宰他们宰谁。

  真以为高玉瑶一直待在青州历城的原因那么简单么?就目前而言,高玉瑶自认待在历城不动的好处太多了。

  其一,利于政权掌控。

  举个例子,历朝历代,迁都一事,直接关系到全局,其意味着政治权力中心的转移,连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中最明显的例子便是明成祖朱棣。

  世人皆知,朱棣本是朱元璋之子,为燕王,原本并非皇帝,朱元璋传下的帝位,是由其长子长孙,也就是长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

  接下来自不用提,靖难之役,朱棣成为皇帝,算是造了自家侄子的反。

  而之后,朱棣老早就开始谋划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原因为何?深入的暂且不提,最浅显的道理,朱棣的老巢就在北京,掌控力度最大,对其而言最为稳妥,而南京地区,关系错综复杂,有着太多江浙地区地方势力,被造反肯定不至于,但对于皇权的制衡却很不小。是以此事的迁都,对于朱棣的掌权,是十分有利的。

  当然了,高玉瑶待在历城并非迁都,但同样有这方面的因素。大梁立国太久了,一个朝代超过三百年,非常的不容易,但同样也就意味着,京城地区的势力已然根深蒂固,莫看高玉瑶大权在握,当如果这些人当真联手施压,高玉瑶也会不得不妥协。

  是以高玉瑶带领大军在外,顺带将政治权利一同连带自己暂且转移,并与青州当地重新重用寒门出身的官吏,对于朝政把控方面,好处是十分大的。

  其二,刷声望。

  比之当初,高玉瑶已经体会到了声望的好处,作为垂帘听政的太后,本当高高在上,然而此时不辞辛苦,带领大军亲征在外,一举平定青州,将在青州肆掠的突厥军赶走,任谁也要说上一个好字。

  其三,赚钱!

  此一点要和第一点结合,若是高玉瑶仍旧坐镇金陵,那么对于千里之外的青州边界的掌控力是十分薄弱的,即便下旨让人封锁贸易,也压根不会有太大的效果,而且还会受到文官势力的强烈反弹。开玩笑,若说这种与突厥通商贸易的背后没有这官吏的掺和,高玉瑶第一个不信!

  但此时不一样,高玉瑶就待在历城,离青州边界很近,往北不远便属于冀州,一道指令下去,谁敢不从!分分钟问罪与你。且远离金陵,待在金陵的利益集团即便想要反弹也没处反去,至多不痛不痒的上几道委婉的奏折,不搭理便是,压力大减。

  如此一来,高玉瑶直接垄断与突厥的商贸,乃是轻轻松松,轻而易举就能赚到大钱扩张自身势力。

  其四,还是赚钱!

  此赚钱并非是与突厥,而是海上贸易,并且想法很是长远。

  海上贸易不仅南边有,北边照样有,其中来往最多的便是新罗与东倭。而高玉瑶想要在其中占据一份利益,就必须有保护海上贸易的实力,那么发展海军便是必然。

  而既然是北边的贸易,还能有比青州更好发展海军的地方?还是那句话,若待在金陵,完全不利于掌控,即便有所发展,同样的事情,所耗费的时间也要多上太多。

  按照高玉瑶的想法,发展海军,扩张海上贸易,与新罗、东倭进行商贸,进一步赚取钱财,同时也是汲取海贸的经验,而大头,在于为将来的南边海贸进行打底。

  相比起南边,北边的势力简单,东北尚未开发,人口不仅少,而且散乱,并无值得上心的势力,无需担心乱子。而新罗、东倭此刻暂且还算稳定,能更加简单的发展贸易。在此处建立商队增加经验再合适不过。

  而南越的确就不一样了,势力错综复杂,人口逐渐加多,朝廷若想派军清缴,成本很是高昂,单是地形与水土不服一向,就增加了南征的难度。

  更莫说南海地区海盗猖獗,想要进行商贸,没有实力足够的水师又怎么成,而新建的水师未经过认为实战冒然跑去南海,闹不好就被海盗给吃了,那样的话,才真真叫丢了打脸,堂堂的大梁朝的水师,居然海盗都灭不过!?

  是以先于北边组建水师并组建海上贸易商队,二者同时增长经验,对于将来攻略南方,是绝对有利的。

  一旦诸事顺利,到时候,她高玉瑶也算是为大梁开疆扩土名留青史的存在。

  既然已经想的这么长远了,又怎么可能没有其他方面的动作?

  就在周少瑜前往南越的同时,大梁一队使者,也同样进入了南越。

  拉拢分化,向来是古代朝代最常用的手段,高玉瑶同样打的是这个主意。

  南越地区势力众多,有个几千人的队伍占据一个城池,就敢称王称霸。而这队使者的到来,任务只有一个,许以好处,能拉拢的拉拢,甚至无需明面直接表态,只要暗中投诚都行,有了交好的底子,届时想要南征,就有了当地人的辅佐与前线补给的桥头堡。

  而不能拉拢的就暗中想办法分化,并且挑起争端,总归要在高玉瑶做好准备南征之前,进一步削弱当地势力。

  作为中原正统的超级大国,这一点上大梁朝有着天然的优势,甚至无需付出什么实质的代价,就能让人愿意暗中投靠,比如……

  可让其女入宫为妃。

  古代终究是古代,皇帝这两个字的分量,后世人光靠想象都很难完全理解。家里出个皇妃,还是对于出自南越地区的这种上不得台面的土大王而言,便意味着光宗耀祖,意味着被认同,意味着有了进入中原登上更高权力位置的可能。

  至于皇帝现在还小,女儿入宫后会不会受委屈,那很重要么?

  就在周少瑜临行前最后一次视察江口情况,进一步了解并制定可发展策略的时候。周少瑜压根还不知晓,他与高玉瑶的又一次争锋,已然在南越地区开始了,而且这一次,高玉瑶已然有了极好的牌面。

  “书院还是要办的,知识很重要,懂知识的人越多,也就意味着发展的越快。”周少瑜重点强调了这一点。“这样吧,待我回到潭州,尽可能组建一支教学队伍,或许年轻了一些,但既可以教书,也可以适当处理政务,在他们自身增长经验的同时也能教育出一支属于将来的人才。”

  临行前,周少瑜又强调了一次书院事宜,这一回赵闲闲留下不走了,有她在,初步组建书院的事宜也就有了合适的人选,怎么说也是统管潭州、诚徽州两处所有勾栏瓦舍小道消息的人,这点才能还是问题的。

  只不过她留下的话,潭州的主管人就要另选他人了,也未想好谁更合适。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