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回到明末去当兵 第368章 感谢信 二更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368章 感谢信 二更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字数:2818 书籍:回到明末去当兵

  听了林毅的话,明军将士无论男女都笑出声来,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他们的林大人如果真要再给洪承畴写一封感谢信,估计又够这老头受了。

  这时林毅命人跟着他喊话,说到和谈之事林毅得回敬洪承畴两句,不能给人留下言而无信的口实。

  双方隔河相互喊话之后,达成口头协议,双方兵退二十里,三日后遣使和谈,地点当然是明军大营。

  因为大清主动要求罢兵和谈,当然得主动找大明来谈,就像当年崇祯皇上觉得打不过大清,攘外必先安内,他秘密派人联络与大清和谈之事,就派人到大清京师去了,结果和谈因崇祯狐疑善变手下人不愿当秋后算账的替罪羊而搁浅。

  明军撤退二十里后重新安下营寨,到了晚上了,林毅命人取来笔墨纸砚,小颖最爱看林毅写字,勤快地亲自研墨。

  墨好之后,林毅提笔在手,略加思索,就把白天已经打好的腹搞写了出来。

  军师宋献策在旁边一边看,一边面带微笑的不住点头,赞成林毅的字。

  林毅现在的毛笔字已经练得相当好了。

  穿越过来,这八九年间,他知道来到了乱世,毛笔字相当重要,在这个社会不会写毛笔字就等于是个文盲,因为当时没有硬笔,只有软笔。

  因此闲暇的时候,练武之余他就读书练字,虽然比不上那些书法大家,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也练干了几缸水,练秃了几支笔,他的字体自成一家,雄劲刚健,力透纸背。

  因为胸有成竹,林毅写起字来得心应手,也是点点如桃,撇撇如刀,如行云流水,刷刷点点,龙飞凤舞,很快一封信就写好了。

  林毅在这封信中,感谢洪承畴大义献计,即便古圣先贤亦不能及也,更感谢孝庄皇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调教出这样的好臣子。

  并建议孝庄皇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为洪承畴升职加饷,以酬劳洪承畴献出妙计,使他们双方的死人换活人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虽然这其中有点小水分,但货卖一张皮,你们没有看出来也怪不得别人,另外这也不算吃亏,起码得到了两具全尸,那可是大清功高盖世英名赫赫的阿济格和鳌拜的尸体,否则让英雄埋骨异域,功臣蒙羞,无论是太后、摄政王还是你们的小皇上乃至于整个大清国都不光彩。

  双方和谈在即,本监国代表亿万大明军民向贵邦表示祝贺,恭喜恭喜,云云。

  最后再次感谢贵邦洪大人大义献计!落款是大明监国林毅敬上,年月日,大明玉玺压盖。

  林毅一边写一不忍住不笑,小颖和哲哲在一旁忍俊不禁,觉得他们的大人真够坏的,得了便宜还卖乖,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看到这封信非气疯不可。

  林毅写好之后又让宋献策帮忙看了一遍,觉得没什么纰漏,哲哲和小颖一替一口把墨迹吹干,然后用火锡封好,在信封上署上“孝庄皇太后亲启”字样。

  这封信虽然是洪承畴的感谢信,但是林毅却不能写给洪承畴。

  然后把这封信交给了张华,张华带了两个水手驾一叶小舟,约莫到河心的时候,用弓箭把这封信射到了对岸,然后张华在船上吹了两声口哨,省得对岸的清军发现不了他。

  这几声口哨果然有用,很快引来了一群清兵来到了河边,张华赶紧驾着小船往回驶。

  这些清军顺着口哨声到了河边一看,河心有几条黑影,一条小船,还听见荡桨摇橹之声,他们知道是明军的奸细,纷纷对着河心的黑影引弓射箭。

  箭风呼啸,啪啪,有两支射到了船上,有几支箭落到了水中。

  张华赶紧命人把小舟调头过来,加紧往回划。又有数之箭射到身后的水中,发出异常的响声。

  很快张华他们回到岸之后消失在夜幕之中。

  河对岸的清军看到这些黑影跑了,然后举着火把就在河的岸边进行搜索,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奸细,很快就发现了那一支带着信的箭。

  这几个清军就是一愣,捡起来借着火把一看,信是写给太后的,他们更不敢擅动了,拿着这支带信箭,赶紧向上锋报信去了。

  但是此时张华他们并没有回去,而是隐伏在河岸边,偷偷的向对岸观看,看到对岸这一幕,他们才悄悄撤了回来,向林毅交令。

  林毅赞许了张华几句,说他办事牢靠,张华高高兴兴的下去休息去了……

  三岔河口清军的大营,他们现在也后撤了二十里,重新安营扎寨,很快有人骑着一匹快马,连夜将这封信送到了十几里外的孝庄皇太后的营帐。

  此时最豪华的一处蒙古包之中,孝庄皇太后、多尔衮、洪承畴、宁完我、范文程等人正在商议这次和林毅谈判的事情。

  死人换活人之事,他们已经抛诸脑后了,这个大亏,他们当做哑巴亏,准备暂时扁扁嘴咽了。

  宁完我和范文成都是孝庄从200里开外的京师里临时调过来的。现在孝庄皇太后多尔衮都不在京师,大清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们当然在京师呆不下去了。

  现在大清的京师是代善、济尔哈郎等这一帮老臣,带着上万名大清京营兵,保护着年幼的小顺治留守京师。

  其余的数万名清军这次全被孝庄皇太后和多尔衮拉过来了。

  这里是三岔河城防清军的一处堡垒,离三岔河有30多里,这就相当于孝庄皇太后的御营大帐。

  定更天过后,这里的大营灯火辉煌,一队队巡逻的清军在这里面走来走去,戒备森严。

  孝庄皇太后的大帐里,他们正在议论这次谈判林毅会提出哪些条件,他们应该如何答复,能接受了怎么样,不能接受又怎么样,如何讨价还价,这就是谈判,尤其是两国之间的谈判,这里可有大学问。

  正在这个时候,一名清军的章京拿着一封箭信,急急忙忙的跑了进来。

  在营门口被军将拦住,层层通禀之后。这封信就到了一名小太监手里,小太监进了蒙古包,将信毕恭毕敬的递了孝庄皇太后。

  在场的文武百官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怎么平白无故小太监拿了一封信?

  孝庄皇太后看到了信封上面隽秀的小楷字样,他们现在当然都认识,因为现在他们都识汉字、说汉话,而且现在洪承畴、宁完我、范文程等全都建议满清统治者承袭汉制,仿照明大明,这当然是宁完我、范文程和洪承畴的功劳。

  这些年他们为大清的统治者出了很多好主意,其中主要是这些汉化政策,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到现在的多尔衮,都被汉化了不少。

  孝庄一看这封信是写给她的,一双秀目微微一怔,就问小太监信是谁送来的?

  很快又找到了那名送信的兵将,这名兵将的官职是甲喇章京,孝庄皇太后详细问了这封信的来历,然后才把这封信拆开了。

  眼前的就是文武大臣并不知道新的内容,还认为他们中间出了大明的奸细,因此都目不转睛的盯着这封信和太后的脸色。

  孝庄皇太后从头到尾仔细的读了一遍这封信,只见她读着读者,脸色又开始变了,比白天在两军阵前看到阿济格和鳌拜的尸体时,反应更加激烈。

  那一对好看的柳叶眉又立起来了,眼睛瞪得溜圆,那张嫩白如玉的脸有红变白再由白变红,嘴唇也开始发紫发抖了。

  这下在场的文武众将,太监宫女全都鸦雀无声,大气都不敢出了,他们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一封信太后生这么大的气,这封信里到底写的什么?是谁人写来的?奸细到底是谁?

  一时间,在场的文武包括洪承畴,多尔衮等人心里泛起了嘀咕。

  最后孝庄皇太后用手指向洪承畴,啪的一下把这封信甩到了他的脸上。

  洪承畴傻了,又有一种祸从天降的感觉,但是他仍然不明白怎么回事。

  孝庄皇太后指着洪承畴胸口急剧起伏,一句话也没说出来,最后哇的一口血就吐出来了。

  这下可把在场的文武百官,宫女,太监都吓坏了,顿时就乱了,有人赶紧请御医。御医来了之后询问了病情,然后给她诊脉望闻问切,自不必说。

  趁着这个忙乱,洪承畴战战兢兢,捧着这封信就好像捧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他现在还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回事,这封信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太后看了为什么这么生气?

  他赶紧打开信,仔细观看,看着看着这才清楚,这封信原来是林毅写来的,而且在信中林毅赞扬他的大义,赞扬他的妙计,赞扬他这赞扬他那,但是这些赞扬的话在洪承畴看来无异于像锋利的匕首,刀刀刺向他尊严的神经。

  最后洪承畴面色苍白,满脸沮丧,跌坐在地,信也遗失在了一旁。

  这时孝庄皇太后又发话了,用手指着洪承畴,有气无力的叫道:“来人,把这个狗奴才拉出去凌迟处死!”

  外面的兵将闯进来,拽起洪承畴就走。

  洪承畴做梦没想到,林毅给他来了这么一手,这次他什么也不说了,闭目等死。

  洪承畴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中和议论声中被人拖出去了。

  这时多尔衮过来把这封信捡起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