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回到明末去当兵 第333章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5000字大章

《回到明末去当兵》第333章 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5000字大章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字数:4534 书籍:回到明末去当兵

  同时对大清的六地重镇展开军事行动,这绝对是大手笔了,消息传到这六地守将那里,皆是惊愕:大明竟然有如此力量?如之奈何?

  特别是大清的宁远守将,现在的宁远守将是清朝大将刚林,对林毅的调兵谴将,他简直觉得不可思议,原来他认为林毅仗着人多势众、兵威将猛肯定要猛攻宁远城,他早就准备好了,城中一万清军严阵以待。

  然而明军十几大万大军没有攻城,而是兵分十几路,水陆并进,竟然不是为了他的宁远?要对背后的塔山杏山松山锦州和义州动手?眼前明军的大营并未开拨,他有些懵然不知所措。

  几日后,在宁远城的后面又出了一支明军队伍,刚林就更不敢轻举妄动了。

  塔山、杏山、松山、义州和锦州的守将现在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宁远有一万清军驻防,剩余的五地兵力最多的当然是锦州有2万守军,义州有2万守军,然后塔山、杏山和松山各有五千清军防守,也就是说六地清军加一块也只有六万多人,兵力有限,大敌当前,他们当然得首先守好自己的阵地。

  六地清军老老实实地在原地呆着,林毅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免得他们相互呼应,然后一个个地收拾!

  自清军皇姑屯兵败之后,多尔衮身负重伤,他们带着几千残兵败将退到宁远城,经过军医的及时抢救,多尔衮的命算是保住了,但是再想领兵带队纵横沙场至少得几个月的休养,军中大权暂时归肃亲王豪格指挥。

  豪格、鳌败、索尼等人一商议,必须立即回京师,一是摄政王多尔衮需要回京养伤,二是把眼严峻的形势当面禀阵太后和皇上,必须得再征调兵马,否则难以阻住明军北进的铁蹄。

  他们商议之后,让刚林带一万人马坚守宁远,其余五地都是原来的守军,让他们加紧防范,相互策应,确保宁锦防线的安全。

  因为现在的宁锦防线对大清来说太重要了,这是大清的门户。甚至这道防线比当初大明关外的宁锦防线更为重要。

  本来这6地,就像是一块板子上六颗铆钉,它们同时作用,确保这一块铁板牢固无虞。

  但是他们知道这六地兵力太有限了,林毅统率大军开到,敌众我寡,而士大清连吃败仗,伤兵损将,士气低靡,为了稳定军心,他们言说回去让太后再发救兵,让他们务必坚守待援,救兵不日即将开到,懈怠者必须严惩不怠。

  然后豪格鳌拜索尼等人带着残兵败将,保护着身负重伤的多尔衮回师大清的京师,也就是盛京,即后世的辽宁省沈阳市。

  等豪格带着残兵败将回到大清京师之后,大清举国震动。短短几个月的光景,大清连遭惨败,从山海关大败到皇姑屯失利,十几万清军精锐灰飞烟灭,这对于边夷小邦的大清如何承受得了?

  要知道他们的先祖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不懈奋斗了整整两代人,才有了大清今天的规模,这两次大败国力损耗过半!

  要知道大清现在并非铁板一块,朝国表面上被征服了,但并非池中之物,他们私下里早就蠢蠢欲动了,得知这个消息,他们不定闹出什么事来。

  因为朝国从内心里还是愿意和大明结盟的,作为大明的附属国,朝国这些年从中得到不少好处,尝到了甜头。

  而他们被大清征服之后,每年增加的只有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国内民众苦不堪言。

  另外还有蒙古,包括漠南、漠西、漠北,这支大漠上的雄鹰从来都不是省油灯,虽然这些年来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运筹之下,这支雄鹰飞不起来了,四分五裂,但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父子创下的大元创业永远是他们各个部落的榜样,除了他们用结盟与和亲牢牢地笼络住了科尔沁、喀尔喀、扎鲁特、客尔多斯等部落之外,很多蒙古部落并非真心拥护大清,都是墙头草、随风倒,哪边风硬倒向哪边。

  现在有几个部落如翁牛特、土默特右翼、察哈尔巴林部等不都又脱离大清、重新与大明结盟了吗?

  如果大清国力不逮,这些分离出支的蒙古部队只是个小小的开头,如此下去刚刚成立的大清将会四分五裂,如果没有蒙古各部落,只剩下满洲鞑子,就更无力对抗大明了,那样国将不国!

  因此当豪格鳌拜和索尼抬着受伤的多尔衮跪倒在陪着小顺治的孝庄太后面前时,这个风姿绰约的刚刚30岁女人震怒了,如花的容颜杀机四现,把桌案拍得啪啪山响,大殿上落针能闻,在场的文武、太监和宫女个个躬着腰,垂着头,如丧考妣,大气也不敢哈一声,只敢盯着地面看。

  六岁的小顺治眨着眼睛,他似懂非懂地一会儿看看母后,一会儿看下面跪着的这些奴才,一会儿再看看本来答应要领导着他去后花园玩现在连个屁也不敢放远远躲在一边的小德子。

  更令孝庄皇太后不能容忍的是,皇姑屯一战阵亡了三个大汉奸、两个贝子贝勒,吴三桂、孔有德和佟养甲,这倒也罢了,他们这些人在的时候是有用的大汉奸大走狗,有了功劳怎么加封都成,但死了连条狗也不如,因为他们是汉人终归不是满人。

  可是满达海和岳乐就不同了,他们俩不但是满人,还是满人中的佼佼者,那是太祖努尔哈赤亲不溜溜的亲孙子,一点假都不掺,英年早逝,双双毙命,摄政王多尔衮险些丧命疆场,奄奄一息地弄回来了,这让他们情何以堪?如何对得起大清的列祖列宗?如何告慰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其实列祖列宗也列不到哪里去,因为目前大清的宗祠里只有两三个牌位!

  多尔衮现在身负重伤,否则孝庄皇太后不会顾及情面非下一道懿旨严惩这个摄政王不可,看再他没有功劳还有苦劳、总算活着回来了的份上,只是罚多尔衮一年的薪俸。

  但是对肃亲王、鳌拜、索尼、刚林、锡翰等进行了严惩,剥夺三年薪俸,并且官降一级,以观后效。

  然后孝庄传旨太医救治多尔衮,举办两位贝子贝勒的丧事,岳乐和满达海尸体都没弄回来,但也得搭建灵棚,设立牌位进宗祠,然后孝庄拉着小顺治跪列祖列宗牌位前放声痛哭,最后在皇太极牌位前哭诉委屈。

  “请太后节哀顺变,毕竟太后凤体要紧,我大清多事之秋,眼前摄政王有伤,大清国全仰仗老佛爷了。”贴身太监小安子跪倒苦劝。

  最后四十多岁的小安子掺着三十岁的孝庄回到慈宁宫,孝庄心绪繁乱,把两个大学士范文程和宁完我请来召对。

  两个铁杆大汉奸赶紧跪倒给太后老佛爷请安。

  孝庄太后问及他们俩如何抵御大明时,弘文馆大学士范文程也算是三朝老臣了,伺候了努尔哈赤,皇太极,现在又伺候顺治帝,实际上是伺候孝庄太后和多尔衮。

  范文程跪倒施礼道:“太后勿忧,摄政王虽然有伤,大清还有皇上和太后在,皇上虽然年幼,但太后洪福齐天,可保大清无虞。此次大明兴兵,无非林毅作怪,大明朝现在名存实亡,姓林的毛头小子能折腾几天?太后可以用以汉制汉之计,让他们内乱自顾不暇,我大清坐收渔人之利,养生息自强后图之。”

  范文程不愧是“汉臣第一”,这铁杆大汉奸一席话说得孝庄又光彩照人了。

  “宰辅大人高论,哀家愿闻其详。”

  “太后容禀。”范文程继续道,“别看姓林的掌控着大明太子,又自己给自己弄了个什么监国,但是现在的大明朝并不掌握在姓林的一人手里,李自成虽然不在了,不还有张献忠吗?张献忠现在在四川也称帝了,建立了大西国。另外据奴才所知,南疆海边还有福建郑家,郑芝龙树大根深,富可抵国,私养的军队只海军就有3万多人,战船上千艘,就连西方的海上强国荷兰海军也败在郑家军之手,他们郑家坐镇东南沿海,俨然成了海上霸主,东洋南洋和西洋的商船,来往台湾海峡,只知道有郑家,不知道有大明,哪个不得看郑芝龙的脸色行事?崇祯皇上在的时候,郑芝龙接受了朝廷招安,被加封为南安伯,福建总镇。可以说是官商两面,黑白两道,一手遮天,可是现在崇祯皇帝不在了,他郑芝龙能服气他姓林的?别的就不用说了,就一个张献忠和郑芝龙就能把大明朝搅他个天翻地覆。”

  孝庄皇太后大喜过望:“宰辅大人所言甚是,还烦请宰辅大人辛苦一趟,尽快促成此事,就说我大清愿意与张献忠的大西和郑芝龙缔结盟好,共图大计,联手铲除林毅之后,大明朝自长江和秦岭可以三分天下。”

  范文程趴伏在地往上叩头:“奴才愿意为老佛爷,为大清效犬马之劳。”

  孝庄皇太后立即命人刷了两道旨意,一道是给大西王张献忠的,另一道是给南海的霸主郑芝龙的,另外又备了两份厚礼,金银美女,让范文程带上,择吉日出发。

  孝庄皇太后又想起件事来,肃清王豪格和鳌拜向她奏折,林毅大兵压境,大清皇姑屯败之后必然要进攻宁远和锦州,如何抵挡?宁锦防线绝不能有失。

  这时宁完我说话了,“太后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身边窖藏了一位绝世高手,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宁完我与范文程齐名,两个人都是汉臣,都是大学士,也都是三朝老臣,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

  “宁中堂所指是洪大人吧。”

  宁完我道:“正是,洪大人可是先皇器重之人,其韬略不在摄政王之下,让此人统兵拒敌,可保宁锦防线无忧,以便为范公运筹之事,赢得时机。”

  “中堂大人之言,令哀家茅塞顿开,哀家怎么把他给忘了,来人,传旨诏见洪承畴。”

  洪承畴投降之后,在大清身居要职,孝庄皇太后觉得是启用此人的时候了。

  很快洪承畴跪倒在孝庄和顺治的面前。

  孝庄皇太后让他统兵据敌。

  洪承畴眼珠转了转,多尔衮豪格这些人都不行,难道我行?这个林毅可不是好对付的,据说这小子是妖孽一般的存在。

  当年我洪承畴在大明为官的时候,姓林的小子就成了气候,很多叱咤风云之辈,包括孙传庭,李自成,皇太极等都栽在了他手。

  自己去万一不成,这帮鞑子非得把我活剐了,别看孝庄皇太后现在温柔似水,笑魇如花,到那时吃人都不吐骨头。

  想到这里,洪承畴跪倒在地推辞道:“太后真是太抬举奴才了,奴才一介文弱,手无缚鸡之力,空有其名,无有其才,还请太后另请高明,误了国事,臣之罪也。”

  孝庄皇太后听到这里如水的双眸一闪,突然射出两道凶狠之光,这两道光芒简直入木三分,直接透视洪承畴的心里。

  “洪大人,我大清正经历一场灾难,难道洪大人不愿意为哀家分忧解愁?”

  “奴才不敢。”洪承畴赶紧跪下,往上叩头,“太后明鉴,奴才才疏学浅,实不敢领此大任,万一不成,奴才就是万死,也难辞其咎。眼下虽然摄政王伤病在身,然我大清,人才济济,素亲王豪格文武全才,比奴才胜强万倍……”

  洪承畴刚说到这里,孝庄皇太后立马就打断了他。

  “洪大人是嫌自己的官小职微,驾驭不了这些文臣武将吧,讲到明处多好?哀家立刻禀明皇上,加封洪爱卿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征南大大统领,赐天子剑赏,穿黄马褂,无论任何人,不听调遣,先斩后奏。”

  洪承畴心里一动,好厉害的女人,自己的心里竟然蛮不过她,于是再也不敢推辞了,赶紧磕头谢恩领旨。

  “多谢太后和皇上提携,奴才一定鞠躬尽瘁,纵肝脑涂地也要报答太后和皇上的知遇之恩。”说完之后趴在地上对着皇太后和小顺治,崩崩崩又磕了三个响头。

  孝庄皇后笑眯眯的,“洪大人,宁锦防线关乎我大清的命脉,因为过了宁锦就是京师,绝对不能有失,哀家想听听洪大人御敌之策。”

  “请太后和皇上放心,宁锦有险城,有义州之援,有三山之屏,面临大海,背靠山丘,另外锦州后面还有大小凌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只要有奴才三寸气在,可保宁锦万无一失。”

  “林毅用兵诡异,明军士气正盛,我大清连吃败仗,士气低落,洪大人不可与之浪战,只要能够坚守,不出个一年半载,姓林的必然退兵,到那时洪大人带兵追杀,则林毅必败。”

  “谨遵太后懿旨。”

  孝庄皇太后立即命人拟旨,然后把圣旨和黄马褂、天子的尚方宝剑全都给了洪承畴。

  有了这些东西,洪承畴的心算放肚子里了,刚才他之所以不接旨,就是因为怕豪格、鳌拜这些人位高权重的鞑子居功自傲,不听他的调遣,瞧不起他是汉人,现在没了后顾之忧,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番了。

  说句实话,自从他宁锦之战投降大清以来,皇太极也好,现在的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也好,对他恩重如山。

  特别是孝庄皇太后对他柔情似水,令他忍不住想入非非,现在又如此大肆加封,这真是天高地厚之恩,现在大清国难当头,也是他表忠心为新主子效劳的时候了。

  洪承畴踌躇满志,接了孝庄皇太后的旨意之后,又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调兵遣将,征调了5万大军,肃亲王豪格、英亲王阿济格、护军统领鳌拜、议政大臣索尼、汉臣马国柱,等随军听用。

  一天晚上,孝庄皇太后在密室召见了肃亲王豪格。

  除了她的心腹太监小安子,还有特贴身的宫女苏麻拉姑之外,就是她们娘俩了。

  豪格跪倒在地,恭恭敬敬,往上磕头。

  其实豪格比孝庄皇太后还大了好几岁,但是豪格还得称一声“母后”,自称“儿臣”。

  孝庄皇太后对豪格道:“知道为什么让你来吗?”

  “儿臣愚钝,请母后明示。”

  “唉,”孝庄皇太后轻叹了一口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肃亲王豪哥今年三十多岁,才思敏捷,孝庄皇太后一说这话,他立即就明白了太后的用意,赶紧往上叩头道:“请太后放心,如果姓洪的敢对太后不忠,对大清不忠,儿臣一定让他人头落地。”

  “唉,真是委屈你啦。”

  豪格当然知道太后说的委屈是什么意思,摇头道:“太后,儿臣一点都不感到委屈,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儿臣纵然为洪大人牵马坠蹬,也在所不辞。”

  孝庄皇太后开心的笑了,对着地上跪着的豪格挥了挥纤纤玉手,“跪安吧,这次凯旋归来之后,哀家一定举荐你代替多尔衮摄政。”

  “多谢母后儿,臣告退。”

  豪格爬起来之后退了出去。

  翌日,5万大军在孝庄皇太后的亲自送行下,浩浩荡荡离开了大清的京师,直奔锦州而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