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妖草的证道之路 第271章 分析

《妖草的证道之路》第271章 分析

作者:剑鸣空 字数:1800 书籍:妖草的证道之路

  京师,大明的经济文化中心。

  全国的繁华盛况,尽显于此。

  聚完餐,晋王世子带着三个小老弟出来微服散步。

  朱高炽道:“此番进京,感觉萧条了不少。”

  朱济熺点头:“几年前的京师,满大街都是军官和功臣子弟,现在少了很多人。”

  打天下后,诸多有功勋的人涌入京师,朝廷分房分地,成为新的阶层。

  历朝历代都是这种操作。

  大明也是,京师中口音最多的就是淮西口音,其次山东、河南。

  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二十多万京卫中下层将士,他们的七大姑,八大姨,四大舅,三大叔,过年一聚,都想跟着来京城享福,拥有京师户口。

  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是允许的,朱元璋自然不反对。

  更何况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革命成功了让亲属跟着进城享福,本来就应该!

  当时的住房压力,远不如二十一世纪的首都。

  所以京师军民住房,由朝廷免费分配。

  各级军官亲属们在京师里的生活,非常滋润,一跃成为城里人。

  庞大的军人亲属群体,给京师经济带来了一定的繁荣。

  这些武人战功多,读书少,家庭收入可观,对外趾高气扬。

  用文人的话来说,缺乏礼貌,没素质!

  作为江南的文化中心,被一群武夫占据,自然颇遭文人官僚的嫉恨!

  他们开始整活。

  都察院的御史们开始上书,言说京师驻军的亲属群体,他们大批进京生活,导致了家乡山东、河南等地的田地荒废。

  人人都往城里跑,谁来种粮食?

  眼下国朝初立,百废待兴......

  言官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肆意批判武人亲属进城的恶劣影响。

  似乎农村没了这些人,全国老百姓都会饿死。

  朱元璋觉得,进城本来是好事,但人也忒多了!

  沾亲带故的全都往京师挤,严重占用国家住房资源。

  特别进城二十年来,各家不断生孩子,哪家都有五六个,京师的粮食、蔬菜供给压力确实不小。

  于是在洪武二十年,老朱给五军都督府下令,对军人家属进行筛查。

  留在京师的必须是军人的父母,妻妾,子女等直系亲属及配偶。

  其他七大姑,八大姨,四大舅,三大叔之类的远亲,一律遣送回乡种地!

  顺着他们的话题,朱允熥感慨道:“那年,皇爷爷怕是没少招人骂。”

  治理整顿军中事务,特别是这种大面积得罪人的事,容易引发深层次的矛盾。

  一些政治觉悟不高的军官,怕是在暗中骂娘:让俺弟弟妹妹大姨二姑三叔跟着体验下大城市生活,怎么就不行了?

  老子跟你出生入死,满身伤痕,替你朱家打下诺大天下,这一点福利都不给吗?

  老子的这帮亲戚又没要你养着,都在自家小院种菜,怎么就给朝廷添加负担了?

  朱允熥之所以知道当时军队有人不满。

  是因为他看到一份档案,在洪武二十一年,朝廷刻颁布了《大诰武臣》一书。

  当时老朱的工作重心是整顿军队纪律。

  他在《大诰武臣》中语言直率通俗的讲了很多罪案。

  有管军的武臣冒支官粮官绢,私役官军种田经商,卖放正军,强制民户当军,奸宿军妇,强娶军妻为妾,克扣粮饷食盐......

  你说我这个皇帝不厚道?

  你们这帮匹夫先看看自己都干过什么事肮脏事!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这波操作,效果十分显著。

  没过几天,政治觉悟最高的信国公汤和率先还乡凤阳。

  老家伙实在是嗅觉灵敏啊!

  不久老朱命令信国公汤和与江夏侯周德兴节制凤阳留守司并属卫军士,每月训练三次,屯田者除外。

  有信国公牵头,全国各卫所的武臣们开始加强纪律管理,约束自己的部队。

  也没人再敢骂老朱,毕竟理亏。

  “京师怎么这么多工匠?”

  走到江东门附近,朱高炽发现城门内外坐满了匠户。

  平日里参与批阅奏疏的朱允炆知道内情,淡然道:“皇爷爷下旨,要在京师造十六楼。”

  朱元璋命工部建造十六座酒楼于江东诸门之外,令民设酒肆以接四方宾旅。

  每当朝廷大兴土木,依制就会从全国各地征召匠户汇集到京师。

  这些拖家带口来京师的工匠,起码有二十万户!

  他们在城外搭建临时住处,就像是一群难民。

  “十六楼是干什么?”朱高炽发出疑惑。

  朱允炆抬头看天,当做没听到,不予回答。

  他这番动作,让朱高炽更为不解。

  朱允熥笑了笑,道:“和富乐院一样。”

  朱高炽闻之色变。

  只要来过京师,都知道富乐院的存在。

  它坐落在秦淮河畔,里面养着一群国色天香、色艺俱佳的从事特殊行业的女子。

  是老司机们日夜思想的地方,也是天下读书人淫湿捉对的场所。

  作为国营高档妓院,富乐院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是朱元璋主持修建的。

  而且选址也很不一般,按理说富乐院这种风月场所,在选址上应该低调一点。

  但老朱偏不,就修建在江南贡院的对过,两者之间只隔了一条河。

  朱元璋开设青楼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让有钱人消费,一宣示太平盛世,二为国家创收。

  最早想出这一招的,是青楼的祖师爷管仲。

  身为大明青楼行业的开创者,如果朱元璋只是修建了一所富乐院,明朝的服务业还不会一下子崛起。

  老朱尝到了富乐院的甜头以后,又接连修建十六座“高端娱乐会所”。

  也就是朱允熥看到在建的这些,民间俗称“江南十六楼”。

  可以说,名动天下数百年的秦淮河娱乐产业园,是老朱一手打造的。

  “按照这十六楼国立妓院的规模,看样子老朱走的是高端路线啊!”

  朱允熥心说,客户群体定位是富商行贾,这收益......老司机都懂。

  而且这选址位置......专业啊!

  江东门是京师外郭城的十八座城门之一,东往水西门,西通上新河,有河道径流流入长江;

  自明代以来,一直是南京城外西南部商业和交通中心,粮食、木材的主要集散地。

  在江东门附近转悠了一圈,燕王世子朱高炽累的直冒虚汗:“还是回去吧,太累了!”

  几人正欲离去,朱允熥忽然发现一个熟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