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带个系统打鬼子 第七百零四章古城县落幕之战(三)

《带个系统打鬼子》第七百零四章古城县落幕之战(三)

作者:血色弹头 字数:1780 书籍:带个系统打鬼子

  王氏得知三娘出一趟门便给自己加塞了几样功课,忍不住抱起女儿说道:“你一个女孩儿,何须这般辛苦?”

  三娘说道:“不辛苦!”她信心满满地给她阿娘画大饼,“等我以后当了官,一定给阿娘挣诰命。”

  王氏闻言有些忧虑。

  须知大唐最有名的女官上官婉儿便是死于当今圣上之手。

  上官婉儿当年多风光啊,皇帝赐宴、群臣写诗,便是由她坐在高高的彩楼之上择选最佳的诗作来谱曲奏乐。那些文臣们写的诗稿自楼中乱落如雪,无人敢有异议,只能各自取回。

  连当时名盛一时、堪称律诗先驱的“沈宋”(沈佺期与宋之问)二人也在其点评之列。

  王氏出身名门,对上官婉儿这些不为寻常百姓所知的事迹多有耳闻。她女儿只是说着玩还好,倘若真叫她闯出点名堂来了,焉知她不会步前人后尘?

  只是这些事她又不好与五岁大的小孩儿说,只能摸着她的脑袋叹息道:“阿娘不求你大富大贵,只求你能一生顺遂。诰命什么的,你阿耶与兄长们若是有本领自会给我挣来,没有的话也不强求。”

  三娘鼓了鼓脸颊,觉得自己被亲娘给瞧扁了。她倔强地说道:“他们的是他们的,我的是我的,不一样。”

  王氏道:“好好好,我旁的诰命都不要,只要阿晗给我挣的。”

  三娘这才满意地点点头,抱着她阿娘开开心心地贴贴半天。

  当天下午,三娘就拥有了一把入门级七弦琴,这琴不是什么名家手,音色远不如王维那把好,不过她还是很高兴,兴高采烈地把几种基础指法练了半天,直至能够流畅地弹出她所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几个音调了,才让人帮忙抱着她心的琴到处找人献宝。

  简直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她拥有了一个特别厉害的老师。

  证据是王维随便教教就把她给教会了!

  家里人都是着三娘长大的,对她的好记性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因而也并没有太吃惊,只是忍不住在心里犯嘀咕:可怕的难道不是你随便学学就学会了吗?

  当然了,对于勤奋好学的小朋,所有人都是以鼓励为主。

  三娘第二天便屁颠屁颠地跟着钟绍京去他家拜访,按照计划开始自己的抄大业。

  钟绍京这位越国公算是一品大员,府邸规模比贺知章家要大得多,三娘走在里面感觉像在逛大荐福寺似的。她边跟着钟绍京与贺知章往里走,边跟钟绍京感慨:“您家可真大啊!”

  钟绍京睨了眼她迈到最大也走不出多远的小短腿,笑着询问:“要不要让人抱着你走?”

  三娘道:“不用抱,我现在可能走了。”为了表示自己确实很能走,她还特意把步子迈大了一倍,只差没跨成一字马。

  钟绍京:“………”

  倒也不必这么努力。

  一行人走到钟绍京的房,三娘很快被里头琳琅满目的画以及文房雅具给吸引了。他家房老大一间,不仅典籍摆了好几架子,画更是多不胜数,光是二王、褚遂良等人的珍贵手迹便多达数千卷。

  三娘感觉自己像误闯了一个巨大的宝库。

  她忍不住问钟绍京:“这么多和字画,您得过来吗?”

  钟绍京笑道:“你猜我现在几岁了?”

  三娘了眼他花白的头发花白的胡子,再了眼他布满了皱纹的眼角,犹豫着猜道:“七十岁?”

  钟绍京道:“差不多,比你祖父都要大许多岁。我这辈子最的就是画,花了七十年去赏玩犹觉不够,只恨不能把天下珍藏一览为快,哪里会有不过来这么奢侈的烦恼?”

  三娘才活了四五个年头,完全无法想象花好几十年在同一件事上得是什么样的执着与热情。

  她只觉在外面走动以后见识了许多不一样的活法。

  也许正是他们这些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才让他们在某些领域拥有寻常人无法比肩的成就。

  日后她也能找到自己为之执着一生的方向吗?

  三娘暂且还想不明白,只是贺知章他们的出现让她懵懵懂懂地意识到了点什么。那本是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触碰到的东西,却误打误撞地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这颗种子眼下还不出有何特别,更没有人能预料到它往后会长成什么样的存在。

  贺知章跟到越国公府来,主要也是想钟绍京刚搜罗来的二王真迹。

  大唐的画造假市场已经挺发达,二王真迹更是最经常被造假的对象,因为他们名气足够大,而且曾经备受太宗皇帝推崇,自然是造假者最理想的摇钱树。

  这种情况下,购买者的眼力就十分重要了。钟绍京手头最不缺的就是钱,甭管真迹还是赝品,只要听闻市面上有这类字画在售他便会立刻买进。

  最近他就购得好几张“二王真迹”。

  正巧贺知章今儿得空,他便顺嘴邀贺知章过来一起鉴别一下真伪。

  三娘得知有今儿还鉴宝活动,一时也没心思抄了,兴致勃勃地挤在他们中间他们从起手的势分析到绢帛纸张的材质,只觉自己又学到了许多鲜的知识。虽然不知道学来有什么用,但是机会难得,先蹭了这珍稀的名家鉴宝课程再说!

  钟绍京见她在旁听得目不转睛,不由奇道:“你听得懂吗?”

  三娘理直气壮地回答:“听不懂!”

  钟绍京:“……”

  三娘极有条理地分析道:“兴许我多听几次就懂了。而且我会把你们讲的统统记下来,等以后遇到这样的字画我也知道该从哪里起了。”

  既然三娘都这么说了,钟绍京两人便也没有避着她,一如往日般你来我往地认真讨论起来。

  三娘津津有味地听了半天,不时还给他们奉上茶水润喉,直至画鉴赏环节结束了,她才乖乖坐在钟绍京命人给她准备的案上一一划地完成起今天的抄写任务来。

  钟绍京两人见她很快便安静而专注地抄,都觉得郭家祖父运气当真不错,一个大老粗居然能生出个这么招人稀罕的孙女来。

  要知道他那儿子郭子仪可是武举出身的,难道三娘是随了她外祖那边?

  说起来京兆王氏往上多数好些代大抵也能说是与太原王氏同出一脉,她外祖家这个王姓也算是名门之后。

  即便科举盛行极大地削弱了世家望族的势力,许多人对五姓七望的出身仍是十分推崇,很多竿子打不着的人家都会往上“认祖归宗”,纷纷表示自家先祖与五姓七望同出一脉。

  至于老祖宗到底认不认他们这些儿孙,那一点都不要紧,反正咱对谁都是这个说法,说多了自然就成真的了。有那么多人都听到了,全天下都有他们的见证者,难道还能有假吗?!

  能生出这么个钟灵毓秀的小娃娃,来京兆王氏也不算是辱了世家大族之名。

  三娘自是不知道贺知章他们已经从她的聪明伶俐想到她家到底有没有乱认祖先。

  她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排好的课表开始自己漫长的抄学琴生涯。

  在贺钟两家抄最好的一点就是哪怕钟绍京他们不在家,两家子弟之中也不乏才学出众之人,三娘遇到有不认得的字、不理解的句子,便能攒下来一并去请教他们,堪称是白得了许多个名师。

  三娘感觉自己得了大便宜,每每吃到什么好吃的便要多留几份或者翌日央人再做一遍,积极地拿去和贺知章他们分享。

  每一天都过得十分充实。

  京师中也开始流传起郭家女入宫觐见的事。倘若三娘年纪再大些,这兴许就成一桩风月故事了,不过三娘才五岁,任哪个黑心烂肠肚的家伙听了也不可能编排出什么不相宜的言论来,大伙提起来便只有夸的。

  不知谁还把三娘的状元之说传了出去。

  元之一字代表的正是为首的、第一的,所以状元这个说法大伙基本一听就懂,那就是要在科举之中拿第一!真是个有志气的小女娃,难道她也是天上星宿下凡尘不成?

  也不知是不是有心人特意引导,不久之后便有人提起另一个神童李泌,说他们大唐得了一个男神童,又得了一个女神童,可见当今天子着实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圣明之君!要不天上的神仙怎么舍得把坐下童男童女遣下来为大唐效力?

  世上最不缺的就是揣摩上意之人,皇帝想听什么话往往就能听到什么话。

  这番话传到李隆基耳里,果然让李隆基开怀大笑。

  李隆基早年受武则天等人的影响,一度崇信佛教。不过随着年纪见长,他逐渐对道教也生出了浓厚的兴,今年年初他就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并要求底下的大小官署以及举国科举考生人手一本进行研究学习。

  所以他不仅颇笃信不仅佛家之说,对道家之言也极为推崇。

  反正甭管是神是佛,好听的说法他都听就是了。

  在这种心态之下,听到外头如他所愿传出“神仙座下童男童女”的说法后自然让他高兴不已。

  今年连绵多雨,关中粮食紧缺,李隆基准备去温泉宫过冬,来年直接前往东都。此行他会带上朝中大半官员与部分京师驻军,浩浩荡荡十来万人去吃洛阳仓囤的粮,好叫京师能度过难熬的这个饥年。

  没了这么多张嘴与百姓抢饭吃,粮价总不至于涨得太高!

  临近十月,李隆基便命人传旨到李家与郭家,命他们择一两长辈与三两忠仆携两个神童同行,随御驾一同前往温泉宫躲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