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种田吧我滴个甜贵妃 17.相互理解

《种田吧我滴个甜贵妃》17.相互理解

作者:第N个小金鱼 字数:1831 书籍:种田吧我滴个甜贵妃

  你不过,小胖子也是一个眷恋故土的人,他兜兜转转选了好几家寺庙,最后选择离家不远的皇觉寺,出家了。

  刚来皇觉寺的时候,小胖子感觉在寺庙里,挺好玩儿的,过了几天以后,他就感觉很厌烦了。

  这些和尚,每天都是参禅打坐,吃斋礼佛,完全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这么大一座寺庙,这么多张嘴,吃喝拉撒,总得要有人来料理吧。

  于是,那些到刚刚进寺庙的小沙弥,不得不承担生活的重担。

  每天天刚刚亮。

  小胖子就要去挑水,然后,是到厨房去准备早饭,紧接着,又要去砍柴劈柴,再接着,又要为师兄师叔们浆洗衣服。

  最可气的是,除了这些最基本的杂役以外,他还不得不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还要时常擦拭金佛。

  每天晚上,小胖子都累得腰酸背痛,可是,他的师兄师叔们根本不体谅他,反而对他恶语相加,不给他一点好脸色。

  皇觉寺酒肉风,一直欲盖弥彰,特别是那些出家早一点的和尚,吃肉喝酒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小胖子什么事儿?

  小胖子唯一的权利,就是隔着远远的,闻闻肉香飘过来的味道而已。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小胖子都会默默地流眼泪,思念一个一个死去的亲人。

  其实他还更思念的是他前世的父母,他还是想回到前世去,去过曾经的小康生活。

  可是,现在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寺庙的日子里虽然不好熬,不过,小胖子压根儿不愿意走,这里虽然辛苦一点,起码能吃饱饭,虽然师兄们经常欺负他,可是,与地主刘德相比,眼前的这帮秃驴好多了。

  对于17岁的小伙子来说,只要能够吃饱饭,辛苦一点还是没多大关系的。

  可是,这种痛并快乐的生活。刚刚持续了三个多月,于是就戛然而止了。

  原来,由于淮河一带持续的旱灾,这让许多乡绅员外,都不愿意来寺庙里布施了,皇觉寺的长老和尚,只好让寺庙里的弟子们,自己出门化缘。

  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小胖子自然是个倒霉蛋。

  因为他在化缘的过程中,同样受到大家的欺负。

  因为,各行各业都存在潜规则。

  哪怕就是化缘,也像黑社会收保护费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由于寺庙里的和尚众多,谁的地位高一些,出门化缘的区域,相对就富裕一些,谁和上边儿的大和尚,关系好一些,谁出门化缘的地方,百姓相对就稠密一些。

  同理,在寺庙里没有任何后台的小沙弥,出门化缘的地方,就是那些不毛之地呀,穷乡僻壤呀!

  小胖子刚刚来寺庙三个多月,他就是那些没有后台的小沙弥,其中的一个,出门儿化缘的地方,自然是哪些条件恶劣的地方。

  小胖子被指派的地点在淮西,也就是鄂皖豫,这里原本就是旱灾蝗灾的重灾区,普通老百姓都已经挣扎在死亡线上,哪有过多的口粮,施舍给他呢?

  然而,幸运女神,真是从这一刻,开始垂青小胖子的。

  在四处化缘的岁月里,小胖子的思想,渐渐的成熟了许多。

  他一边流浪,一边讨饭,不知道受过多少的白眼,也不知道被多少恶霸殴打过。

  男儿膝下有黄金。

  按说,小胖子也受不了这种奇耻大辱,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他要是不叩开普通农户的家门,不哀求别人的施舍,他就得被活活饿死。

  不过,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小胖子的眼界开阔多了,他了解了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也认识了许多生命中的朋友。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了一种新的宗教,据说这种宗教,是从波斯那边传过来的,布衣百姓称呼他为明教。

  明教的教义,是宣扬人们要相信未来,困难只是暂时的,光明才是永恒的。

  一方面是在乞讨的过程中,磨练了小胖子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了明教的教义,让他从内心里灌了一碗心灵鸡汤。

  小胖子渐渐从一个弱不禁风的大男孩,蜕变成一个坚强果敢的大男人。

  如果说,在没有外出化缘以前,小胖子还是一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傻小子,可是,经过三年多的化缘生涯,他内心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思路决定出路。

  对于很多人来说,想到一个好的主意,他们往往只会把他停留在口头上,不会付出实际行动。

  但是,小胖子朱重八不是,他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

  他觉得,过这种四处乞讨的生活,等同于行尸走肉,这也是一条不归路。

  现在,他还年轻,腿脚也很利索,还能四面八方的流浪几十里路程,讨到半个窝窝头,一碗小米粥。

  要是上了岁数,身体不行了,怎么办呢?

  总不能眼睁睁地,对着人家的馒头说:

  快到碗里来。

  总得为自己的人生做个规划。

  这次,回到皇觉寺以后。

  刚刚休息了几天。

  小胖子又出去了。

  他这次出去的目的,不单纯是化缘,而是想出去走的远一点,多长点儿生活见识而已。

  从这以后,他跑的地方,一次比一次远,最远的一次流浪,他还跑到陕甘宁地区去了。

  接下来七八年的时间里。

  大元朝廷腐败无能,再加上天灾人祸。

  等到至正11年的时候,大元帝国的达官显贵们,终于没有几天快活的日子了。

  因为,至正年间。

  黄河曾多次泛滥。

  沿途好几个省份。

  灾民流离失所。

  元朝政府连续好几年强征80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特别是至正11年,征调民工的数量,提高到了130万,这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整个黄河中下游,淮河方圆几百公里,到处都是流浪的饥民。

  各地逃难的民众,在一些投机倒把人的煽动下,渐渐地养成一股一股的,武装力量了。

  阜阳的韩山童,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没有来得及品尝滋味,就被元朝这个大闸蟹,咔嚓夹为两半。

  起义军,很快就被元朝政府剿灭了。

  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