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赤鸢舰队 第52章 54.倾述

《赤鸢舰队》第52章 54.倾述

作者:只盼不负于心 字数:1715 书籍:赤鸢舰队

  武婧儿和云川等人一起乘船沿着大运河去了苏州。

  苏州是淮南道的十二州之一,治下六县。苏州西部太湖流域以蚕桑和丝织业为主,周围凡是空地都种上了桑树。经过历代的开发,此地经济发达,百姓丰足。

  种桑三年,可供一世。西部地区拥有成熟的种桑养蚕体系,百姓习惯且精于此道。即便棉花所用人工要少于蚕桑,但此地依然以蚕桑为主。

  苏州东部的开发,却不如西部,但这里却开辟了许多棉田。说苏州东部大家或许不熟悉,元朝时此地设府,名为松江府。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完魏塘纱”①的松江。明清一代,松江府的棉纺织业极为发达,棉布畅销海内外。

  武婧儿可能说不清楚为什么松江府会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但她认为既然这里能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那必然是天时地利人和。

  与其在其他地方冒险,不如追寻“后人”踪迹,在这里选址建造棉纺织局。

  武婧儿来苏州建棉纺织局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推广棉纺织品,二是赚钱并监督地方,三是以棉纺织品为支点去撬动其他的事情,比如海外贸易、水师、币制和税收等等。

  武婧儿建立棉纺织局的灵感来源于千年后的苏州织造局。

  苏州织造局不仅是供应宫廷纺织品的皇商,更是皇帝在江南的耳目。比如康熙朝的李煦,他将苏州一带的晴雨、物价、民情和官员履职等情况坚持不懈地上奏给皇帝,可谓是清帝在江南的眼睛。②

  大唐的都城定在长安,除了沿袭隋朝,也有镇抚西北,防备西北诸部落之意。关中一带驻扎全国约莫百分之四十的军队,达到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局面。

  然而这种军事策略却给关中带来了严重的后勤负担。大唐天子很多时候要去洛阳,不是因为洛阳风景好,而是因为洛阳有粮,有通过大运河从南北运来的粮食。

  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截留赋税,是东南支撑起了唐朝的财政。

  唐朝如今实行的府兵制,兵农合一,士兵自备粮草马匹武器,无须国家出钱养兵。但现在府兵制的弊端初现端倪。

  随着时间流逝,土地日益集中在权势之家,这些人可以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或免除租税徭役,然而穷者无立锥之地,自然要逃亡。

  国家没有多余的土地授田,折冲府点不来兵,但众所周知大唐的边疆并不安宁。这时,募兵制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但是募兵需要钱啊!

  钱从哪来?

  武婧儿这次来苏州,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她想通过棉纺织品去撬动改善大唐的财政状况。建造纺织局也是目前在武媚娘的羽翼范围内,武婧儿能做的。

  从棉纺织品到发展水师,改革税制和币制,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武媚娘和武婧儿同时也需要时间来积蓄力量,蜕茧成蝶。

  旭日东升,远山的轮廓逐渐清晰,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

  武婧儿收回跑远的思绪,站在纺织局的选址前,干劲十足。

  这次建纺织局的规模要远远大于之前在歙州建的茶厂。武婧儿准备起数百间房屋,打造数千张织机,将纺织局建成一个容纳数千人的手工工场。

  然而,此地人力和物资有限,—切都得慢慢来。

  万丈高楼平地起,武婧儿开始招人建屋子。除了屋子,去籽弹花纺纱织布的机子也都没有。武婧儿搓搓脸,对于这个时代,要吃猪肉从养猪开始这样的事情,她已经习惯了。

  幸好,她从皇宫之中带来了几个熟练的木匠。这些工匠带着招来的人,统一尺寸和标准,将机子拆分成数十条生产线,最后将这些零件组装成型。

  除了建造纺织局,武婧儿也开始了纺织业务。她一边从百姓手里以市价收购棉花和棉纱,而后又将这些棉花棉纱让百姓以来料加工的方式最终织成棉布。

  最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地区的纺织水平并不高,织出的布既粗糙又慢。武婧儿一时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导致收上来不少瑕疵棉纱和棉布。

  武婧儿连忙派了宫女红药和百合组织培训织工。红药和百合是武媚娘送来的宫女,来自尚衣局,擅长纺纱织布,对棉花纺织的流程很是熟悉,由她们去培训再合适不过。

  除了红药和百合外,还有七人,分别叫房如雪、青梅、紫菀、海棠、芙蓉、茉莉和丁香。

  其中房如雪是正八品司衣,今年约莫二十岁,看姓氏就知道是因房遗爱谋反案没入掖庭为奴的房家后人。

  r />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房如雪被武婧儿安排去主持房屋建设,并带着海棠和芙蓉两人作为助手。青梅和紫苑性子活泛伶俐,做事爽利大方,被武婧儿放到了前端收货。茉莉和丁香去协助制造纺织器械。

  武婧儿睁开眼睛,隔着帐子看见外面天色大亮,身侧的人早已出去。

  武婧儿从床上下来,只见窗户开着,阵阵清爽的晨风从外面吹过来,花瓶里插着一束露水未干的野花。

  盆架上放着一盆清水,架子上面的格子里摆着香皂布巾牙刷牙粉。武婧儿嘴角弯起,洗漱更衣,吃完饭,就出了门。

  虽然现在刚寅末,但工地上的工人已经干了半个多时辰,房屋的地基已经扎好。这些人都是附近

  村庄的村民,天蒙蒙亮就结伴从家里出发来到这里上工。

  公主府的护卫三人一队,来回巡视,以防有人打架闹事。

  武婧儿远远看见身着胡服的房如雪正被几个管事围住。

  见工地一切正常,武婧儿继续往前走,听见大棚里传来吵闹的声音。进去一看,发现一个老妇人拉着青梅撒泼,嘴里说着青梅欺负老人家之类的话。

  青梅脸色涨红,急得说不出话来。

  武婧儿眉头微皱,拨开人群,问道:"怎么回事?拉拉扯扯成何体统?"

  青梅如遇救星,道:“殿下,这阿婆以次充好,我不收,她硬说我们给她的就是这样的棉纱。”

  老妇人看见武婧儿扑通一声跪下,哭道:"殿下,老婆子我今年六十多岁了,怎么会撒谎?这小娼……娘子竟然说我们昧了好棉纱,用坏的来顶,天地良心,我们都是老实人怎么会做这样没良心的事来?"

  武婧儿神色平静,叫人拿来棉纱棉布样品、老妇人送来的棉布以及收据,——翻看。收据上写着王刘氏拿走二十斤上等棉纱,双方均签字画押。

  加工之后送回来的棉布却是次品,上面布满了灰褐色斑点,难怪青梅认为老妇人以次充好。武婧儿叫人找来红药,她是纺织行家,对这些东西熟悉,叫她来以备咨询。

  “这位阿婆的里长可在?”武婧儿问道。

  一个黑瘦干枯的老头从人群挤出来,跪下磕头道:“草民是大树乡的里长王进财,王刘

  氏是我们乡的。"

  武婧儿点头,道:“李大牛可在?”

  李大牛是武婧儿这回带来的奴仆,听到公主叫,立马走了出来。武婧儿颔首,道:"人基本齐了,我就开始问了。"

  "青梅、李大牛,收据上写你们二人经办此事。王刘氏拿走二十斤的棉纱可是上等棉纱?"“是。”二人齐声道。

  “王进财以里长名义作保,王刘氏免押金掌走二十斤上等棉纱。王进财,王刘氏,你们二人可确认?"

  王进财头上冒出了一层冷汗,道:“草民……草民……不确定。草民没有亲眼看见王刘氏拿了多少棉纱和棉纱的成色。"

  武婧儿颔首,转头看向王刘氏。王刘氏低着头,眼睛咕噜噜转着,咬牙道:“老婆子织布就是用的掌来的棉纱。"

  此时红药已经过来检查完棉布,向武婧儿点头示意。

  武婧儿道:“大家想必都认识红药娘子,她擅长纺织。红药,你给大家说一下,发现了什么。”

  红药朝武婧儿福了福身,一手抱着一匹布,向众人展览,道:“乡亲们,你们看下这两匹布。这匹是大同乡贺娘子送来的用上等棉纱织的棉布,这匹是王刘氏送来的布。贺娘子送来的布洁白柔软,王刘氏送来的有不少斑点,闻着隐隐有股霉味。我们把两匹布展开再对比一下。"

  两匹棉布完全展开,对比更加鲜明,一匹就像轻盈柔美的少女,一匹犹如锈迹斑斑的香蕉皮。

  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对跪在地上的王刘氏指指点点,有消息灵通的人悄悄和旁边人八卦这王刘氏爱占便宜,难缠得很。

  武婧儿又问王刘氏:“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王刘氏心中一动,惧怕贵人找她麻烦,整个人从地上弹起来,窜进人群,扯着一个年轻妇人的头发,到了武婧儿面前,将人揣在地上,骂道:“就是这遭瘟的妇人把棉纱掉到水缸里,弄生霉了,好好的棉纱都让她糟蹋了。我是倒了八辈子霉,才娶了你这样一个又懒又馋手又笨的媳妇进门。贵人,你要打要杀只管找她,这布都是她织的,和我家没关系。"

  年轻妇人脸色蜡黄,身形单薄,只捂着脸哭。

  红药冷笑一声:“上面霉点的味可不像是最近才

  生的。即使棉纱湿了水,晾晒干就好,而且这几天都是晴天。"

  武婧儿看着王刘氏道:“事情已经明了,纺织局出的棉纱没问题,责任在你们。”

  王刘氏听了反应过来,骑在年轻妇人的身上就要打,嘴里骂骂咧咧。她这样做是有缘由的,往日她自己做了坏事,都推到媳妇身上,自己再出面做红脸,狠揍媳妇一顿,别人就不好意思追究了。

  青梅几人见状,立刻上前拉开王刘氏,斥责道:“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敢在殿下面前撒野?殿下是当年皇后的姐姐,陛下亲封的公主,岂容你在跟前打打闹闹?”

  红药冷哼道:“王刘氏你再胡搅蛮缠,是对公主不敬,这可是要进大牢的罪名。”

  王刘氏收手,咧嘴就要哭嚎自己的不幸。

  “还敢哭!来人,把王刘氏拉出去。”红药喝道。一个护卫拎小鸡仔似的把王刘氏扔了出去。众人一片寂静,想要占便宜的人息了心思。永丰公主仁慈,但并不可欺。

  武婧儿这才说话,看着王进财,淡淡道:“咱们都签了契约,白纸黑字,一目了然。王刘氏以次充好,王里长有失察之责。大树乡以后不能以里长的名义免押金,此次损失由大树乡承担,至于你们如何追偿就是你们的事情了。王刘氏以后不得在纺织局接单子或者上工。王里长,你可服气?"

  王进财脸上火辣辣的,磕头道:“贵人,服气,这是我的错,我明天就把损失补上。”王进财恨不得把王刘氏的脑袋敲碎,又恨自己大意。

  武婧儿点头道:“都散了吧。”

  这时大树乡的人急道:“我们没带钱啊。王刘氏这个老虔婆,她咋不去上天呢,竟然在贵人眼前耍把戏!"

  青梅上前大声道:“大家别急,我们会根据每家完成的数量和质量评分,评分高也能免押金。大树乡的人到这边来,我给大家看一下,按照评分,大家能免押金拿多少棉纱。"

  武婧儿见事情已经解决,离开这里。一面走,一面对身边的护卫道:“这里要派人加强巡逻。”

  "是。”护卫犹豫了下,又道:“殿下,这里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但护卫队的人手有限,怕会横生枝节。"

  “缺口多少?”

  “大约六十人,若是有像苏大那样

  上过战场的老人,少一半也无妨。”护卫小心翼翼道。这护卫之前跟着武婧儿去过驩州,对苏大佩服得五体投地。

  武婧儿轻笑了下,道:"这事交给我处理。最近这些日子大家辛苦些,每人多发半个月月钱,若干得好,另有赏赐。"

  护卫听了,立马斗志昂扬道:“是,殿下。”其他人听了,也都是精神一震。

  武婧儿继续往前走,到了一处大棚前,只见里面的人围在一起,这些人见武婧儿过来,脚底抹油般散开,忙忙碌碌,敲敲打打,只剩下云川与两三人站着。

  圆木堆成几堆,地上散落着刨花和锯末,空气里都是木头的味道。

  云川看见武婧儿,转头对几人不知说了什么,就快步走过来,笑道:“公主。”武婧儿道:“那边发生什么事情了。”

  云川一听,脸上露出气愤的神色,愤愤道:“有一个工匠不乐意来到这里,干活大意,弄错了尺寸,致使几十个部件不能用。"

  武婧儿眉头一拧,道:“处理了吗?”

  云川道:“罚了月例,给了一次机会,若再做不好就把人退回长安。”武婧儿和云川肩并肩一起走着,护卫压住步子和两人拉开距离。"要不是缺人手,我直接将人退回长安。"

  皇宫是最跟红顶白的地方,这人要是退回了长安,那就说明他得罪了永丰公主。得罪了永丰公主,就是得罪了皇后。

  试看今日之前朝后宫,谁敢得罪皇后娘娘?

  "公主,这附近的男工大部分在盖厂房,纺织器具这边人手不足,估计要落下进度。"云川担忧道。

  武婧儿想了想,道:"歙州多木,我写信给胡大器陈孝宽他们,看他们能不能接下这笔单子。"

  云川道:"给苏刺史和狄县令也去一封,若有他们帮忙,可能会快些。"

  说罢,武婧儿和云川回去写信求援,在给苏庆节的信中又请其帮忙推荐上过战场懂兵法打战的老人。

  至于护卫的缺口,武婧儿写信给公主府的家令,让其调派人手过来。

  >

  歙州胡大器和陈孝宽已经答应承做五百套纺织器械,大约两三个月后完工。

  苏大带着苏庆节的亲笔信,并将武婧儿的茶园收益押送过来。没想到陈孝宽竟然也跟着一起来了。

  陈孝宽满脸堆笑,寒暄了两句,就说明来意。他们这群一起去驩州的人都清楚永丰公主做事向来直接爽快。

  原来陈孝宽听说武婧儿要组建纺织局,脑子一转,一拍大腿,这可是商机啊。布匹倒个手卖到外地甚至海外,钱不就来了吗?

  武婧儿恰好要寻找市场,闻言立马让人将各色布匹拿来,——陈列,任陈孝宽察看。

  陈孝宽看完,眼睛发亮,这些布料柔软洁白,吸汗耐磨,啧啧叹道:“好好好,上等布、二等布和三等布,各要三百匹,我们先带回去试试水。"

  武婧儿笑着摇摇头道:“纺织局没有那么多棉布。”

  陈孝宽手一挥,显然对这批布十分看好:“有多少,我们要多少。”武婧儿颔首,笑着让房如雪去和陈孝宽商谈契约。

  正当武婧儿干得风生水起时,长安传来消息,韩国夫人病重让她尽快回长安。武婧儿接到消息后,晃了下神。

  韩国夫人怕是不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