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隋争龙 第二卷:波涛乱 第五十三章:忍耐

《大隋争龙》第二卷:波涛乱 第五十三章:忍耐

作者:崇阳铁剑 字数:2843 书籍:大隋争龙

  在我的力量还不足的时候,我就得忍让,违心的忍让!——成吉思汗铁木真。

  成大事者必须忍耐。

  高驷拖着瘸腿,手持七星宝剑,一步步走下聚贤楼,心中暗自立誓:来日定要打破寒门和贵族界限,争一口气。

  “重德,重德,等等。”李百药从后面追上来。

  “好。”高驷点头,两人并肩而行。

  刚出卢府大门,虞家乘坐马车就嘚嘚嘚赶上来了。

  “上车!” 上去后掀开车帘,分席而坐。

  虞世南行一大礼,郑重赔罪说着:“重德,使你受委屈了。此前,我真没想到卢承庆举办此会,请的主客是唐国公李渊。”

  “大兄严重了。”高驷止住他,直白的道:“且不说,李渊的事情。只看,我现在还能坐上马车,便知虞兄是以赤城待我。”

  想了想,又说着:“不过,我只是个落魄小卒。大兄如此行事,只怕,这会得罪关陇门阀,对虞家在朝堂上不利。”

  虞家虽世江左豪族,却不及关陇门阀根基深厚。这样的大族交锋,非一般手段可施展,高驷更是帮不上半点忙。

  “谈言敢笑说胜算,来日自当跨征鞍。”虞世南不以为意,反倒念着最后的两句诗,大笑着说:“非有用兵之才者,无如此自信。重德,吾家之事,自有家兄操劳。我虞世南交友,只看德行和能力。”

  若是虞世南瞧不上高驷,麦铁杖便是生前亲来托付,也无济于事。

  李百药倒是对虞世南作风有些耳闻,现在对其观感更是不错。又因今日患难与共,觉得都是自己人,就不在顾忌,作为杨门相关者,他就要为将来做谋划。

  说到底,他也是官家子弟,取得功名富贵才是正途。

  李百药很早就看得明白,杨玄感倚重的是李密,故而他才同高驷结盟。

  从征之前,原以为征辽很轻松,可以顺势捞取战功,然后出仕,立足于朝堂。

  哪知,征辽惨败而归。因此,为了获取立功机会,李百药再等不下去了。

  征辽前途到底如何,李百药心里半点谱都没有。

  待马车起行后,他靠车壁坐好,立即发问:“重德,这天子新诏已下,二征高丽在即,你怎地没半点打算?我们已在虞府住了月余,今日又得罪了唐国公,未来更是麻烦不断。得洗脱罪名,尽快立功呐。”

  作为知根底的老友,高驷得到兵法真传的事,他早就知道,因此,要问一问前程。

  高驷听到这儿,淡淡看了他一眼的说着:“二征辽东如果再败了呢?这些后果,你考虑过吗?”

  “二征辽东还会败?”虞世南和李百药齐声惊问,心下都是一寒。

  虞世南虽对哥哥阿臾天子略有不满,但通过兄长还是知道朝廷大事方略的。再思及当今圣人的种种作为,便忍不住,继续问道。

  “圣人已经吸取前次教训,今趟还重则了宇文述,怎不能荡平高丽蛮夷?” 虞世南这下心绪不宁,从兄长那边,已知道大隋近些年来,民力耗损严重。一旦征辽再度不胜,朝廷威严大跌下,国内各地必然是乱民四起。

  一想到群雄并起,天下纷争,数百年的战乱不止,虞世南就竭力想避免。

  乱世摧毁的不单单是平民,屠刀之下,世家大族也有消亡的。

  “平辽东嘛……”高驷想了想历史上隋朝三征高丽和唐太宗四度兴兵高丽,再结合后世用兵方略,渐渐有了思路。

  手指轻敲了座椅几下,高驷目光深邃,似乎看透了古往今来,冷静的说着:“战争必须师出有名。高丽,三千里小国,辽东荒芜之地也。欲灭高丽,必先经营辽东。当以十年开荒,立足辽东,抵御高丽进攻;再以十年,分兵攻打,消耗高丽人力物力;最后十年,雷霆扫穴,一举灭其国。”

  凭心而论,在高丽,三千里山水孕育了高丽文化,又加上数百年来吸纳了中原躲避战乱的大儒传承,自号小中华,已不是粗浅的不落时代,大隋要一举歼灭之是不可能的。

  隋帝杨广志向虽大,却选错了方向,征兵越多,实则是错误越大。

  怎奈天子方略已定,便是有明白人,也不足以让天子改变决定。

  十年开边,十年疲敌,十年灭国,宏大之气铺面而来。

  “好啊!”将高驷所言听一遍后,虞世南忍不住击节赞叹,这才是谋国之言。

  刷刷刷,拿起随身纸张洋洋洒洒,很快就是五千言。

  最后,又修改再三,将其誊写一遍,命名为《奉天讨高丽奏对》。

  “去行宫!”虞世南掀开车窗,吩咐了下。

  马蹄声隆,方向调转,往幽州行宫,天子座驾出驰去。

  “来着何人?止步!”骁果禁军值日统领独孤远挡住去路。

  独孤远,自行夏,父独孤罗,乃是天子杨广堂弟。其人出身庶子,偏生才华卓著,一路逆袭,当了独孤阀的家主。

  有一女,独孤凤,喜好刀剑,与阴明月并称为绝代双殊。

  独孤远跟随杨广以来,历仕左千牛、建节尉、朝散大夫,玄武门统领,长期护卫在天子左右,地位显赫。

  “独孤将军,我有利国之方略呈于陛下,还请放行。”虞世南出面见礼。

  “原来是虞伯施呀,你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能主动现身为国出力,着实难得,随某来。”独孤远先是诧异,继而大喜。

  虞世南,字伯施,善术法,长文章,曾作诗,以蝉述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此诗传开后,世人皆知其品性高洁,连其在朝为高官的同胞兄长,虞世基都比不上他。

  养望十余年,开皇在时都曾征召过他,面见过后,又将其留给儿子,并嘱托太子说:“二十年后,虞世南可为宰执”。

  看在虞世南面子上,连高驷和李百药都被允许进入行宫。

  李百药文质彬彬,一看就是饱学之士。

  高驷则是同七星剑杀气融为一体,金戈铁马之势浓郁,甫一打量便知是军中战将。

  天子平时批阅的奏章,都是由近侍太监专门打理,随时添增下发。

  因此,当看到这由禁军统领亲自引荐,虞世南著名的奏章时,韦公公难得的惊异咦了一声。

  随即,大致的看了起来。

  看罢,他忍不住再瞅了虞世南两眼,扯着尖细的嗓子笑起来:“真有一家人而性子不同的,虞二,可是必虞侍郎(世基)敢直言多了!”

  站起身,走到门内,恭敬的呈上去,传声道:“陛下,有紧急奏章。”

  “拿来。”天子分开芙蓉帐,坐起身,在妃子服侍下披上了外衣。

  杨广看罢,大怒道:“荒谬!朕君临天下,威加内外,要比肩秦皇汉武。怎能改弦易辙,花费三十年来攻打高丽弹丸小国?”

  就要将此人处斩,以儆效尤,再看下去却见文采斐然,又是虞世南的力荐,便想到了大臣虞世基,转口说道:“将这份奏章,留中不发。回去告诉虞世南好好向他哥哥学者点,在惹朕生气,就将他贬到海南去喂鱼。

  “诺!”那太监吓了一跳。

  随后,天子杨广穿好龙袍,摆驾出了行宫,往校场去了。

  “诺。”刘公公收起这份奏章,就要离去。

  “阿兄且慢!”宣华夫人陈妃儿出了围帐,满面红晕,仍带着被天子宠幸后的痕迹。

  一声轻唤,两地心碎。

  韦公公者,伪名公公也,乃是江左大族出身,原名刘照,少时就同陈妃儿情投意合。可惜,随着陈国覆灭,一个人被俘入宫做了杨开皇两父子的嫔妃,一个被阉割成为太监,悲催的伺候隋杨皇室。

  贵妃寝宫,软塌之上,有一美人儿淡然抚琴。玉手随琴弦而动,人在纱中,看不清楚哪里是人哪里是琴,只有那缥缈的琴声,悠悠诉说着过往。

  “现在只有韦公公,那个阿兄已经死了。”

  “帮我个忙吧。”琴戛然而断,淡淡的女声随即传来。“你觉得这个写出奏章的人如何?”

  “虞世南文采非凡,但无此豪雄之气。不知有此胸怀的高重德,是何人哉!”

  “他是始兴剑的传入,当为大陈复仇。”

  “你要我怎么做?”

  “昨日杨玄赶遣李密到来,借故说人手不足,要让他弟弟杨积善和妹夫高重德回去帮忙。杨玄感谋反之心已定,你找个借口引高重德与李密见面。”

  “我要这大隋,天翻地覆!我要这众生,为我所控!我要匡复故国,陈主天下!”

  琴声再起,一曲十面埋伏,杀机益盛。

  “好,我帮你。”那人退下,取过奏章,不一会折返回去。

  见韦公公终于回来,虞世南上前问着:“请问公公,天子可是看过了那篇奏章?麻烦之处,虞某日后自有重谢。”他对高驷的策略倒是信心十足。

  “哼!虞世南,你差点害死咱家。这奏章,与天子方略相差甚远。”韦公公怒气冲冲的说着。

  “若非看在你哥哥非份上,你就要被贬去南海喂鱼了。告诉你,奉天子口谕,虞世南狂悖放肆,不懂军旅,必须加以历练。着令其到后方督运粮草,明日到运粮使曹李法主处报到,不得有误,钦此!”

  “这怎么可能?吾弟高重德上述方略乃是国之良策,某不服,某要见天子,当面力陈。”虞世南不甘怒吼。

  “哪个是高重德?”韦公公无视了虞世南的怒火,继续问道。

  高驷挺身出面,平静的说着:“某便是。”

  韦公公观之,见他北人南相,厚重而不失灵活,心里暗赞,口上却更为严厉。

  “高重德,汝妄议军机大事,罪当赐死。念及尔尚年幼,死罪可免,活罪难饶。令你到后方运粮,服徭役三年,明日同去使曹李法主处报到。”

  “小人敢不从命。”

  于是,第二曰后,高驷一行人只得跟随李密的运粮队伍,回返汴梁。

  同行人中,却多了令一队人马,带头人,便是杨玄感的弟弟杨积善。

  车粼粼,马萧萧,四月中旬,此队人马在杨玄感的期盼下终于抵达汴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