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九重春华 第三卷 逆天,为你葬一场兵荒马乱! 第340章 多谢大师兄提醒

《九重春华》第三卷 逆天,为你葬一场兵荒马乱! 第340章 多谢大师兄提醒

作者:蓝家三少 字数:1821 书籍:九重春华

  书院竣工后,清扫干净了建造之时留下的杂物,陆续有园工搬进草木种植。

  原本规划的地就有些老槐树,建造之中也都保留了下来,而今书院楼宇完工,草木尚未种植完善,却也并不觉得光秃。

  白蔹虽日日能见着书院的进程,但是大门进去还得好远一段距离才能见着课室的建造,自从圈了围墙以后就见不到内里的进度。

  这朝屋宇建造完毕后,他还是头一回走进书院。

  从医馆旁头朱门入,入门到似像大户人家的府邸一般有一块极大的影壁,上头刻着青山书院四个大字。

  过了大石壁,入目便有一个青石铺地的开阔场地,左右是廊檐。

  他正在想这么大的地怕是能站上千人了。

  “白蔹,来这边。”

  闻声抬头,宁慕衍正在不远处查检园工带进来种植的草木。

  白蔹就着广场跑过去:“都要种些什么草木啊?”

  宁慕衍屏退了左右跟着的人,青墨也识趣的退了下去。

  “入秋少不得金桂,另便是书院常植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再我又让添了些松柏。”

  宁慕衍举步带着白蔹上了廊檐往里走,左右无人他伸手牵住白蔹:“书院里原本就有些槐树和香樟,倒是用不着种植太多别的。”

  白蔹左右张望,倒是正如宁慕衍所言,已经自用绿植,再种也只是为了让书院更有读书人常出入的气息。

  廊子过半,这朝才见楼宇。

  宁慕衍介绍道:“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置楼宇,为东西南北院。”

  “其间面朝阳初升的东院为学生的课室,也是几个院最大的,为东一院和东一院。一院为秀才及以上的学生课室,一院主要是童生以及开蒙课室。”

  白蔹听得入神,虽是未曾在书院上过学,可光是见着这么好的楼宇,以及细致划分的课室便让人神往,又何况是读书人。

  “那宁院长要带学生的吗?”

  “这是自然。”宁慕衍道:“不过尚未定好,还得过两日召集所有夫子集议。”

  看完东院,挨着与之不远的是西院:“这边不算大,是夫子素日集议办公的地方。南院是学生的卧寝地,北院为食堂。”

  东西南北四院相围,中部为花园荷池,亭台水榭。

  出主要四个楼宇,东北处有一个廊子相接的独楼,是藏书阁。

  西南一边另是一片未曾铺石板的大草场:“是六艺中练习射、御的地方。我打算让园工把松树就种在这边。”

  白蔹惊诧,在外头只见主东西南北院的屋角,却是不知里头还另有乾坤的多。

  “这朝建造下来花费怕是不小吧。”

  宁慕衍笑了一声:“若我散尽了家财,那你养我吗?”

  白蔹往后退了一步:“若是如此,那我可得好好再考虑我们之间的关系了。”

  宁慕衍伸手把他拉了回来:“瞧把你给吓得。宁家基业深,早年间城西这片尚且还是荒地之时就在宁家手上,除却门口买下的那几间铺子外,其余的地皮都是自己的。”

  “所花费的也就是建造,以及后面诸位夫子的报酬。这些倒也承担得了。”白蔹挑了挑眉。

  “对了,医馆后头我空了小片地出来,趁此机会也扩修一一吧,我见医馆不易往上改修,也就只有往宽了建造。医馆前院倒还好,只是后院未免太窄了些。”

  白蔹眉心微动:“你这是嫌弃先时去医馆我招待不周了?”

  “怎会。”宁慕衍道:“再破落艰苦的地方也都住过,医馆整洁又能遮风避雨,已经很好了。只是我想而今毕竟不是形式所逼迫而艰苦。”宁慕衍凑到白蔹耳边低声道:“何必让岳父大人过得那么简素。”

  白蔹想也是,昔年流放好的时候睡破庙,不好的时候风餐露宿,而今还有什么不好。他们苦一点倒是没什么,确实没必要苦着他爹。

  只是……

  “计划得再好,少爷是不是给忘了,那是别人家的铺子,我只是租用。”

  宁慕衍笑了一声:“便是再忙,你的事情我也不至于会忘。”

  言罢,他从身上取出了一张地契递给白蔹。

  “是医馆的地契!”

  白蔹一瞧便两眼放光,他欣喜揣到怀里,不过片刻后,他问:“多少钱买下的,算我先欠少爷,医馆营收不错,应当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把钱还给少爷。”

  “你一定要跟我这么客气?”

  白蔹挑眉,倒也不尽然,只是有些人有时候格外抠搜:“算账还是要明晰的。”

  “好吧,小姜大夫不慕权势富贵,品德高洁,那买下医馆这笔银子就先记着,到时候从彩礼里扣吧。”

  白蔹默默吸了口气,很好,以前扣月钱,现在扣礼金,我看你来日还能扣什么。

  “书院虽是竣工了,但近来我还得忙上一段时间。”

  白蔹知道的,夫子进书院,招纳学生,诸多事情千头万绪。事情总得一步一步的来,其实现在也挺好的。

  “你忙便是,左右我也有事要做。”白蔹挑眉:“我可不是什么粘人鬼。”

  “我是。”宁慕衍道:“我已经同祖母说了近日书院事情繁杂,这边修造好,这些日子要住在这头。”

  白蔹干咳了一声,心照不宣,抿嘴憋着笑走去了旁头。

  青山书院挂了牌匾后,日日都有少年郎到大门外聚集观览。

  宁慕衍带着书院的夫子整日的集议,出了昭告,读书人都可以到书院里头去游览,且还有专门的人介绍书院的一应布置,一时间往来者云集。

  听闻青山书院不单教导传授书礼数乐,竟然还有专门的骑射场地供学习骑御。

  自来君子习六艺,但却非人人家境优渥能有学习六艺的条件,青山书院开设便已经胜过许多书院,而书院环境极佳,又甚是宽阔,这无疑让许多学子心生向往。

  但是正因参观书院样样优异,不免让贫寒人家的子弟担心起束脩费用来。

  然而书院很快就出了告示,不同学段束脩费用不同,但是也同寻常书院相差无几,甚至比很多私塾的费用还实惠。

  学生高兴之余,却又见告示中说入学需要进行考校,一时间又惴惴起来,不过便是如此,要报名参与的读书人还是如过江之鲫。

  白蔹跟姜自春见着外头日日排着长龙,从天亮到日暮。

  姜自春道:“咱们这医馆位置好,以后我的孙儿上学堂可容易。”

  白蔹正在装整草药,听他爹说这话放下手里的活计,笑眯眯的跑到姜自春的坐诊台前:“爹就确信自己的孙儿能上青山书院,没见着入学是要考校的?宁院长可严格的很。”

  姜自春笑道:“你好歹也是去宁府照料过宁老太太和少爷的,往后去卖个脸求个人情不是比旁人容易。”

  “爹都会说求人情了。”

  姜自春乐呵呵的,把捆好的药包交给了药童,拉着白蔹道:“昨儿临街的张娘子来拿药同爹说有户人家相中了咱们家,还是府衙里做司狱的,虽是未曾官阶入流,不过也是正经好人家。”

  白蔹托腮:“爹,您怎还有空闲去张罗应酬这些事儿?嫌医馆还不够忙不成。”

  姜自春道:“哪里是爹好事儿去问这些的,是那些个娘子夫郎总拉着爹说,想到你的大事儿,我也就留心听两句。你说这户人家如何,要是有点意思爹去瞧瞧。”

  “我一点意思都没有。”白蔹抱着医药包回了自己的位置:“要是爹再说这些,我可就不随爹出门义诊了。”

  “好好好,不说了,不说了。这事儿等义诊过后再说。”

  姜自春连忙哄了哄白蔹:“这不也是近来整日看着外头的孩子排队去书院报名,瞧着瞧着就眼热了嘛。”

  “唉,你这孩子也是,一点都不懂得趁热打铁。”

  白蔹装聋作哑:“我又不是铁匠,打什么铁。”

  “得得,忙事儿。”

  白蔹见堵住了他爹的嘴,这才又继续忙活起来。倒也不是白蔹先时同宁慕衍说笑这阵子不会去粘着他,他确实有事情要忙碌。

  而今秋收钱粮颇丰,城中的粥场开门给穷苦人家放粥,他们的医馆今年开张以来幸得大家信赖支持,生意很好。

  白蔹便和姜自春商量了一下,趁着时下城中广施善事,索性父子俩支个摊子出去义诊三日,也算是对穷苦百姓的回馈。

  医馆要做的走,不单是医术,还得讲一个名声。

  义诊的日子选定后,提前得张贴告示在门口,另外还得准备一些寻常病症的药物,像是风寒药,跌打损伤等。

  这些日子就在忙着分配捆药包,只要多捆一个就能多一个人得到医治,白蔹也都尽可能的多做,连夜里也熬着在配药。

  待到准备好以后,白蔹把地方选在粥场附近,如此也更为方便老百姓。

  义诊头一日,父子俩关闭了医馆的门,正好让工队的人把医馆后院整扩修建,自己一家两口连同药童一道拉着医药前去粥场。

  早前就有百姓听说有义诊,到了日子一早就在粥场等着了。

  病人自成两列排队候诊。

  晨起徐徐的秋风之中,天已经冷了下来,在没有太阳的阴天里,穷苦的老百姓尚且衣着单薄,在秋风之中揣着手探首等待着发粥和发药,此情此景不免让人心起悲悯。

  白蔹还是第一次出来义诊,小时候倒是常听他爹说一些自己做游医时的见闻和趣事,幼时不懂他爹作何前半辈子能够风餐露宿做个居无定所的医师,就那么漂泊着治病救人,而今心中大抵有了些数。

  “姜大夫一家当真是医者仁心,开医馆来从没有收过谁高昂的诊疗费用,而今还出来摆摊义诊。”

  “谁说不是,父子俩不单医术好,人也忠厚。”

  附近做小生意的摊贩看见义诊摊子不免议论,即便是自己没有病痛去问诊,可看着有人愿意义诊是好事,指不准儿哪日自己就能用上。

  粥场今日格外的热闹,前来的老百姓也比平素多,多的大抵前来看诊的。

  白蔹招呼:“妇症的都排这边来。”

  摸脉,问诊,扎针,白蔹忙的没得一丝空闲功夫。

  粥场临街大道上,城外一辆马车驱使进了城里,车中的人撩起帘子看着城中的故景,道了一声:“夫人,进永昌府了。”

  回应的是一道妇人的声音:“是啊,到了。”

  “很快就到府里了,届时可以好生歇息,以慰这些日子赶路的劳累。”

  “路上觉得累,而今到了城里倒是觉得精神好了很多。”妇人看向窗外,微有惊喜道:“夫君,你瞧,城里的粥场开了。”

  时子瞻道:“秋收了,听闻今年永昌府的粮食丰厚,齐大人定然让开了粥场。”

  妇人温和笑了笑:“还是昔年夫君在府城做知府之时我去看过施粥,一晃好些年过去了,不妨前去看看吧。”

  “而今才到城里,歇息一番明日再去也不迟。”

  妇人拍了拍时子瞻的手。

  时子瞻无奈道:“也罢,夫人惦念府城许久了,而今是迫不及待想去走走。”

  这朝便叫停了马车,夫妇俩相携着下了马车,时子瞻一直扶着妇人,想当初在府城做知府尚且还是个弱冠过半之年的毛头小子,而今却是已经半个老头儿了。

  府城还是一如昔时,唯独岁月匆匆不饶人。

  夫妇俩一同朝着粥场过去,陆续见着有老百姓端着粥出来,此外还有提着药包的。

  时子瞻不免叫住人问:“粥场有医师在义诊?”

  “是。看诊的人多着,若是一位要前去看诊,可要步子快些,晚了怕是药包发放完了。”

  时子瞻和夫人对视了一眼,笑得都很欣慰,城里多一个能为老百姓做事的都是昌盛的模样,作为昔时的父母官,见到如此景象自然是老怀安慰。

  夫妇俩摒退了随从,想走进去看看义诊的是何许人。

  进了粥场发觉看诊的人还真不少,已经排起两长列。

  时子瞻不免蹙眉,问队伍中的人:“近来城里出时疫风寒,怎如此多人来问诊求药?”

  前头的妇人道:“一姜大夫医术高明,素日到医馆问诊尚且人多,能有义诊的机会来的人自然是多。”

  “一位哪个要问医?若是妇症就排左边见小姜大夫,若是男子看诊就另一头的老姜大夫看。”

  时子瞻心想还真讲究,没做打扰,携着夫人往前去一睹一位在百姓心中颇得尊敬的大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