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帝国星象 原型大竞猜 6剑来

《帝国星象》原型大竞猜 6剑来

作者:明致 字数:2763 书籍:帝国星象

  有一种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是一种叫“沙蛤”的海产壳类做成的。这种非蚬非蚌的贝壳类,呈厚实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壳是淡黄褐色的,顶端有点紫,打开外壳,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来。因那贝壳被打开时,吐出的白肉像是一条小舌头,不免令人联想多多,故名“西施舌”。

  西施舌(沙蛤)

  西施舌(沙蛤)(6张)

  但是中国的美女众多,为什么不叫“昭君舌”、“贵妃舌”、“貂蝉舌”,单单叫“西施舌”?这里有个传说:春秋时,越王勾践借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计灭了吴国,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国,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国会受宠,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绑一巨石于西施背上,沉她于江底。西施死后化为这贝壳类“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尽诉冤情。

  有一种说法是:男人在吃这个“沙蛤”时,想的并不是冤情,而是自作多情,很香艳的幻想自己是在与西施的香舌纠缠不休。女人在吃时,却觉得这个贝壳像是有口难言,长得美只能被利用,长得不美又没有传奇。男人要利用她的美色,女人要践灭她的美色。未了化为“沙蛤”,却也逃不过厄运,只成为大众的口腹之欢。

  这西施舌的来历,确实很惹人遐思,尤其文人墨客,更是颇多考究。郁达夫的散文《饮食男女在福州》中就曾作过探讨:福州海味,在春二三月间,最流行而肥美的要算来自长乐的蚌肉,与海滨一带多有的蛎房。《闽小记》里所说的西施舌,不知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郁达夫在这里将产于蛤中的西施舌误作了蚌。

  其实,西施舌产于蛤中早在宋代就有记载。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诗说隽永》中的话说:“福州岭口有蛤属,号西施舌,极甘脆。”并又引吕居仁咏西施舌的诗:海上凡鱼不识名,百千生命一杯羹。无端更号西施舌,重与儿童起妄情。说“西施舌”是“海上凡鱼”可谓别致。细究起来,西施舌并不限于福建一地,只不过是福建长乐沿海一带的西施舌产量最高。据我所知,自辽东沿海到南方海岸,凡浅海中皆产之。旅顺的餐馆中就有“瓜片西施舌”;天津一带也有,清人张焘《津门杂记》曾有诗咏西施舌:灯花楼台一望开,放怀那惜倒金罍。

  朝来饱啖西施舌,不负津门鼓棹来。诗虽平平,但可见出作者以西施舌的兴致。渤海以南,青岛一带也产西施舌。清人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就写道:“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他说“西施舌”这种海产品都被豪门贵胄之家食用了。

  30年代,梁实秋先生在青岛顺兴楼第一次品尝西施舌:“一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

  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至今胶南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西施与范蠡在逃生的路上失散了,她自知孤单而易招不幸,于是故意咬断了自己的舌头吐于河中。舌头恰巧落在一只正张开着壳的河蚌中,具有仙胎的美人之舌当然也不一般,竟然在蚌体内存活了。并由河中进入大海,成为今天的美人舌。

  看来这西施舌沿着海岸从南到北,并不少见,可见当年西施随范蠡扁舟一路,云影波光处留下了香痕缕缕。浣沙人去舌犹在,故事本身尽管有些凄美,但后人能享受到美味和美名,西施也算得到慰藉了。如今,在北方的自助火锅餐馆见到西施舌,那种开锅一涮的吃法,总觉太匪气了些,既糟蹋了她的鲜美,又辜负了她的芳名。友人曾告诉我地道的吃法是先将带壳的西施舌用开水氽过,取出除去内脏洗净;准备一些菠菜心用开水烫一下,然后放入汤碗中;将沸汤调好口味,放入西施舌,开锅后撒上韭黄和香菜末,起锅倒入汤碗中即可。此菜的特点是汤清见底,玉舌飘动,肉质白嫩,清鲜可口。美名美味,凡人吃神品,到此也就为止,切莫想入非非。

  吴国灭亡编辑

  说吴越争霸,不可不提西施;说勾践从奴仆到霸主的曲折而又辉煌的奋斗史,也不可不提西施。这倒不是西施为勾践灭吴献上了什么锦囊妙计或立下了赫赫战功,而是因她乃勾践实施文种亡吴九术中的一件重要工具,并且是个名满天下,流芳百世的绝色美女。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而西施又名列四美之首。其实,这四个姑娘,既未留下照片,也未留下画家写真,别说她们美到什么程度,连鼻子眼睛嘴巴是啥样儿,都没谁见过。咱们对这几位美女的认识,全靠后世文人墨客的文字描写,或一些画家凭借自己的想象所作的四美肖像。西施等人之美,其实已经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个中国人公认的美的名牌。

  西施只因吴国终被越国所灭,而且西施是被越国派往吴国的,她肩负着让吴王夫差荒淫腐败沉湎色欲与刺探吴国政治军事机密的光荣使命,因此,被后世赞之为巾帼英雄、爱国女杰……然而,若勾践复仇并未成功,吴国乃为晋、齐、鲁、楚等国所灭,西施恐怕就不会有上述美名,而很可能被正统史学家、文学家打入“祸水”的行列。

  西施入吴后,夫差被她迷得神魂颠倒,春秋宿姑苏台,冬夏宿馆娃宫,整天与西施玩花赏月,鸣琴赋诗。灵岩山上有一眼清泉,夫差常让西施对泉水梳妆,他亲为美人梳理秀发。他又与西施泛舟采莲,或乘画船出游,或骑马打猎,总之沉醉于美色,以姑苏台、馆娃宫为家,把国家大事丢在脑后。伍子胥求见,往往被拒之门外,惟太宰伯嚭常侍左右。因此他所能听到的,皆阿谀奉承之声。无数史例证明,大家伙一旦到此地步,也就离垮台不远矣。

  西施既然与夫差形影不离,对于吴国密,也就无所不知,且伺机向越国传递她所得到的情报,以致被今天一些精于考证的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头她挑拨吴国的君臣关系,特别是夫差与伍子胥的关系,只要稍微吹一吹枕头风,杀伤力比伯嚭说上一大堆谗言谮语不知大上多少倍。夫差赐剑令伍子胥自杀,恐怕也少不了她一份功劳。勾践的大军能长驱直入,直抵吴国都城,让夫差无还手之力,与西施小姐把夫差迷得晕头转向荒废军政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西施是勾践灭吴雪耻的功臣之一。明代西施祠有楹联云:“越锦何须衣义士,黄金祗合铸娇姿。”便是对西施在越国灭吴中的功劳的肯定。

  沉江底之谜编辑

  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姑苏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大军攻破。吴国灭亡。春秋时期的大美女、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没入了黑暗的历史之中。

  吴国灭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她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

  后世评价历史人物的眼光常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注意他们最为辉煌的时刻,忽视了他们落寞或者平静的岁月。西施就受到了这样的“忽视”。西施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光似乎只有昙花般的几年,更多的人生轨迹被人为忽略了。当我们想努力还原一个完整的西施时,会发现异常艰难,更会发现太多的谜团和思考。

  西施给后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扑腾”一声沉入了水底。于是乎,后世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所以四大美女,西施居首。如今,深究历史,我们遗憾地发现在四大美女之中,其他三位都可以在当时的正史中找到存在的证据,唯独西施缺乏任何信史记载。她只存在于后人的记载和咏叹之中。不要说西施的下落,就是她的籍贯、生平事迹等重要信息我们都只能从错综复杂的故纸堆中一点点地艰难筛选归纳。

  死因之谜编辑

  当勾践灭了吴国,夫差被逼自杀之后,西施这位中国古代第一美女,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而她的下场,比文种还要悲惨。

  西施的英雄事迹或曰传奇经历,正史不载,故越国灭吴后,西施的下落,只能从其他史籍中寻得踪迹:

  《墨子·亲士》称:“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

  《吴越春秋·佚文》称:“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吴地记》称:“(嘉兴)县南一百里有语儿亭,勾践令范蠡取西施以献夫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