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秦汉岁月 第三十一章 困 境

《秦汉岁月》第三十一章 困 境

作者:司徒小良 字数:4199 书籍:秦汉岁月

  第三十一章困境

  公元前204年,七月,荥阳。

  自从彭城战败之后,汉王刘季就一直退守至三川郡荥阳县。尽管大将军韩信在北方战场取得了突破性胜利,但是汉王刘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兴。汉王刘季是既感到欣慰,同时也感到担忧。因为自己被困在这里,完全无法与霸王项羽抗衡,北方局势又没有掌控在自己手中。他对韩信真的是又爱又恨——爱韩信的才华横溢,可以为自己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也恨韩信的才华出众,担心自己无法操控韩信。在韩信的身上,汉王刘季仿佛看到了霸王项羽的影子——难道自己又在北方培养出另一个霸王项羽了吗。相当年,霸王项羽也是在赵地一战成名;而如今,大将军韩信同样在赵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韩信的威望甚至都快超越汉王刘季了,刘季真的是不敢再往下想。

  荥阳,归属三川郡,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重要的战略城市,即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也就意味着,这座城市必定承载了太多的困难与悲哀,因为这里战事多、死亡多、哀怨多——在封建年代,这不是一座安定宜居的城市。

  汉王刘季当然也不喜欢这个地方,他以为自己在这里只不过是过渡,但没想到一待就是整整一年,而且还远远看不见尽头。幸好附近有著名的粮食储备基地,可以供应军粮,否则汉军早就投降了。

  这座著名的粮食储备基地名为敖仓,是秦帝国时期的天下第一大粮仓,凭借着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囤积了无数粮草。曾经在嬴政时期,敖仓就是支持秦军南征北战、吞灭六国的中原后援基地。天下统一后,关东各郡的赋税大多先运往中部的三川郡荥阳县,再输入秦帝国的首都咸阳。毫不夸张地说,荥阳关系着秦帝国的经济命脉,关系着天下的安危。假如荥阳失守,秦帝国将会丧失巨额财政收入,难以维持对东部地区的统治。为此,当年秦始皇嬴政就任命了自己的女婿,也就是丞相李斯的长子李由为三川郡守,镇守帝国的命脉。首义革命军陈胜、吴广就曾多次攻占这里,试图切断秦帝国的经济来源,但无奈久攻不下。秦朝灭亡后,霸王项羽分封自己的部下申阳为河南王,控制三川郡,就是不希望其他势力染指荥阳的敖仓。

  此时供应敖仓的粮食,当然不可能来自全国各地,主要是来自自己的根据地关中地区。已经整整一年时间没有回过关中的刘季,不知道后方的情况如何。他心里清楚,丞相萧何必定会打理得很好,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但同样,他对萧何也感到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萧何处理政务妥当,担忧的是自己威望不足以控制。

  最让汉王刘季感到烦心的,还是自己的父亲、妻子都被楚军抓获了,也不知道是生是死。而霸王项羽又不断的攻击这里,把所有的火力都集中这里、对准这里。

  汉王刘季在荥阳的日子并不好过。

  【萧何】

  虽然领导出差在外,但是勤勉的萧何不敢松懈,他每天起早摸黑地辛勤工作,有条不紊地处理好后方政务。关中地区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前方战线的影响,丞相萧何积极稳妥地经营运作,民众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萧何真是不可多得的管理人才。最难得的是萧何没有私心,政治站位高,思想觉悟高,处处为汉国集团考虑。前方战线如此激烈,但是从来没有缺少过军粮和兵员,那正是因为后方有丞相萧何悉心照料,源源不断地向前线供应。关中地区的税收制度和征兵制度都很完善,可以定期征募新兵和收集物资。

  这天,远在前方作战的汉王刘季忽然派遣使者回关中慰问丞相萧何,说丞相料理朝政,劳心劳力。丞相萧何十分感动,正想回封信答谢汉王。

  但事情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政坛复杂,最怕的就是领导突然的关心。后来经人提醒,丞相萧何才醒悟过来,原来汉王刘季不仅是要表达关心,更重要的是要看看丞相萧何的忠心。

  此时,一封书信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丞相萧何把他家族中所有青壮男子都派往前线参军,这是作为一名领导人首先要带头落实的革命意识,也是丞相萧何向汉王刘季表达忠诚的方式。其实,丞相萧何完全没有背叛的念头。如果萧何要当这个首领,早在沛县的时候就不会让给刘季。萧何对军事没有兴趣,对攻城略地没有兴趣,他只对政治感兴趣,对制度建设有兴趣。萧何的理想是治国安邦,而不是称霸天下。

  见到丞相萧何的忠诚,汉王刘季那颗焦虑不安的心才稍微有些安慰。

  【项羽】

  战事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霸王项羽也感到有些疲惫了。各地烽烟四起,但是他似乎已经没有办法一一解决。他再也没办法理会齐地的叛乱,以及最近魏、赵、燕等地新发生的动乱。不知何时,霸王项羽已经成为了孤家寡人,全国枪口似乎都对准了他。而他则不得不来回奔波,疲于应付各地战事。

  虽然他自认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但是他也没有办法同时应对全国多个战场。而如今,他已经确切的知道——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汉王刘季。所以,他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荥阳,集中在汉王刘季身上。他已经明显感觉到,楚汉相争才是主要矛盾。

  在这段时间里,霸王项羽花费了很多精力,用尽了所有的办法,但是都无法取得突破性的胜利。虽然他多次击退汉军的防线,但始终未能攻破荥阳城,擒获汉王刘季。特别是最近,汉军将领韩信在北方歼灭了大量楚军精锐,而暴徒彭越又反复骚扰后方——这一仗,楚军打得十分吃力。霸王项羽感到非常郁闷,他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汉军能够支撑这么长时间,从来没有人能够抵挡楚军的步伐,从来没有人能够坚持这么久。这或许是霸王项羽起兵以来,时间最为长久的一场战争。他不知道汉军的后方为何如此强大,能够源源不断地给他们输送兵员和军粮。

  在对待战事方面,霸王项羽很认真,也很专注。他认真分析了双方的形势,不断派员刺探敌方军情。最后,他终于找到这场战争的突破口,那就是——切断汉军后方的粮道。他已经知道,汉军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往前线输送军粮,正是因为他们在后方修筑了甬道。只要切断这条甬道,就必定能够断绝汉军的军粮。成千上万的汉军没有饭吃,这仗不用打也能赢。

  霸王项羽改变了作战方式,放弃了他一直引以为豪的强攻,多次派兵袭击汉军的甬道,这是汉军最薄弱但却是最关键的要害。

  这招果然奏效。在不久之后,霸王项羽就收到了来自荥阳城内的投降书,那是汉王刘季发出的,请求划界而治——荥阳以西为汉,荥阳以东为楚。

  霸王项羽有些犹豫。他也感觉到有些疲惫,看着投降书久久无法拿定主意。

  可是,军中有位参谋却坚决不同意这份方案,他就是霸王项羽的“亚父”——范增。

  【范增】

  范增始终认为刘季是最可怕的敌人。可能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他要这么针对汉王刘季。其实,他和刘季之间,和汉军之间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有很多汉军将士甚至是他的老乡或者朋友,坐在来吃顿饭可能还可以聊出更多的家乡趣闻和亲戚朋友。

  但是,范增却没有这个心思,坐下来跟他们吃饭慢慢聊。范增只想尽快击败汉王刘季,他纯粹是从楚国集团的利益出发。他的心思只装着楚国集团,只想为楚国集团稳固天下。对待汉军,他没有任何私心和私人感情。

  看到霸王项羽犹豫不决,年迈的范增显得十分激动。他要坚决的语气劝说霸王项羽,万万不可再次放虎归山。他很担心,霸王项羽像上次在鸿门宴上那样,对刘季手下留情,以致于养成今日之后患。

  一把年纪的范增本来身体就不太好,情绪还这么激动,胡子都快竖起来了,周围将士看着都觉得心疼。

  【刘季】

  被切断甬道的荥阳,霎时间就变成了一座孤城,困在城中的汉王刘季一筹莫展。前段时间向敌方楚军投去的降书,至今也没见有什么回音,也不知道对方收到没有,而楚军似乎反而攻击得更加猛烈了。

  汉军高层都在努力地寻找出路,绞尽脑汁为集团出谋划策。此时,一位佝偻的长者提出了一项分量很重的建议,那就是——分封六国后裔为王。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效仿商周开国时期,当年商汤灭夏桀、周武伐商纣都是分封旧国后裔为王,所以稳定了人心。只要汉王您效仿他们,分封六国的后裔,自然就会赢得六国民众的拥戴,赢得天下人的归心。如此一来,天下人都会站在汉王刘季您这边,到时候汉王刘季您就是名副其实的霸王,而楚国自然而然也会拜倒在汉国脚下。(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原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乡称霸,楚必敛衽而朝。《史记-留侯世家》)

  这位年迈的长者,就是满身酒气、极其傲慢的郦食其。应该说,他确实是一位忠心耿耿的谋臣。自从投靠汉王刘季,他就没有怠慢过,多次出使他国,为汉军争取盟友。比如此前不久出使魏国,后来又出使齐国。可以说,已经到了退休年龄的郦食其,没有忘记革命初心,依然尽心尽力、发光发热。

  在对待政治体制这个关键问题上,郦食其和范增一样,和其他很多六国遗老一样,都对分封制度有着极度的迷恋。应该说,凡是上了年纪的老者,都会带有这样的心态。因为他们曾经在那样的政治体制下,生活了大半辈子。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就认为那样才是最好的制度、最好的时光。分封制,是深入他们骨髓的政治理念。

  这项重大政治议题,跟当初范增向项梁提出的立雄心为楚王,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郦食其比范增走得更加远,因为范增只是建议项梁立一位楚王,而如今郦食其却建议刘季立六位故王。单单是一位楚王,项氏家族都搞不定,弄得霸王项羽焦头烂额的。如今立六位故王,汉王刘季能够应付得来吗?

  这项重大建议被汉王刘季爽快的采纳了。从正面来说,汉王刘季真是一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君主。但从反面来说,他却是一位没有多少主见的君主。这确实挺矛盾,有时候你很难衡量,哪些意见是应该听取的,哪些意见是不应该听取的。其实,汉王刘季对这些重大的政治议题,并没有多少深入的研究。

  汉王刘季是个爽快的行动派,说做就做、雷厉风行。他没有想过要和其他参谋商量一下,便同意了郦食其的提议。六国的印玺很快就制作完成,准备开始颁发了。这也是他和霸王项羽不同的地方,每当封侯赐官,项羽都会拿着印玺看来看去,似乎很不情愿送出去。因为项羽出生于贵族,他知道这些印玺代表着权力,他珍惜这些权力。而汉王刘季作为一介平民,走到今时今日这个位置,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众人的拥戴,印玺只不过是个形式。况且,能用一个印玺去赢得一国尊重,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张良】

  可是,张良不同意这个方案。应该说,是坚决不同意、彻底否定这个方案。

  虽然张良也曾劝说项羽分封韩国后裔,一直希望复兴韩国,但是他却坚决不同意此时作出这个决定。因为他知道,这个决定对于汉国而言,是个毁灭性的决定。

  当年商汤灭夏桀、周武伐商纣,已经取得绝对性的胜利,足以控制住旧国的君主。他们分封旧国后裔,只是为了稳定人心,减少局势动荡。而如今,汉王并没有取得绝对性的胜利,不能完全控制局势。分封六国后裔,只会培植更多的军阀势力。更何况,如今全国民众都已经投入到军阀混战之中,身份已经打乱,对六国王室的认同感也极其低微。六国后裔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号召民众,这可真是个未知之数。从另一个层面看,最可能回到故国的,恰恰是军中那些有能力、有威望的精英分子。如果他们回到旧主身边,只会导致汉军人才流失,而培养了敌对分子。

  最要命的是,这些六国后裔并没有什么功绩,却平白无故的获得土地和人民;相反,那些拼死拼活的将士却什么也没有。这让他们怎么想,他们怎么还会为汉国集团卖命。如果把这些土地都分封出去了,汉王还靠什么来分封这些将士。(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史记-留侯世家》)

  可以说,这份分封方案,比项羽当年的分封方案还要糟糕一万倍。正在吃饭的汉王刘季,听了张良这一席话,惊出一身冷汗,连刚扒进嘴里的饭都喷出来了。

  对于张良的话,汉王刘季向来是言听计从。刚刚铸造的六国印玺立马就被销毁了,而郦食其的方案也彻底被否决。

  郦食其被汉王刘季狠狠的骂了一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