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最强最贱掌门 第278章 278.炮打战船

《最强最贱掌门》第278章 278.炮打战船

作者:枫凌舞 字数:1795 书籍:最强最贱掌门

  翌日,卯时一刻。

  禁宫的两处地方已是灯火通明。

  一处是奉天门至午门的大片区域。文武百官正从午门两侧的掖门鱼贯而入,大明的早朝拉开帷幕。

  另一处是文华殿。一身便服的朱厚照已置身其中,坐于一个书案之前,准备开启当日的读书时刻。

  如此早即至文华殿,完全为朱厚照自发自愿之举。

  若按照出阁之初所定的礼仪,他只须在辰时至文华殿即可,因为大明的早朝一般于辰时结束,为他讲读的臣子要退了朝,才能抽身前来。

  七岁那年,朱厚照有随朝观政的念头,结果在张皇后的劝阻之下,没能如愿。当时,除了抛出他尚且年幼的理由外,张皇后还认定他难以早起。

  为驳斥这言论,朱厚照第二日便付诸行动,将自己出阁读书提前到卯时,亦即早朝的开始时辰。

  不仅如此,朱厚照也宣称,往后除了万寿、千秋、正旦、冬至和元宵等节,其他时日只要身体无恙,无论寒冷暑热、风霜雨雪,他都会出阁读书。

  最初没多少人相信,但随着时间推移,朱厚照是一次不落,如此,不仅弘治皇帝愕然,那些讲读官也震惊了。

  打量着书案前面那亮得颇为耀眼的烛火,朱厚照淡然一笑,仿似那烛火有生命般。

  他右手握成拳状,轻捶了捶自己胸膛,口中发出一道只有他自己才听得见的低喃之音:“朱厚照,你辛苦了。”

  几乎同时,站在书案一侧的王伟说道:“千岁爷,墨已磨好了。”

  “嗯,铺宣纸吧,孤先习一会字。”朱厚照吁了一口气。

  王伟躬身作了个揖,顷刻间已取来宣纸铺到书案之上,以镇纸压住一端,手脚甚为麻利。

  朱厚照以左手捏住右手衣袖往上扯了扯,右手拿起搁于一旁的紫毫笔。

  以大拇指、食指及中指握好,将笔头在砚台蘸了蘸墨,略一沉吟,便已落笔。

  朱厚照挥洒自如,片刻后笔锋一收,提笔而起,搁至砚台再蘸了蘸墨,再次运笔。

  没过多久,宣纸上已布满笔酣墨饱之字体。

  “换纸……”朱厚照低喝一声。

  崭新的宣纸刚铺好,自西边隐约传来一阵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手持紫毫笔的朱厚照侧耳听了听,嘴角一抿,紧接着,再次落笔。

  在铺纸、落笔、行笔、收笔、换纸的反复过程,半个时辰很快就过去了。

  朱厚照终于放下手中的紫毫笔,先伸了伸腰,再甩了甩双手:“先写到这,收起来吧。”

  喝了杯茶后,朱厚照走至文华殿庭院,仰头望了望仅露出一丝光亮的天空,又朝跟在自己后面的何文鼎、刘瑾和王伟招了招手:“都别傻站着,随孤跑步去。”

  说着,他已迈起脚步往西北方走去,何文鼎、刘瑾和王伟似早已习惯这般,默默跟在后面。

  ---

  小校场内,随着朱厚照一令声下,何文鼎、刘瑾和王伟并排奔跑于前。

  朱厚照自己却跑在最后,名为押阵,离前面的三人有七八步之遥。

  跑了未足百步,刘瑾越来越慢,一副上气不接下气的模样,与前面的何文鼎和王伟已拉开了四五步距离

  “小瑾子,你是怎么回事?是没吃饱早饭,腿软跑不动呢?还是偷懒不肯跑?”朱厚照轻喝一声。

  “千岁爷,老奴……五十……好几,老了,跟不上……”刘瑾脚步又慢了几分,扭头苦着脸应道。

  “才五十多,老什么老,赶紧给孤跑起来。看来,你去岁在威武营训得还不够。”朱厚照道。

  “啊,够了,真的足够了。千岁爷,老奴跑,现在就跑……”听到这话,刘瑾竟气也不喘了,一两个呼吸就追上了何文鼎和王伟,那里还有刚才软脚蟹的模样。

  “威武营”三个字,仿似有极大的魔力,令刘瑾瞬间恢复了精气神。

  “这才像样,没事装什么呢。”朱厚照轻啧一声,又道,“你看小鼎子大气也不喘。”

  “千岁爷,奴婢可不是小身板,慢跑怎会喘大气。”何文鼎听得马上回应道,又瞥了一眼刚追来的刘瑾,更曲起双臂,朝他扬了扬。

  刘瑾只当看不见,他是小身板,无力反驳。

  “瑾爷,如果你在威武营待上半年,那不得折在营里?”何文鼎笑道。

  “你以为就你能在威武营无恙呢?”刘瑾佯怒道。

  “我在营里待了半年,你才多久?刚一个月,就叫苦连天。”

  朱厚照摇了摇头,这也要比试一番?

  “千岁爷,让奴婢也去威武营待一待吧?”个子最小的王伟满脸都是羡慕之色,侧着身望向朱厚照。

  朱厚照打量了他一下,问道:“你如今身长多少?”

  “四尺四寸。”王伟道。

  “那不行,”朱厚照顿了顿,又道,“起码今年不行,等明年吧。”

  王伟的脸色本已一暗,听到后半句,马上笑颜逐开:“谢千岁爷。”

  “丑话说在前头,你可别像小瑾子那般叫苦叫累。”

  “奴婢保证不会。”王伟应道。

  刘瑾听得讪讪一笑,心中却暗道,你这孩子,那威武营是一般人待的么?只要在那里待半个月,掉层皮都算轻的,你还钻尖脑袋要去?真傻啊。

  跑了约莫二刻钟,朱厚照喝令众人停了下来,接着走到刘瑾跟前,上下打量着他。

  刘瑾被他看得一阵心惊胆寒,躬着身,一脸讨好地道:“千岁爷,奴婢做错什么了?”

  朱厚照“嘿”地一声:“小瑾子,你还知道自己做错了呢?孤告诉你,若明日还故作跑不动,你明年就和小伟子同去威武营吧。”

  “老奴不敢了……”刘瑾心中一凛。

  “都给孤记住,没有一副好身板,你们以后如何替孤做事?”

  何文鼎、刘瑾和王伟顿时唯唯诺诺,心中却兴奋莫名。

  ---

  回到文华殿,刚坐下,朱厚照便已道:“小伟子,先取《武经总要》的二十九卷来。”

  王伟应声而去,过得数息就折返而回,手中多了一卷书籍,躬身递给朱厚照,问道:“千岁爷,这《武经总要》都看了不下十回了,咋还看呢?”

  “孤如果说不是看的,是翻来玩的,你信不信?”朱厚照轻笑道,王伟缓缓摇了摇头。

  《武经总要》,是宋时,由曾公亮和丁度等人花费了五年多编成的兵书。

  内容甚为丰富,既包括选将用兵、训练行军、城池攻防、武器装备等,又录有不少历代战例以及用兵得失评判等,而在阵营装备等部分,更配有插图,可谓图文并茂。

  朱厚照没和他说再什么,只将《武经总要》翻了片刻,又让王伟取其它书籍来。

  就这般,连续翻了十数册书籍后,大半个时辰又没了。

  朱厚照微眯起眼作养神状,约莫过了一柱香时间,突然耳边传来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

  他缓缓睁开眼,往声音来源处望去。

  一名头戴乌纱帽、身着杂色团领衫的中年男子,在一名宦官的引领下,走了过来。

  离朱厚照还有七八步,那中年男子已倒地跪拜:“臣杨廷和,叩见殿下。”

  “起来吧。”朱厚照嘴角一翘。

  那中年男子正是昨日和朱厚照打赌输了后,从文华殿无奈退走的杨廷和。

  “谢殿下。”杨廷和缓缓站起。

  “想不到,前度杨郎今又来。”朱厚照轻笑起来。

  杨廷和尴尬一笑,应道:“殿下……”

  “老杨,孤昨日已说过,不需要你来文华殿讲读。”

  “殿下,臣乃奉皇上之命,来为殿下讲读的。”

  朱厚照摇了摇头:“老杨,你大可放心,孤自会向父皇道明,断不会责罚你。”

  “臣如再擅自离去,即为不遵皇命,臣万万不敢。”杨廷和躬身道。

  “既然你这般坚持,那孤就给你道个明白。”朱厚照轻叹了声。

  “臣愿闻其详。”杨廷和似乎松了口气。

  “老杨,”朱厚照脸色一正,“孤知道你是天顺三年生人,天资聪颖,年仅十二岁已在四川府乡试高中十七名。”

  杨廷和顿时一愣,不知眼前的殿下为何突然说起自己的过往来。

  朱厚照却没管他,又道:“十九岁那年,你于会试取得三十四名。但接下来的廷试,你似乎发挥失常,只位列三甲,被赐同进士出身。”

  杨廷和越听越心惊,殿下怎么对自己如此清楚?

  在他的惊疑之间,朱厚照继续说着:“而那科,宪宗纯皇帝共选取了二十八员庶吉士,你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得以进入翰林院读书绩文。在数年后的考成中,你又因学业优秀,被授为翰林检讨。”

  庶吉士,也被为庶常,是老朱取自《尚书立政》中的“庶常吉士”。

  老朱设立“庶吉士”的本意,是为了让新科进士尽快谙熟政务,而令他们先到各个衙门观政。

  其中,派往六部、都察院和大理寺这些衙门的,唤作“观政进士”,而去到翰林院、承敕监以及六科等近侍机构的,则称为“庶吉士”。

  庶吉士须先在翰林院学习数年,之后还要考成。如果成绩优秀,则能继续留在翰林院,二甲的授为“编修”,三甲则授“检讨”。

  而没能留在翰林院的那一部分人,通常会成为科道官、六部主事,或者出京担任州、县官等。

  翰林院是大明的养官、储官机构,流动率比较高。科举精英不断流向翰林院,翰林院又不断向各个重要机构输送人员。

  有明一代,自天顺朝以后,流行着一种说法:“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而成为庶吉士的进士,更被视作“储相”的人选。

  不过,大部分的翰林院官员,终生也只是属官或史官,能进入内阁的毕竟只是极少数,而且翰林官很清苦的,远不如其他衙门。

  瞥见杨廷和开口欲言,朱厚照扬了扬手,制止了他,不紧不慢再道:“弘治四年,老杨你参与编修的宪宗纯皇帝实录顺利完成,得以升为翰林侍读。第二年,你更被孤的父皇点为经筵讲官。”

  “前年,你返四川府丁祖母忧,直到今岁服丧期毕,才起复了原职。”

  听到这里,杨廷和的心中只得“震惊”两字,自己只不过是一名毫无实职的正六品翰林侍读而已,为何这殿下对自己的过往竟能脱口而出?

  “老杨,孤说的可有错?”朱厚照嘴角扯出两道弧线。

  “臣惶恐,殿下所言丝毫不差。”

  朱厚照又道:“那你可知,孤出阁读书之初,按规例是设了四员讲读官的,为何如今只得一员?”

  听得朱厚照突然转而说起讲读官的减员来,杨廷和自是茫然不已,摇头道:“臣不知。”

  按照最初制定的出阁读书礼仪,文华殿的日常讲读不仅流程繁琐,而且陪侍的人员也甚多。

  主要人员,包括四名讲读官和二名侍班官,还有侍书官和校书官各一名。

  早朝结束时,就是文华殿讲读的开始,当日负责侍班和侍读等人员,要先向朱厚照行叩头礼,然后分成东西两列站立。

  一般是先读四书,由宦官为朱厚照翻开相应书籍,然后站于东侧的侍读官上前来伴读,读十来遍之后,就退回原来所站的位置。

  接着会读经史,翻书的依然是宦官,而伴读的会换成西边的侍读官,他们上前读得十数次才退回原位置。

  前后不过半个时辰,就算读完书了,没错,只是“读”完而已。

  接着宦官会撤去案具,各官员能短暂告退。

  待到巳时,数名官员要重新列班,将之前伴读的四书及经史,向朱厚照一一讲解明白。按先前的流程,从讲四书开始,再到经史,讲解人即原来相应的讲读官。

  “讲”,一般也是半个时辰左右。

  一“讲”完,那各官员就能再次叩头告退,真正结束他们当日的“读”和“讲”,然后该干嘛就干嘛去。

  “只因孤觉得过于繁琐,未足一月,孤便恳请父皇将四员讲读官减至一员,并修改规例。”

  见杨廷和沉默不语,朱厚照又道:“孤时年仅三岁,请旨后即获父皇恩准。如今孤无须你讲读,请旨后会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