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男儿当自强 第十八章 莉莉的眼泪

《男儿当自强》第十八章 莉莉的眼泪

作者:我是老油条 字数:3172 书籍:男儿当自强

  走在小镇的街道上,又遇见了那位同行的女子,生意爆火,反观自身,虽然没几个人来算命,让方言很受伤,但心境却很平和。

  为啥?

  大街上行人如织,有普通人,有修士,有妖怪,还有跟着主人四处游荡的灵宠,一派和谐的景象,让方言内心升起某种难以言喻的情绪。这种情绪忽如其来,不是为了利益而你争我斗,表面和谐,而是在这个世界上难得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让普通人,书生,妖怪,修士,和尚,戏子优怜等友好平等的相处。

  和尚带着妖怪徒弟为了生存出来摆摊,修士为了修行资源可以公平互换,书生可以和妖怪修士结伴同行去梨园听戏。

  好好的活着,好好的生活,真好……

  方言觉得心境有了某种提升,不是忽然之间获得了什么机缘,而是来自于体验生活与滚滚红尘后的明悟。

  于是,她决定为了庆祝,给自己放一天假。

  方言拎着‘三清道尊传人’字样的布番,来到小镇里唯一的梨园,俗语叫‘勾栏’,可不是那些不健康场所,纯粹是个唱戏听曲儿的地方,就像前世那些广播车里面播放的那种,“今晚八点,叉叉大影院,有歌舞演出”是一样的地方。

  拎着布番,穿着蓝色道袍,中间还绣着一个八卦图案,晃晃悠悠来到勾栏门前,门子愣愣看着方言手里的布番,不太明白这个道姑是来做生意还是来听戏,还好这年代没有发小广告和宣传单的人不能进门的说法。

  不然,方言这样的,肯定被拦下来,前世他住的小区,门口保安可是拦过不少抱着佛像来卖的和尚。

  “这位仙子……这个……”

  门子指了指布番满脸问号,一时不知该怎么办。

  “听戏而已,不做生意。”

  扔给门子一串钱作为入门费,随意找了张桌子坐下。

  戏台上穿着大青衣,正在演戏中女角的女子是李凌云跪舔许久,还未能成为入幕之宾的梨园名角。

  叫啥来着……

  好像是吴怜月!

  梨园和那些凭借诗词歌赋就能一亲芳泽的妖艳贱货不一样,人家只卖艺,仅此而已。

  所以,李凌云那小子的跪舔,注定不会成功。

  一场戏听下来,也到了傍晚时分,戏子优怜们鞠躬下台,还要准备夜晚的场次。

  梨园出来,方言还在回味刚才那场戏,其实跟前世的西厢记差不多的故事结构,因为时空和世界换了,故事内容和人物也不一样。

  说不好孰优孰劣。

  走在傍晚的小镇,见忙碌的人和妖收拾好东西,三五成群的结伴回家。

  方言忽然觉得,若是不考虑要吸取龙气的因素,要真有这样一个地方,大概她愿意留下来,每天过着‘咸鱼’一般悠闲的生活。

  ……

  范希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拖着病体在书桌前整理那些陈年的杂书,因久病缠身,身躯乏力,抱着书往架子上放的时候不慎遗落一本。

  老夫子颤颤巍巍的蹲下身,捡起来一看,原来是本棋谱,上面写着‘酉阳开天势’。

  忽地笑了起来,他记起了年轻时的过往。

  开元年间,他和另一位来自江南的举人一同进京赶考,那人才华横溢,得了丞相的另眼相看。

  由于当时去的晚,找不到投宿之地,那人曾带着他在丞相张说家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和一行和尚下过棋。和尚的棋艺不低,却始终无法胜过那人。

  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

  果然一战告捷,成为“棋待诏“。

  不同于进士出身,能赐官身。

  棋待诏无法置喙家国大事,就是个陪皇帝下棋的,只要拥有举人功名,都可以去考。

  后来乱世初定,那人想要谋求一官半职为国效力,可惜无门无路,又屡试不中。

  无奈,只能辞了棋待诏,回乡做学问。

  这本棋谱,就是那人当初在他回乡时送的,摸着书的封皮,已经老旧,原来都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想起当初,仿佛还在昨日。

  把书放回书架上,一一整理好,立刻赏心悦目起来。

  老夫子回身,对恭敬站立的李凌云道:“回去吧,我自己整理,不需要你帮。”

  李凌云无奈,只好离去。

  老夫子站在窗台前,看着李凌云离去的身影,暗道:别像我一样,蹉跎一生,你一定要考上啊!

  傍晚的残霞烧遍天空,映衬的院落里枇杷树火红,金灿灿的枇杷镀上了一层火一般的夕阳红。

  如他一般年迈的大黄狗懒洋洋趴在院里,似乎在等待闭眼的那一天到来。

  老夫子想起了许多事情,想起了李凌云前些时候说,他家斜对面有户人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种了半辈子的田地,儿子也是如此,可是当去年底传来消息,北地大旱,秋粮颗粒无收,又逢异族骑兵南下,百姓民不聊生,十室九空,父母易子而食。

  年初朝廷来小镇征兵,那位名叫‘二狗子’的憨厚汉子,二话不说应了征。

  面对战争和乱世之时,二狗子选择了国,而放弃了自己的小家。

  他又想起李凌云家的那位小丫头,喜欢抽旱烟,行事跳脱,不喜拘束,初来乍到,就望着枇杷树流口水。

  想起小镇里的人和事,想起往日的种种,心境前所未有的平和。

  范希评笑了,回忆起往事,回忆起那些或许早已消散在风里的人,他忽然想喝酒,喝烈酒……

  一杯敬过往,一杯敬这家国天下!

  老夫子决定在如今尚能提笔时,写点什么,于是他看着院里的枇杷树,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他曾在此地头悬梁锥刺股的熬夜苦读,他还想起了早已过世的妻子,和远在他乡的儿子。

  提笔,写下了一封给自己的信:

  龙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

  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都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一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向前开了四扇窗子,用矮墙在庭院周围环绕,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

  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

  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个老婆婆,是我已经去世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做过奶娘,先母对她很好。

  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

  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龙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当我无声无息地住在偏僻的小破屋时,世人哪里能知道我?

  当我扬眉眨眼时,世人自会认为这破屋不平凡。

  中举五年后,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有时会坐在那里读我读过的书。

  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说的话,“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

  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龙脊轩破败没有整修。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今已亭亭如盖矣。

  PS:龙脊轩,由归有光《项脊轩志》改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