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扶桑镜梦 第二十章 火中取栗

《扶桑镜梦》第二十章 火中取栗

作者:MerlinCahrin 字数:3274 书籍:扶桑镜梦

  浩浩汤汤,匪莫能挡。

  叫做千年未有之变也好,称之时代大潮也罢,总之呢,当大变革来临的时候,你可以顺从、可以抗争、可以参与,甚至可以躲得远远地当它不存在,但不管怎样,它就在那,带着沛然无敌的气势,或泰山压顶,或春雨润物细无声,改变着一切、影响着每一个人。

  大变革中的人群,就如同暴风雨之前的鱼群,因为感觉到某种气息,因此必须要做点什么。

  文久二年(1862年)的局面也是如此。

  “北地群英静极思动”。

  当大久保利济这么说的时候,直秀真想来一句:

  “你们也感觉到了啊。”

  但这样高深莫测的言语,最终直秀还是没说:

  这普通人中二,挺好的,可以说是理想不死、热血不灭;可治政者中二,那坑的不是一人,特别容易连累民众也被雷劈。

  不过呢,北地这份蠢蠢欲动,直秀还真得正面回应:

  北地这些人,好不容易练就了一身本事,如今想搞点事情,你要不理不睬,万一要被认为是阻挡人家上进,那不就糟了——没有上进之路,傻子支持你啊

  所幸,作为领头人,直秀这些年画大饼的能力也练出来了,他告诉大久保:

  “此事易而。

  然智者举轻若重,你我还是要仔细谋划一番。”

  这还真不是纯粹的忽悠,直秀和大久保是七月底见面的,这不,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

  文久二年(1862年)八月十八日,西乡赖母登门求见直秀,以家老的身份,代表新任京都所司代的家主松平容保上门,和直秀商谈会津、白主两家共同上洛一事。

  其实这事应该好商量,北地静极思动、会津骑虎难下,两家都要干,那大家同舟共济不就完了。

  可事情要有这么简单就好了。

  等沟通完各自的兵马、粮草调动谋划,西乡和直秀就傻眼了,这自家事好办,可不是自家的麻烦咋整?

  原来,这会津、白主就比像两个跑腿送信的,干粮啥的都准备好了,可信送给谁、人家收不收,这些首要问题却还没谱,因此不敢上路啊。

  这次上洛,会津松平容保是京都所司代,而白主呢,则是协助会津行事,两家的首要职责,就是赶紧让沸腾的京都及畿内安定下来。

  可问题是,一时安定好办,武力弹压也就是了,但想要彻底解决问题,这溯本追源之下,两家是小牛拉大车,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如今京都不宁、天诛横行,其根子在于两方面:

  一呢,对外开埠近三年,这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因此浪士横行、百姓骚动;

  二嘛,这些年幕府昏招迭出,导致威信大降,于是趁如今公武合体在即的机会,公卿和诸侯闹的欢。

  这两个根本问题不解决的话,估计会津、白主再怎么努力,那也是救急救不了穷,纯属狗咬尿脬空欢喜。

  这个道理西乡赖母和直秀都懂,要不然,一开始的时候,人家西乡郑重其事地提万无一失干嘛。

  可想万无一失,这种好事能轻易轮到跑腿的头上嘛。

  不过直秀既然敢上船,参与到火中取栗中来,那也是有准备的,因此他给会津藩出了几个鬼主意:

  首先呢,咱们得站稳,除了维护安定以外,啥都别掺合。

  这市井安定、妄动刀兵,咱们当仁不让那必须管,但朝政啥的,都以幕府出面和朝廷、诸侯商议的为准,其它的,别问别说不打听。

  总之,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这公方样不是要亲自上洛嘛,咱们两家熬到那时就算解脱了。

  不过相比直秀的眉飞色舞,西乡依旧愁眉不展,他实言相告直秀:

  “这些俺们也想过,奈何不行啊。”

  原来,西乡等会津家臣团也私下讨论过,这上洛最好就是装聋作哑,可大家仔细一想,这执行不了啊:

  家主是个热心的,容易别人哄骗,忍得了一时忍不了长久;

  况且,这次是戡乱,难免要打打杀杀,这恩怨积累之下,想置身事外,那不是做梦嘛。

  直秀鬼魅地一笑,这管理上司是门学问,想象必须丰富啊。

  他跟西乡说,请大令不就完了嘛:

  在江户,咱请中枢下令,把这次上洛干什么的圈子划好;到了京都,咱请朝廷下旨,把两家要干什么公之于众。

  你家侯爷是个方正的性子,有大令压制,想必不会逾越,这不就能规避节外生枝了。

  至于打打杀杀,嘿嘿,打可以,杀可不那么容易。

  会津之前在虾夷地垦殖,那是领教过直秀手段的,因此西乡眼前一亮:

  “安房守,您有好办法?”

  这安房守是直秀的官位,当年从白主代官升任奉行时捞到的,这白主立国直秀成了家老,但此官职一直没撸掉,这是承了亲家岛津齐彬的光——直秀是万石家老,有个官职其实也说得过去。 而且同样是齐彬的帮助,儿子茂敏的官职也下来了,南桦太守,白主立国如今算彻底名正言顺。

  直秀微微一笑,这西乡赖母虽然号称博学睿智,但奈何在扶桑憋着,这眼界还是不够开阔啊:

  他让人拿出了几个木盒,打开后仔细讲解了一番,听过西乡不由得大喜过望。

  直秀拿出的是啥呢?

  不过是左轮加木制子弹以及催泪手榴弹而已。

  这橡胶子弹造不出来,木制子弹虽然缺德点,但不想大肆杀戮,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至于催泪手榴弹,别的化合物不好搞,液溴如今已经可以量产,低配版就低配版吧。

  其实直秀还想搞辣椒水,可不伤人的科技含量太高,一直没整明白。

  西乡知道直秀是个靠谱的,所以听过很开心,这只要人不死,能结啥大仇啊,因此忧虑又去了一层。

  不过呢,这玩意好是好,可肯定不便宜啊。

  就说左轮,随着洋人到来这东西也在扶桑有了,可价格高得要死,差不多要四十金一柄,而且铜壳子弹还要另算。

  会津上洛是三千人马,就算配五百人吧,光左轮加子弹,这还不得,咦,才两万五千金,虽然数目不小,但考虑到是一锤子买卖,就买一次的话,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要不然,怎么说科技改变生活呢。

  接着,直秀这个坏心眼的,又让人拿出诸多军备,如防雨帐篷、玻璃罐头、卷烟啥的,简直让西乡看花了眼。

  不过等看到军靴和钢盔,西乡终于反应过来,好是好,可买不起啊。

  图穷匕见,直秀看火候差不多了,他这才谈起今天最后一个问题:

  “别急啊,这助军役,辛辛苦苦一次,总要挣点钱吧。

  弄不好,这投入的本钱两年就回来了。”

  西乡一听就惊了,啥,幕府助军役还要挣钱,瞎了心吧。

  他义正言辞地告诉直秀:

  “京都乃朝廷之所在,又是幕府的三京之一,这纵兵劫掠和勒索市井,想都不要想!

  白主要是打的这份心思,请恕会津翻脸无情。”

  直秀一听就笑了,西乡言辞这么激烈,可愣是没敢说让白主别去了,这是真秫了上洛。

  知道怕就好,这两家才能有商有量,要是真的莽夫,白主还真得小心一二——猪队友,神仙坑啊。

  不过正如西乡所说,京都是三京之一,近畿平原又是和关东平原齐名的富庶所在,如今

  被洋货搞得萧条无比,北地既然决议出兵,这不折腾一下,改善改善当地经济,顺便耍个声望成就,那不是是太浪费了嘛。

  直秀跟西乡嘀咕了一番,结果西乡一拍大腿,何许如此麻烦,会津就可以啊。

  原来呢,京都的西阵织,也就是纺织业非常有名,但如今扶桑开国通商,生丝价格打着滚的上涨,因此西阵织也办不下去了,倒闭的工场比比皆是。

  而原因呢,除了原材料上涨,这生产效率也是一个问题——洋人买了生丝,回去也是纺织成丝绸,但人家机械纺织效率高,这才是根本原因。

  直秀的意思呢,就是把北地的新机械卖给西阵织商人,至于拉上会津,则是因为会津蚕业发达,这光有机械有个毛用,原材料还在人家手里攥着呢。

  而西乡赖母也不傻啊,成品比原材料赚的多,这谁都知道啊,会津只是没有这个手艺而已,如今直秀可以提供,那凭啥这钱让京都的人赚走。

  可说好地,大家一起安定京都呢?

  你个浓眉大眼地,看到有银子可拿,这就叛变了!

  但“挡人发财如杀人父母”,好吧,这京都的生意还没头绪,白主和会津倒先有了商业合作的意向。

  不过贼不走空,直秀只好和西乡明说了,这京都乃至近畿的生意,白主是做定了,就算卖咸鱼也得大发一笔。

  西乡表示,只要带上会津一起,那这都不算事,一起发财哥俩好嘛。

  两人细细检查了一番,觉得并无遗漏,于是就各自行动起来:

  西乡得回去找家主松平容保汇报。

  另外这看上的好东西多了,虽然,白主松平家答应帮助采购的时候,会给个好价格,但问题是,还不是得花钱。这花钱不就得筹钱啊,难道平白无故就会有了。

  而直秀呢,他是笔头家老,虽然儿子是自己亲生的,可也不能越俎代庖不是,总要茂敏同意,这白主才能派兵上洛。

  而且这可是一千人,真要起兵,那人吃马嚼的,也要好好筹划一番。

  可第二天,直秀这信还没送出去,结果又有人上门来访,这次来得是大目付驹井朝温。

  这驹井如今位高权重,主动登门,那可是难得的稀客——就算炒家,那也轮不到大目付出马啊。

  而且直秀和驹井没有深交,这次特意来访,那是必有大事啊。

  果然,驹井确实有要事,他是公方样家茂派来的,和直秀商量的还是上洛一事——会津想把白主拉上船,这么大的事,那家茂肯定也得知道啊。

  可听说之后,家茂的心里非常复杂:

  算起来,白主松平是自己的铁杆,毕竟其家主是名义上的女婿嘛。

  自己已经决定上洛了,因此这白主要先去京都,可以算是好事,到时自家有支强兵在侧,那不是安全多了。

  可问题是,白主新立国,这一分兵,北地可就空虚了——这点他和庆永不谋而合。

  而且,别人不知道,白主私底下可是答应一年上缴三万金的,这可是自己和老爹家定的私房钱,这上洛花费一大,三万金不能就此没有了吧——这个时候,将军家余粮也不多啊,再说私房钱,私房钱懂嘛。

  因此他考虑了两天,这才下定决心,这钱没了可以再赚,人没了可啥都没有了,还是让白主上洛为好。

  于是,关系到公方样的安危,那大目付驹井朝温就得跑一趟了,他到直秀这,就是要确定,白主一定得上洛,有困难可以提,公方样帮助解决,但去京都那是必须滴!

  直秀一听,公方样都下令了,哪还扯啥,这火中取栗是势在必行了,赶紧准备好了。

  于是,这幕末局势的方向,又必不可免地改变了方向,文久二年(1862年),成了一切大变动的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