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扶桑镜梦 第十六章 洗洗就白了

《扶桑镜梦》第十六章 洗洗就白了

作者:MerlinCahrin 字数:3527 书籍:扶桑镜梦

  大目付伊泽政义找直秀啥事呢,当然是垦殖虾夷地了。

  原来前一阵子的奏章报上去,公方样家茂立马就准了——虽说虾夷地被视为幕府中兴之希望,本来不应该分给各家垦殖,但问题是这希望看起来有点远,倒不如立马变现好一些。

  有这条大根(萝卜)吊着,相信要吃好处的各家都会老实很多;而且如今民不聊生,这吃不上饭的民众很多,四处闹事,这把他们送到虾夷地去不好吗?

  本来幕府传承已久,啥事都难免拖沓,但因为这是大老庆永新役职上任的三把火之一,有他盯着,因此事情居然进展的很快。

  可问题是,快是快了,这行事就未免武断了些,一大老、六老中和三个大目付一家不落,都被庆永划到了第一批去北地的名单里。

  其实呢,这些人虽然有些动心,但真要去虾夷地垦殖,这心里还是有些打鼓的。

  以庆永的福井藩、板仓胜静的松山藩为例,虽说如今民生凋敝,可这两家却是以富庶闻名:

  福井藩这几年受横井时存的影响,以商事立国,大肆殖产兴业,尤其是蚕业尤其发达,在欧罗巴大陆蚕业为疫情所苦的当今,着实挣了不少钱;

  而备中松山藩呢,和福井藩差不多,备受板仓信赖的“备中圣人”山田安五郎(1805年—1877年),也采用了殖产兴业的法子,大肆开发特产,因而藩财政的情况极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田对“藩札”的使用非常高明,算是幕末少有的管理纸币和公债的行家。

  另外几家虽然不如这福井、松山富裕,但也不算太差——如果自家领地一塌糊涂的话,幕府提拔这些人干嘛,难道嫌祸害的还不够么。

  因此,虽然大家都知道垦殖虾夷地有利可图,但这一来真格的,难免有些患得患失:

  这谁都知道,垦殖的周期较长,而且一开始就要投入一大笔,其中的风险也不能说没有,到底要不要干呢?

  而三个大目付就更纠结了,他们的领地只有几千石,和出身谱代大名的老中相比,本钱更少,因此万一亏了,恐怕好些年都翻不过身来。

  但大家知道,公方样家茂、大老庆永都是好意,没见人家崛直秀,十二年就给儿子挣了一个藩国出来,因此,能被首先列入名单是抬举,不能给脸不要。

  这件事,在七月的江户城大评定就要公之于众了,因此就算今天没碰上直秀,伊泽也得想办法见面,这不搞个明白,伊泽也不能放心啊。

  直秀跟着伊泽一家回到府邸,结果仔细一谈,直秀就傻眼了:

  原来,按伊泽的想法,出几个家臣、再准备一笔钱物,然后招募些流民,剩下的,这剩下的不是要靠这些垦殖人自己努力嘛,

  “真是见了鬼了!”

  伊泽做过长崎奉行、浦贺奉行和江户南町奉行,这也算历任亲民官,结果计划粗疏成这个样子。

  但直秀转念一想,他就乐了,原来伊泽也不傻,这是赖上箱馆奉行堀利熙和自己了:

  人钱物都交给你们这些北地的地头蛇,你们看着办!

  这有成效,自然大家一团和气;如果赔了,那你们可别怪我不客气找麻烦。

  好么,这些老狐狸打得一手好算盘,解决问题多麻烦啊,这解决人不就简单多了。

  这世上真有天上掉豆包的好事啊!

  本来直秀推动箱馆垦殖,是出于两个原因:

  一是通过利益交换让白主立国,这样才好名正言顺地参与政事;

  二一个嘛,也是为了壮大实力。

  北地这些年疯狂吸引移民,到现在有点吸不动了,毕竟箱馆就是个奉行所,和各家打交道也就那样,靠着拉关系、送好处加偷偷摸摸,这移民人数上了一定规模就难以扩大了。

  而幕府出面垦殖虾夷地的话,就算没钱还有法令,这和箱馆自己傻傻地努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但直秀做梦也想到,大目付伊泽居然想来个全包大委托,这不是天上掉豆包是什么。

  当然了,箱馆奉行如今是苦尽甘来的堀利熙,伊泽等人看上了直秀的,不过是其多年在北地经营的根基,而且估计日后免不了顺手借些钱粮之类的。

  可这些人惦记直秀的钱、物,直秀也惦记这些人送去的移民啊,因此各怀鬼胎的两人一拍即合,聊的非常爽快。

  自这次大目付伊泽的请托后,就好像触发了什么机关一样,各家有意去北地垦殖的,自此都纷纷找上门来。

  直到文久二年(1862年)七月下旬,大久保利济以箱馆町奉行的身份到达江户,直秀才消停下来——毕竟县官不如现管,这垦地虾夷地还是要以箱馆奉行所为主嘛。

  不过,毕竟垦殖虾夷地和公武合体比起来,只能算是细枝末节,因此这两个月来,江户风云涌动,大家主要关注的还是这件大事:

  这六月七日,敕使大原重德就到了江户,没等了几天,这位公卿就入江户城宣旨。但幕府接旨之后,这位敕使却死赖着不走,要求幕府尽早给予答复。

  敕旨里大致说了三件事:

  一、公方样家茂宜率诸侯入朝,议决内外事宜;

  二、宜依丰臣太合之故典,选五大藩,为五大佬,以咨询国政;

  三、宜以一桥庆喜为夹辅,松平庆永为执政,故戮力协心,以指挥中外。

  可这三件事没一样是好解决的:

  首先是“将军入朝”。

  这看起来没啥,征夷大将军也是朝廷的官职,臣子觐见皇帝,本份事也,但实际上,自宽永十一年(1634年)三代将军家光觐见明正女皇之后,至今扶桑皇帝和幕府将军就再没见过面。

  这王不见王的传统,是因为幕府一直牢牢压制住了京都了小朝廷,见面干嘛,火上浇油奚落别人,这不是没事找事么,因此索性不见。

  可如今乾坤异位,这公方样入朝就是幕府低头认输,哪有这么容易接受。

  那能不能不去呢?

  不能。

  因为有两家强力大名在四月入京都,导致如今小朝廷声势大震,如今已经赫然隔绝了西国,而且近畿这块,闹得也十分厉害。

  而这两家罪魁祸首呢,就是萨摩岛津家主齐彬和长州毛利家世子定广。

  这毛利定广说长州有变回藩,结果中途拐进京都,是难以洗白了;但齐彬不一样,他跟幕府抱起屈来:

  “我冤枉啊,四月入京都是因为当时浪士生事,为稳定时局不得已而为之,怎么能和毛利家相比并论呢。”

  齐彬敢这么说,当然也是有依据的:

  今年正月十五,坂下门外老中安藤信行遇刺,这民间攘夷的浪士受此事刺激,愈发活跃起来——樱田门之变,好歹还在江户城的护城河之外,但坂下门呢,在御曲轮内,这戒备森严的城桓内发生刺杀,问题之严重可想而知。

  等齐彬参觐交代路过播磨国姬路的时候,居然有两百多浪士阻拦,要求齐彬改道京都尊王。

  齐彬当时震惊不已,只好要求大家相信朝廷、相信幕府,说这事我知道了,日后必然给大家一个交代。

  可齐彬继续往江户走,到幕府伏见奉行所的时候,他才确信大事不妙,因为当时浪士云集,居然攻打伏见奉行所成功,把幕府的伏见奉行都赶跑了。

  齐彬是三月从老家鹿儿岛出发的,可走到四月,到伏见就走不动了——当时号称近畿志士数万,这伏见奉行都被打跑了,齐彬再不信的话,这心得有多大。

  因此他拐了个弯,直奔京都,原因嘛,如果这扶桑皇帝被乱党挟持,那还不天下大乱了。

  而他到了京都之后,发现萨摩出身的浪士也有不少,正和许多人一起正琢磨闹事,说是要效仿不久前的伏见之变,聚众攻打京都所司代和关白九条尚忠的府邸。

  因此齐彬果断出手,于京都南郊伏见

  寺田屋,不但搞定了自家的浪士,还抓了不少它藩的人,京都形势为之一肃。

  但坑爹的是,京都所司代酒井忠义听说萨摩藩兵上洛,这位误听传闻以为岛津家要造反,居然果断地跑去了二条城。

  可跑容易,回来就难了。

  京都所司代由此威严扫地,没人怕了,而且朝廷也派人谴责酒井,说其难堪大用就别回京都丢人现眼了。

  齐彬无奈,只好继续留在京都镇场子,直到五月,幕府又派播磨姫路藩酒井忠绩上洛,暂代了京都所司代,他这才继续启程前往江户。

  至于敕使大原要跟着,这我能不让嘛——万一大原孤身上路死了,那岛津家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不是。

  好吧,齐彬说得严丝合缝,这听起来还真挑不出啥大毛病。

  至于岛津家带了一千人参觐交代,人家是七十万石的大名,按例千人随行也不为过,至于拿了军械,如今这路上不安全,不带军械不是找死啊,因此幕府还真没法深究。

  岛津家算过关了,可毛利家呢?这偷偷上洛可必须追究。

  六月初,这毛利家主庆亲还在江户,但庆亲面对幕府的诘问也有一大推的话说:

  “航海远略策是久世、安藤两位老中同意的,我毛利家奉命为之奔走,这功劳没有、苦劳总是有的吧。

  而且小犬定广被人挟持入京都,我这担心不已,您再责问,这多少有些说不过去吧。”

  得,这一个比一个能说,因此幕府也拿岛津、毛利两家没办法——今年愿意来参觐交代的大名没几家了,这两家好歹还是来到江户了,总不能寒了人心啊。

  当然,这岛津、毛利是世代名门,又和德川家多次联姻,地位也不是一般外样大名可比的。

  况且,不看僧面看佛面,这两家实力非凡,没有十足的把握也不好擅动。

  如今乱象已现,这关节一出手就逼反两家实力大名,不是无故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嘛。

  再说了,如今浪士云集近畿,这旗号打的可是尊王攘夷,而这根源来自齐昭一系,人家大将之一庆永都当了幕府大老,这责怪岛津、毛利,不是老虎不打打苍蝇嘛。

  这时,敕使大原重德又跳出来添乱:

  “毛利大膳大夫,您在江户不知道,如今京都乱得很,贵世子他不安全啊。”

  因此,六月底,毛利庆亲跟幕府苦苦哀求,非要去京都然后想办法把儿子救出来。

  “儿子没了就没了,反正不是亲生的”,这话能想可不能说啊。

  加上庆亲平时甚是敦厚,谁说啥他都说好,典型的老好人一个,因此幕府也没为难他,反而托付他到了京都多做斡旋——毕竟公武合体是大势所趋,皇室公主都娶进江户城了,还得继续啊,这有点波折也算好事多磨不是。

  估计幕府中枢这些人没听说过,有“蔫人出豹子”一说,毛利庆亲这一前往京都,那是后患无穷。

  不过和岛津、毛利家这么一折腾,幕府上下也算明白了,看样子这将军怎么也要走一趟京都了,不然这乱局如何收场啊。

  但公方样何等尊贵,出行一事还得缓议,务求完全才好。

  这敕旨里有三条建议,这第一条卡住了,第二条五大佬也不好速办,只有第三条,“庆喜为夹辅、庆永为执政”这条落实的快:

  庆永早在六月就升任了幕府大老不说,这庆喜,七月初江户城大评定后,六日公方样家茂就拜庆喜为“将军后见”。

  消息传出后,江户一片哗然:

  首先,既然将军家茂亦然亲政,这设立个“将军后见”来监督,有点过份了吧——此时家茂才十七岁,年纪还不大,所以是有点过份而不是太过份;

  但要说监督,家茂他爹大御所家定还在呢,凭啥还要让个外人凭空插手,这欺负人是欺负到家了吧!

  如此汹涌的物议,自然让庆喜和敕使大原如坐针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