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网游之最强法王 姓氏小考

《网游之最强法王》姓氏小考

作者:王大猫 字数:3819 书籍:网游之最强法王

  打眼也是高能玩家,他手中的放大镜,就是名为‘黄金瞳’的鉴宝道具,此道具目前在整个圣途独一份儿!发觉手中的《清明上河图》不对劲,他依照文玩交易的原则,并不指出其中的不妥,而是掏出金币将这幅摹本买下,这才让伙计喊来掌柜,一同查看这幅画的特别之处。

  掌柜的并不意外:“小子,好眼力!你看看这画的名字!”

  打眼只觉得一阵眼花,眼前这幅超长画卷的名字,啥时候变成《清明上坟图》了?想打别人的眼,结果是自己被打眼!

  掌柜笑道:“鄙人原来也觉得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经过公子的指点,才发觉这是《清明上坟图》,公子觉得,这画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比,其艺术成就孰高孰低?”

  别扯淡好不好?除了多出来一个烧纸扫墓的人,这幅画和《清明上河图》根本没区别好不好?打眼也是一阵无语。

  掌柜的将画卷继续展开……

  打眼:我记得自己刚才已经将画卷整个打开了啊!怎么你还能打开?

  “公子看看这里!”掌柜的指着画面最后的几行题词:“我说的没错吧?清明上坟图——作者还说明了,持此画祭奠先人,让先人能重新见到皇宋的富庶繁华,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公子真是好眼力、好运到!”

  ……系统通告:恭喜玩家‘打眼’发现《清明上坟图》的秘密。该任务限定为六十级以下玩家任务,为暮光之洲的专属任务,请玩家尽早开发利用,以增强自身实力。玩家打眼,获得五个任意属性点的奖励。

  付诸东流:“我在霜城文玩店。清明上坟图是无限道具,每个不足六十级的人都可以购买三张。第一张一个金币,第二张两个金币,第三张三个金币。买完三张,文玩店就失去这个道具。其他人来了可以重复购买三张。啥意思啊这是?”

  道具人人皆可购买,意味着任务大家都能做。为什么可以买三张?这个答案论坛上也有。

  又是全职业大师的帖子:《清明上坟图》,每人可以购买三张,以鄙人之见,可能和网游的特性有关。大家知道,玩网游,一般是起个和现实名字不同的ID拿来和别人作区别,也就是说,玩家会有两个姓氏:现实姓氏;ID打头姓氏。以暮光.橙语为例,在网游中他复姓暮光,现实中谁知道他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这就是两个姓了,加上他本人会对某个历史人物特别崇信,拿着一张去祭拜这个人——少了三张还真不够!本人的建议,是用最便宜的那一张去祭拜自己网游ID的姓氏祖先;两个金币的那一张,祭拜自己现实姓氏的祖先;最贵的第三张,用于自己崇拜的历史人物。

  你还别说,这个分析非常的靠谱。

  网游中的好事者车载斗量,胜如恒河沙数。马上就有人发出一份长贴,将百家姓各个姓氏的祖地一一排列。

  赵姓为百家姓第一。该姓氏据说出自嬴姓,得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秦始皇家族为赵氏,宋朝皇室为赵,是国姓,当然放在百家姓第一姓。百家姓的第一句,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赵姓人口数是当今中国第八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九。

  赵家人做过皇宋好几百年皇帝,期间赐姓臣子以作褒奖的也不在少数。这是赵姓人得到‘赵’这个姓氏的第二条道路。

  既然人家皇宋帝王姓赵,那么在皇宋征服一些周边部落、小国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没名没姓的人,这些人为了方便官方造册登记进行管理,为表忠心,其中部分便也用‘赵’作为自己的姓氏。

  以上就是华夏‘赵’姓人族群的来历。

  至于剩下的‘钱’姓、孙、李等等,不一而足。一时之间,网上《百姓起源考证》一书的电子版卖的风生水起,倒让几个有版权的网站喜不自胜,纷纷将本来半价也卖不出去的书本恢复原价。

  苏老大也要考证自己的姓氏——妹的,自己是孤儿院出来的,人家给孩子们安排姓氏,都是按照全国二十几个省的简称来轮流使用的。至于像‘皖’‘台’等几个很不好起名字的,则被排斥在外了。

  苏姓,也是个很高贵的姓氏,出自高阳。最出名的就是宋朝的三苏了。《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也就是说,顾家、温家、董家拥有共同的祖先。随手将资料传给顾剑影,苏老大继续看:

  苏氏祖先主要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氏改苏姓。

  家乘谱牒

  山西:祈州苏氏族谱不分卷苏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常州苏氏族谱十八卷、常州苏氏族谱不分卷、江阴澄江苏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常熟琴川苏氏支谱四卷

  浙江:象山昌国苏氏宗谱二卷、遂昌苏氏宗谱、馑县馑竹庄苏氏宗谱三卷

  ???安徽:苏氏族谱四十八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十五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四卷、休宁新安苏氏重修族谱十卷附三卷

  福建:同安苏氏族谱不分卷、晋江湖子苏氏族谱不分卷、安溪清溪珍田苏氏族谱一卷、安溪清溪湖山恒产张苍苏氏谱不分卷

  江西:波阳苏氏出修总扑三卷图书馆二卷

  ???河南:太康苏氏家乘二卷、许昌苏氏家乘一卷、许昌苏氏家乘二卷、鄢陵苏氏家乘三卷、鄢陵苏氏家乘六卷

  湖北:武昌苏氏宗谱卷

  湖南:浏阳苏氏武功修族谱三十一卷首二卷末一卷、苏氏次修宗谱卷

  广东: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十卷附三卷、番禺苏氏房谱不分卷、南海苏氏族谱十卷

  四川:眉山苏氏族谱一卷?。

  据有关史书及苏氏族谱记载,苏氏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内,一支移居东周洛阳,出名的有春秋时楚庄王有大夫苏从,战国时洛阳有苏秦、苏代、苏立三兄弟。西汉初,人口充实关中,苏氏有一支迁至武功杜陵,后有一支迁至扶风平陵,均发展成为大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桂阳等地的苏氏。武功苏氏还有一支于西晋末迁至襄阳,有一支移居蓝田;扶风苏氏有后裔在邯郸作官,并在当地安家,形成赵郡苏氏。东晋十六国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时,苏氏有一批随之渡江,再江浙一带安家。唐代赵郡苏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随陈政、陈元父子入闽开发漳州,一次是唐末随王潮入闽定居同安,发展成为大族。早期迁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带的苏氏称为梅山蛮,北宋时平定梅山蛮,苏氏有辛免者逃到今广西、广东、云南,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此后又有移居东南亚各国及欧美国家的苏姓。

  ???苏姓,是台湾的第二十四个大姓。追溯台湾苏姓之源,要从大陆的苏姓说起。对此,《姓纂》和《苏洵族谱》上均有详尽记载。苏氏的始祖随着王潮到福建开基的。开基祖名叫苏益,同安的苏姓人士,可能都是苏益的后代。台湾的苏姓来自福建。苏姓的移台,是开始于乾隆年间。

  总的来说,苏老大的‘祖先’还是比较牛的。想要‘祭祖’,目的地也很容易找到。可以到杭州去拜祭苏东坡的雕像。宋朝元佑五年,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一条堤岸最着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据说,这些名字都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苏东坡本人的诗歌中,有关于修筑这条堤岸的清楚记载: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南宋开始,苏东坡主持修建的这一条堤岸,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

  十四州寒:“给我这些资料干嘛?”

  “原来我们也算是家们啊!你看看,苏家、顾家,是一个祖先呢。你找到顾家祖先的发祥地,有机会去拜祭一下。”

  “干嘛?”

  “《清明上坟图》的任务。你还不知道吗?”祭拜祖先就能得到好处。这种情况对西域玩家来说,感觉有一点点的不公平——除了当年军垦建城的地区,绝大多数地方还是少数族裔偏多。按照西域各民族的起名特点,基本上都是父亲的名儿是自己的姓,自己的名儿是儿子的姓。除了有‘明确’的文字或诗歌记载,谁还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都是按照部落的传说传唱的。而且西域少数族裔也没有‘祭拜’祖先的习惯,他们纪念祖先的方式就是将祖先的事迹编成歌曲世代流传。

  七剑玩家在公会频道商量了一会儿,觉得这其实是有好处的。每个人可以购买三张‘清明上坟图’,也就是有三次祭拜祖先或者本民族历史英雄人物的机会。而汉族玩家,既然有祭拜祖先的习惯,他们是绝不会将这些机会送给什么不相干的历史人物的。

  别克是个老司机道:“这样说,我们这帮柯尔克孜玩家,是不是可以将三张清明上坟图全部献祭给玛纳斯啊?”

  阿吉巴依:“你还想怎样?你知道自己的曾曾祖父是谁不?名字叫啥?”

  就这情况!少数族裔基本上只记得自己五代以内的祖先,更久远的,只能是史诗、歌曲中传唱的人物。

  暮光老大道:“我建议你们举行公祭。当然祭奠方式还是需要使用你们传统的办法。找个适当的契机,将这三张上坟图用掉就行。至于阿米尔、玛依拉,你们也一个样。除了汉族人能明确找到自己的祖先,其它各名族集合起来使用本名族的传统方式进行。你们把自己名族的领头羊名字报上来,自己想办法吧。公会会给做的最好的民族进行奖励。”

  付诸东流:“他们是公祭,我们汉族人都能找到明确的祭奠对象——这个怎么奖励?”

  不患寡而患不均。暮光老大道:“任务完成最好的五个人,每人十个金币。好了该干嘛干嘛去。我不希望大家因为这个任务而影响我们原来的两个计划啊!”

  苏老大的拜祭对象是三苏。最好的拜祭地点是四川眉山的三苏祠堂。秦小曼和他同去。两人约好在游戏中共同拜祭双方的祖先,也是一种没有明说的承诺。

  三苏祠位于眉山市中心城区纱縠行南街,分别距成都、乐山一百五十余里,是北宋着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洪武元年改宅为祠,祭祀三苏,明末毁于兵祸,清康熙四年在原址模拟重建。现成为占地一百多亩的古典园林。三苏祠庭院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周围红墙环抱,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古木扶疏,小桥频架,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史夫人及苏家六公子等十余人的塑像,还供奉有眉山始祖苏味道画像和列代先祖牌位;有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祠内珍藏和陈列有三苏父子的大量手迹、各种印版和拓版的诗文字画等文物和文献。启贤堂陈列着三苏手迹、拓片和遗物。两侧厢房中展示有三苏生平及宦游各地的遗迹图片与文字。祠内有三苏祠沿革展、碑廊苏轼手迹刻石八十多通,宋、明、清、民国碑约三十多通。除此而外,馆内还收藏有上万件有关三苏的文献资料和文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人文景观。清代宰相张鹏翮撰大门联赞三苏: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