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拐个野人来种田 第三百七十章 把叶晚晚送给食人族

《拐个野人来种田》第三百七十章 把叶晚晚送给食人族

作者:煮雪问茶味 字数:940 书籍:拐个野人来种田

  明蓁的母亲周氏原是京城人,她的外祖父生前曾经官至礼部侍郎,家世和姚家比起来算是天壤之别。

  姚家就是台县清溪村的一户普通农家,虽然张氏说祖上曾出过高官,但那也是前朝的事了。近些年姚家也只有明蓁的父亲姚思礼才学出众,在隆成二年殿试中考中二甲第一名。

  姚思礼中了进士之后入了翰林院,又得到了明蓁外祖的赏识,这才把小女儿周舜英许嫁与他。

  后来姚思礼外放在顺天府辖下的安县做知县,他为官清廉,体恤民生,在查办当地乡绅抢占村民土地一事时,因为不愿徇私情而得罪了朝廷的权贵。

  姚思礼被迫辞官还乡,当时刚满八岁的明蓁跟随着父母一起回到了乡下老家。

  明蓁的祖父姚老爷子也是读过书的,他自是不愿儿子和贪官同流合污留下骂名,很是赞同儿子辞官的决定。

  但是张氏却因为儿子辞官没有了往日的风光而耿耿于怀,她不敢埋怨姚老爷子和儿子,只能把不满加在儿媳周氏身上,对明蓁也是极为不喜。

  张氏说起姚家曾经的风光,周氏听了面色丝毫不变。

  “婆母要是没有别的吩咐,儿媳就带着明蓁回房了。上次的佛经还有大半没有绣完,绣铺那里还等着儿媳交货呢。”

  姚家是农户,家中的女眷自然不能和那些大户人家的夫人小姐们相比,她们也是一样要做活计的。

  周氏自小在京中长大,对农活是一概不通的。幸好周氏有刺绣的手艺,经常在县里的绣铺接一些绣件,赚的银子大半也都归到公中,张氏这才没有逼着她下地做农活。

  果然听周氏说起刺绣的事情,张氏的面上才和缓了些。要知道绣这幅佛经绣铺那里给出了二十两的高价,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呢。

  这下张氏也不好再多挑剔什么了,挥挥手放她们母女二人回后院去了。

  姚家的房子布局和别处有些不同,前院有五间正房,东西两侧各三间厢房,是姚思礼中举人那年家里盖下的。姚思礼进京后,一直是二房一家跟着姚家二老居住。

  八年前姚思礼辞官回乡,两房人挤在一处,周氏深觉不方便,于是拿出她的嫁妆钱在后院同样盖了五间正房和厢房,明蓁一家就现如今就住在后院。

  张氏一直想把房子建成像村里的大财主陈员外家那样的三进大院落,可周氏把剩余的嫁妆钱在村子里买了田地,直言再没有余钱建房了,张氏只能作罢。

  因着方才的事情明蓁并不急于回房,而是跟在母亲身后进了父母住的东侧间。

  “娘,您要绣佛经,我来帮您分线吧!”

  女儿这么乖巧贴心,周氏心底的怒意也消了大半。想到婆婆对蓁蓁的轻视,周氏更加心疼女儿。

  “蓁蓁,你祖母的话你不要放在心上……”

  “娘,”明蓁打断周氏的话,笑着偎在她身边撒娇:“我不在意的,我只知道您和爹心疼女儿,万事都有你们为女儿做主。”

  周氏心下一软,看着明蓁的眼神满是慈爱。她自然是舍不得女儿受苦,对她的婚事更加上心。

  当年姚思礼辞官归乡的时候,周氏的母亲也曾提议把明蓁留在京城抚养,只是当时周氏舍不得和女儿分离。

  原本周氏打算在明蓁十三岁时送她入京的,谁知那年她娘突发急病过世了。丧礼过后,周家全家人就回乡守孝,明蓁自然也去不成京城。

  上个月周氏的大哥出了孝期起复,晋升都察院御史。大哥的意思也是要在京中给明蓁说一门亲事,现今只等京中来信了。

  周氏心底有了打算,起身进了内间,从靠墙的博古架上取下一本册子。

  “绣佛经的事情不急,娘有别的事情要你来做。”

  周氏拿出的是家里的账本,明蓁出嫁以后,主持中馈,管家理帐、人情世事往来都是要学习的。

  “娘要算一下家里上个月的花销,你来帮娘算吧。”

  明蓁在桌前的绣墩上坐下,翻开账本,拿起算盘拨弄起来。

  前几年,姚老爷子就做主把姚家的银钱交给周氏管理,所以张氏才会对这个大儿媳横竖都看不顺眼。

  姚家虽然人口多,但毕竟是农家,家里除了一个粗使婆子也没有什么下人。账目很是简单,无非是一家人的吃喝花用,以及一些田地里的收入支出。

  很快,明蓁就把四月份的账目理得清清楚楚呈给母亲查看。

  周氏并不急着检查,继续给明蓁布置任务。

  “你再把家里这个月的花销估算出来,每笔都要详细写明。”

  这个也难不倒明蓁,她凝神思索片刻,握着一支羊毫笔在素白的宣纸上落下一行行娟秀的小字。

  “娘,都写好了!”

  周氏接过扫了两眼,账目详细明了,对家里的支出规划的很是合理,她的嘴角有了一丝笑意。

  “不错,考虑到了这个月收夏粮家里要雇佣短工的支出,还有添置新衣的预算,很是用心。”

  明蓁毫不客气地收下了她娘的赞赏,俏皮的说道:“都是娘教得好!”

  周氏笑着收起账本,心底也隐隐升起自豪。她的女儿即使是在乡间长大,也依旧聪慧知礼、举止有度,并不比京中那些官宦世家的小姐差。

  “娘,家里这个月的花销比较大,下个月是祖父的寿辰更需要一大笔支出,我也想绣些绣品卖去绣铺那里……”

  “蓁蓁……”

  周氏打断女儿的话,语气很是严厉:“娘教你刺绣女红,是因为这是京中闺阁女子必备的技艺,并不是让你做绣娘以此来谋生的。”

  明蓁知道母亲疼爱她,但是家中的情况却让她无法漠视。

  姚家祖上虽然出过高官,却早已落魄了,祖产变卖的所剩无几。姚父中举后,家里才有些银钱购置田地,到如今有四十余亩田地。

  姚家没有分家,家中的兄弟也都在学堂念书,每月光是纸张笔墨的花销就是一笔不小的银钱。

  明蓁虽为女子不能进学堂,但是父母却从不偏心,她自小就跟着父母读书识字。周氏心疼她,平日里衣食住行都尽可能的给她最好的,经常用自己的嫁妆银子私下里给她置办衣衫首饰。

  明蓁的父亲为人耿直、当年为官时更是清廉。他在任几年几乎没有攒下多少银子,回乡后在族学教书收到的束脩也是寥寥无几。无奈之下,姚思礼抛却清高,经常把自己绘制的一些画卷放在县城的书铺寄卖。

  周氏管家后虽然精打细算,家里的余钱也并不多宽裕,偶尔还需她做绣活贴补家用。可即便如此,周氏也从未想过让女儿辛苦赚钱。

  “家里的事情爹娘自有打算,不需要你来操心。要不是受爹娘连累,你也不用在乡下跟着我们吃苦。”

  “娘,明蓁一点都不觉得苦,村里的姐妹哪个不是早早就下田劳作,再不济也要日夜纺线织布帮着家里赚些银钱。只有我,一直被你和爹爹娇养着。长到十六岁了,也没有给家里分过什么忧。”

  周氏爱怜地抚着女儿的头发,语气满是惆怅:“你这算哪门子娇养,娘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在你外祖家日子不知要比你现在快活多少倍。”

  明蓁当然知道,只是外祖父当年是京官,她娘那时是正经的官家小姐。而她爹却早已经辞官归乡,她现在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姑娘,怎么能和母亲幼时相比呢?

  周氏可不管这些,明蓁是她的长女,不仅容貌出众且聪慧过人。她自然是不舍得女儿一辈子留在乡下的,肯定要为她的将来打算一二。

  “蓁蓁,你只需要记住娘的话,学好规矩……”

  周氏的话忽的一顿,目光看向外间。明蓁不明所以,顺着母亲的视线看过去。

  外面的日头已经升了起来,穿过雕花的曲柳木门在房间的青石地面上投下一道身影。

  明蓁皱眉,“是明珠吗?”

  藏在门外的明珠身形一顿,随即若无其事的走进来。

  “大伯娘,我来找明蓁姐一起做绣活。”

  周氏对明珠这种鬼鬼祟祟的举动很是不喜,实在是太过于小家子气了。

  前几年刚回乡的时候,周氏也曾把明珠带在身边和明蓁一起教养,教她刺绣和规矩。可是明珠的性子随了她娘曹氏,心眼小、脾气差。仗着祖母偏宠她总是欺负明蓁,处处想要占明蓁便宜,更是不服周氏的管教。

  周氏冷了心,从那以后再不操心明珠的教养问题。即使再看不惯,也不再多言了。

  “既然是这样,你们姐妹两个就一起去吧,正好我也有别的事情要做。”

  明蓁只觉得今日的明珠颇有些奇怪,晨间祖母为难她娘的时候,明珠也是在一旁亲眼见着的。二婶和她娘起争执时明珠也没有跟着帮腔,现在还依旧是一副笑盈盈地模样。

  明蓁心里狐疑,却也没有多说什么,和母亲告退后便带着明珠回了她的房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