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汉元1836 第五百零一章 赈济京城(三)

《汉元1836》第五百零一章 赈济京城(三)

作者:舟至九天 字数:2293 书籍:汉元1836

  见成功引得朱慈烺发问,刘锡命心中一笑,面上做出悲色。

  “还请下恕罪,近来听闻京城米价飞涨,已经快到五两银子一石,城中百姓颇多饿毙者,臣触景生,有所感伤而。”

  朱慈烺虽然年幼,但是自幼被一帮老夫子围在边,学的都是帝王之学,一见刘锡命如此便也被带了节奏。

  他一脸惊愕地问道:“怎么会如此呢,不是说京城有江南漕粮专供,为何会出现米价飞涨之事。”

  “下,只因东虏入寇,流贼四起,漕运已经断了快一个月了,如今江淮两路又受灾荒,加上城中商贩囤积居奇,若是应对不好,只怕京城便要大乱。”

  朱慈烺一张小脸被刘锡命这话吓得一白,随即喏喏地说道:“如此大事,想来父皇应该知道吧,朝中有众多大臣谋划,想来应该有应对之法。”

  刘锡命轻蔑一笑,满口都是鄙夷的语气,“如今居庙堂之上者多是尸位素餐、碌碌无能之辈,城中百姓的生死与他们何干,臣上朝这么多天,却未见户部有司想出什么办法来。”

  “这可如何是好?”,朱慈烺反复念叨着,蓦地眼前一亮看向刘锡命。

  “卿家既然如此说话,可是有什么良策,还请教孤。”

  “下可还记得臣此前所谓大同之论乎?”

  朱慈烺眼睛微亮,刘锡命此前给他讲的大同论,他还专门向崇祯汇报过。

  只因刘锡命刻意略去大部分关于革命的内容,主讲为建立大同之世必须采取极度专政的方式,因而还受到了崇祯的赞许。

  若真是按照刘卿所言,那么皇室必定掌握有绝对权力,对于眼前一片黑暗的崇祯来说当然如同明灯一般。

  不过很可惜,崇祯对大同论的赞同无法抵挡地主官僚阶级的否定,在连续与孔贞远等几位阁臣反复讨论被否之后,崇祯心中的也渐渐淡了下来。

  见朱慈烺似有所得的表,刘锡命笑着解释道:

  “臣之前便说过,至大同之世,必先一国家之权,事无巨细俱需出自中央,必令先富之人带动后富之人,如此方有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如今京城米贵,并非因为京中无米,据臣所闻,京中米商至少屯有粮食百万余石,足够京城百万百姓一季之费。”

  “倘若能派一臣强令京中各商人平价放米,如此粮价自然稳定,更可通过此事,使天下百姓得知朝廷威严,感念朝廷恩德。”

  朱慈烺听得心潮澎湃,忽地一下站了起来,“若真能使天下臣民如使臂,则本朝祸患何愁不能解决。”

  “刘卿旷世之才,孤受教了。”,说完,朱慈烺竟然对着刘锡命行了个躬礼。

  骇得他赶紧起还礼。

  “走,咱们去找父皇去,孤定要亲自向父皇奏报。”

  朱慈烺如同得了什么好东西一般,拉着刘锡命就朝乾清宫走去。

  乾清宫里,崇祯静静听完朱慈烺和刘锡命的阐述,皱眉看向一旁的王承恩。

  “京中百姓生计果然如此艰难?”

  “主子,前段子不是就有御史上奏么,只是朝廷也没有余钱,只能听之任之了。”

  王承恩还算实在,如实地将民间形禀奏了一通。

  “只不过如今来看,京中百姓生计是有些艰难,但是应该还没到新安伯所说的这个地步吧,奴才手下的东厂将京师盯的紧,也没见有什么乱子闹出来啊。”

  崇祯脸上一松,转头微笑看向朱慈烺。

  “皇儿心系百姓,诚然是难能可贵,新安伯所提之策也是良策,只是如今朝廷大事还在剿匪戎政之上,强令商人卖米容易引起乱子,还是看看再说吧。”

  “儿臣知道了”,朱慈烺没想到迎来这么一个结果,有些垂头丧气地应了一声。

  见崇祯还有一大堆奏折要看,两人只得从乾清宫内退了出来。

  朱慈烺有些沮丧地走下乾清宫丹陛,忽地抬头看向刘锡命。

  “刘卿,孤是不是很没用,孤也想替天下百姓做些什么,奈何无良策可用,如今有刘卿之策,却又不能实行,孤真是没用。”

  刘锡命心中感叹,在东宫这么久,他对这位太子下倒是知之甚祥。

  这个才十岁的孩子确实是难得的早慧,虽然被一帮老学究教成了一个小老头儿,但是还算是有赤子之心。

  跟他老子崇祯的多疑比起来,朱慈烺这一点却是要好的多。

  “下不必自责,须知为善之事论心不论迹,下有拯救天下苍生之念,而且也付之行动了,虽因外力不能实行,但亦无损下赤子之心。”

  “然而终究无用”,朱慈烺气闷道。

  刘锡命嘴角微杨,“呵呵,那可不一定。”

  朱慈烺有些疑惑地抬头看了看刘锡命。

  京城米价飞涨,与朝堂之上一片沉默不同,京城百姓之中早就已经炸开了锅了。

  尤其是在赖敬节这个不怕事大的人加入到其中之后,里面的湍急暗流更是来势汹汹。

  等到七月二十八,京城百姓终于有些按耐不住了,在各种流言的煽动下,一伙暴徒突然在徐国公府一家米铺刚开门时蒙着面冲了进去。

  整间铺子被抢的精光不说,连掌柜的和小二一起被打了一通,等到五城兵马司的人赶到时,却连个人影都看不见了。

  这只是一个开头而已,接下来的两天里,京城之中如同炸开了锅一样,数十家米铺被抢,刘锡命家的汉元商号也不例外。

  不过因为准备的充足,却是没有人员受伤。

  只短短几天时间,京师一下子就大乱了起来。

  京城之中可不止有百姓,还有十几万京营士兵,如果朝廷军饷充足,这些士兵自然相安无事。

  但是兵部已经拖欠京营两个月的薪俸了,京营士兵还不是照样没米下锅,一见城中混乱,各种打劫的、偷盗的,一下子全都出来了。

  八月初一的朝会上,崇祯和一帮朝廷大臣焦头烂额。

  这个时候,崇祯才想起刘锡命此前的建议,顿时心中懊恼,为什么没有早做安排,竟然落得如此局面。

  “户部可有办法,眼下京师大乱,尔等再不作为,这火都要烧到紫城里来了。”

  户部尚书蔡国用一脸苦色持笏躬道:“陛下,如今户部只余二百万两,这些钱都要交付兵部以作军饷,还要应付朝中百官薪俸,库里再无分文,若是要户部出钱赈济灾民,只怕中原剿匪一事便要耽搁了。”

  “陛下,万不可动军士们的饷银呐。”

  陈新甲在卢象升死后得以继任兵部尚书,一听这话有些急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难道就坐视京中乱成一团吗?”

  御座之上,崇祯脸色铁青地破口大骂,中数百大臣如同缩头乌龟一般闭口不言。

  谁都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朝廷又没钱没粮,怎么想办法去平息物价。

  就在一众低头装鸵鸟的大臣之中,刘锡命一副老神在在事不关己的态度突然引起了崇祯的注意。

  “新安伯,你此前便向太子建言要提前预防京中变乱,如今果然生乱,你可有良策?”

  已然换上了大红色云雁官服、手持玉笏的刘锡命缓步走出官员队列。

  “陛下,京中动乱尚好解决,只需从京营中调遣数千兵马夜巡视,则动乱可平,只是缺粮一事却颇为棘手。”

  “臣还是那句话,京中并不缺粮,只是商人们囤积居奇,不肯将粮价降下来而已,倘若有司愿意下令,严粮价高于一两八钱,违者不得售卖,如此或可解决粮食一事。”

  “荒谬”,户部尚书蔡国用眉头一皱驳斥道:“先不说国家有无权力限制商人加价,若真是按你这般,到时粮价降下来了,但是却没人愿意售米,吃亏的还不是京城百姓。”

  “对啊”,群臣之中一阵窃窃私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