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汉元1836 第四百三十二章 联结楚党(二)

《汉元1836》第四百三十二章 联结楚党(二)

作者:舟至九天 字数:2287 书籍:汉元1836

  刘锡命有些汗颜,他此前所献的那些计策可不就是在人家杨嗣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吗,如今正主在此,就算刘锡命脸皮厚如城墙,也觉得有些心虚。

  他赶紧躬身而立,“不敢和杨侍郎相提并论,刘某只能提出粗略方案,对于陛下所问如何排兵布阵、选派大臣等事却一无所知,此事还是得靠杨侍郎这样的重臣才行。”

  刘锡命谦虚的态度让杨嗣昌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和煦,他朝刘锡命微笑着点点头,将头转向崇祯。

  “陛下,臣方才的主张陛下觉得如何?”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崇祯踱步慢行,思考了一会儿,他猛地转头看向刘锡命。

  “刘卿,杨卿所说四正六隅与你所说略同,你有何建议?”

  杨嗣昌不由对一旁这位翰林侍读有些侧目,所谓简在帝心就是如此情形吧。

  说起来,他对刘锡命并非一无所知。

  去年漕运总督杨一鹏去职时,曾写信于他介绍此人。

  杨嗣昌和杨一鹏都是楚党中人,当时楚党已然势弱,杨一鹏便提出招揽四川、陕西等士人壮大声势。

  刘锡命便是杨一鹏大力向他推荐的四川士人,那时他虽然已受朝廷封赏为新安伯,但还只是生员身份,不得不佩服其目光老辣,识人有方。

  杨嗣昌心中闪过千般念头,一副笑眯眯地模样同样看向刘锡命。

  谁料刘锡命没有直接回答崇祯的问题,反而转向杨嗣昌道:

  “敢问杨公,推行四正六隅方略所需之兵从何而来,所需钱粮又从何而来?”

  杨嗣昌脸上升起一丝赞许之色,能够先问这些,说明此人并非只知读书的书呆子。

  他看了一眼点头示意的崇祯,掰起手指给刘锡命解释道:

  “如今中原已有战兵十万有奇,但是要想达成目的,至少还要招募十二万兵将,如此一来至少还得加派二百八十万两饷银。”

  “兵将一事好说,河南、陕西、山西等地流民众多,朝廷直接招募即可,此举更能减轻地方流民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杨嗣昌说的洋洋得意,刘锡命忍不住追问道:“那加派饷银一事又如何说法?”

  “自然只得由各省摊派,除此之外,亦可行赎银抵罪等法。”,杨嗣昌说的理所当然。

  刘锡命忍不住皱了皱眉头,看向崇祯和杨嗣昌两人道:“陛下,杨公,天下百姓已然因为屡次加征苦不堪言,需知朝廷每加征一两,等到地方官员摊派下去,可能就变成了三两,这让百姓如何能活。”

  “如果确实没有办法必须加征,臣建议施行因粮加派之法,如此方不会使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杨嗣昌马上出言反对道:“不然,因粮加征只怕无法筹得二百八十万两出来,只能均输加派。”

  他满脸义正言辞、浑身正气,“天下百姓之苦陛下如何不知,我等朝中大臣如何不知,但是长痛不如短痛,如今朝廷无粒米可用,只能请天下百姓苦一苦了。”

  说完这些,杨嗣昌精神一振朝崇祯拱拱手。

  “陛下,若是臣之谋略能够施行,最多不出两年,则流寇必然被剿灭,天下百姓只需苦上一年,便可换来朝廷百年安宁,倘若百姓们知道陛下深意,应当也能体谅吧。”

  体谅你娘的个锤子。

  刘锡命听到杨嗣昌这话心中大骂,你朱明亡不亡与天下百姓有何干系,照你这个玩法,只怕要让天下亡的更快。

  说起来,其实杨嗣昌提出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方略几乎可以说是明王朝最后的机会。

  只不过因为所用非人,加上建虏再次入关,最终才导致功亏一篑。

  但是转念一想,刘锡命记起自己铁血大同社的目的,想要再劝谏的话卡在了喉咙里。

  “臣不过是尽臣的本分而已,如此大事陛下自当和阁臣决定,臣一切听从朝廷安排。不过除此之外,臣在想,为何不清朝臣募捐?天下不宁,朝臣也有责任,自然当与陛下同心同力。”

  杨嗣昌起初还微微点头,脸上尽是笑意,听到刘锡命关于朝臣募捐的建议时却脸色一滞。

  旋即他微微摇了摇头,到底是初入官场啊,还是年轻人。

  崇祯听到刘锡命这个建议也笑着摇了摇头,“爱卿拳拳之意朕已知晓,不过朝廷自有脸面,怎么能强求大臣捐款,此事不必再提。”

  刘锡命露出一丝羞涩的笑容,躬了躬身道:“是臣冒昧了。”

  还朝廷脸面,等到流寇要打进来的时候,你老人家那会儿也顾不得什么脸面。

  刘锡命心中吐槽,不过他也没安什么好主意,无非是想让世人看一看这帮官员的嘴脸而已。

  崇祯颇为烦躁地在乾清宫内转起了圈圈,想了半天也没定下杨嗣昌所说均输等事,只得挥挥手冲两人道:

  “今天先这样吧,正如刘卿所说,朕还要同阁臣商议,此事等朕在想想。”

  杨嗣昌有些不放心地朝崇祯躬身大拜,“陛下,如今军情如火,需得速救,请陛下尽快决断。”

  崇祯点点头,“朕知道,杨卿放心,升你为兵部尚书一事朕意已决,你这段日子现在府中好好谋划吧,对了,刘卿于此事颇有见解,你可以多带上你讨论讨论。”

  “朕还打算再培养一个杨文弱出来呢,哈哈哈,崇祯难得地露出了一丝笑容调侃道。

  刘锡命腼腆一笑,“臣哪敢跟杨公相提并论。”

  眼见崇祯已经有些心烦意乱,两人便告退从乾清宫内退了出来。

  “杨某还要感谢刘侍读举荐之恩呢”,行走在乾清宫的台阶上,杨嗣昌微笑着朝刘锡命伸出了橄榄枝。

  刘锡命稍稍停了半步,走在杨嗣昌侧身处,“不过是因缘际会罢了,就算没有刘某,也会有其他人向陛下举荐,如今朝臣之中,还有谁能如杨公这般担当大司马重任呢。”

  “哼哼”,杨嗣昌露出一丝冷笑,“无疆有所不知,这满朝的官员里面,会做事的不多,但是认为自己能当官的可不少,就算没有杨某,也会有很多人来争的。”

  “哈哈哈,这倒是”,刘锡命仰天大笑起来,全无对杨嗣昌这个即将上任的兵部尚书的畏惧。

  杨嗣昌不由高看他一眼,想了想杨一鹏的来信,状似随意地朝他发出邀请,“无疆若是今夜无事,到我府上坐一坐如何,杨某在京中也有许多好友,大家正好聚一聚。”

  “刘某求之不得,上次杨漕帅还说要替我引荐京中楚地乡党,可惜彼时杨公不在,刘某又人微言轻,如姚侍郎等人都未能得见呢。”

  “哈哈哈”,杨嗣昌仰头轻笑,“不是什么人都如大友兄一般有识人之能的,无疆勿怪,今晚我便让他们给你陪罪。”

  刘锡命笑而不语同杨嗣昌拱拱手,他可不就是故意刺一刺楚党中人吗。

  上次到京城中面圣谢恩,楚党中也就是些三脚猫的过来走访了一下,浑然不把他放在眼里。

  要不是铁血大同社目标已定,将湖广、四川和陕西作为主要发展地区,楚党多少能派得上用场,刘锡命可没兴趣跟他们扯上关系。

  两人说笑着走出乾清门,刘锡命躬身朝杨嗣昌行了一礼,“下官便送杨公到此,今日乃日第一日当差,下官还得去太子处报道。”

  “哦,怪我,竟然忘了你被钦点为太子伴读”,杨嗣昌一脸感叹地看了看刘锡命,“陛下如此殊遇,刘侍读前途可期,更要克躬谨慎才是啊,快去吧。”

  目送杨嗣昌朝建极殿方向走去,刘锡命转身朝自己的左手边大步快走。

  自嘉靖朝起,太子东宫便在慈庆宫,这里离内阁的文华殿不远,也有方便诸位学士给太子上课的意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