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超奥特传记 第二卷 钢琴比赛 第172章 一拳

《超奥特传记》第二卷 钢琴比赛 第172章 一拳

作者:冰冻的血 字数:2809 书籍:超奥特传记

  回到兴泰的日子跟在连州城没太大的区别, 最大的好处便是刘子岳耳朵边清净了许多,再也没有那些不请自来的访客。

  但也有一点不好,兴泰这地方太偏僻了, 除了府上的奴仆、家眷、侍卫和干活的百姓,就没有其他人, 因此周围也没任何的娱乐活动, 刘子岳想出门逛个街都不行。

  这年代又没有手机、电脑, 关在屋子里就能找到一堆的人玩, 有无数的娱乐活动。平王府上现在唯一能供刘子岳玩的就是看书,可看书也总有看腻的时候,更何况,刘子岳又不考功名, 当什么儒学大师, 没有内驱动力,看这些古文甚是枯燥乏味,没坚持几天他就将书都放了回去。

  他闲得快长蘑菇了,身边的人却忙得很, 陶余在整理府邸, 各种东西的安置,仆人的空缺,府里的日常开销等等。

  冉文清管理着兴泰这座小镇上的一应事务,更是忙得脚不沾地, 鲍全跟着开荒队几天才回来一回,郭诚则天天往田里跑。

  就连家眷们几岁的孩子也不是在田间劳作就是去了林子里捡柴, 搞得仿佛全镇上下就刘子岳一个闲人似的,连个能玩到一块儿的人都没有。

  当冉文清一天之内第三次见刘子岳背着手从他身边走过时,他猛然意识到了什么。

  冉文清是个聪明人, 他没有点破,而是让人将一沓厚厚的账本送到了刘子岳面前:“殿下,这半年府中开销不小,账册都在这儿,请殿下过目。”

  查账?也可以,左右无事,查查账,对自己手里还有多少银子也有个数。而且关于荔枝的事,经过这段时间的思索,他心里隐隐有了一个想法,准备明年验证验证。但这事在前期需要投入不菲的资金,当然若是成功也会给他带来不小的回报。

  刘子岳翻开账本,只翻了几页,眉头就皱了起来。

  旁边的冉文清瞧他表情不对,小心翼翼地说:“殿下,可是这账目不对?”

  刘子岳轻轻摇头:“不是,这账目太难看了。”

  繁体的数字,记个账得好几个大字,要仔细辨认才能将数字记在心中,跟一目了然的阿拉伯数字完全没法比。

  看到阿拉伯数字,马上心里就会有个概念,相应的加减乘除也会方便很多,三四位数的加减法,一两位数的乘除法无需打算盘,口算即可,真是省时省力又省墨。

  “殿下,这……京城的账目都一直是这么记的。”冉文清自己也粗略扫过账目,没觉得这种记账方式有什么问题。

  刘子岳心说,那是你不知道阿拉伯数字和表格有多好用。

  拿来一张纸,提起笔,刘子岳将第一册账本粗略的扫了一圈,然后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大表格,再画了许多线条,将表格分成一个个小小的格子,往里面填数字,最后一排是合计。

  两刻钟后,他将这张纸递给了冉文清,然后指着上面的阿拉伯数字说:“这是0,1,2,3……冉长史,这样是不是更清晰明了?”

  南越还没开发的年代,阿拉伯数字应该还没传入,至少过去十七年刘子岳未曾听说过。

  冉文清看着一张大纸几乎就囊括了一本册子的内容,不得不承认这账目确实更简洁明了。

  但他不习惯,看起来总觉得别扭。

  “殿下,这……只怕别的人看不懂。”

  刘子岳笑了:“没关系,咱们自己人看得懂就成。这样,你将所有管账、记账的人都叫过来,我给他们培训半天,以后咱们府中的账目就采用这种方式记账!等大家熟练掌握了这种记账方式,可以直接将账册印刷成这样子,记账时将数字填进去即可,能节省一大半的功夫。”

  好像挺有道理的,这样账房先生的工作要减轻大半。

  哪怕还是不习惯这种别扭的字,冉文清也没反对,次日便将人聚了起来。

  府里记账、管账的先生总共有六名,看起来不少了。

  但刘子岳还觉得不够,想将阿拉伯数字和表格推广出去,以后采用更方便快捷的记账方式,肯定不能只这么点人。而且等兴泰发展起来了,仅仅这几名记账的人也不够。

  “陶管家,去将外面玩耍的孩子,无论是仆从还是家眷又或是来干活的百姓家的孩子,愿意来的都让他们过来,你再准备一些消暑的瓜果,就说我请他们吃西瓜。”刘子岳大嘴一张,又给自己招揽了一批学生。

  小孩子记忆力好,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说不定会比账房先生都学得快。

  外头玩耍的小孩子们一听说有西瓜吃,也不玩了,丢下手里的东西就跑了进来。

  平王府前院的回廊下,陶余已经按照刘子岳的吩咐摆上了四排小凳子,最前面挂了一块木板,木板前放了几块黑漆漆的木炭。

  等人都坐齐后,刘子岳提起木炭在木板上写下了十个阿拉伯数字,然后一一念了一遍,解释这十个数字的意思。

  其实这一点特别好理解,繁体字的数字虽说写法比较困难,但读音跟阿拉伯数字的一样,只要联系上就很好记了。

  刘子岳只重复了两遍,大家就理解了这些数字的意思,就是书写还有些困难,刘子岳将木板挂到旁边说:“回头你们自己练一练这十个数字的写法,接下来咱们说说两位数,三位数!”

  这个内容也特别简单好理解,基本一说就通。

  难的是加减乘除法。

  古代账房先生们惯用的算盘,对刘子岳这种直接口算的方法很不适应,而小孩子根本不会算账,家里人也没教过,不识九九表,他们倒是接受起来没什么习惯性的障碍,但问题是他们什么都不会啊,要从最基础的一加一教起。

  刘子岳可算是明白了,这老师也不好当啊!

  口干舌燥半天,账房先生们一脸惆怅,小孩子们虽兴致勃勃可还停留在一加二,写阿拉伯数字的阶段。

  罢了,一口气吃不成个大胖子,他们以前完全没接触过,慢有正常的事。

  “陶管家,拿西瓜来!”讲了一两个时辰,刘子岳也口干舌燥了。

  陶管家连忙让人抱了几个用井水冰镇过的西瓜过来,切开请账房先生和孩子们吃。

  账房先生们还有些拘束,小孩子就没那么多顾虑了,一个个凑了过来,接过西瓜,高兴地啃了起来:“好甜,好冰啊,真好吃!”

  刘子岳也跟着咬了一口,红红的西瓜汁流进食道,凉爽甘甜,好吃,唯一的遗憾就是不够凉爽,应该是井水的温度不够低的缘故。

  这时候,刘子岳难得的有些怀念京城。

  到了夏日,京城大街上有不少加了冰的小食茶饮,喝一口沁人心脾。而且按照规制,最热的六七八月,他每日都能领到一定份额的冰块,足够他一个人消暑了。

  但到了南越这地方,一年四季气候都比较热,冬季没法藏冰,夏天自然也没办法用冰了,热也只能熬过去。

  好在兴泰这地方植被茂盛,距海洋的直线距离只有百来里,多风多雨,气温并不是特别高。后世评选火炉城市时,这片区域可是一个上榜的都没有。

  吃完西瓜后,日头正盛,天气比较炎热,刘子岳没了继续教学的兴致,让大家回去自己记一记这些数字,明日再来。

  小孩子们一哄而散,回去后将这事告诉了家里人。

  不知是有远见又或是不肯放弃这个能接触到平王的机会,第二天来的孩子更多了,原先去田里帮忙的大孩子们也来了,中间还夹杂着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人数一下子翻了好几倍,陶余准备的地方都不够用了。

  而平王府才刚建好,府邸中并没有比较大棵的树木能遮荫,院子里肯定是不适合学习的。

  “殿下,不若让这些小孩子回去。”陶余建议。在他看来,这些不懂事的小孩子们都是来凑热闹的,学不学没有关系。

  刘子岳却不愿意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摇头道:“不用,昨日来的都坐在这里,其他人安排到回廊的左边,将昨日用过的这块木板挂过去。”

  然后刘子岳又点了一个年轻账房先生的名:“朱修林,你去给他们启蒙,先教他们这些数字的读音和所表达的意思,教完后让他们自己用手指头写一写,你就回来。”

  这个活儿简单,朱修林去了一刻钟的时间便回来了。

  刘子岳这一天继续教一位数、两位数的加减乘除法。账房先生们的进度要快一些,小孩子们,教完了十以内的加减法后,刘子岳让朱修林把九九表写在木板上,让小孩子们背,中午前能完成目标的就额外奖励一块西瓜。

  激励制度很好使,小孩子们干劲儿十足,甚至连左边回廊的小孩子记住了十个阿拉伯数字之后也跑了过来,问陶余他们能不能背九九表,背熟了有没有奖励?

  几个西瓜,平王府还至于吝啬,这事不用向刘子岳禀告,陶余便自己做主答应了。

  小孩子们更来劲儿了,学习劲头比前一天还足。

  原本心里还有些抵触这种新的记账方式的账房先生们见状,心里也骤然升起了危机感,他们不愿意学,有的是人愿意,别回头被几个孩子给比了下去,那就丢人了。

  于是一个个也卯足了干劲儿,认真学习起来。

  第二天的学习效果极为喜人,比第一天进度快多了。

  刘子岳非常满意,还让厨房做了些小点心给他们吃。

  第三日,刘子岳开始教账房先生们表格和新的记账方式。

  账房先生们有算数的基础,并不需要像小孩子们那样从最基础的算数开始慢慢学。他们要做的是熟悉数字,将脑子里惯常用的繁体数字改成阿拉伯数字,这个习惯天天这样集中教太费时了,还不如让他们每日在工作中去习惯适应。

  但小孩子们的学习刘子岳并没有就此撂下不管。

  最初他教小孩子们只是顺带,也没有长长久久耐心去做教书育人工作的打算,可既然开了头,那就不能半途而废。

  刘子岳琢磨了一阵子后,将此事交给了账房先生们。

  六名帐房先生,轮流来教这些小孩子们基础的算数,每次半天,六日一轮。起初是加减乘除法,后面是打算盘,再到后面开始教各种记账的方式,如何用表格来记账。

  这一教就是一个多月,几乎是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将内容都教了一个遍。

  至于效果好不好那就不得而知了,搁到后世,若是系统的教学,得小学一二年纪,花个两年的时间来学习,但古代这条件,就是刘子岳愿意,孩子们的父母定然也是不愿花这么长时间来学习这些东西的。

  好在都不是很难的东西,而且在做账房先生前,不少先要去铺子或是账房先生名下做学徒,还有大把的时间学习。

  不过刘子岳为了验证一下他们的学习成果,还是在平王府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考核。

  题目很简单,让当天轮值的账房先生在木板上出了二十道题目,加减乘除各五道,限定在一百以内,然后还有一个打算盘的现场考核。

  出乎刘子岳的预料,这批孩子中有三个孩子表现得很优异,全做对了,刘子岳让陶余将名字记了下来。

  这种无论是对数字很敏感,又或是私底下很努力学习的孩子,都很适合做候补的账房先生,以后有了空缺,就先从这三人中选。

  ***

  冉文清一开始觉得刘子岳就是无聊了折腾,找点事做,但一个多月后,他发现了用阿拉伯数字记账做账目的妙处。

  首先是账本变薄了,半年一尺高的账本换成阿拉伯数字和表格之后,厚度不及原来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查账的速度快了许多,一旦适应了数字,看账目一目了然,只扫几息,一个月的开支、盈余都一清二楚,不用再像以前那样边看边拨算盘,还要一边在脑子里记。

  原本六个账房先生还有些捉襟见肘,这改用表格之后,仅需一半的人手都可完成原来的工作,账房先生们也轻松了许多,尤其是账册统一印刷,只需要他们填写数字之后,账房的工作就更轻松了。

  当冉文清抱着新整理出来的账册递给刘子岳时,态度完全不同了:“殿下从哪里习得的这种方式,果然快捷方便了许多。”

  他就知道没人能抵挡住表格的诱惑!

  刘子岳微微一笑:“以前在宫中不小心看到的闲书上记载了这种数字,好像是从天竺还是西边传来的吧!”

  宫里藏书丰富,但距他们太远了,冉文清即便想看看那本原著也不可能,只得轻叹一声作罢:“若是能看一看这本书该多好。”

  刘子岳笑笑岔开了话题:“冉长史今日带来的可是新账本?”

  “对,这些账本里包括了自出京南下以来的一应开支,请殿下过目。”冉文清将账册放到了安几上,一一介绍,“最上面这本是南下途中的开支,这本是开垦荒地的进度和开销,这本是种植各种农作物的进度和支出,还有这本是建府的各项开支,还有这本是属官、侍卫们的薪俸,包括建府的费用等等,最下面这本是王府的各项开支,陶管家让臣一并送了过来。”

  刘子岳点头,慢慢翻开看了起来。

  改成阿拉伯数字和表格记账后,这账目清晰了许多。

  首先是南下三千里的费用,四百多人,还有百来匹马,每日的住宿吃饭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合计四千二百两银子。此外还有一笔不菲的开□□就是请镖师的费用。

  万通镖局护送他们南下,单程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回去还要一个多月,总计耗时三四个月,一百人,总共付了五千五百两银子的护送费用。当然,这笔钱中还包括了他们回去路上的食宿费用。

  这里就花了近一万两。

  然后建府,哪怕是刘子岳要求各种材料尽量就低取,不用建得多么奢华,可他这座府邸也建了小半年,材料和人工费用加在一起花了一万三千两银子。其中运输费所占的比例不小,主要是现在兴泰还是太偏了。

  接下来是开荒的费用,他们雇佣了一千名青壮年劳动力,干了半年了,每个月一两银子,便是六千两银子,加上他们这半年的住宿和伙食费,还有开垦工具的钱,一共用去了九千多两银子。

  相形之下,种地的开销就少多了。雇佣的种地好手和买种子的钱总共只花了三千多两银子。

  除此之外,还有给侍卫们建营地,给属官们建房子,还有这些人半年多的薪俸等等,加起来又是好几千两银子。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零零碎碎的开销,比如刘子岳在连州城住了小半年,也得花钱,加起来也有好几千两银子。

  这么一算,才半年,刘子岳从京城带来的十二万两银子已经用去了三分之一还多。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

  刘子岳放下账本有些惆怅,本来以为十二万两银子这么一笔巨款足够自己吃喝玩乐一辈子了,但现在看来是他想得太美好了。

  旁的不说,就他府里这三百多人,每个月的吃穿住行,那也得上千两银子才够啊。这么一算,还剩的七万多两银子根本不禁花。

  这个时代可没银行,能把钱存进去吃利息。即便有钱庄,古代的钱庄存钱别说利息了,还得倒贴对方保管费。

  唯一能躺着收钱的方式就是将土地租出去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靠地租过日子。

  但这种方式刘子岳不喜欢。一是南越这边地广人稀,地不值钱,农民可以自己开垦荒地,二是农民真的太苦了,种地一年忙忙碌碌下来,风调雨顺还能混口饭吃,若遇上灾年,卖儿卖女那都是常有的事。

  看刘子岳苦兮兮的表情,冉文清大致能猜到他在愁什么,宽慰道:“殿下,如今王府已经建成,开销少了许多。还有咱们已经开垦出了万亩土地,是不是可以停止了?”

  要知道,延平帝拨给刘子岳的可是万顷土地,一公顷等于十五亩,也就是说,总共划拨到刘子岳名下的土地高达十五万亩,现在也不过开垦出了十五分之一左右。

  若是想要完全开垦出来,得需要好几年,每个月都的从刘子岳账上走个一两千两银子,一年就是一两万,刘子岳全部的钱拿出来开垦这些土地也不够。

  刘子岳算了一下账:“一万亩当前就够了,以后不够再开垦就是。但有另外一个问题,冉长史,若是不开垦土地了,咱们雇的这一千人怎么办?都让他们回去吗?那兴泰的人数会立马跌到三位数!”

  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难道殿下准备长期雇这一千人?

  冉文清很疑惑,直接问了出来:“殿下打算长期留下他们?”

  刘子岳轻轻敲着桌子道:“没错,我们以后还要开垦土地,而且等到秋天地里的庄稼收割也需要人,若是他们回去了,咱们上哪儿找人?另外再去连州城招?麻烦不说,一来一回也是折腾,不若想办法将他们留下来,最好是举家搬迁到兴泰,长期在这里生活。”

  这样一来,兴泰才可能发展起来,否则没有人,或者说仅凭他们几百个人,这地方怎么兴旺发达?南越现在最缺乏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好不容易才将这些人弄过来,刘子岳怎么可能将他们放回去,一朝回到解放前。

  当初刘子岳之所以摒弃连州、高州这些城市,而将府邸选在兴泰就是看中这片区域的发展潜力。但若是不人为的干预,任其自然发展,像曾经历史上南越的发展过程一样,这地方恐怕得几百年后才会大变样。

  “那……殿下咱们开垦了这么多土地也种不完,不若将土地租给他们种,或是像朝廷那样,鼓励他们开荒,前几年给予免租的优惠。”冉文清提出了一个老办法。

  这还是让他当大地主嘛!

  刘子岳轻轻摇头:“不用,现在已经进入七月下旬了,让他们继续开垦土地,下个月就回来帮忙收割水稻、棉花等作物,收完这些可以种油菜、甘蔗,再然后就可以收割甘蔗了。至于工钱,还是按一两银子算,不过这些农活相对开荒轻松一些,加上有些带了家眷过来,就不用提供伙食了。”

  这样一来可以省些银子,二来是能够进一步催化这些百姓让家眷搬迁过来。

  刘子岳打算等收割水稻和棉花的时候,让家眷也可去做短帮工,每天三十文钱,相当于是临时工了。也能为这些家庭提供一定的收入,同时提高这些百姓搬迁过来的意愿。

  只要能赚钱,比在他们自己家种地过得更好,相信会有更多的百姓愿意搬迁到这里的。

  而人一多,渐渐就能形成一定的供需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小镇,乃至一个城市。到时候,有了完整的商业体系,掌握着广州通往内地的必经之地,他这个土霸王仅凭收税也能有源源不断的收入了,再也不愁养不起这几百人了。

  冉文清没想到刘子岳有这么大的野心,琢磨片刻,觉得这样也行,他们今年种了七八千亩的地,光是水稻就种了两千多亩,仅凭前期招的那不到一百名种地好手肯定很捉襟见肘,但鲍全将那一千人带回来就不一样了。

  “那臣给鲍全送一封信过去,让他安排一下,下个月就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