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蒲草行 第一章 风起

《蒲草行》第一章 风起

作者:九楼天蝎 字数:2889 书籍:蒲草行

  庆平十六年,三月初六,春。

  丰国驼峰关,一如既往的安静。

  巡弋军士行进时军甲相击混着脚步发出的的“噗噗”声,与校场上整齐一致的操练声相映合。清冷的晨风夹杂着火头军的炊烟,有股让人遍身通透的木香。

  “报————”

  驼峰关游击将军府前滚落一名传令兵,黑鬃马在一边打着响鼻,粗重的响鼻喷出老长的白气,像顽童揉搓的棉花糖。

  传令兵身背令旗,满身灰尘,衣衫褴褛,右肩插着半截羽箭,断口参差不齐,明显是匆忙间人力折断。左裤腿黑糊糊的一片,移动时可见一条三寸左右的伤口,外翻的创口由于长时间未处理,带着令人发憷的苍白。

  两名守门士兵一瞅见血色传令旗,顾不上来者伤势,连忙架起传令兵跑向大堂。

  “报—将军,大冶王亲率大军突袭,象鼻关、象蹄关、奔象关失守,黑虎关被围,大冶军人数不明,目测不少于十万,陈传志陈将军命我等突围求援,请将军提军援护”。

  传令兵一口气说完,似乎用尽了所有力气,瘫软着跪在地上。

  “速传军医,好生诊治。”

  “击鼓点将!”

  “八百里加急,报牧野关、西山关、封侯关,整军备战!”

  “飞隼传书向军部呈报战情!”

  “传书祯安道左大人,请左大人明日日落前备足六万人的十日军粮”

  大堂正中的秦康意闻言脸色大变,握着椅背的手猛的发力,手背的青筋根根凸起。站起身来长嘘一口气后,强迫自己放松下来,发出一连串的命令。思索片刻,沉声道:“众将议事后请霍先生来一趟。”

  秦康意将门之子,庆平八年时就来到这驼峰关,今年三十八岁,浓眉大眼,体魁身挺,腰配家传“绞酋”,身着五品游击将军制式“威魄”甲,边关凄苦,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一些,却也自有一种豪气。

  老秦家世受皇恩,秦康意祖父秦世忠的名字就是大丰国开国皇帝所赐。说起这赐名,倒有一段来历。秦世忠幼时双亲早逝,打小卖到当时的北启州长史府为奴,给这长史府大公子做贴身小厮。那会儿还是齐朝治下,只是这齐皇昏聩,多年不理朝政,任由一般大臣、外戚各干各的,反正这齐国六十四州,够他们折腾的。

  要说这齐皇理政的本事没有,但对盖房子情有独钟。经常带着御造司的工匠们和泥拌浆,您还别说,这一般的御造司工匠还真比不了。上有所好,下必所投,盖房子修宫殿要银子啊,各州各郡各府层层加码,横征暴敛,十税八九,民不聊生。这齐皇宫一扩再扩,从方圆十二里硬是扩了五倍,宫墙离着护城河不到二里路,再扩就得扒城墙了。王公大臣们自有皇上赐的宅子,可京城的老百姓没办法,得给皇上盖房子让道,只好搬到城外去住。东一块儿西一片,站在城墙上看就像一堆又一堆颜色深深浅浅的鸟屎。这宫城没法扩,皇帝不得不消停会儿,月余以后,这皇上没活儿干急着是吃不香睡不着,寻思着京城附近也就一个大项目可以干--修皇陵。这大齐江山永固,传子传孙,归天之后都得葬入皇陵,齐皇一寻思,这可不能马虎,我必须亲自干,得,打定主意跟修皇陵的匠人们一起修皇陵去。可把一帮子大臣们吓坏了,虽然这皇上平时荒唐了点,可这亲自修皇陵,成何体统啊,乌泱泱在皇帝寝宫门口跪一大片。要问为什么不在上朝的地方谏言,不好意思,皇帝已经十来年没上朝了,大臣们都没上朝这个传统了。

  皇帝贤也罢,怂也罢,自古以来都有腐忠的臣子。皇上平时对那些贪着的占着的拉帮结派斗来斗去的事儿不闻不问,好吧,那是皇上仁爱,无为而治,大齐国地大物博,经造。可这亲自修皇陵这事儿干的太过火了,叔叔不能忍,婶婶更不能忍。礼部尚书牵头,御史台全员出动,一大帮子加起来五六千岁的老臣跪在寝宫门口呼天抢地。皇帝一看这架势不得不服软,在如山般“皇上圣明”的高呼中黑着脸掐灭了做皇陵包工头的念头。

  没活儿干的皇帝只好在皇宫内东游西转,瞧见哪儿墙皮脱落瓦没堆齐就要扒掉重来,又施工又监理,经常加班加点顾不上吃饭,可苦了御造司的工匠。宫里外臣不得留宿,更别说匠人了。干得再晚都得出宫,忙一天回家刚躺下眯一会儿,又得去宫门口等皇上宣旨进宫。这齐皇天不亮就起床,日复一日,谁受得了。为了皇上少折腾,匠人们是卯足劲的讲质量,太监宫女们踩根草都恨不得拿自己做架子把它撑直了,生怕让皇上找借口修来补去。再后来,齐皇在宫里转悠都找不出理由搞拆迁了,每天只好让太监们把工具抱出来晒太阳,经常对着擦得雪亮的工具暗自神伤,颇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孤寂感。

  百无聊赖的皇上实在找不到打发时间的乐子了,想起自己还有个当皇帝的副业,那就治国吧。看着一大堆的奏章就像写命题作文的小学生,咬笔杆子抓头发,又挠腮帮又抓痒,浑身不自在。其实皇上不上朝这些年,大臣们管的也都还行,都在这碗里捞吃的,好歹保着这碗不破,尽管老百姓吃上顿没下顿,可只要还有一口吃的,谁愿意冒着杀头的危险造反啊。

  这一日,齐皇依旧像憋了夜尿的老爷子一样坐在御书房看奏章,也不知道哪个大臣写了封奏章,说京城太过拥挤,城外的民宅建得毫无规划,影响了大齐国的天朝形象,建议皇上迁都,另择一地重建新都。就这份已经被内阁老首辅批注过“混账之人混账之言,恳请皇上将此人罢官削职”的奏章让齐皇龙颜大悦。

  朕怎么就没想到呢。肱股之臣,大齐栋梁啊。齐皇那个激动啊,心里乐开了花,这么有远见有想法的臣子,实在深得朕心呐。朕的宝刀,啊,不对,是真的宝贝工具们又可以重见天日,叱咤寰宇了。力排众议,不顾寝宫外柱子上撞柱死谏的几颗大好头颅,征夫六十万,迁都!

  对了,撞坏的柱子是齐皇亲自带着御造司的匠人更换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齐国亡了。

  据说第一批攻进齐宫的将士们看见一个趴在地上对着新都规划图爱不释手囔囔自语的老头子,实在是没法和齐皇联系在一起。

  齐国一分为六,征战连连,烽烟迭起,最终替代齐国版图上较大的六个国家,分别是丰国,冶国,睦国,渝国,璟国,隆国。另有一些偏僻之地自封为王的,不一而道。

  扯远了,还是回到秦世忠改名这茬儿,这秦世忠原名秦四斤,据说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四斤重,卖给原北启州长史大公子魏纲清做武侍,跟着魏纲清后面练武学功。魏家倒也不吝着秦四斤一口吃的,秦四斤撒开了长,身长九尺,膀大腰圆。齐国亡了以后,北启州长史有粮有兵,打下了七州之地,奠定了大丰国的基础。秦四斤作战勇猛,赤胆忠心,几次乱军之中救得魏纲清性命,大丰国立国之后,丰皇魏纲清念其忠诚,加封荆南侯,赐名“世忠”。秦世忠生三子,均战死沙场,膝下五孙,秦康意是二房长孙。

  老秦家马上封侯,从军是传统。秦康意十三岁入伍,先在京都骠骑营,升任副营座没几年,主动请缨来到这驼峰关,任五品游击将军。

  秦康意也确实没丢老秦家的脸,硬是把这驼峰关六万悍卒打磨得像淬火的钢刀,锋芒毕露,将士齐心,军威远扬。

  二通鼓刚响过,众将毕至,可见秦康意治军之谨。

  “大冶王率军进犯,黑虎关陈传志陈将军送来消息,象鼻关、象蹄关、奔象关丢了,目前黑虎关被围,具体情况尚不可知,我已安排人前去打探,明日日落之前必须前去支援。黑虎关若丢,后三关将无险可守,大冶兵封直指牧野,你们有什么看法。”秦康意斟酌了一下,通报了战情。

  “什么,象鼻关、象蹄关、奔象关破了?”座下一将长身而起,不觉惊呼出声。

  秦康意眉头拧在一起,对着站起身的六品射狼将军杨越沉重的点点头。

  众将哗然,仍不敢相信这一事实。

  象鼻关、象蹄关、奔象关位于丰国与冶国交界的巨象山,因其形状像一只大象而得名,横贯东西,长二百四十里,奇峰突起,山势峻峭,高耸入云,人马几不可行。大丰国顺着地形,设象鼻关、象蹄关、奔象关,每关甲士八千,设射狼将军一名,副将射豺将军两名,据险而守,飞鸟不得过。虽说跟大冶打了几十年,从来都是在巨象山脚下小范围的与敌交锋,更多是斥候之间的搏杀,怎么突然就被连克三关。

  “将军,末将认为还是要搞清大冶王为何能率大军穿山过峡直至黑虎关,冒然去援,恐中埋伏。末将愿领骑兵五百,斥骑三十,前往侦探”。这次说话是斥候卫将军戴放青。

  “也好,请戴将军辛苦一趟,察情为上,不可接兵,速去速回”秦康意准了后,戴放青抱拳领令而出。

  议事厅内,一群人围着地图和沙盘,反复推演着即将到来的战术思路和作战计划,不断有传令兵进进出出传达着来自驼峰关作战中枢的每一道命令。

  离此不远的一栋独院,一个清瘦儒生,手负身后,侧头看着院子里树上抽出一点嫩绿,听着风拍窗棂的声音,轻轻呓语。

  “起风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无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