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宁可知秋 107 武林大会

《宁可知秋》107 武林大会

作者:水袖吟 字数:1841 书籍:宁可知秋

  李天涯回到家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了,这次小狐狸青凤没一起回来。因为小狐狸身上有伤,这段时间需要有一处地方静养,那个洞府自然最合适不过,灵气充沛,小狐狸又熟门熟路。好在小狐狸是皮外轻伤,没有大碍,估计没多久便可完全痊愈。狼妖法宝囊里除了一些疗伤丹药,还有几瓶固本培元的丹药,小狐狸都找了出来,李天涯考虑到现在小狐狸最需要这些疗伤药物,于是不管小狐狸的推辞,自己只拿了一瓶,其他的都留给了小狐狸,反正自己不需要也不懂怎么用,带上“赤炎”剑,因为怕妹子小婵又担心,连夜赶了回家。

  狼妖既然解决,李天涯就开始准备去金陵读书的事了。入学之期在七月底,李天涯之前是绍兴府道试第一,可以直接去南京国子监就读。

  读书期间需要半年左右,不能带小妹一起。好在李天涯已经嘱咐小狐狸伤好后过来陪伴小婵,以小狐狸的修为,再加狼妖已诛,李天涯自可放心。

  李天涯决定开始传授清心诀给小婵,现在已经确定清心诀及心经是好功法,那就没理由不传给自己最亲爱的妹子。

  令李天涯始料不及的是,小婵进展更为快速,依法修炼没几天,就颇见成效,已有进入筑基的苗头。李天涯大呼厉害,如果说自己在修道一途上是异数,小妹就更是天才了。

  李天涯准备过了端午节便启程赴南京国子监就读,这年代到南京,所谓,北人骑马,南人坐船。水陆两路,走走停停,路上必须走将近一个多月,绍兴府到金陵,在这个季度,自然是坐船舒适得多了。

  端午节前一天,天气渐热,突然一人来访,原来是旧时同窗王京,字复之,家在会稽山,前年考生员时曾和李天涯一起论文,素来仰慕李天涯才学,按李天涯旧时记忆,当年李天涯是文弱书生,家境贫寒,王京就曾对李天涯多加照顾。

  王京穿着生员的方巾襕衫,今年二十五岁,身高六尺有余,健壮略胖,肉乎乎的狮子鼻,嘴阔大耳,一双眼睛小而有神。王京对李天涯道:“子楚贤弟,别来甚是挂念。”又奇怪地端详了李天涯半晌才道:“子楚近况甚佳啊?跟旧时大不一样,如果在他处相遇,愚兄还真不敢贸然相认,哈哈”。

  李天涯最近修炼有成,耸立如松,精神内敛,沉静如玉,跟往昔那个文弱书生形象相比自然判若云泥。

  李天涯笑道:“复之兄也是一脸福相,也是重量级人物,呵呵”王京微胖多肉,满脸红光,依相学观之,自然也是有福之相。

  王京又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以前还没发现子楚也善谑,子楚弟风采照人,明年秋闺科考定能高中,可喜,可喜,哈哈。”

  老友重逢,喜不自禁。

  这次王京是来约李天涯一起去金陵读书的,王京家境颇厚,薄有资财,他已包了船只,只等端午节后和李天涯一起启程。

  李天涯自无异议,古时旅途寂寞,舟车劳顿,有个好旅伴求之不得,何况他对王京为人也很欣赏。王京生性爽朗,出手豪绰,虽然有些贪酒好色,但这在青年人来说也无可厚非,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于是双方寒喧良久,约定端午节后天出发,王京径自回去不提。

  五月的天气在绍兴府中卷起阵阵的炎热,风铃声慵懒传来时,显得有些荒僻的院子里,碧绿的爬山虎爬满了黄土的墙壁。野花野草在院中茂密生长着,草蜢跳出来旋又消失,蟋蟀们在砖块与土石下发出声音,有时蝴蝶飞来,一直鸟儿站在挂满藤蔓的架子上梳理着羽毛,声音鸣啭间展翅飞走,藤蔓轻晃,摇落一地金黄。

  小婵便在那靠墙角的架子下坐,小婵知道端午节后阿兄就要离家出门,这几天心情恍惚,柔肠百结,小姑娘自小就和李天涯一起,兄妹相依为命从来没有分开过,已经对阿兄有极大的依赖性。这一次知道不能跟着阿兄去,她是个懂事的女孩,虽然心里戚戚,为免阿兄牵挂,外表还是强颜欢笑,装作若无其事地为李天涯打点行装。

  小婵的心情,李天涯自然有所觉察,他也舍不得小妹,但是也无可奈何,出去金陵读书,人生地不熟,暂时自无带小婵去的道理,只能等过了乡试成了举人方有考虑的余地。

  在绍兴,端午节也叫女儿节,因为这个节日,外嫁的女儿女婿必举家归宁。看望老爸老妈,同时携上一大堆礼物,其中糯米印糕是必备的。因为娘家人会把这些印糕分给三邻四舍,向人炫耀说女儿女婿有多孝顺云云。而对于李天涯兄妹来说,自没这些礼节。

  正所谓“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

  端午节这天,李天涯兄妹自然循习俗备了雄黄酒,吃些粽子。

  李天涯突发奇想,不知那个白娘子在不在这个世界?西湖边,断桥上,一白一青两个身影……

  在江南,只要气候不反常,那么端午节前后总要下几场大雨,绍兴府今年算是风调雨顺,这端午的大雨如期而至,不过上午下过几阵大两之后,中午以后又突然放晴了。

  李天涯兄妹去逛了杏花寺,到了杏花寺外,只见红红白白的杏花如云如锦,将一座小寺掩映得大有幽趣,香客如云,梵音阵阵,那些香客从寺中进香出来后就在花树下流连,大多是成双成对的,青年士女、乡村夫妇都有,江南百姓普遍认为观世音菩萨专主祈嗣生育,所以观音会来进香的香客很多都是来求子的,为求子嗣更是虔诚叩拜。特别今天是端午佳节,更是人山人海,十分拥挤。

  天朗气清,上午的大雨将寺边的山石洗涤得洁净无尘,枝叶清新,山花烂漫。李天涯嫌人多,在杏花寺前止步,不想进寺了。小婵说道:“阿兄,这杏花都快落尽了,地上全是白色的花,雪片一般,真是好看。”

  杏花开时有红有白,到得落时就全白了,好似四月飞雪,王安石有诗曰:“一波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李天涯摸了摸小婵的头发,疼爱的笑道:“咱家的小婵一眨眼已长大了,比杏花还要好看呢。”

  小婵上穿月白宫衣,两条长腿,显得分外高挑,个头已到了李天涯下巴,清秀的瓜子脸,一颗红痣更透着灵动之气。

  小婵羞道:“阿兄取笑我。”心里却感觉一阵甜蜜。

  两兄妹正在说笑赏花,突然听到一个清柔的声音:“咦……公子?”

  李天涯心禁不住跳了跳,正是那个他曾经遍寻不见的声音。抬头往声音的来源望去,果然是那一张明媚不可方物的脸,也是一脸的惊喜,“是你?”“是你。”正是那位女郎,一双眼睛,顾盼之间,眸光流动,若寒星秋水,这次才看得清楚,年龄大约十六、七岁,梳着道髻,绾着竹簪,但又不像是女道士,身上穿的是束腰布袍,朴素淡雅,更不似西湖妓家那般华丽妖冶。

  原来就是那天李天涯跑步被泼水的那位女郎,后来李天涯一直都没再碰见,没想到今天在这里不期而遇。女郎向李天涯福了一福,说道:“妾身苏蓉,见过公子。”

  “小生李天涯,拜见小姐。”两个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

  苏蓉带着丫环杏儿这次来绍兴府,已经两月有余。本来是探访故旧,乃其师之妹,早年从良嫁于绍兴商人,因染恙日久,身边只有老仆小童,这次苏蓉过来也是帮忙料理后事。近日事毕,携婢来杏花寺游玩,准备节后回金陵,刚才苏蓉主仆进寺进香,嫌气闷先跑出来,可巧就再遇到那日河边奔跑的少年。

  扬州自古有养瘦马的传统,后世扬州瘦马天下闻名,是自明朝开始,但实际上这时也有类似的行当了,规模不大,但总归是与烟花之地伴生的一项投资,作为瘦马养着的女孩儿比一般卖身妓寨的女孩命好,以后有盼头,因为她们至少能有机会学琴棋书画诗词唱曲,日后也更可能跻身名妓之流。

  苏蓉义母苏凤兰乃当年秦淮金华楼歌妓,曾经名噪一时,艳帜高悬,琴艺唱腔诗文书画都是一绝,只不过后来苏凤兰心性淡泊,以往秦淮选花魁,她也不愿再去参加,到了晚年,她攒够了银子,为自己与丫鬟赎身,于秦淮河边旧馆找了一个院子,凭青楼多年积蓄及旧时相识来往度日。

  后来苏凤兰领养了苏蓉,苏蓉父亲原是江州知县,临老告病还乡,却在途中去世,继母就把她卖给了扬州养瘦马的人家,卷了财物跑了,父亲的棺柩当时是寄存在江北某地的一座小佛寺中,当时她年幼,记不得地名,依稀记得寺名叫“兰若”,只知尚未过江,在扬州以南。

  苏凤兰见苏蓉模样周正,用心调教,一身技艺悉心授予,琴棋书画自无不识。且喜苏蓉自小灵气过人,聪慧之极,往往能举一反三,有青出于蓝之势。苏凤兰喜出望外,对苏蓉自然更加疼爱,名虽假母,实际待其就如亲生女儿一般,对其呵护有加。

  当下双方礼毕,李天涯介绍了妹子小婵,这时小丫头杏儿也跑了出来。杏儿手中还拈着一张签纸,边跑边大叫:“小姐,那庙公说你此签大吉,出门逢贵人,红鸾星动……啊,你们……”杏儿跑过来突然见到李天涯兄妹,才住了口,苏蓉顿时霞生满脸,嗔道:“快住口,杏儿,别乱说话。”

  小杏儿不服气的辨道:“我没乱说话,那老道是这样说的嘛,我又不知还有生人在……”

  苏蓉啐道:“你这死丫头,还有完没完,快来见过李公子。”

  咳咳,杏儿这丫头还是跟以前一样的毛躁啊,李天涯心里暗笑。上前一揖笑道:“见过杏儿姑娘,咱们可不是生人了哦……”

  说这话时,也看着苏蓉,苏蓉抿着唇,不动声色,两个人一时都不说话,忽然一起笑了起来。

  说话间得知李天涯明天就要乘船去金陵读书,杏儿瞪大眼睛惊喜地道:“哈,小姐,那签真的不要太准啦。”

  苏蓉明眸横了杏儿一眼,也是欣喜莫名。原来苏蓉她们也是明天回南京,已经包了客船,在会稽山那边码头上船。

  这确实太巧了!李天涯心想,百年修得同船渡啊,果然有缘,于是约定明日一道出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