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田间小农女 第169章 姜瑜儿的短板

《田间小农女》第169章 姜瑜儿的短板

作者:曼莎11 字数:1788 书籍:田间小农女

  手机阅读

  那个被开玩笑的人也不生气,笑着说:“那妞妞,叔的是不是悄悄的私下里给叔啊?”

  姜瑜儿一本正经地道:“没有呢!”

  又有人开腔了:“富贵,你的一份就分给咱们算了,这样也好显得咱们村的人都有优势,比他们的多呢!”

  “就是,就是!”

  一群人,笑着,闹着。

  李封一个个的把月钱发给了他们。

  从瘟疫后,姜瑜儿家的月钱又加了不少。因为在石山上跟煤矿这边的活比较累,每人每天给六十文。

  这样一来,一个月,也差不多二两银子了。

  这要是落到以前,也差不多是够一家人,一年的吃穿了。

  可现在,一个月就能挣这么多。村里人也不在害怕以后给儿子娶媳妇儿时,拿不出来聘金了。也再也不用担心,以后嫁女儿的时候,没能给女儿办一个像样的嫁妆了。

  因为家里田地也不过,妇女没带着几个孩子也能忙活完。可能会比以前会苦一点,但日子比以前有了盼头,也比以前过得有滋味了。

  很多人家,以前是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现在已经是隔几天就会去肉摊上买上一些肉回来,打打牙祭。

  以前家里人,总会把好的让给子女跟老人,年轻人都喝汤。村里也流传了一句话:吃肉管三天,喝汤管七天。

  后来,不知道谁嘴巴溜刷一点的,自己给改成了:吃肉管三天,喝汤管七七四十九天。

  现在,村里再也不用过那种喝汤管七七四十九天的日子。

  人们生活有了盼头,做事也带劲儿。

  用村里几个老人的话来说,那就是这些年轻人,走路都带风了。

  拿到月钱的,回到家,就把收入直接给了自己家的媳妇儿管着。

  其他村的,有老父老母在,管钱的是父母。可张庄村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男人挣的钱,都给媳妇儿去管。

  一家子,也不会因为这些小翁小利给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这一切,都是里正跟几个长老的功劳。

  张庄村很穷,但他们都相信一句话,只要拧成一股绳,就一定能把日子过好。

  只是,他们的想法是很多,不过多年过去了,日子也不见有所起色。直到姜瑜儿的到来,姜瑜儿开起了石场,石灰窑。

  累了一天了,晚饭后,阮婶心疼地给她准备了一桶热水,让她先泡个热水澡。

  “谢谢阮婶!”阮婶拿着桶出去时,姜瑜儿揉了揉有些僵硬的脖子,道了声谢。

  阮婶转过身,认真地看着姜瑜儿道:“大小姐,这些都是我该做的。”

  在姜家,没那么多主子要伺候,也没那么多复杂的事情要处理。

  可能比大门大户家会累一些,但阮婶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单纯而又快乐。

  翌日一早,姜瑜儿还没起床,门就被阮婶给敲响了:“大小姐,张三顺回来了。”

  一听说张三顺回来了,姜瑜儿就来了精神。张三顺回来,代表着事情有了个结果。

  姜瑜儿顾不上自己还没睡过的瞌睡,哒哒哒起床,连脸都来不及洗,就跑了出去。

  看到那一车车的青砖拉进村子。很多村民都来围观,以为姜瑜儿家又要盖房子了,用的还是青砖。

  盖砖窑的地方,姜瑜儿早就选好了。地也买了下来,一直荒废着。

  现在,那些青砖就这样,被张三顺指使人搬到了那块空地上。

  姜瑜儿回家洗漱完后,连早餐都来不及吃,自己跑了过去。

  手里拿着一张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东西,据她说,是砖窑的图纸。

  不过,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就只有她自己好意思说是图纸。

  在‘国粹’爷爷的熏陶下,她会很多中国的乐器,也会下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很多棋,甚至于,就连写字,也能写得一手漂漂亮亮的小楷。唯独画画,那就是她致命的缺点,直接就一点天赋都没有。

  每每想要学画画,要么是无从下笔,要么是画出来的东西,别人根本看不懂是什么。

  每每这个时候,她都会跟别人解释,介绍她画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别人听了白天,也没能听懂她说的是些什么。或者听懂了,却怎么看她的图,都是看不懂的。

  记得那个时候,她的同学们都只是笑笑说,她画的不是不好,只是比较抽象,需要慢慢去看,细细的找。

  刚开始,她还以为这话是真的,时间长了,她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同学们只是说的比较委婉,因为她根本不会画,画出来的东西,连幼儿园的都不如。

  也是因为这件事,她上了初中后,就再也没动过要画画的念头。因为,她不想再被人这么委婉地说一次。

  每次美术课,别人都很专心地画画,她就拿着数学题解习题,或者做物理题。

  而现在,她已经是没办法了。又一次提起所谓的‘画笔’画起了她自认为是砖窑的‘图纸’。

  她兴致勃勃地,看着那码放整齐的青砖,眼里呈现的,满满的都是红砖烧出来时的样子。

  她想,等红砖烧出来后,她可以先盖一栋房子,再盖上几个仓库,囤放粮食。

  张三顺接过姜瑜儿递过来的所谓的图纸,看了很久,愣是没看懂。最后还在心里想,这是不是因为自己不是专业的,所以才看不懂。等工匠们到齐了,让他们一看,准能看懂。

  他不知道的是,别说是工匠们了,如果是时间久一点,让姜瑜儿来看,她自己也不一定能看出来自己画的是什么东西。

  有时候,好消息这种东西,好像会传染似的,接二连三地就来了。

  就再张三顺买回青砖的第二天,村里来了个夫子。说是少将军安排过来的。

  姜瑜儿跟着里正几人,亲自去接待了这位来之不易的夫子。

  几人带着夫子在小学堂里转了一圈,这个教室很空旷,也很明亮。

  墙壁是用石灰粉刷过的,白白的,很干净。

  新来的夫子姓付,大家都叫他付夫子。

  看到眼前的这一切,他很满意。

  这个时代,不是正规朝廷举办的学堂书院,是没有书桌的。

  本书来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