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斫宋 第三十三章 宋代煤老板

《斫宋》第三十三章 宋代煤老板

作者:面包不如馒头 字数:2726 书籍:斫宋

  掌柜的待李寇二人十分殷勤。

  那是两个真奢遮的人。

  分明他们是流民,却不吃张大户分文好处。

  这在掌柜的心里便是“能成大事”的人。

  他可知晓张大户所得那琉璃盏少说也少给人家一半的钱。

  “若是慷慨一些,那水杯也该是能买到的,有此琉璃盏,何惧走马承受不为他张大户办事?”掌柜的迎来送往眼力价颇高。

  他瞧出那少年人不是个抠搜的性子。

  李寇倒是有些好奇,他那屋里点的可是蜡烛可大堂里点的却是油灯。

  三盏硕大的油灯倒也能提供巴掌大的光明。

  李寇看着两帮闲把桌椅都搬过来,心里很是好奇。

  原来这时代已经有组合家具了?

  在他看来那长方形正方形的桌子,合并起来便是一张大桌子,拆分开来却是小几子,那可不就是组合家具吗?虽与后世颇有不同处,但他小时候在家里是用过组合家具的,高低柜之类的也颇多——

  “那几面镜子倒能派上用场,只不过恐怕人家爱的不是家具。”李寇想到那几面大大的镜子心里想。

  桌椅排布整齐,李寇目视朱文让他请那几人入座。

  这时候,李寇细看那饭菜,倒也有炒菜,不过看着油汪汪的,不是很得他的心意,还有几份肉菜不见一点青色,倒是两大盆面条倒是可爱一些。

  朱文请那几人入座,自又在主座下首陪同,李寇也不推辞,在上首坐了,伸手便去抓筷子,道:“饿了,不管那么多了。”

  但他又小心从口袋取出方才所得的一点辣椒面,里头并无半点辣椒籽,细细的洒在面上,回头又问掌柜的:“可有盐醋?”

  盐是粗盐极其难看,只见里头有沙粒可知味道。

  醋倒是与后世没有什么两样。

  李寇起身道:“我去取些自带的盐来。”

  他想起这时代只怕盐铁都是专营,于是又道:“买来粗盐自制的一些。”

  不片刻又把个罐头瓶子拿来一些椒盐,李寇又往面条上洒一些。

  众人看得目瞪口呆,掌柜的凑来道:“小郎君哪里来这等精细的盐?”

  那当然是小卖铺里找到的。

  油盐酱醋可真不少,李寇一人吃十数年只怕也不能吃完。

  李寇道:“买来自制的。”

  朱文看着那椒盐红彤彤的很是可爱,李寇又分他一些便也没有推辞。

  只是一口下去他忍耐不住,险险咳了起来。

  李寇道:“此物可御寒,然我无一日能缺,你只是不习惯而已。”

  他又往碗里倒一些肉菜,上头又盖上一层辣子。

  梁登等人瞧着稀奇,只是他们的目光都在那两个玻璃瓶子上。

  梁登畏手畏脚伸手要摸一把装椒盐的瓶子,李寇索性推给他自己看。

  “真是宝货!”梁登用袖子衬着才端起来在等下详看着。

  李寇风卷残云的吃相也无人耻笑,倒是朱文尽管饿极了也能略有些斯文,又教那掌柜的高看了两眼,忙吩咐帮闲:“莫看了,那是宝货,快去打些面汤来。”

  李寇道:“正是这般吃法。”

  一顿好生吃了,李寇又摘烤肉一点,就椒盐吃两口便不再多吃。

  那几个小心翼翼放着玻璃瓶,梁登小心问“售价如何”。

  这是个知晓铜钱难挣的商人,他只问价格并不贪心。

  李寇不说,看朱文还在吃,便从口袋里捏出一点茶叶——三十块钱一斤的铁观音,商店里多的是——又让帮闲冲一杯茶,端在手里与那梁登谈:“梁先生做什么营生?”

  梁登道:“可不敢当先生这么个称呼,少君叫我梁大就好——我是华亭县的,家里做些卖碳的营生。”

  华亭县那是后世甘肃最大最好的产煤区,而且还是优质煤那样种的。

  李寇道:“去岁入冬以来天气寒冷,想是生意不错的吧?”

  梁登长叹一声拍大腿道:“少君哪里话,咱们渭州的碳,烧得快,不耐颠簸,除却军器监倒是较看重,寻常人家哪里买得起。这几年鄜延路的碳紧俏的很,咱们华亭县的碳,也只有渭州诸县官宦人家买去用,寻常百姓,秋日上山砍下柴火,只消要一个寒冬不冻死便好,哪里来钱买那石炭,何况燃烧太快寻常人家不爱。”

  李寇暗忖:“这是解决生存而不得的时代,以后世燃烧值来看,华亭煤炭燃烧值更高,只是燃烧快了用的也多,当然不为寻常人家所爱。”

  不过他倒是想要这燃烧值更高的煤炭。

  寒风吹来门帘晃动了,李寇往外看,这时外头街路早已被大雪所覆盖,只是风也不是那么冷了,毕竟春到了的季节了。

  李寇道:“梁先生日产石炭多少?”

  梁登喜道:“少君要用碳?”

  李寇道:“今岁置业明年必定要过活。”

  梁登不由失望道:“洒家那小碳坑日产也有十石,往来也要两三日,加上路上花销,一月送三趟,也足够一家用三年了。”

  李寇道:“不定来年村里人多——”

  这话一说,朱文当即道:“大郎要立村寨吗?”

  李寇并不知村与村寨有什么区别,于是推说“还在考虑”。

  梁登好心劝道:“纵是有钱要立村寨,也不能使户户用碳,一石石炭不过一户人家一月之用,纵然少君有钱怕也支撑不起。”

  李寇问:“一石有多少?”

  “古量法称四均,国朝初年算法,一石当有二斛,合十斗,又一百升,如今有产者收租,官府收租,无不以私斗算,因此无法准确说有多少,只当有百三十到四十斤。”梁登笑道。

  李寇道:“也只怕是不够半月之用的,省些也只是半月。”

  几个人纷纷侧目而视心下惊讶,这人过的都是什么日子?

  一石石炭竟也不过半月之用,渭州的奢遮人物也不过如此了。

  梁登又道:“那也可以碳粉救济。”

  碳粉便是煤了吧?

  李寇一问果然是的,遂问价格。

  梁登道:“这个却贱价。”

  他不说价格只说大概区间:“冬月石炭一石须不下百文。”

  李寇算不出一斤有多少钱,他不懂古代的度量衡。

  此时暂且不急,李寇细问起石炭的普及程度。

  这下他才大开眼界,原来在北宋时石炭就已是重要燃料。

  梁登说道:“我是经营石炭营生的,倒也知晓一些大概。相传唐朝那会子,京兆府木材短缺,冬月官民无柴可用,竟有入皇城伐木者。国朝开国以来,京师木材更少,每到冬月,京师必定有柴荒,仁宗朝时京师附近的树林为官民砍伐一空竟导致某冬月全城柴荒,京师民众为求挨冬,竟连桑树枣树都砍伐了,更有军卒冲入村中强行砍伐桑树枣树的,那时朝廷规定偷砍旁人桑树的,以四十二尺为一份,过三份即处死,这也未能抵挡强伐偷砍,到无奈处纵然帝王陵寝也砍伐一空。”

  李寇是无法理解柴荒的,但他知晓今后只怕也要遇到。

  他请教梁登:“先生之意此便是石炭普及之故吧?”

  梁登道:“是这样,少君有所不知,朝廷也是有举措的,比如常平仓储备木柴木炭以备过冬,然而柴火木炭运输不便,体型又大,京师竟有百五十万人口,哪里柴火能救荒呢?远的不说,只说百年之前,大中祥符五年,那冬月京师的木炭竟达二百文每秤,那也不过煮一一壶水所用了。那时朝廷便分拨四十万秤木炭救荒,只是那也是杯水车薪而已。相传嘉佑四年冬月,京师雨雪不止竟有民众投河上吊,那一年的上元灯会便没有办。”

  李寇点头道:“问题倒逼改革,朝廷自当使用石炭了,这石炭乃是国朝发现的么?”

  “那可不是。”朱文看着帮闲伙计收了碗筷,此时用一个碗倒一些热汤,喝一口笑道,“唐朝时候,许多军器监酒造店便用石炭了。只是国朝推广开来而已,如今京师左近,有河东路的太原府,河北西路的相州、怀州、磁州,还有邢州,这些都是产石炭的地方,陕西诸路也有产石炭的,鄜延路那边,那是产石炭的大地方。渭州煤炭,多用鄜延路的,华亭石炭经营者甚少,便是官府推行法令,碳商商税多有减免,乃至租赁碳山碳坑的费用减少,也不见有人入手,便是有,也是要与军器监、酒店正店之类有巨大需求的联手才是,寻常碳商啃不动这一块骨头。”

  是吗?

  李寇不置可否,但这倒是一个不错的生意。

  官府既然准许甚至鼓励民间投资煤炭行业,而北宋的煤炭开采技术也应该是有的,那么现在要做的就是积攒资金找准时机吃下一块煤田。

  毕竟如今有手提箱里的农作物,先解决了吃的问题然后就该考虑燃料的问题了。

  李寇道:“若有资本,也倒是能试……”

  他未说完朱文便打断了话头,道:“大郎身负一家厚望,焉能不好生读书?”

  李寇便不再多说,他心里想的是立足之后的计划。

  有吃有穿接下来就该改善生存条件了。

  只是这有些计划在这时代能被允许吗?

  若不能允许,那便改变规矩?

  乃至于改变这世道吗?

  宋朝也并不是很好玩的,他这人一身是刺,至少求安居乐业而不得时,他是不会忍耐的。

  那么,当这世道不圆润时便揭竿而起盘它?

  李寇只道此事当不先决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