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末开山刀 第两百二十一章:休养生息

《明末开山刀》第两百二十一章:休养生息

作者:桑甄 字数:2138 书籍:明末开山刀

  待三人都走之后,王则之命人去叫王闪。

  番薯和番椒,也就是红薯和辣椒,可以开始育苗了。

  一万石番薯,每一百斤可以育一亩地所用的苗。

  明朝一石等于158.2市斤,明朝的一市斤等于现在的1.1936斤,也就是说在明朝时,一石等于现在的188.8斤。

  这样换算下来王闪带回来的红薯只够种植一万多亩土地。

  全部红薯和辣椒加起来,都不够王则之用的。

  从七十四家收里收回来的田地,初步估计有一万四千多倾,平均一家乡绅侵占了两百多顷。

  一顷等于一百亩,那就是一百多万亩田地。

  王则之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倒吸了一口凉气。

  虽然他知道这些人喜欢侵占兼并土地,可是七十四家乡绅就侵占了这么多田地,还是令他大吃一惊。

  这么多田地,会导致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啊。

  这些人杀的值。

  除此之外,大同关外、河套地区,又新增了大量的田地。

  这些田地要是都种上农作物,那需要的种子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一时半会儿他也买不到这么多的红薯苗和辣椒种子。

  没有办法,只能先在大同府划一万多亩上等的田地,作为实验田,把红薯和辣椒给种上。

  这一万多亩田地把红薯种出来,就算一亩产两千斤红薯,全部加起来那就是两千多万斤。

  到时候有了这批红薯,到明年就能种更多的土地了。

  至于其他的土地,只能先种一些本土的农作物和蔬菜了。

  王则之仔细想了一下,他觉得王闪还得再去一趟南方,买来大批量的土豆和红薯才行。

  除此之外,王则之突然想起来,王闪好像没给他交待过玉米的事情。

  王则之在一年之内经历的事儿太多了,一时半会儿把玉米的事儿给忘了。

  春玉米一般是在四月份就可以种植了,如果能买来大量的玉米种子,在四月份他就可以在大同府收回来的田地里种上了。

  王则之之所以这么急着种红薯和玉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玩意产量高。

  像现在山西百姓种的粟米、荞麦、小麦之类的,亩产才两百多斤,连三百斤都没有。

  之所以这些农作物产量如此低,除了农作物品种的原因,还有就是田地是否肥沃,百姓是否施过肥,还有一点那就是田地是否在水源边上。

  但是,最关键的还要看农作物的品种。

  明朝时期小麦的品种并不如现在。

  现在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产量,那就得多感谢袁老爷子了。

  可惜,明朝没有袁老爷子。

  王则之只能找来小麦、荞麦、高梁等农作物的替代品,土豆、红薯和玉米。

  辣椒不能作为主食,但这是一种不错的配菜,在没有足够蔬菜吃的情况下,做一碗辣子,还是非常下饭的。

  所以,王则之也需要把辣椒种起来。

  王则之手里的田地多了,耕牛却是不够了。

  哪怕牛郎给他送来了数千头耕牛了,王则之还是嫌少了。

  至少也得有一万头牛才行。

  他手里的牛不够,牛郎又去南直隶买马去了。

  他只能把手里拉车的骡子、驴还有品质不高的战马给放下去,先用来耕地。

  至于耕具,在去年的时候,他就命铸造两局,分一小搓人专门打造,这个问题倒是不大。

  耕牛、耕具、种子这些事儿都好说,麻烦的是土地分配的问题。

  原本王则之是想把这些田地分给手里百姓的,可是仔细想了一下。七彩中文

  军士们手里的田地都是用命得军功,用军功换来的。

  如果他就这么分下去,怕是会惹得百姓们不高兴。

  思来想去,王则之准备招募一支建设兵团。

  这支兵团不用打仗,他们只要做建设工作就行了。

  目前需要他们做的有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修道路,还有一些堡寨、火路墩、城墙的修缮。

  这些人肯定不能从军士中选取,哪怕是军功兵也不行。

  因为这些兵是要打仗的。

  幸好,游击营已经完工了,那里的工人无所事事,在征战俄木布的时候,都被调到塞外,用来运输粮草,做防御工事。

  目前,他们这些人都聚集在杀虎口一带,在那里等着王则之的安排。

  这些人做事麻利,拿过王则之的工钱,也知道王则之大方,不克扣他们的工钱,用起来也好用。

  除了这些人,王则之还打算收编一些流民和大同府的百姓进入建设兵团。

  尤其是大同府内的百姓,虽然说明朝时期官员腐败,天灾不断,但是大同府内还是有几十万百姓的。

  至于到底有几十万,就不是王则之能知道的了。

  虽然在大同府的户籍册子上记录有八十多万人,但是王则之觉得,八十万肯定没有,四十万是肯定有的。

  这么多百姓,他只要招募几万人就能把大同府内收没的田地给耕种起来了。

  除此之外,举修水利、开垦荒地、修缮城池、修路,也有人做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王则之连番作战,也是时候休养生息了。

  休养生息,最重要的就是粮食。

  去年王则之在寿阳、方山、盂县一带种植荞麦的时候,使用了粪肥、草木灰,用来提高土地的肥沃程度。

  这些使用了肥料的土地长势良,出产的荞麦最多的有三百多斤,不过平均下来都是两百多斤。

  那些没有使用肥料的土地,产量低的令王则之咋舌。

  最高的产量还不到一石,才一百六十多斤,最少的竟然只有五十斤。

  这也是为什么王则之一定要把土豆、红薯和玉米种起来的原因。

  这么低的产量,别说二十亩,就是三十亩都不一定够百姓吃的。

  自从收获了荞麦之后,王则之就传令麾下军士定点方便,收集人粪,搅拌上草木灰用来制作简单的肥料。

  当然,除了人粪,马骡和耕牛的粪也要收集起来。

  王则之发现,可能是因为马骡和耕牛吃草的原因,用了马粪和牛粪的土地上,荞麦长的更好,产量更多。

  到了现在,从方山游击营到大同府营地,再到各处守军那里,都有建专门的旱厕,用来收集粪便。

  王闪正在托克托一带丈量土地,他在接到命令之后,第一时间赶了回来。

  等他赶到屈野川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王则之看他风尘仆仆的样子,直接命人做了一桌好菜,和他边吃边聊了起来。

  在聊的过程中,王则之才知道。

  王闪并不是忘记玉米这茬事儿,而是说玉米在北直隶就有。

  只要过了娘子关,要多少有多少。

  原来玉米是外番人给明朝的贡品,名曰西番麦,主要的作用就是当马料。

  王则之不禁无语,这么好的粮食竟然当马料,实在是浪费。

  王则之命王闪派个人去北直隶,买个十万石的玉米种子,再带回几百个会种玉米的老农。

  四月的时候,王则之要在大同府的田地上种上玉米。

  王闪以为王则之要储备马料,饭都不吃了就要立刻下去安排。

  王则之把他拉回酒桌,说他一路奔波劳累了,明天再去做。

  然后,把他的一些计划一一跟王闪说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