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末开山刀 第一百九十二章:气数未尽

《明末开山刀》第一百九十二章:气数未尽

作者:桑甄 字数:2018 书籍:明末开山刀

  大年三十的当晚,宋统殷给王则之说了很多话。

  他说,而今的朝中有许多奸佞,他们蛊惑大臣弹劾王则之,是皇上力排众议,给了王则之加赏。

  他说,这七十四家乡绅,名为大明的子民,实为国贼,王则之杀的好。

  他说,《三晋评论》大肆报道大同府吃空饷一事,他觉得此事不妥,希望王则之不要冲动。

  因为他知道,大明朝积弊已深,一份民间小报根本左右不了吃空饷一事。

  最后,他告诉王则之,年后朝中将会委派一位大臣,前来大同府任知府一职。

  此人名为魏云中。

  魏云中,字定远,号震彝。

  明万历九年生于上党郡武乡县魏家窑村。

  万历二十八年中举,万历二十九年与同乡程启南联捷同榜进士,被外放项城知县,因考核“税显民安,政绩卓之”,升为御史,奉调回京。

  万历三十七年,因例转甘肃佥宪,桂冠归田。

  天启二年复出,任通州兵备道,召为尚宝卿。

  天启三年冬,屡迁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天启四年十二月,被魏忠贤阉党寻隙罢归。

  而今,由于大同府知府一职空缺日久,经朝中大臣举荐,魏云中被重新启用,任大同府知府。

  魏云中一生修文习武,堪称文武奇才。

  加之性情耿直,嫉恶如仇,屡屡得罪权贵,所以仕途并不平坦,真可谓一生坎坷,三起三落。

  然而,他忠于大明江山社稷与黎民百姓安危的耿耿忠心,却如日月经天,矢志不移。

  他胸有奇策,能文能武,无论是整肃吏治,狠斗权奸,还是筹划军事,行兵布阵;无论是为政一方,造福于民,还是统兵戍边,保境安民,都谋无不切,策无不中,功绩卓著,有口皆碑。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宋统殷已经给魏云中打过招呼了。

  魏云中上任之后,并不会为难王则之,相反他会极力配合王则之,经营好大同府。

  同时,他还随意问了一句,王则之频繁调兵是想干什么。

  王则之知道,他调兵的动作还是惊动了宋统殷。

  王则之抱拳向着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严肃的告诉他,皇上命他收复河套,他调兵是为了年后收复河套做打算。

  宋统殷打了个哈哈,一笑而过。

  大年初一。

  王则之命人带来土豆、番薯和一些红薯粉,送给了宋统殷。

  对于红薯粉宋统殷并没有感到稀奇。

  宋统殷以为红薯粉是江南的米粉,据他所说,秦时,始皇帝攻克桂林的时候,由于当时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战,吃不惯南方的米饭,所以当时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状并做成面条的形状,来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

  他有幸也曾吃过,不过对于土豆和红薯这两种东西宋统殷却是没见过。

  王则之就耐心的给他解说起来。

  王则之告诉宋统殷,土豆马是外番重要的粮食作物。

  土豆之所以能传入大明,这是由出海经商的华侨从外番带回来的。

  红薯由多年在吕宋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

  一五九三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

  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一五九三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

  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

  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

  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两种食物,在而今的土地上亩产达三石以上。

  土地肥沃的区域,亩产可达五石以上,远比荞麦和小麦产量高。

  王则之打算开春以后,在大同府的土地上,开始大量种植红薯。西西

  宋统殷闻言,难以置信的看着王则之,他不信这两种小东西能亩产三石以上。

  就他所知,山西土地最肥沃的平阳府,那里最好的时候亩产小麦也不过一石六斗,连两石都没有。

  王则之肯定的告诉宋统殷,土豆和番薯的亩产量确实有这么高。

  如果宋统殷不信,在三月的时候可以来查看。

  因为王则之在盂县、寿阳、方山一带的土地上种上了土豆,到时候就能看到产量了。

  宋统殷不再怀疑,不过他也没有完全相信。

  他说,如果这两种食物的产量真的有那么高,他将会带头在山西全境推广此物。

  宋统殷将王则之给他的土豆和红薯视若珍宝般的收了起来。

  收好之后,他满意的看着王则之,这才离去。

  待宋统殷走后,哨探前来禀报。

  宋统殷在几十里外的牛心山隐藏了三千精骑,待宋统殷走时,他们一并离去了。

  “大明气数未尽呐。”

  王则之听到这条消息之后,叹了一口气。

  这时的大明朝,还是有很多能臣的。

  如果他在这时候造反,很明显,并不是明智之举。

  他要等,他要等一个合适的机会。

  至于现在,他还不能造反,不过,他却是要为以后造反创造条件。

  “报,于忠完成任务,正在杀虎口驻地等大人检查。”

  传令兵来禀。

  王则之裹了裹身上的衣服,见于忠去了。

  “属下不辱使命,率密谍卫于宣府镇张家口三里外,劫杀叛徒马福,还有他带走的的一百七十六名叛卒。”

  马福是于忠在盂县策反的官兵,加上马福为人仗义,只要见面就会拉着于忠去喝酒吃肉,要说两人没有感情,那是不可能的。

  可是,于忠和马福不同。

  马福造反那是为了保命,没有任何目的。

  于忠从贼,那是因为他看到了太多,明白了太多。

  百姓畏兵甚于畏贼,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王则之刚归附朝廷的时候,于忠是最高兴的一个。

  但是,他也明白,王则之能给他们的,朝廷给不了。

  这也是为什么,于忠会亲自前去劫杀马福的原因。

  “从今日起,你负责渗透,不再负责刺探军情。”

  王则之确认了一下马福的人头,把于忠扶起来,开始下令。

  “于忠听令。

  即日起,开始谋夺山西。

  你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于一年内渗透入娘子关,平定州,寿阳,榆次,太原府,雁门关,宁武关等地。”

  “遵命。”

  于忠领命,退了下去。

  王则之命人把这一百七十六人的身份核查了一下。

  核查无误之后,王则之才放心。

  不是说他信不过于忠,而是他要确信没有谁会威胁到他。

  如果有一人把他打算造反的消息泄露给朝廷,他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此时的大明仍旧不可小觑,不是他这几万人能够挑战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