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红楼之殊途 第三十四章 隐藏的功劳

《红楼之殊途》第三十四章 隐藏的功劳

作者:糊涂鱼饼 字数:2708 书籍:红楼之殊途

  书房正在练字的林堇听到屋外杨婉房里的大丫头碧荷的声音,微不可察的皱了一下眉,手却没有停,悬腕在钉在墙上的纸继续写她的字。

  一旁服侍的紫毫看出了她的不悦,忙丢了一个眼色给屋里的研墨和捧砚,让他俩当中的一个赶紧出去看看。

  研墨出去一会儿回来禀报:“大爷,太太派碧荷姐姐过来告诉你,今天大家不在家吃晚饭,去大爷早前定的酒楼用餐,之后看花灯,现在准备出发,让大爷赶紧过去。”

  林堇看了一眼西洋钟,神色诧异的说:“这个时间就吃晚饭,有点早了吧?天还没黑,等天黑之后,那花灯才会点起来,这么早出去,且有一阵子好等呢。”

  研墨忙答道:“小的也是这么说的。不过碧荷姐姐说了,太太打算顺便逛一下街。”

  这个时代大户人家的女眷,出门要么是烧香拜佛,要么是出门做客,交际应酬,但前者去的不是寺庙就是道观,后者不过是从一个宅门到另一个宅门,几乎没有多少机会去逛街。

  原本像上巳节、元宵节、乞巧节等节日,都是女眷能外出游玩的机会,但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女眷只剩下元宵节这么一个能明目张胆能出门的节日了,而且近年来,连这个节日出门的女眷都开始变得越来越少,女子渐渐有足不出户的趋势。

  从杨婉的表现来看,林堇知道,不是女子们不想出门,而是这个社会对她们压迫和束缚变得越来越大,她们抵抗不了社会大环境,因此只能屈服。

  想明白这一点,林堇理解了杨婉的迫不及待,问捧砚:“我今天一共练了多少篇字?”

  捧砚不用去数,非常利落的张口答道:“算上大爷你刚才写的,未完成的这篇,才写了十二篇,离大爷规定的每日十五篇字还差三篇。”

  林堇看了看手中的笔,想了一下吩咐道:“紫毫,你去东院和太太说一声,就说我这会儿正在练字,分不开身,让她和外祖母、琳哥儿他们先去,等我写完字了,就过去。”想到这天正是人贩子猖獗的时候,又叮嘱了一句,“还有,你去了之后不用回来了,就跟在琳哥儿身边,千万把他给我看好了。”

  ……

  完成练字任务,将文房四宝收拾起来,回房换过了衣服,林堇这才出了门。她没有坐车,也没有骑马,而是安步当车,漫步走在街上。

  此时已是傍晚,沿街两边的商铺早都已经把灯笼挂好了,还有那有钱的乡绅和商家一起做了灯山,在街面里占了好位置,等到夜色降临,这些灯山就会被点亮,整个扬州城都是亮的。

  林堇去往酒楼的街道正是扬州城最为繁华的一条街道,此时走过去看到各种样式的灯笼已经挂了出来,对后世看过五光十色灯展的林堇来说,并不觉得有多震撼,但跟在她身后的研墨和捧砚则觉得很震撼,一路看过来,惊讶得张大了嘴巴,都合不拢嘴。

  研墨忍不住小声和捧砚嘀咕:“去年正月十五我没当差,曾经出来看过花灯,怎么觉得今年的元宵节似乎格外的热闹。特别是那些盐商的灯山,不仅多了好几座,而且又大又华美。”

  捧砚笑着卖弄:“我听在老爷跟前当差的长随说,今年的灯确实比往年要多很多。今年年景好,哪怕是小商户都没少赚,因此很多小商户觉得像往年一样单挂灯笼有点不像样,就合计着各家出点钱,凑份子,做个灯山。

  像这样凑份子出来的灯山,扬州城里一下了多了十好几座。而且我还听说好多盐商家里不像往前一样只做了一个灯山,而是整整做了两座灯山,说成双成对寓意好,有些甚至做了四座,六座和八座,取四平八稳,六六大顺的意思。”

  研墨看了看街边的灯笼和灯山,道:“不仅仅是灯山多了,我看着,好像花样也多了。”

  捧砚不以为然的道:“这有什么奇怪的。灯笼和灯山多了,自然要换个样式,不然,都是一个样式的,千篇一律,有什么看头。”

  走在前面的林堇将他们的话尽数听到耳中,对见识过更好看,更华美,样式更多的花灯的她来说,真心没觉得眼前的这些花灯有多么了不起。但她忘了,她来的那个世界是工业社会,而眼前这些花灯全都是人工扎出来的,两者根本没有可比较性。

  对今年的花灯为什么比往年的多还好,研墨和捧砚并没有说到点子上。其实这件事,和林堇还有那么一丢丢联系。

  盐艚商会去年拿下了吕宋,就算盐商不把家搬到那去,但等于有了一条退路,大大的改善了往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盐商高兴,忍不住大手笔庆祝一下,所以就在元宵灯会上搞了一下事情。

  漕帮也高兴,他们终于有了土地,不用担心人老体衰,上不了船之后自家的养老生活以及家人的安全了。因此,在帮商家运货的时候,尽管运费不变,但损耗少了许多,从而商家得利。而商家比以往赚的钱多,自然就有心思在元宵节弄点花胡哨的东西了。

  至于花灯样式多,则是因为现在商会几乎掌握着江南这边百分之八十的工匠。虽然这些工匠里面专门扎灯笼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但在这个时代,能做工匠的手都很巧,所以他们扎出来的灯笼和做出来灯山比不上专门做这个的精巧别致,评不上特等和一等,拿个二等三等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扬州城里的商家又不是所有的都要挂最好的灯笼和摆最好的灯山,相反,中等档次的灯笼和灯山才是销量最大的。

  之所以商会手里有这么多工匠,是林堇让商会收集的。

  虽然林堇手中的图书馆,在后世,只是一些非常大众的书籍,里面的技术十分落后,但在这个时代来说,已经非常先进了。

  只是就算林堇有技术,而且因为盐艚商会的存在而无需为金钱操心,可没人能将纸面上的技术变为现实,终究是白搭,所以她要求商会大肆收集工匠,好为她实现“技术革命”创造条件。

  而且因为拿下吕宋和做海贸生意的缘故,林堇打算商会自身成立一个造船厂,不仅仅是为了进一步摆脱海船要向朝廷购买,受朝廷控制的局面,还因为现在的造船技术,虽然朝廷得自从大明郑和下西洋所制造的宝船的技术,拿到后世,都无法完美还原制造出相同的宝船,有些地方其实是比较先进的,但总的来说,还是落后的。

  林堇拿出来的造船技术,希望工匠们取长补短,将她手里的技术和这个时代的先进技术结合起来,造出更好的船来,只是想要完全掌握这些技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这些工匠在学习造船先进技术的同时,将日常很多器具都做了进一步改进,比如水车、耧车、磨坊、纺纱机和织布机等等;还造出了打谷机等物。

  这些东西,虽然一开始是在扬州的经世大族以及富豪乡绅之家出现,但哪怕皇帝还有三门穷亲戚呢,所以这些好东西很快就在扬州流行起来,并渐渐往周边扩散开来。

  有些东西,一家一户想凭借一己之力是无法操办起来的,可这个时代的人们是以宗族为主而群居,所以宗族出面,集一族之力置办下来,还是能置办得起的。

  因为这些改良器具的存在,扬州的农家不仅在田地上多收了三五斗,而且在纺织这一块收入也有了大大的提高,少说也比以前多赚了一两吊钱。

  表面上看,似乎增收的不多,但对二十两银子就够五口之家过一年的普通人家来说,多收入的这些对他们的家境改善有很大的作用。

  商家、农家和工匠这三个阶层都因为林堇拿出来的技术而收入增加,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基数最为庞大的三个阶层,今年的日子都变得比往年要好,而扬州的官员们虽然不知道原因,但也发现,今年在收取赋税和布置摊派等方面时,要比往年容易的多。对他们这些做官的来说,不仅公务处理起来变得容易,就连其他方面的事情都要比旧年办起来容易得多。

  经济宽裕,日子好过,市场繁荣,整个阶层都有了显而易见的往好了的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今年的元宵节花灯要比往年都要好看的一个理由。

  不过林堇对此并不是很清楚,她完全不知道扬州城如今的繁华中还有她一份功劳。当然,就算知道了,她也只会为这种改变而感到欣喜,至于邀功,她并没有这个想法。其实就算有这个想法,也没用,因为这个功劳是邀不来的,因为在这个时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不知道技术的改变会对生活能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