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悠闲大玩家 第387章 面条的来历和典故

《悠闲大玩家》第387章 面条的来历和典故

作者:离心浅笑 字数:2888 书籍:悠闲大玩家

  “这才哪到哪啊,真按标准来的话,我做的这些面都不合格,不过我也没有打算用它来出售,没必要做的那么细致,反正是自己人吃的。”

  叶落笑了笑,将煮好的面给捞出来,分别盛了两碗,这才对着林凯说道:“等我再好好的研究研究,到时候争取拉出来更细的面,其实我倒是觉得,并不是说细面就好吃,还得看个人的口味。”

  跟刚刚的工序一样,他知道闺女和自己一样爱吃肉,顺手在大骨汤里边舀了几块从骨头上分离出来的肉,一碗给了闺女,一碗给了伊丽莎白。

  “呼、呼……”小家伙迫不及待的挑起一缕面吹了几口气,然后就跟着吃了一大口。

  还有些烫,不过小家伙也是久经考验的人,这点烫根本就不在乎。

  一口下肚,小家伙吃到美味后那熟悉的笑容就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见状,伊丽莎白也不客气的吃了起来,品尝到味道后,美眸顿时瞪大,然后也不怕烫,开始狼吞虎咽吃起来。

  边上的林凯也忍不住咽着口水,眼神火热的盯着叶落,看样子也是打算品尝一下。

  察觉到林凯的眼神后,叶落撇了撇嘴,不过还是盛了一碗递了过去。

  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

  面条是一种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早已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与喜爱。

  面条是一种用谷物或豆类的面粉加水磨成面团,之后或者压或擀制或抻成片再切或压,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制成条状(或窄或宽,或扁或圆或小片状,最后经煮、炒、烩、炸而成的一种食品。

  其花样繁多,品种多样,地方特色极其丰富而闻名。

  比如庆祝生日时吃的长寿面以及国外的香浓意大利面等,好吃的面条几乎都是温和而筋道的,将面食的风味发展到极致。

  在中国,最初所有面食统称为饼,其中在汤中煮熟的叫‘汤饼’,即最早的面条。

  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

  唐朝又有称为冷淘的过水凉面。

  宋朝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丰富多彩,有插肉面、浇头面等。

  元朝出现了可以久存的挂面。

  明朝有制作技术高超的拉面,还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

  清朝乾隆年间又有经过煮、炸后,再加入菜肴烧焖而熟的伊府面,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面条制品。

  《荆楚岁时记》说‘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避恶。’

  恶,疾病和污秽也。伏天苍蝇细菌多,饮食不洁,易患肠道疾病。

  而‘汤饼’用开水沸煮,趁热吃,这可能是古代伏天污染最少的食品,会大大减少疾病的发生。

  病人抵抗力差,当然要吃最洁净的食品。这也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侍候病人的饭食,多用面条。

  今人考证,汤饼实际是一种面片汤,将和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面片,下锅煮成。

  如果将‘撕’改成‘刀削’,就成了至今仍在山西一带广为流传的刀削面。

  后来制面工艺改为,先揉搓到像筷子那样粗细,一

  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齐民要术》,这时面的样子类似宽面条。

  到晋时,又成细条状。傅玄《七谟》道,乃有三牲之和羹,蕤宾之时面,忽游水而长引,进飞羽之薄衍,细如蜀茧之绪,靡如鲁缟之线,这几乎可以和厉恩海的手艺相媲美了。

  面条的形状最后定格为长条。

  到宋代,汤饼也改称为面条(唐时叫‘馎饦’。

  面条的这种样子,使人的联想‘因势赋形’,把面与生日、寿诞联系起来。

  按风俗礼仪,过生日贺诞辰吃长寿面。

  至于为什么过生日要吃面呢?

  宋人马永卿在《懒真子》中说‘必食汤饼者,则世欲所谓长寿面也。’

  为什么面条能作为人长命百岁的象征?

  因为面的形状‘长瘦’,谐音‘长寿’。

  面条也就成为讨口彩的最佳食品。

  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人们认为寿命长短与人中长短有关,人中长短取决于面孔长短,而面条正暗合‘面长’,长寿面由此而来。

  面条主要用麦子面粉制作,于面出现之前,饭、粥为普遍中国人的主食,但当面出现后,面条地位即跟米食平起平坐。

  北方人主以面食为主粮,南方人虽倚重吃米饭,但面食亦成为重要小吃。

  南北两地之面条实有着天壤之别。

  南方的‘面’指以面粉制成的面条,以蛋面为主,用的并非鸡蛋而是鸭蛋黄,面身幼、面质爽口弹牙。其中生面、干面皆有之。广受欢迎的有细条干面及虾子面。

  北方的‘面’则指以小麦磨成的粉,面条多不用蛋,用之以碱水,加入碱水能令面条变得容易消化,故面条成为北方人主要食粮之故。

  跟南方的相比,北方面条面较粗,面质软滑柔韧。如果在北方如果说‘要面’的话,正常老板只会给予面粉,而在南方,卖的则会是已经加工好的面条。

  北方人以面为主食,因而面食较重其质和量。

  北方人做面常加时令叶类鲜熟,佐以生葱、生蒜、香菜等调味,味重油多,配料及汤相对较咸,主要是驱寒,饭量大的也可配馒头、烧饼。

  南方反之,因南方人以米饭作主食,面条为小吃或招待、迎合北方人口味,因小巧习惯喜以小碗盛放,但不放葱姜、叶菜,喜欢放酱油、榨菜、明菜油,一般是挂面,外观和口味对嗜好面条一族来说差强人意。

  传统面条当然以人手巧制,由和粉、打面、拉面或切面全用人手,不过南方及北方做面亦有所不同,各具特色。

  北方出名拉面,固名思义用手拉制而成,拉面要做得软滑但有韧性,绝非易事,需膂力过人,对力度控制要得宜,刚中带柔,才能做出佳品。

  反观南方面条,却重柔中带刚,爽而不脆,关键亦在做面时的力度,面团和好后,利用人体的弹跳力以大竹压之,面团压簿,最后切成幼条。

  要数特色的中华面,首推伊府面,简称‘伊面’,既可以汤煮,亦可作干炒,由清乾隆进士伊秉绶家厨所创。

  伊府面中国南北两方皆有制作,尤以闽、赣最出色。伊府面之特色在于它不用水和面,改用鸡蛋液,经沸水煮后用冷水冲凉、烘干,再用油炸,令其变半成品。

  因制法独特,可适合不同煮法,所以伊府面确是面中上品及筵席上的特面点。

  另一闻名中外的担担面,于一八四一年出产于四川。

  意思简单之极‘挑担叫卖的面’。

  据说当时民生苦困,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为求生计,挑起担子沿街卖面。

  虽说面食于古时算为上品,达官贵人均喜爱之;但担担面并不只专卖给有钱人吃,其对象反着眼在平民大众。

  担担面起初只在横街窄巷摆卖,面质相当粗糙,仅用滚水渌熟,汤底则用辣椒油、豉油,再加少许炸菜,味道辛辣,以作果腹。要到后期才进入了大饭店、宾馆,再与其他小吃登上酒席桌。

  在香港极受欢迎的云吞面,面底是生面。

  生面早时产于广东,以鸡蛋或鸭蛋做面,鸡蛋令面身变得爽口,鸭蛋则令生面增添蛋香。好的生面称为银丝幼面,面要幼,煮后呈黄色,当然要爽口弹牙,不能太硬亦不能太软,而最重要的是,生面煮后不可带碱水味。

  当然了,中华面条除了南北文化各异,其实很多面款亦含不同意义或有其背后独特故事。

  传统中华面条--长寿面。

  中国人每逢生辰设于宴会最后必吃食品,因面条长长的,寓意长命百岁。

  古时吃长寿面象征祝福新生男婴长命百岁,此世俗一直沿袭下来。

  吃面时要将一整条面一次过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夹断,亦不可以口咬断之。

  吃长寿面除寓意长寿外,也代表敬老。

  有传黄帝于冬至当日得道成仙,自此以后的每一个冬至都以吃长寿面代表敬老,所以长寿面又称‘冬至面’。

  其实有关‘长寿面’的意义众说纷纭,以上仅属其中。

  寿辰时吃的面线亦会称为‘寿面’。

  面线以福州最出名,有多种叫法。比如结婚时送予女方的会叫‘喜面’,孕妇于产期吃的称‘福面’,以面线相赠亲友的则是‘太平面’,老弱及病者吃的,属健康食品的,面线会被称为‘健康面’。

  民间有传面线乃九天玄女为母亲王母娘娘祝寿而费煞思量所准备之贺礼,因而做面线的人家中都会供奉九天玄女的神像。

  又例如先前曾提过的‘冷淘’,原由当今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所创。

  据说武媚娘年轻时天姿国色,十四岁巳被选入宫当才人。

  因要与青梅竹马的爱人常剑峰分开,临进宫前他俩到一面店吃面。

  有见当日天气炎热,媚娘灵机一动,与老板研制出柔软可口的‘冷淘’。

  巧遇当天是媚娘生日,为了怀念当年情境,致以后每逢武则天寿辰之日心命御厨烹煮冷淘,直到寿终正寝此习都并未曾变改。

  陕西岐山面又有着另一故事,岐山面又称‘和气面’。

  话说西周时,殷纣王妒忌周文王姬昌功绩,将他囚禁在羑里的城堡。

  后来周文王回到家乡,乡亲见他因受苦而变得消瘦,都带来大量食物予之补身。

  周文王为答谢大家对他的爱护,便亲自做面、并以大家带来的食物煮面招呼。

  当面吃完,大家将剩下的汤倒回,再滔面。

  这种只吃面、不喝汤的吃法被称为‘和气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