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魔魂枪风 845章:情深意厚(四五七)

《魔魂枪风》845章:情深意厚(四五七)

作者:落雪不止 字数:2399 书籍:魔魂枪风

  弘治皇帝眉头一皱,朝五六步之外的萧敬道:“萧敬,看何人在殿外喧哗?”

  若在往日,弘治皇帝断不会因轻微攘扰而遣人查问,但今日不同,他正为边事烦扰着。

  朱厚照侧头望了望殿外,但他并无透视之能,又那能看到殿外的动静。

  弘治皇帝摇了摇头,一手指着桌面的斋膳,另一手再拍了拍朱厚照:“皇儿,先不议边事,用早膳吧。”

  朱厚照咧嘴一笑,应了声好,果真不再提征讨虏寇。

  弘治皇帝也缓缓坐了下来。

  过得一会,弘治皇帝和朱厚照两父子正拭着手,萧敬已领着一人走进殿来。

  来人是王伟,清宁宫的宦官之一,他双手持着一件文书模样的东西,低头蹑脚跟在萧敬身后。

  少顷,离弘治皇帝和朱厚照约莫十数步,萧敬已停了下来,躬身向弘治皇帝行礼,说道:“回禀万岁爷,刚殿外略有喧哗,只因王伟接到加急启本,须呈送千岁爷。”

  说完,他慢慢退至一旁,王伟随即倒身朝弘治皇帝跪拜,口中呼道:“奴婢叩见万岁爷、千岁爷。”

  朱厚照听得眼角却是一跳。

  启本,是大明臣民向东宫太子上书的一种文书,样式与呈送皇帝的题本没有甚么差异。加急启本,那多半为要紧之事。

  “起来吧,何处呈来的启本……”弘治皇帝抬头望了他一眼,语气平和。

  王伟谢恩站起,身躯又往前一弯,双手举起那文书:“回禀万岁爷,是锦堂在西北呈送的启本。”

  弘治皇帝还没回应,朱厚照突地站了起来,急问道:“锦堂在西北呈送的?”

  得到王伟肯定回答,他更快步走过去,将启本拿在手中:“小伟子,你先退下吧。”

  王伟应了声诺,缓缓退了出去。

  折返而回的朱厚照,已朝弘治皇帝躬身行礼:“父皇,适才儿臣一时心急唐突了,请恕儿臣无礼。”

  弘治皇帝听得却微微一笑,拍了拍他手臂:“皇儿,何须如此拘谨,快坐下吧。”

  少顷,他又问道:“锦堂已遣人往西北了?”

  “回禀父皇,是上个月遣去的一小撮人员,”朱厚照恭敬应道,“得父皇恩准,锦堂创设已近一年,人员也操练了数月,如今可不能让他们再闲着。”

  在弘治皇帝沉吟之中,朱厚照继续道:“西北边患不断,乃最好检验地。如今呈送加急启本,想必他们已查探到紧要之事。”

  “既然如此,还不拆阅?”弘治皇帝指了指他手中的启本。

  “谨遵皇命。”朱厚照应了声,将启本反复打量了片刻,见封口蜡印完整,这才将启本拆开。

  少顷,他将抽出的纸张展开,从上至下、由左到右,快速浏览了一会,脸色已凝重。

  弘治皇帝见他览阅启本后竟一言不发,不由得问道:“皇儿,如何?”

  “父皇,宁夏边事有变。”

  弘治皇帝愕然:“宁夏边事有变?”

  “请父皇御览。”朱厚照双手将启本递了过去。

  弘治皇帝接来凝神一看,纸张的字体只可以说中规中矩,只见启本写着:

  “堂主,闰七月初七,虏贼在花马池拆毁边墙,侵入我大明灵州。

  领头的是虏贼达延汗,全是骑兵,应有数万之多。

  宁夏总兵官郭鍧、巡抚都御史王珣和镇守中官张僴得知敌情,不敢出城迎敌,只下令固城防守。

  在百里外的征虏军也没有抗击虏贼,反而就地扎营驻守。

  只有巡守花马池的宁夏左屯卫指挥使王泰,知道虏贼侵边后,率领士卒前去堵截,在孔坝沟和虏贼相遇。

  虽然以少战多,但王泰身先士卒,奋勇杀贼,苦苦支撑。可惜一直没有援军支援,最终王泰和他所率领的数十名士卒全部战死了。

  之后没有我明官军阻拦,虏贼就将兵分成几路抢掠,经铁柱泉、小盐池一带,再至韦州、安边,一直到初九才退去。

  虏贼凶残,到处烧杀,属下等人恨得咬牙切齿,本想出去与虏贼拼个死活的。

  但寇贼全是骑兵,属下等人又不能不顾锦堂的职责,只有含泪强忍,等待以后再报此仇。

  这次虏贼侵我明边,生民损失严重,匆忙间,属下等人无法查探确切之数。

  目前查探到的:被毁村庄六个,被杀村民数十人,被掠走二百多人,被劫走牛羊麦豆粮食等难以计数。

  更翔实的消息,待属下等人查探清楚后再上报。

  灰狼于弘治十四年闰七月十日。”

  虽名为启本,却全无启本的规例,只能算作通顺的简单陈述。

  见里面“堂主”、“灰狼”等称谓,弘治皇帝并无追问之意,不过,他眉头已皱成一个“川”字。

  宁夏的镇巡官“杀良冒功”?

  一览阅完这道与宁夏加急奏疏迥异的启本,这想法突然出现在弘治皇帝的脑海里。

  有明一代,“杀良冒功”相当普遍,军功加身的文官武将几乎均有涉及,而边军更是“重灾区”。

  主因是大明实行军功首级制,斩获敌首可获军功,敌首以北寇为一等,倭寇、女真及土司叛逆为二等,流寇为三等,赏赐最高的是一等。

  良久,弘治皇帝望向朱厚照,问道:“呈送消息之人,实诚否?”

  “父皇,锦堂招纳之人,首要是实诚可靠。且锦堂有各种考成,只要考成不过关,均会暂时撤下作后援。上月能被派往西北的,乃最出色一部分人。”

  弘治皇帝顿时陷入了沉思,过得半晌,转而朝立于墙垣边的萧敬说道:“萧敬……”

  “老奴在。”萧敬躬身应道。

  “东缉事厂闲得太久了吧……”

  “老奴有罪,不能为万岁爷分忧……”萧敬听得立马跪了下来,边叩头边说道。

  “你何罪之有,起来吧。”弘治皇帝继续道,“如今,你可有精力?”

  缓缓站起的萧敬正揣度这话是何意之时,弘治皇帝已轻叹一声:“朕若将东缉事厂的担子搁你之肩,能对付否?”

  萧敬又惊又喜,一时之间竟愣住了。

  大明的宦官体系十分庞大,设有十二监、四司和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

  其中,司礼监是“十二监的第一署”,乃二十四衙门之首。

  国初时,司礼监不过是为皇帝日常起居服务、掌管宫中礼仪的小“衙门”,并无多大权力可言。新笔趣阁

  司礼监的崛起和壮大,始于宣宗章皇帝期间所出现的“票拟”制。

  “票拟”,是指内阁的阁臣代皇帝先拟出批阅言辞,并单独书写在票签,然后附着奏本或题本,一同呈送给皇帝,由皇帝决定采纳与否。

  而“批红”,原是皇帝独享的最高权力。若皇帝同意内阁阁臣草拟的批阅言辞,就会以朱笔照批于奏本或题本之中。

  但自宣宗章皇帝开始,这本是皇权的“批红”权,已慢慢移给司礼监,由秉笔太监代为执行。

  奏本或题本“批红”后,还须加盖皇帝印章,这更重要的“盖印”权,就落在司礼监的掌印太监手上。

  于是,内阁的阁臣专职“票拟”,而司礼监进行“批红”和“盖印”。

  萧敬如今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宦官之中权力最大的一人,俗称“内相之首”。

  往昔,因掌印太监事务繁忙,且为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一般由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兼任东缉事厂提督。

  弘治皇帝即位以来,明廷的状况大致是“皇权不显,朝臣势大”。

  前些年,弘治皇帝将东缉事厂的提督太监撤了后,东缉事厂基本是“一潭死水”,是“夹着尾巴”行事的。

  如今听弘治皇帝的意思,是要他萧敬来提督东缉事厂?这是要重振东缉事厂,意义为何?自是不言而喻。

  已身为掌印太监的萧敬,能不惊?能不喜吗?

  弘治皇帝见他愣在那里,又道:“怎么,不敢挑担子呢?是嫌累,还是怕苦?”

  萧敬如梦初醒,再次跪了下去,朝着弘治皇帝连连叩头:“老奴纵粉身碎骨,亦要为万岁爷分忧。”

  “那你将担子重新挑起来吧。”弘治皇帝说着,将手中的启本递给萧敬,又道,“好好看看。”

  萧敬应了声诺,躬着身躯接过那启本,片刻后,他满脸惊疑。

  弘治皇帝轻“哼”一声,又道:“震惊吧?东缉事厂就从这次虏贼劫掠西北开始,看看宁夏的镇巡官在做甚么?保国公的征虏军又在做甚么?莫让朕再做瞎子聋子。

  另拟旨,着兵科给事中艾洪、刑部郎中黄玮,速往宁夏镇查勘实况。”

  弘治皇帝想了想,又道:“锦堂二字,莫要外传。另,上月保国公所奏请告捷之事,一并查查。”

  萧敬诺诺应之,弘治皇帝要将调查分成一暗一明进行,还查旧账……

  听着弘治皇帝对萧敬的吩咐,朱厚照已知启本得到认可,如今让东缉事厂再去查,无非是要查出更多细节而已。

  但让朱厚照没想到的是,这道加急启本的到来,竟让萧敬以掌印太监之职,兼提督东缉事厂。今日起,不知有多少人因此而命运多舛了。

  不过,弘治皇帝让萧敬兼提督东缉事厂倒也不出奇。

  在英宗睿皇帝和宪宗纯皇帝治下,萧敬已在司礼监任职,深得两位皇帝的信任,颇有口碑。

  而在弘治三年,萧敬能重新回到司礼监,即已表明弘治皇帝是信任和认可他这个朱家的多年老奴。

  匆匆用过早膳后,弘治皇帝端坐于御座上,览阅着手中的题本,而朱厚照则敛声屏息站立一旁。

  过得一会,弘治皇帝将手中题本往面前的御案一放,轻轻叹了口气。

  “父皇,因何叹息……”朱厚照明知故问。

  “西北边患不断,如何是好?”

  “父皇,让儿臣为你分忧吧?”朱厚照打蛇随棍上。

  “你仍念着要去征讨虏寇呢?”弘治皇帝似笑非笑地望着他。

  “父皇,边患此起彼伏,西北生民苦矣。”

  “征讨虏寇,自有文臣武官筹划应对。”弘治皇帝摇了摇头。

  “儿臣若不能为父皇排忧,或许有人便将‘不忠不孝’加于儿臣……”

  弘治皇帝听得脸色一沉,口中更“哼”了声:“倘有人敢这般大放厥词,朕定不轻饶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