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挽明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580章 战争公债的发行

《挽明》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580章 战争公债的发行

作者:富春山居 字数:2885 书籍:挽明

  王渊思看着眼前这个拄着一根拐杖却健步如飞的奸商,大为惊奇的说道:“汪行长,本官也不过才得到要发行战争公债的消息,你如何就知道了?

  不过汪行长你好像找错人了,此事是郭尚书亲自负责,我度支司同这次战争公债发行的事务无关啊。”

  以往不管见到多小的官吏,汪逢元都要曲着身子陪着笑脸,但是现在的汪逢元,即便是站在王渊思这样的户部郎中面前,也一样挺直了自己的腰板。

  中央银行每向户部发放一笔贷款,汪逢元就感觉自己就多了一份底气。以往他看到这些官员,就如同老鼠看到了猫,对于他们这些商人来说,哪怕是赚了再多的钱,但只要得罪了一名不入流的小吏,都会让他们倾家荡产。

  是以大明的商人一旦有了钱,便要让家中子弟进学,指望出个读书人保护自己的家业。在那个时候,汪逢元眼中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是自己头上的那片天。

  不过现在作为中央银行当家人的汪逢元,眼界自然就同以往大为不同了。而作为中央银行最大的债务人,户部官员也就首先失去了在他心里的那种莫名威严。

  老于事故的汪逢元,很快便听出了王渊思表面上的话语虽然显得亲近,但是背后却有一种不屑于同自己过多交往的高傲。

  汪逢元对此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中央银行虽然是户部最大的债主,股东中还有内府和北地的诸多士绅,但是随着山西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建立,中央银行已经失去了户部债主的垄断地位。

  如果说这天下有什么生意最难做,从前的汪逢元一定会认为是和官府的生意最难做。但是要问天下什么生意的利润最好,现在的汪逢元也一定会说,是同官府做生意的利润最好。

  事实上,如果不是大明的国库实在太穷,汪逢元觉得光是自己的中央银行就能掏光国库里的最后一个铜板。这些官老爷们一旦失去了蛮不讲理的本事,在生意场上就是一群把自己卖了都还搞不清状况的蠢驴。

  汪逢元心中虽然是这么想的,但是他对着王渊思却是这么说的,“郎中大人虽然是尚书大人的心腹,但尚书大人毕竟也是60岁的人了,郎中大人是时候为自己的前程考虑一二了。”

  王渊思顿时拉下脸来喝斥道:“鹤城男请自重,尚书大人乃是本官的恩师。”

  汪逢元收敛了笑意,一脸严肃的说道:“我对于郭尚书绝无诅咒之意,我只是想要提醒王郎中,中央银行同郭尚书一向合作的很好,我们又怎么会希望户部尚书换人呢?

  只不过,那位王侍郎现在同交通银行和山西银行打的火热,大有取尚书之位以代之的气势,王郎中难道就没有什么想法么?

  郭尚书在位,自然天下太平,但是郭尚书去职之后,谁来接任郭尚书的位置呢?我们由衷的希望,能够继续秉持郭尚书制定政策的人上位而已。”

  “我们?”王渊思有些狐疑的看着汪逢元询问道。汪逢元爽快的回道:“中央银行的各位股东代表,希望王郎中未来能够接替户部尚书之位,继续保持三家银行的现状。”

  王渊思立刻明白了过来,山西银行和交通银行成立较迟,且一开始心存疑虑投入不足,导致中央银行获得了内府和户部的重点扶持。

  从中央银行出现,到现在为止不过两年。但是大明各地每年向中央解运钱粮的工作,已经成为了中央银行最主要的业务。

  在以前,国家一年两税的征收,那是官府的头等大事,绝不会允许商人插手其中。而例行了200余年的大明税收体制,也变得异常复杂、繁琐和低效。

  比如让一部分京城官员到南京去领取俸禄,让锦州的军士到山海关领取军饷,把上海的一石稻米运到北京,又要把保定的一石小麦运往南京。

  这些莫名奇妙的规定,也许当年只是因为突发意外的临时举措,但是到了现在却成了不可变更的祖制。这种丝毫不考虑经济效益的旧规,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下去,自然是有人可以从中渔利了。

  中央银行刚刚解运地方到中央的税粮时,自然是遇到了不少官吏的刁难的。但是获得了内府强力支撑的中央银行在打破了这些陋规之后,便享受到了惊人的收益。

  中央银行借助国家库藏对商人进行拆解,又从商人手中拆解钱粮以补充地方或中央所需。使得原本泾渭分明的国家库藏和商人仓储,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了互补不足,交换有无的关系。

  光是南方商人在北方贩卖货物之后的收益汇兑回南方,中央银行利用这笔收益发放边军军饷,然后用南方税收交付给返回南方的商人这块,就让中央银行至少每年稳稳入账了3、4百万两收益。

  中央银行的成果,自然让山西银行和交通银行大为眼红,特别是山西银行,一直都把宣大边镇的军饷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但是过去上百年里,这些山西商人行事实在是过于抠门。

  他们仗着同山西、宣大边镇将门的交好,提供给边军的物资一向是价高而质劣,在边镇中下层将士那里早就坏了名声。

  中央银行向四海商行购买输送的物资,比山西商人的货物质量好不说,价格低分量也足。加上总参谋部在宣大编练的新军压阵,使得这些山西商人开始寻找,取消中央银行垄断国税解运地位的方法了。

  山西银行和交通银行联手向户部侍郎王家祯示好,未曾不是在未雨绸缪。

  汪逢元的暗示,也让王渊思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国初时户部下属只有四个清吏司,曰总部:掌天下户口、贡赋和赈灾;曰度支部:掌考校、赏赐等;曰金部:掌市舶、库藏、茶盐等;曰仓部:掌漕运、军储和出纳科粮。

  不过朱元璋杀胡惟庸废除丞相之后,就把户部下属改成了按照省份设立的十二清吏司,成祖之后形成了十三清吏司,然后一直沿用到天启末年。

  新皇登基之后,又再度在侍郎之下,十三清吏司之上,复设四总部,以协助户部尚书和左右侍郎管理十三清吏司的事务。

  而新设立的度支司,除了原有的职权之外,还多了一项掌管整个国库收支账目的核查权力。这也使得王渊思的地位同两位户部侍郎相当,在权力上还要超过户部的右侍郎。

  如果说户部现在管着大明的钱袋子,那么度支司便管着户部的钱袋子。这个位子是如此重要,王渊思受两位户部侍郎的嫉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正如汪逢元所言,中央银行并不希望户部的格局有所改变,而王渊思同样也不希望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变动。如果能够借助中央银行的支持,越过其他人接任户部尚书自然是最好的。如果不成,至少也要保住现在的位置。

  王渊思思考了许久之后,终于点了点头说道:“鹤城男的好意我明白了,但是户部尚书乃是朝廷公器,就算郭公去位,也不是我们这些臣子可以私相授受的,自有陛下和内阁进行裁断。

  不过,只要本官在户部待上一天,也一定会保住郭公辛苦开创出来的局面的…”

  对于王渊思的表态,汪逢元感到了满意。对他来说,支持王渊思竞争户部尚书的位子,是顺带的。他是真真切切的想要支持这场战争,希望皇帝陛下能够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数日前朝会上皇帝的言论,在三家银行的推波助澜之下,现在已经是街知巷闻。两淮盐业的重新洗牌已经成为定局,两淮盐商的资产,很快就会成为三家银行的战利品。

  而这些还不是三家银行最丰厚的获利,真正的收益还在于,纠缠了一年的金银比价,终于将要落下帷幕了。几日前的朝会刚刚结束,黄金期货市场内,就有人开始陆续抛出白银,转而看好黄金,不再试图阻扰金价上升了。

  两淮盐商用于支撑白银价格的资金,从这一刻开始就会是三家银行和其他人的目标。因为盐引案被拘禁起来的八大盐总商,使得这些黄金交易所内的资金失去了主持者。

  这些资金就像是一头烤的喷香的小乳猪,只要拿着刀叉的人,都能上去切下一块来,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好的发财机会么。

  就在这胜利在望的时刻,汪逢元自然不希望朝堂上出现什么变局,从而让两淮盐商有了翻身的机会。

  如果不是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汪逢元甚至想要独自包销所有的战争公债。获得了两淮盐税的抵押,也就意味着中央银行可以对未来的两淮盐业公司有更大的发言权,这显然是一桩很好的投资。

  在汪逢元同王渊思交谈的时候,山西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代表同样找到了户部侍郎王家祯,他们的目的和汪逢元差不多,除了想要在户部内部寻找自己的支持者之外,同样希望朝廷能够打赢这场战争。

  于是在郭允厚还在考虑如何向三家银行分派公债任务时,崇祯所需要的第一期作战经费已经有了着落了。三家银行不仅主动包销了所有公债,还为了占据公债的大头,激烈的争论了好几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