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挽明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456章 新火炮体系

《挽明》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456章 新火炮体系

作者:富春山居 字数:2810 书籍:挽明

  当时间过了正午12时,漫长而拖沓的国是会议总算是结束了。这场会议给某些官员留下的,绝称不上是愉快的记忆。

  同袁可立一起走出了文华殿的院子后,刘宗周终于忍不住向袁可立发问道:“节寰兄刚刚为何阻止吾等向陛下作出辞呈?陛下刚刚在会上所言如此离经叛道,实在不是一名贤君所为。难道吾等不应该表明自己的态度,让陛下知道他现在的作为已经偏离了正道吗?”

  袁可立看了一眼站在另一边的韩爌,开口问道:“象云兄难道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韩爌仔细的想了想,才有些委婉的说道:“徐子先、孙恺阳终究和黄立极、吴淳夫这些人不同,当年也算是本党中人,他们又深得陛下信任。

  如果我们刚刚奋力一搏,未必没有让陛下幡然醒悟的机会。现在陛下行事越来越急躁,做事之时也毫不体恤民力,动不动就是要动员十数万、数十万的人力。

  虽说陛下推动的这些工程都是利民之举,但是想要在短短几年之内完成这些项目,耗用的民力和物力,恐怕不是现在的大明可以承担下来的。

  与其等到工程做到一半,才发觉力有未逮,吾倒是觉得不如现在同陛下摊牌,让陛下的头脑冷静一下,不要再被黄立极、吴淳夫这些人所鼓动了。”

  袁可立现在的头脑倒是很冷静,他不置可否的说道:“你们真的觉得,陛下做的这些事情,都是受了黄立极、吴淳夫他们的蛊惑?”

  在过去的一年里,对崇祯一直印象颇佳,始终对皇帝抱有期待的刘宗周,立刻为崇祯辩解道:“陛下就算再是天纵之才,现在也不过是一个冲龄少年,如果不是有人在背后蛊惑引诱陛下,如何能在一年之中推出如此多的改革政策?”

  韩爌默默不语,显然不是很认同刘宗周的说法。袁可立同样不赞成刘宗周的看法,他抬头望了望远处路过的一行太监,才叹了口气说道:“你们不觉得,内府的名声现在变得越来越好了吗?”

  刘宗周、韩爌显然有些不解,为什么袁可立会在这个时刻扯开话题。刘宗周只是犹豫了下,便说道:“内府的名声变好,自然说明陛下心怀仁厚,极力约束宫内的内侍所致。可见只要不被小人所蛊惑,便是将来我大明中兴的希望。”

  袁可立转头看了刘宗周一眼,才略带嘲讽的说道:“约束?除了昔日太祖高皇帝能够约束身边宫人,不至于在宫外为非作歹。

  我大明自成祖以下的各位皇帝,谁又能真的约束的住身边的人了。更别提是现在这个世道了。就在一年前,宫人离开京城百里,便是人人喊打的角色。

  但是现在呢,不管是惠民医局的重建,牛痘的推广,还是对救济院的资助,捐赠小学都有内府的身影。特别是对于京城的百姓,三九送煤米,三伏送暑药。

  京城百姓现在对于内府完全是歌功颂德,再不是从前几个言官弹劾阉宦几句,就对宫内宦官义愤填膺的样子了。

  诸位难道还没有感觉到吗?现在的京城已经是陛下的京城了。若是我们公开同陛下在朝堂上冲突,恐怕京城中支持我等的百姓不会很多。

  再一个,陛下去年为了赈济陕西灾民,可以做到节衣缩食,三日才食用白粮一次,每日荤腥不过一味。如果不是陛下自发自愿,谁又能劝说陛下做到如此地步呢?

  依我看,这些改革政策显然不是什么人灌输给陛下的,应当是陛下自己主张的。而且以黄立极、吴淳夫的能力,吾也不认为他们有这么大的胆子,敢推出这么激进的改革政策。

  所以,我们刚刚要是逼迫陛下选择,无疑是逼迫陛下同我们自己摊牌而已。与其激怒陛下,导致事情变得越发不可收拾,倒不如先忍耐一下。

  只要我们还在这个位置上,不管是陛下还是黄立极、吴淳夫他们想要做什么事,就无法绕过我们。难道不比刚刚同陛下摊牌好吗…”

  国是会议之后的第二天,关于一些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税收改革政策,便登在了大明时报上面。

  关于商人、工匠、盐户、渔民的人头税改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政策,很快便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连试点新税制改革的小道消息都彻底压倒了。

  虽然关于个人所得税的争论从京畿开始不断的向外开始扩展,但是由于朝廷并没有立即实施的想法,因此这场争论刚开始虽然看起来很是激烈,但是百姓的情绪并没有失去控制。

  2月3日,加西亚、瓦德斯同西班牙总督的代表,终于带着和平贸易协议和基隆之战中被俘的人员南下,打算从广州返回马尼拉。

  就在一天之后,柳敬亭也陪同蒙古左右翼的代表、首领向着宣府出发了,萨囊彻辰同另外四名蒙古首领则留在了京城,在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的新衙门开始办公了。

  在忙碌了数月之后,孙元化终于从石景山铸炮厂返回了京城。坐在马拉的铁道车上,孙元化不时的往窗外望去。

  把自己关在石景山铸炮厂2个多月,当他再次返回京城时,却发现冬天已经差不多快要过去了。车厢外面的原野上,积雪开始渐渐化去,露出了底下隐隐带有绿意的草地。

  在孙元化视线中偶尔出现的小河,虽然还带着些许残留的冰层,但是显然河流已经开始初步解冻了。孙元化轻轻推开了玻璃窗,从外面灌入的风虽然还很冰凉,但是已经不再是冬天那种如同刀割一般的寒风了。

  连续几月在火炉边呼吸着灼热空气的他,贪婪的深呼吸了一口这带着春意的凉爽之风,他感觉连自己的肺都清爽了许多。

  2个多月的辛劳,虽然让孙元化看起来瘦下去不少,但是他的精神却看起来很健盛。应该来说,现在的孙元化心情非常好,因为他率领的研究小组终于在火炮制造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当孙元化返回京城,入武英殿求见崇祯时,朱由检也正好在同孙承宗、王在晋商议筹建地方都督府的一些细节问题。

  听到了孙元化要向自己汇报关于大炮制作研究的进程,朱由检便出声中断了会议,对着孙承宗、王在晋说道:“孙先生、王尚书,看来孙元化研究出了一些好东西,不如我们先听听他的汇报,再继续这个会议吧。”

  对于皇帝的提议,两位大臣都没有什么异议。毕竟现在大明能够用来抵达女真人的最后依靠,便是从西洋人那里传入的红夷大炮了。

  不过仅仅凭借西洋人提供火炮,不仅数量不够前线分配,而且购置一门火炮的成本也相当惊人。孙元化能够完成自制火炮的话,不仅不必担心今后那些西洋人卡大明的脖子,也能为国库节省好大一笔经费。

  因此两人很是赞成,先听听孙元化这次研制大炮,究竟获得了什么样的进展。能不能用于现在的新军和宁锦防线。

  孙元化被王承恩亲自引入了皇帝的办公用房后,抬头正好便看到了孙、王两人。他先对着皇帝行礼,接着也对坐在皇帝面前的两人行了半礼。

  待他行完之后,朱由检便迫不及待的挥手说道:“好了,好了,孙卿也不必多礼了。你且上前来说说,这次在石景山待了这么久,都有什么收获吧。王伴伴,给孙卿弄张凳子和茶水来,让他好好说话。”

  孙元化再次谢过了崇祯的赏赐之后,便站在原地对着崇祯颇为得意的说道:“回陛下,这次在石景山待了2个多月,到是有了许多收获。

  第一便是,我们终于完成了一个基本的火炮体系设计。即用于野战的短身管火炮,和用于城防或海战的长身管火炮。”

  王在晋颇为疑惑的问道:“何为火炮体系?”

  孙元化恭敬的回道:“便是按照射程远近不同,还有弹药大小,按照一定的标准铸炮,并利用性能相近的火炮在战场发动攻击。

  建立这样的火炮体系有几个好处,一来炮手容易掌握自己手中的大炮,按照设计好的标准装填*分量;二来指挥官能够根据已经设定好的火炮射程安排作战指挥。

  最重要的是,可以按照标准制造炮弹,不用再担心炮弹同火炮不匹配的问题。且制造和运输上,都将会大大的节省力气。”

  孙承宗对着他点了点头说道:“我们现在已经大致了解了,你现在说说,这个火炮体系究竟都有那些类型的火炮吧。”

  孙元化答应了一声,便继续说道:“根据那些欧洲人提供的资料,和我们自己在研制火炮中的实验。

  我们认为,身管长度和口径比小于14倍的,弹道比较弯曲,也就是西人所谓的*炮。而身管长度和口径比大于14倍的,弹道比较平直,也就是西人所谓的加农炮。

  根据这种特性,我们认为*炮比较适合在野外交战使用,作战时炮弹可以越过己方阵地攻击敌军。

  因此野战炮以炮弹重量分成了3个型号,3斤炮、6斤炮和12斤炮。而城防和舰队使用的加农炮,则同样分为3个型号,6斤炮、12斤炮和18斤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