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挽明 第一卷 惨淡经营_第126章 朝议之争

《挽明》第一卷 惨淡经营_第126章 朝议之争

作者:富春山居 字数:2795 书籍:挽明

  消减掉这八个衙门,就等于消去了近三分之一强的宫内太监宫女的编制,这就大大减少了宫廷的支出费用。大明皇宫内的人员采用的是物资供给制度,也就是按需分配制度。

  这种分配制度,连当初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某党最终都无法实现,更何况是在封建集权制度的大明王朝。

  在缺乏监管的和成本核算的皇宫内,对于那些毫无成本概念的太监们来说,他们大手大脚浪费掉的物资和盗卖的物资,远远超过了正常消耗掉的物资。

  虽然大明存在所谓的追赃制度,但是追赃的对象是贪污和盗窃的官吏,对于浪费是不计算在内的。再有大明并没有固定的监管体系,贪污和盗窃官员的被暴露,通常不过是政治倾轧的结果。

  这也就使得大明的**成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且比起文官,缺乏捞钱机会的太监们,只要有一线机会,都会竭尽所能的去贪污受贿。

  虽然他们只是太监,但是太监也是官僚集团中的一员。都知监的成立,虽然能够遏制贪污和**的现象,但是却无法杜绝浪费的问题。

  你永远无法让一名官员学会什么叫节约和成本核算,因为节约下来的财富和他无关,但是因为节约而让其他人感到不满,却是归于自己的。

  从进宫开始,朱由检就对宫内二十四衙门的庞大编制感到咋舌,而他对这些人员每天所消耗的财富更是感到心惊肉跳。

  二十四衙门将近3万人,只是为了服侍皇帝的一家子,而以朱由检的估计,大约这辈子到死,他也未必能见全这些服侍他的人。

  对于一个已经快要破产的帝国来说,朱由检现在想干的事就是消减宫内人员的编制,如果名誉受损可以消减掉三分之一强的宫内人员,那么朱由检是乐意之至的。

  对于一个完全不顾及自己名誉的皇帝,王承恩也束手无策了。对于大明皇帝的约束,太监能用的手段几近于无。相比文官还能用圣人之言和天命来规劝,太监作为皇帝的家奴,基本上连出言反对都做不到。

  八名管事太监心思各异的走出了上书房,王承恩心里也在叹息着,这八个衙门自从被崇祯逼着要整改之后,就积极向他靠拢,想要王承恩在陛下面前转圜。

  但是崇祯毫不妥协的态度,让王承恩知道,这八位管事太监不会再对他有所期待了。他想要收服八位管事太监作为臂助的想法,也已经破灭了。

  翌日朝会上,黄立极顺着崇祯的意愿,提出了替张斗耀平反,废除吏胥不得科考,每个县增设副县、财税局长、司法官三个职位等三件事。

  出乎朱由检的意料之外,原本他以为替张斗耀平反一事也许会遭遇最多反对,而废除吏胥不得科考一事抵触最少。但是事实却正好相反,朝中众臣把矛头全部对准了废除吏胥不得科考一事上。

  朱由检发现,越是低阶的官员越是坚决反对废除吏胥不得科考一事,而东林党人更是众口一辞,极力反对到底。就连朱由检也第一次看到,有人会为了这种看起来极不合理的制度,一个个义正言辞的在朝堂上大放厥词。

  就连在之前朝会上起了矛盾的刘宗周、文震孟两人,今日似乎也已经忘记了之前的不快。两人有志一同的反对吏胥参加科举的事。

  “看来自己还是有欠考虑了,对这些低阶官员和东林党人来说,科举已经成为了一种神圣化的仪式。让被他们看不起的,坏了人心的奸滑小吏参加科举,无疑会让这些文官们觉得,自己的名誉被玷污了。”

  就好像一名文官所说:连吏胥都能参加科举,今后娼优之辈是不是也能参加科举了,这简直是成何体统。对朱由检来说,娼优之辈参加科举,他简直毫无抵触,

  但是从这些文官的眼中,朱由检看懂了,对这些文官来说,让吏胥娼优参加科举,那简直就是天崩地裂的事。

  朱由检在御座上,用手指揉着额头。下方的首辅黄立极脸色发白,几位大学士除了李国普外,其他两位都不敢站出来支持黄立极的上疏。

  看着满朝十之七八的官员都在反对自己,黄立极心中暗暗的叹息了一声。到了这个时候,他原本被首相宝座迷惑的心终于清醒了一些。“看来自己必须要主动求退了,否则就要被群起而攻之了。”

  黄立极向前走了一步,正要摘下头上的七粱冠求退。朱由检却在这个时候终于出声了,“似乎是朕失误了,当日朕和首辅商议政事时,是朕把废除吏胥参加科举的禁令坚持加进去的,现在看来倒是朕考虑不周了。既然如此,那么黄首辅把朕加入的这一条去掉也就是了。其余两条,就准备着手实施吧,张斗耀平反的事就先办理了吧。”

  黄立极的动作明显僵持住了,他可从来没想过,崇祯会主动站出来背这个黑锅。一直以来,都是大臣和太监替皇帝背黑锅,什么时候皇帝会站出来替臣下背黑锅,这完全是有违封建王朝的政治传统了。

  虽然迫使崇祯做出了让步,但是一些东林党人却还意犹未尽。一位东林党出身的御史突然站出劝谏道:“国家政事应当付诸朝堂公论,陛下和首辅私下商议,实在有违政治清明的原则。黄立极身为内阁首辅,却一心逢迎陛下喜好,殊无大臣体统,臣贵州道御史毛健弹劾首辅黄立极…”

  “政治投机者。”朱由检很快就给这位站出来弹劾的言官下了一个结论。

  大明的政治传统就是,朝廷重臣一旦被言官弹劾,就必须立刻摘去官帽接受弹劾。

  黄立极虽然名利心重,但是却一样没有违背这个传统。听到了毛健的弹劾之后,立刻摘下了自己的帽子,等候崇祯的决断。

  有了毛健的带头,几名御史也蠢蠢欲动了起来。朱由检并不打算让这些言官掀起弹劾首辅的风潮,首辅黄立极虽然名利心重,但是却还算是有担当的人物,敢和朝中声势越来越大的东林党对抗下去。

  而其他几位内阁大学士,李国普和东林党人交好,施鳯来、张瑞图两人的胆气还是弱了些,在朝中完全不是东林党人的对手。

  朱由检抬手打断了想要继续发言的几位言官,开口说道:“内阁的设置,本就是辅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朕不和首辅商议,难道要拿一个错漏百出的政策出来和大家开茶话会吗?

  国家外有东虏边祸,内有奢安之乱,各地的民变。大明需要处理的急务实在数不胜数,言官不思如何节约朝臣们议事的时间,反而舍本求末,尽关注一些细枝末节。

  如果朕连和首辅商议政事都要问过言官,那么我大明设置内阁究竟有何意义?如果连顺天府要不要收20多两银子的税收,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需要朕的户部尚书来决定,那么我大明设置这么多官职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崇祯的话语,终于打消了言官想要乘胜追击,一举弹劾下首辅的念头了。

  虽然朱由检终于压制住了言官们继续对黄立极的发难,但是他似乎并没有就此罢手。

  “虽然我大明废除了丞相一职,但是内阁大学生就相当于朕的丞相。现在百官失职,既不知道自己的责任,也不知道自己的权力,这是内阁没有好好替朕约束百官啊。

  夫子曾经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大明官制到了今日,已经成了职责不清的一团浆糊。一个贵州道御史,对贵州的事务毫不关心,整天想着靠攻击朝中大臣来获取声名。

  云贵川交界处有奢安之乱,三地民众流离失所,敢问这位御史,你到底知道不知道,奢安之乱中贵阳城被围几达一年,城中民众父子妻儿相食,四十多万人剩下不到数千之众?

  作为贵州道御史,你到底有没有关心过哪些在围城之中枉死的冤魂?有没有关心过哪些侥幸活下来的人,应该怎么面对今后的生活?

  在你眼中,难道这十多万的贵州百姓,还不及朕和首辅议论国事重要?你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书,到底读出了些什么东西?夫子的仁义,你就是这么读的?”

  朱由检的质问,把贵州道御史毛健逼问的面红耳赤说不出话来,他羞愤之余,不得不脱去了自己的官帽,自求去职。

  朱由检意犹未足,想要杀一儆百,狠狠的杀一杀言路之中的乱象。

  然而刘宗周站了出来,他不愿意朱由检继续追着毛健不放。一是因为揪着一个臣子的错误不放,有损崇祯的名誉;二来言官大多都是熬资历的年轻官员,崇祯批评的太过,有损这些官员今后在朝中发言的积极性。

  “陛下所言甚是,但是祖宗设置科道官,就是为了纠劾朝中大臣的行为。陛下训斥之后,臣以为毛御史自当汲取教训,不会再犯今日的错误了。为国家爱惜人才考虑,臣请陛下示以宽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