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挽明 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80章 南京乡试案

《挽明》第三卷 帝国之路_第80章 南京乡试案

作者:富春山居 字数:3240 书籍:挽明

  当黄立极一口饮下了崇祯为他备下的温热茶水之后,他便觉得口舌生津,浇灭了快要冒烟的喉咙。朱由检看着他的模样,也不询问他的来意,而是伸手拿起桌上的热水壶,再次替黄立极倒了一杯热茶。

  “先生不必着急,再饮一杯润润嗓子,再谈事情不迟。这可是今年从杭州送来的新茶,虽说不是那十八株龙井老树上的,但味道也算不错。将茶水装在这热水壶中,虽然损失了些香味,但是胜在外出时可以方便的喝一口热茶,倒也不算浪费了这茶叶…”

  崇祯还在絮絮叨叨的给黄立极介绍,这文思院进贡上来的热水保温壶的妙处时,缓和下来的黄立极已经迫不及待的打断了他回道:“承蒙陛下关心,这热水壶倒也给内阁赏赐过几具,文思院的工匠们果然匠心巧手,制作出了一个不错的器物。不过臣今日求见陛下,乃是另有要事,还请陛下准许,让臣一一向陛下道来。”

  朱由检笑了笑便住了口,然后微微点了点头回道:“先生请说,朕洗耳恭听便是了。”

  黄立极伸手转了转面前的茶碟,将之转动到了他看起来舒服的角度,这才对着崇祯开口说道:“几日之前,从南京传来急报,说是今科南京乡试有舞弊之情,参与本科考试的士子在榜单揭晓之后,便有不满的士人四处串联,约有四、五百人于当晚围住了贡院请愿,要求查卷。主持本科南京乡试的考官们自然没有答应,一帮喝的醉醺醺的士人的要求。

  结果第二日一早,数千士子便跑上街头游行,还冲入了文庙抬出了夫子的神主牌,金陵大学、南京礼部、贡院等地都受到了士子冲击。最终南京礼部尚书吕维祺出面,表示会封存贡院内的所有试卷,并将此事汇报给朝廷,等候朝廷派出人员彻查此事,方才让这些抗议的士人散去。

  二日前,内阁已经将这件事汇报给宫内,但是陛下迟迟没有答复,这两日也没有出宫。现在外面都快闹翻天了,臣不得已,只好前来求见陛下,希望陛下能够对南京乡试一事作出一个决定来。”

  朱由检听完了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情绪变化,他依旧面带微笑的对着黄立极说道:“先生说的南京乡试舞弊一事,朕已经看过了相关人员的奏折。

  不过,朕收到的折子里,倒是有十多本跟内阁递上的折子说的有些出入啊。内阁对这件科场舞弊案的意见,认为应当听从于南京礼部尚书吕维祺的主张,挑选官员前往南京调查几位主考官,本次乡试是否存在舞弊一事。

  另外十多本奏折里的官员则认为,南京参考士子们针对的并不是乡试主考官员,而是金陵大学的中举学生们。考虑到本次南京乡试试题乃是金陵大学所出,所以调查的对象应当将金陵大学也包括进去,因为有可能是金陵大学中有人泄露了试题。

  而还有些官员则认为,今次京城会试、南京乡试接连出现问题,究其根源都是因为今年变更了考试规则,特别是将会试、乡试试题交给燕京大学和金陵大学出题,这两所大学人员众多,加上又有学生参与考试,泄漏考题的机会极大。

  因此他们主张,应当恢复从前的考试方式,依旧让主考官临时出题,以杜绝像这次的舞弊案。黄先生,你觉得朕应当如何决定呢?”

  黄立极心中微微一凉,知道事情终究还是无法善了了。他原本想要将这件事平和的处理掉,避免南北士人的对立继续加深,但是听着皇帝的语气,显然不会同意内阁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想法。

  他稍稍思考了一会,才对着崇祯回道:“陛下,现在因为会试和配给制等事务,地方上的士绅和一些南方官员怨气都不小。本科南京乡试是不是存在舞弊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数千参加南京乡试士子的怨气如果找不到出气的对象,就会将怨恨转移到朝廷身上。

  这些士子都是南方士林的精华,在他们身后关联着南方各地上万家士绅家族,他们对于朝廷的失望,将会让朝廷在南方推行的各项政策受到程度不一的阻力。

  所以,臣以为即便是为了安抚这些南方士绅,我们都应当对于这些南方士子稍做让步较为恰当。同意科举考试方式恢复旧制度,然后派人前去南京稍稍处置上几个人,将这件案子就此结束,是不是较为合适?”

  朱由检注视着手中淡黄色的茶汤,干脆的一口饮下之后,方才抬头对着黄立极说道:“先生说的话的确很有道理,但是朕却不是很认同先生对于此事的处置方式。

  朕也知道,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前进两步,退后一步;又或是前进一步,退后半步,这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变革过程。只要改革的步伐能够一直前进,朕终究还是能够忍耐下去的。

  但是以现在这个状况,如果我们同意一切都恢复原样的话,就等于是完全废弃了对于科举制度方面的改革。下一次再想要对这一制度进行变革,恐怕就会遇到更大的阻力。甚至还会有人拿这件事来证明改革的坏处,从而掀起对朝廷现在推行的所有改革政策进行反思。

  先生想要息事宁人,但是其他人却未必是如此之想啊。”

  黄立极脸色微变的说道:“陛下是不是过于多虑了,今日朝堂之上支持改革的官员已经渐渐成为主流,反对改革的官员大约还不到三成,且大多都不在六部的主要岗位上。反对改革的主力,主要还在于内陆和南方的地方官员、士绅之流。朝廷在科举制度上稍作让步,应当不至于被他们推翻整个改革的大好局面吧?”

  朱由检却不以为然的说道:“大好局面?先生似乎太过乐观了些。科举制度,往好里说,便是选贤与能,以辅助君王治理天下。

  但是如果我们看的阴暗一些,便可发现。掌握了科举考试的人,其实并不在乎选中的是贤;还是能。他们在乎的,是他们选中的考生,究竟能不能为他们带来利益而已。否则我大明的官员,为何如此重视座师门徒的关联?

  在现在的科举制度中,座师提携自己选中的门徒,而门徒则积极为座师呼喊奔走,双方各取所需,结成了利益团体。朝堂上这一个个小团体,为了自家的团体争权夺利,最后便酿成了党争。

  不管是先生还是朕,对于这些利益团体的存在,除了稍加抑制之外,还有其他方法可彻底取缔吗?朕以为,想要消灭朝堂上的党争,就必须对科举制度作出变革,切断主考官和中举考生之间的利益连接。

  只有当主考官无法左右考生的中举,现在的座师门生制度才会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大学制度才能真正推行到各省,取代各省书院、名士对士子的影响力。

  也只有实施新学的大学学校的兴起,朝廷才能源源不断的培养出,符合朝廷需要的人才。我们现在费尽心力推行的各项改革,才能坚定不移的持续下去,不会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朕相信,先生也是不希望看到,在未来的某一日,我们今日推动的各项政策,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黄立极自然是明白的。他之所以来之前抱有息事宁人的想法,不过是觉得,想要给那些南方官绅留点颜面,避免双方结下更深的仇怨。毕竟以他的年纪,距离致仕回乡的时日,也不会太长了。

  但是崇祯的坚持,让他意识到自己根本没有后退的可能,张江陵被清算的下场,他可不想重踏复辙。沉吟了半响之后,他干脆的向崇祯问道:“那么按照陛下的意思,这南京乡试一事,应当如何结束为好呢?”

  朱由检也是犹豫了片刻,才幽幽的回道:“朕以为,将士子们出气的方向换一换,保住金陵大学就可以了。不过金陵大学今次惹出这么*烦,过段时间也有必要换一位校长,对金陵大学的校务好好整顿一番了。”

  对于如何整顿金陵大学,黄立极并不关心,他只关心皇帝说的前半句话,于是不由自主的向崇祯追问道:“换一个出气方向?陛下指的是?”

  朱由检毫不迟疑的回道:“这次南京乡试,除了金陵大学有十几人中举,还有一个叫复社的团体的中举人数,更是在金陵大学之上,大约占据了本次乡试中举名额的十分之一。

  金陵大学的学生中举比例高,还可以说是学校内部泄露了考题。这复社的考生何德何能?能够一次中举这么多人?

  朕还听说,这复社自去年成立以来,便一网打尽了江南各地的有名文社,大有取代此前的东林党人,成为江南士林新兴代表的意思。

  这些士子口口声声说,要兴复古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这个主张倒也罢了。但是,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新军…这些口号,朕就不明白他们想要做什么了。

  一些文人士子的诗词之会,居然能够占据吴江尹山一地,聚集上千士人与会。每日有美酒佳肴从外地送来,还有江南各地的名妓与会作陪。据说,与会士子每人每日的花销,不会少于10两纹银,整个大会开完,起码也要十几二十几万两,这些钱又从何而来?

  先生是内阁首辅,先生以为这些士子喊出的这些口号,究竟是他们自己的意思呢?还是他们背后那些金主的意思呢?”

  黄立极心中大为震惊,虽然他有耳闻,江南出现了一个新兴的文人社团,堪比当年的东林党。但是并不以为,这个名气虽大,但大多是白身的文人社团,能对朝廷造成什么影响。

  今日在这里听到了皇帝的点明,他才意识到这个文人社团背后存在的暗流。对于这种动不动攻击朝政的文人社团,黄立极明白过来之后,自然不会有任何犹豫。

  “陛下说的不错,这些士子涉世未深,光凭他们肯定喊不出这些口号,必然是有人想要攻击朝廷,但又害怕被朝廷追究,才将这些士子推到了前头。这次主持南京乡试的正副考官,都是江南人士,和复社的成员必然有所牵连。

  臣以为,现在给这些复社士子一个狠狠的教训,将他们全都废黜下去,然后再录取一批落榜考生,不仅可以消除落榜士子的不满,还能打击复社的名声,正是一举两得之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