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较量:中国历史上的36场以弱胜强的战争 第九场 井陉之战

  大汉王朝的前奏曲

  时代背景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败刘邦,这使得当时的诸侯们纷纷背汉归楚,刘邦的处境十分艰难。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谋臣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他命大将韩信率军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歼灭黄河以北的割据势力,向楚军侧背发展。 公元前205年,韩信首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当时,黄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它们都投靠项羽,成为楚的羽翼。汉要灭楚,就必须先翦除这些诸侯国,使项羽陷于孤立。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力只图据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点,便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绝楚军粮道,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最后同刘邦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这一计划很快得到了刘邦的赞许和批准。

  刘邦在彭城之败后,退守荥阳、成皋,与项羽拉开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刘邦依托有利地形,亲自在此组织战略防御体系,利用关中汉中之资,以及善于打游击战的彭越在项羽必经之路骚扰粮道来打一场持久战。此时,河北之地的诸侯皆背汉就楚,不但给刘邦的左翼造成巨大的威胁,而且严重阻碍汉军迂回到项羽侧翼夹击的战略构想。韩信趁机请命北上扫荡诸侯,开辟另外一处新战场!韩信首战采用声东击西,避实攻虚,以木罂渡河,顺利完成攻魏之战。由于此战之功,刘邦对韩信的作战能力感到满意,命韩信和张耳继续北上进攻赵国。韩信兵贵神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代军,这个时候荥阳战况危急,刘邦收韩信之精兵以距楚军威胁,而命韩信张耳带数万新兵攻赵,赵国显然比魏、代强大,又拥有地利,韩信处于从未有过的危机之中。

  人物评析

  淮阴侯韩信的一生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位功盖天下的英雄留给世人的名言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字重言,汉族,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据说他是当时著名军事理论家尉缭的高徒。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协助汉王刘邦率军出陈仓、定三秦,京索之战败楚军,随后分兵北伐,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功高震主引起猜忌。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刘邦老婆)及萧何诱骗入长乐宫钟室处死。

  韩信一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并不是他个人的运气好。而是在其年轻时就有所绽露。韩信年轻时,家里很穷,经常食不果腹,以至于母亲死后竟没钱来办丧事。一天,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妈妈见韩信饥饿,便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一连数十日。韩信十分感激的说:“我以后一定会报答你的”。老妈妈听了很生气,说:“你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了,我见你可怜才给你吃的,哪里还想让你报答啊?”韩信听了,深感惭愧。当时,一个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邀为门客,但不为其妻所容,“食时信往,不为具食”,韩信愤然离去。当地的一个屠户想侮辱韩信,说:“别看你个子高大,还佩着剑,其实是吓唬人的。如果你真有本事,就把我杀了;如果不能,就从我裤裆下面爬过去。”韩信听了,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了出去。满大街的人都在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懦弱没出息的人。

  若干年以后,韩信帮刘邦夺取天下后回到故乡,早年的这些事他都还记在心里,并分别对这些人给与了“论功行赏”。他召见了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见到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那个人,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但杀了他也不会有我以后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由此可见,英雄始毕竟不是一般的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些别人不具备的特殊素质。即使是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陈余,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魏地名士。陈胜起义,陈余与至交张耳同往谒陈胜,建议以奇兵略赵地。陈胜同意,派武臣为将军,以陈、张为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武臣听从蒯(kuǎi)彻计谋,不战而得三十余城。至邯郸,与张耳拥立武臣为赵王,自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巨鹿之战时,陈、张两人交恶,陈余之兵为张耳所收,仅与部下数百人出走。汉高帝三年(前204),遣韩信、张耳伐赵,斩陈余于水上。

  交战过程

  巍峨的太行山在中国的地形图上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人说:“太行山是中国的脊梁,控制这里就等于控制了中国。”据说,在绵延400余公里太行山中共有八个隘口。他们分别是军都陉、薄阳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帜关陉等,古称太行八陉。这八个隘口是穿越太行山脉的八条必经通道。本场战争就发生在八大隘口之一的井陉口,井陉位于现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以西30公里处。这里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自古就有“燕晋通衢”的之称。在井陉腹地,有一条发源于山西寿阳,经娘子关入井陉,全长120公里的河流——绵河,是滹沱河的重要支流。在历史上,因与一个人和一次战役的姻缘,使这里有了名气。这个人物就是秦末汉初的赫赫名将韩信,这次战役,就是“背水之战”。

  ▲ 围于今河北省井陉县境内的苍南山。这里崖壁陡立,易守难攻,乃兵家必争之地。

  汉高帝二年(前205)四月,刘邦率诸侯兵56万人东进伐楚。这时,楚霸王项羽正在山东一带作战,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被汉军攻占。项羽带领3万人杀了回来,大破汉军,汉军竞相败逃,落入泗水,死者十万余人。遭此惨败,刘邦元气大伤,原先归服的诸侯又都背汉归楚。最为可气是,连自己亲封的魏王豹也叛汉附楚,严重威胁汉的后方关中,刘邦依据和项羽对抗的核心防线荥阳、成皋,以及黄河渭水运输线。派谋士郦食其前往游说魏王豹。刘邦对郦食其说:“你要能说动魏王豹重新归汉,我就在魏地封你万户。”由此可见魏王豹的归属,对刘邦是多么至关重要。但是,魏王豹却回绝郦食其说:“汉王对人简慢又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就像骂他的家奴一样。我不想重新见到他。”郦食其如实回报,刘邦看到好言劝说没指望,只有靠武力解决了,决定举兵进击。同年八月,刘邦拜韩信为左丞相,统率部将曹参、骑将灌婴等不足3万人,自荥阳西入关,出奇兵,以疾风迅雷之势向魏军发起攻击,三战三捷,魏王豹落荒而逃,最后于九月被生擒。这一役,八月出兵,九月告捷,可见韩信用兵神速。河东52县一举归汉,并将所俘获的精壮魏兵补充到荥阳前线,让处于危难之势的刘邦松了口气。这时,韩信向刘邦提出增兵三万,北举燕赵,东图齐地,南绝楚之粮道,然后西归和刘邦会师于荥阳。这是韩信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谋划出的战略目标。他北去燕赵的战略路线,正是当年秦始皇灭赵国、平燕地的路线,真实意图是北下燕赵,东取田齐,对楚形成绝对战略优势,然后前后夹攻,会战荥阳,与项羽决战。刘邦欣然同意,派张耳、张苍率三万人马归韩信指挥,加上韩信原有的2万人,总兵力共计5万多人。韩信挥师东进,先击败代军,攻取太原,然后从太原直扑井陉。一场战争史上的奇迹,就要在滹沱河流域上演。

  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统率3万名新近招募的部队,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即以号称20万的大军集结于井陉口防守。面对几倍于自己的敌人,韩信也是异常的谨慎,他知道自己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知道自己必须要冒险进入赵国境内和赵国的主力进攻决战,而持久战或是击溃战都对自己不利,韩信要做的是一战击溃赵国主力,使赵国再无能力抵抗汉军。韩信、张耳统兵来到井陉口,伺机越关东进。赵王歇与丞相成安君陈余得知汉军灭代,意欲东进,立即从信都(今河北邢台)出发,将兵20万,赶到井陉口,构筑堡垒,堵截汉军。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韩信东渡黄河,俘魏王豹,擒夏说,大获全胜。今乘胜攻赵,锐不可挡。我听说:“千里运粮,士卒就有挨饿的危险;到吃饭时才去打柴做饭,军队就不会餐餐吃饱。”今井陉口谷险路窄,车不能并行,骑不能成列,汉军行数百里至此,队伍定会拉得很长,粮草势必落在后头。将军假若能让我率骑兵3万,从小道截断汉军辎重,将军在这里深挖沟,高筑垒,不与汉军作战,使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出奇兵断其后路,使他们在野外抢不到任何吃的东西,不出10天,必可一举全歼汉军,韩信、张耳的头颅就能献到将军面前。希望将军能重视我的建议,不然必定被这二人俘获。

  陈余是个书生,尊奉儒学,生搬兵书,他把“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为用兵原则。听了李左车的建议,颇不以为然,说:“我听兵法上说,兵力十倍于敌人,即可围之,一倍于敌人则可对阵交战。现在韩信号称万人,实不过数千,他们千里跋涉奔袭我们,已经精疲力尽了。如此兵力对比,如不正面应战,以后又有了更强的敌人,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对阵呢?岂不让诸侯笑我怯阵。”于是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韩信暗中派人打探到李左车的计策未被采纳,大喜,于是放心大胆地下令昼夜兼程向井陉口进军。在离井陉口30里处安营扎寨。经过周密勘察,制定了一套大胆的作战方案。半夜,韩信先派轻骑两千人,每人手中持一面红旗,抄小路赶到赵营背后,在萆山(今鹿泉市抱犊寨)隐蔽起来窥视赵军,并告诉他们:“赵军见到我军逃跑,必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就快速冲进赵营,拔掉赵军旗帜,插上我们的红旗。”同时又叫裨将下令准备饭食,说:“打败赵军后会餐。”各位将领都以为听错了,也不敢提出异议,就表面答应:“遵命。”次日凌晨,韩信命万余人背靠绵蔓河布下营垒。赵军看到以后大笑不止。天刚亮,韩信树起大将旗帜,击鼓出营,数十名大将挺枪跃马,战鼓擂动,号角齐鸣,直朝赵军营垒冲来,摆出一副决战的架式。陈余见汉军背水布阵,不留退路,暗暗讥讽韩信不懂兵法,马上令赵军出击。汉军背水作战,没有退路,个个拼死应战,英勇拼杀。双方展开激战。韩信见时机已到,便命令士兵丢弃旗鼓,佯装败退。到了河边阵地,又回头再战。陈余马上令赵军倾巢而出,一边追杀;一边抢夺汉军丢下的旗鼓。这时,埋伏在赵营附近的两千骑兵迅速冲向赵营,拔掉赵旗,树起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久战不能胜,忽见营寨遍插汉军红旗,大惊失色,以为阵地已被汉军攻破,顿时大乱,纷纷逃散,赵将虽然斩杀了不少逃兵,仍止不住溃逃之众。韩信令全军两面夹击,赵军一败涂地。

  赵王歇与陈余率溃败之兵向信都撤退。韩信挥师追击,在鄗(今河北高邑)泜水南斩杀了陈余,活捉赵王歇。战斗结束后,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你却背水布阵,以少胜多,这其中道理何在呢?”韩信答道:“这在兵法上早有记载,只是你们没有注意罢了。兵书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军大部分是新募之兵,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只有将他们置之死地,方能使他们为自己的生存而拼命厮杀,从死里求生。否则,在数倍于我的强敌进击下,定会不战而溃。”众将听后都十分佩服,赞颂韩信用兵如神。

  在战斗激烈进行时,韩信下令军中不得杀死李左车,如若活捉之重赏千金。果然,不久有人把捆绑着的李左车送进帅帐,韩信亲自松绑,把李左车让到上座,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来对待李左车。李左车深受感动,遂与韩信结为莫逆之交。韩信已定赵地,按照他的既定战略,下一个目标是攻燕伐齐。韩信问计于李左车。他谦恭地自称仆人,说:“仆欲北攻燕,东伐齐,怎么样做才能成功呢?”李左车推辞道:“臣下听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大夫不可以图存。我一个败亡的俘虏,怎么有资格参与定夺大事呢?”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亡,到了秦国,则秦国强大称霸。原因何在?并不是百里奚以愚对虞国,以智报秦国,而是在于两国对百里奚的计谋听与不听,用与不用的问题。如果陈安君陈余听从您的计谋,被擒拿俘虏的就是我韩信了。我是真心实意听取先生您的计谋,希望先生您不要推辞。”一席话,打动了广武君李左车,便分析了韩信此刻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和平取燕的良策。李左车是这样对韩信说的:“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也有一得’,故而说‘狂人之言,圣人也可选择采纳’。只恐怕我的计策未必能用,但愿只效愚忠而已。成安君本来有百战百胜之计,但一旦失策,就兵败鄗下,自己也死于泜(zhī)水之上。现今将军俘虏了魏王,生擒了夏说,不到一个上午就击破赵20万大军,诛杀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诸侯,连大众百姓都不得不停止劳作,拿出轻衣美食,侧耳等待你的命令。然而民众劳苦,士卒疲乏,实在是难以用兵。现在将军用疲惫不堪之兵,劳顿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之下,显然显示出力量不足,意欲攻战,又攻不下来,旷日持久,粮食耗尽。如果燕国不能攻破,齐国也必定会拒守边境,以图自强。与燕、齐两国相持不下,那么刘邦与项羽的胜负也就不能分明了。这是我的愚见,私下以为可能是错误的。”

  韩信仍然诚恳地求教说:“按照先生您的意见,该怎么办呢?”李左车献计道:“当今之计,不如按兵不动,百里之内的百姓就会每天拿出牛肉美酒来犒劳将士。将军在北边去燕国的路上布置军队,然后派使者,持书信,游说燕国,燕国必定不敢不听。从燕国向东到齐国,虽然有智谋的人,也不能为齐国想出更好的计策。如是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可以图谋了。兵书上有先虚而后实,就是这个道理。”韩信说:“好,听从你的指教。”采用李左车的计策,派使者到燕国,燕王臧荼虽然是项羽所封,这时,也只得识时务者为俊杰,闻风而降。燕赵平定,韩信派使者禀告刘邦,请求立张耳为赵王来治理赵地。刘邦应允,又以张苍为代相,守备北边,设置常山郡、代郡。

  战争影响

  井陉之战的结局,对楚汉战争的整个进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汉军的胜利,使得其在战略全局上渐获优势,既消灭了北方战场上最强劲的敌手,为下一步“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创造了声势和前提,也为东进击齐铺平了道路,从而造就了孤立项羽的有利态势。这虽然是一次不大的战役,但却有着战略性质的地位。在井陉之战中,双方在作战指挥上的得失高下是显而易见的。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假象和利用赵军的错误,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精彩篇章。

  策略分析

  井陉之战作为有名的以少胜多之战,战后,韩信的手下迷惑不解,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韩信的解释无疑说出了此战的一个关键,他把孙子兵法的精髓巧妙地运用在战术之中,为后人留下一次完美的战役样本。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井陉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204年

  交战双方:汉国VS赵国

  交战地点:井陉口(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井陉县)实力对比:汉军3万 VS 赵军20万

  战争结果:全歼赵军

  战争性质:进攻战

  智慧级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