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乱世战神 第一百九十三章苏醒

《三国乱世战神》第一百九十三章苏醒

作者:傲雪红尘 字数:2615 书籍:三国乱世战神

  马车顺着朱雀大街往北,沿宫外的甬道绕到后面安礼门上,那里早有人等候着,居上一到,便被恭恭敬敬引入后苑,一直送进了神龙殿。

  皇后得了消息,听说居上要来,一早便等着了。终于见人进来,笑着起身来牵手,问路上冷不冷,"这天气,眼又要下雪,恰好我这里做了两件大毛的斗篷,回头你带回去,与大郎一人一件。"

  居上含笑道:"多谢殿下,我昨日听郎君说起宫里的事,料想殿下受惊了,今日一定要进来殿下。"

  打人的反倒受惊了,这是聪明人说话的技巧。皇后道:"都是小事,没什么了不得。"复又一笑,"你与大郎都快成亲了,还管我叫殿下?和大郎一样叫阿娘吧,这样才不生分,才像一家人。"

  居上道是,甜甜叫了声阿娘,叫得皇后通体舒畅,连连颔首说好,"我这辈子不曾生过女儿,有了你,也解了我没生女儿的苦。昨日二郎又进来同我说,欲与你阿妹定亲,这可怎么好,我把你阿娘的女儿都抢过来了,回头可要向你阿娘请罪去了。"

  皇后打,气氛轻松,居上这次进宫没有先前拘谨了,和皇后相处,也有了几分家常的味道。

  皇后想起凌溯之前夸下的海口,不好意思说得太直接,只是叮嘱居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咱们北地人一向豪放,我知道你也不是寻常的女郎,所以当初这门婚事我是万分赞同的,只盼着你们早日成婚,早日开枝散叶。"

  居上明白皇后的意思,赧然道:"阿娘放心,我与郎君情投意合,没有那么多的避忌。"

  这样一说,皇后就了然了,笑道:"这就好,我起先还担心呢"一面朝外望了眼,"圣上在两仪殿,昨日忽然抱恙,一直躺着不曾起来。你既然进了宫,我领你过去拜见。"

  居上道是,待在神龙殿饮过了茶,皇后方起身带她出门。

  站在神龙殿前的台阶上西望,能望见恢弘的甘露殿,皇后目光悠远,眯着眼道:"昨日就差一点儿,裴氏就住进那里了,若果真如此,我这皇后的颜面无存,怕是会成为大历的笑柄。"

  居上搀着她,轻声道:"我听郎君说了,也对贵妃的做法很是不解。"

  皇后淡笑了粉扑-儿文=~学)声,"总是欲壑难填,觉得自己是最特别的,今日住进甘露殿,明日怕是要住进两仪殿了。"说罢觉得那裴氏不值得成为婆媳之间的话题,又往西边指了指,"太后住在承庆殿,原本该让你去见礼的,但太后这一向病得厉害,不敢叨扰,等再过两日,让大郎带着你去给她老人家请安。"

  婆媳相携出了神龙门,穿过献春门,即到两仪殿。

  进门之前,皇后了居上一眼,复将视线调向她的肚子。居上立刻会意了,不自觉扶了扶腰,让皇后放心。

  迈进门槛,皇后唤了声"陛下",老夫老妻之间从来没有通传不通传一说,只听里面传出一声咳嗽,就是圣上倔强的回应了。

  皇后招招手,带着居上进了内寝,圣上躺在榻上,额头包着白巾,没有了以往九五之尊的傲然威严,上去只是个病患罢了。

  居上上前行礼,端端肃拜下去,圣上只说:"免礼吧。"对于这位儿媳,已经不像之前着那么熨帖了。

  但因她是辛道昭的女儿,却也不便将挑剔做在脸上,皇后却明白那调开的视线里,蕴藏着多少不满。

  "陛下,殊胜得知陛下抱恙,特进宫来问候陛下。"皇后道,"难为孩子,身上沉重还一心挂念着陛下,陛下不说两句慰心的话吗?

  圣上茫然皇后,又那一脸期待的准儿媳,嘴唇嗫嚅了下,半晌挤出一句话来,"太子妃受累了,朕的病症没有大碍,你不必担心。"

  居上这才说是,"昨日郎君回来同儿说起,儿急得一晚上不曾睡好,今日一早便进宫来,一定要亲眼见到陛下安好,儿才能放心。"她说得声情并茂,话语里也尽是对圣上的感念,"陛下对儿有知遇之恩,若不是陛下开明,儿怎能与郎君有这段姻缘。但高存意的事,令陛下失望了,儿心中甚是愧怍,今日正好借此时机,向陛下请罪,请陛下责罚儿,切勿因儿的过失,让陛下愤懑忧心。"

  她说着,退后两步,跪倒在了圣上榻前。

  这一跪,让圣上和皇后都有些意外,皇后那眼风,仿佛他要谋害她孙子一般,弄得圣上十分不自在。

  皇后向他使眼色,"陛下,你太子妃都亲自来向你赔罪了,她肚子里还怀着大郎的骨肉呢,那可是我们凌家的长孙啊!"

  圣上不得不撑起身子,喘了口气道:"快起来吧,这件事原不该怪你,是朕一时气恼,迁怒了你,让你受委屈了。"

  居上听了,鼻子真情实感地酸了酸,起身后含泪道:"以往是儿不审慎,险些带累了郎君名声,陛下震怒也在情理之中。日后儿一定谨言慎行,再不让陛下与皇后殿下操心了。"说罢恰好有内侍送药进来,她忙接了,亲手送到圣上面前,温声道,"郎君忙于公务,不能在陛下面前侍奉,儿替郎君,为陛下侍疾。"

  儿媳做到这样,虽然只是端药递水,却也表明了态度。

  圣上将药接过来,平时还嫌苦,至少犹豫一下,今日对着儿媳,连拖延也不能够了,很快把药喝完,摆手道:"你的心意朕知悉了,你身上也不便,回去好生养着吧。"

  圣上不耐烦应付她,她心里知道,复又肃了肃,从两仪殿退了出来。

  返回神龙殿的路上,居上搀着皇后缓步而行。皇后对圣上的态度一点也不上心,对居上道:"你已经尽过了心,他领不领情随他,你不必挂心。昨日宫里的种种你都知道了,若是不恨到极处,我也不会亲自动手。现在想来,好像有些失当了,不曾顾及自己的身份,盛怒之下就把人打了一顿。"

  居上道:"阿娘快意恩仇,我也是这样的脾气,既然她讨打,那就成全她。但阿娘在宫中,还是要小心些,明着倒不怕她翻出浪花来,就怕她暗中使手段,害阿娘吃亏。"

  皇后说不怕,"神龙殿里侍奉的人,办事都格外小心,就算她有什么阴招,也到不了我面前,你不必担心。"

  居上颔首说是,抿唇笑了粉扑-儿文=~学)笑道:"还有两个月,儿就能进宫与阿娘作伴了。"

  皇后甚是欣慰,"我也盼着呢。这深宫寂寞,赵王妃又总生病,许久不曾见她了。以前那些熟人,如今见了面都要分尊卑,不像在北地时候那么洒脱了,细想起来不免伤感。"

  后来又说了些家常话,居上方和皇后道别。

  从宫里出来,直去了待贤坊,本想邀两个妹妹去东市上逛逛的,谁知一进门,就听查嬷嬷说和月病了,从昨日烧到今日,人都烧糊涂了。

  居上心里着急,忙赶到五兄院子里查,家里女眷都在跟前守着,居上问怎么回事,韦氏道:"侍医也说不出缘故来,吃了药又不管用,先前谵语连连,一个劲地叫阿娘。"

  李夫人坐在床沿上着,不住拿凉手巾替她掖额头,焦急道:"这可怎么办才好,要是孩子出了事,我怎么向她阿翁和阿耶交代啊!"

  居上和月病得恍惚,忧心道:"实在不行,去太医署请医官来吧。"

  居幽道:"侍医刚扎了针,好了一阵子,不知怎么又烫起来了。"

  这时和月猛地探出手,胡乱挥舞抓挠,嘴里大喊:"阿耶阿娘阿娘回来"

  李夫人按都按不住,抱在怀里连连安抚:"和月乖,大母在这里大母抱着和月呢,不怕不怕。"

  顾夫人得愁肠百结,"都这样了,还不派人去郑家报信吗?银素毕竟是和月的娘,延福坊离这里又不远,一盏茶便到了,你们偏瞒着,就不怕对不起银素?"

  李夫人却仍犹豫不决,"她过两日就要出嫁了,唐家也有公婆长辈,倘或耽误了人家婚事怎么办?"

  其实大家都明白李夫人的顾忌,既然上回都说透彻了,要断就断个干净,不想叨扰人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怕热脸贴冷屁股。

  但事到如今,哪里还顾得上,杨夫人道:"别再瞻前顾后了,谁照顾都不及亲娘照顾得好。"一面吩咐身边女史,"派个人快去郑家一趟,就说和月病得厉害,请郑娘子回来孩子。"

  起先还拿不定主意,一旦下了决断,心便放回肚子里了。毕竟吃药针灸都不见好,仿佛孩子的娘回来,就有了一线指望。

  大家开始眼巴巴等着外面的消息,就怕五嫂正忙于备嫁,或是有什么事回茶阳了,那可真是空盼了一场。

  这期间,和月又忽然惊厥,抽搐得让人心疼。正一筹莫展之际,廊上传来了脚步声,随侍的人被远远甩在了身后,郑银素跑得发髻散乱,风一般冲进了房内,抱起和月又哭又亲,"乖乖,阿娘回来了,阿娘在你身边,莫怕。你快好起来,快阿娘阿娘学了几个小故事,正想讲给我们和月听呢,你应阿娘一声和月,和月,你千万别吓唬阿娘啊,我的孩子!"

  众人在一旁得鼻子发酸,和月的病来得没有征兆,侍医又说不清到底因何而起,杨夫人左思右想不放心,已经让人给家主传了话。银素回来不多久,辛道昭便请了太医令来,亦步亦趋地说:"实在劳烦肖令了,孩子尚小,说不出原委,我不知该去求谁,只好请肖令拨冗医治。"

  太医令道:"上辅言重了,卑职尽力而为。"

  候在床前的人忙让开一条通道,太医令提袍登上脚踏,蹲踞下来为和月把脉,复又掀起眼皮了,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来,回身对辛道昭说:"上辅,我孩子的脉象,并无显见的症候,至多有些脾胃失养,血气不足,并无外感之症。既如此,应当是内感所致,或饮食疲劳、或七情紊乱,这就要问一问身边伺候的人了,可曾受惊,病前可现忧思之状。"

  这样一说,所有人都明白了,小小的孩子虽然不会表达太多,但骤然离开母亲,父亲也不见了踪影,在她心里留下了沉重的烙印。

  辛道昭复又拱拱手,"那请肖令开些药,想办法调理调理吧。这幺小的孩子,一直烧下去总不是办法。"

  太医令道:"开药不难,难的是如何安抚住孩子。我这里先写个定神静气的方子,照着吃上两副,若不成,上辅再派人来知会我。"

  辛道昭连连道好,亲自引了太医令到桌前开方。

  太医令经过居上面前时,微顿了下步子,掖手行了一礼,笑道:"太子妃娘子也在?可要臣顺便为娘子请脉?"

  居上吓了一跳,忙说不必了,"昨日刚诊过脉,就不劳烦监令了,还是孩子的病症要紧,请监令开方子吧。"

  太医令复又拱了拱手,这才随辛道昭上外间去了。

  再回身,郑银素泪流满面,抱着和月喃喃道:"是阿娘做错了,阿娘不该扔下你的。和月,你快好起来吧,等你好了,阿娘再也不离开你了"

  大家心下都惨然,杨夫人见状,对屋里众人道:"人太多,反倒惊扰了和月,既然她阿娘在,大家先出去吧,容她们母女独处。"

  边说边比手,将李夫人也引了出去。

  退到暖里坐着,天上又下起雪来,下得稠密,有簌簌的碎玉之声。

  李夫人望着满天的大雪叹息,"阿郎不知什么时候回来,算算时间,上路有两个多月了吧,也该到家了。为了五郎这房的事,我心都要操碎了,如今和月又病了,孩子还这幺小,万一有个闪失"

  杨夫人抚了抚她的肩,温声道:"不碍的,小孩子家,哪个幼年不会烧几次。当初四郎病得两头晃荡,我以为孩子留不住了,到后来说好便好了,你且放宽心吧。"

  居安偏过头问两位阿姐:"先前五嫂说的话,你们都听见了吧?再过两日就是她出的日子,不会因为和月,果真不嫁了吧?"

  居上和居幽对望了一眼,两个人都不知应当怎么回答,这种选择在个人,五嫂本来就重情义,只因为五兄伤人太深,才一去不回头的。但若是因为和月,说不定真会就此不嫁了,毕竟她与孩子的感情很深,要她抛下孩子毅然去成婚,恐怕狠不下这心肠。

  也就是那么巧,正在大家暗暗揣测的时候,外面忽然呈报进来,说二郎主已经入了春明门,正往待贤坊来。

  大家霍地站起身,二叔已经三年不曾回家了,北军南攻的时候,所幸不曾牵累象州,他那里倒没有兵祸。朝为稳固旧臣,还特意增了俸禄,这次回京面圣,若是运气好,或许能转到京畿任职。

  前院闹哄哄准备迎接,居上姐妹三个站在廊子上等候,不多时就见长辈们簇拥着一个身材魁伟,蓄着胡子的身影从外面进来。大约因为长途跋涉的缘故,二叔比印象中清减了很多,原本威严的长相,见了家中孩子便笑了粉扑-儿文=~学)。姐妹三个跑过去,连声唤他,他还像小时候那样待她们,逐个摸摸脑袋,欣慰地感慨:"哎呀,都长大了,长成大姑娘了。"

  只是听说和月病了,也来不及歇息,就赶到了小院里。

  银素见了人,忙起身行礼,"父亲回来了?"

  辛道培点点头,上前孩子,见和月小脸烧得通红,心里老大的不舍,又不好发作,等退到外间才大声呵斥:"五郎那畜生呢?"

  李夫人方把经过告诉他,他听后大骂不止,"把个好好的家弄成这样,他倒好,游山玩水去了。这孽障,要是在家,我非打死他不可。还有那姓胡的小贱人,绑她去见胡定邦,我倒要责问此獠,究竟是怎么管教的妹妹,爷娘一死,就没了王法了?"

  说起那胡四娘,其实日子也不好过,崔十三本来就有嗜赌的毛病,想了许多借口从胡四娘那里周转钱财,料想用不了多久,胡家父母留下的那点家财就会被挥霍殆尽的。

  一个女郎,与家中所有亲人都断绝了往来,要是再没钱傍身,那处境可想而知。

  李夫人道:"自家儿子不好,就别迁怒他人了。眼下要紧的是和月,这孩子心思这么重,可怎么办才好。"

  话说到这里,辛道培也是莫可奈何,五郎和离了,媳妇要改嫁,他这昨日公爹,又能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呢。

  这里正伤嗟,见银素走了进来,向辛道培夫妇肃了肃道:"我自己如何,已经不去想了,只要和月好好的,我这辈子就守着和月吧。"

  居上很心疼她,"阿嫂,你这样,岂不有负人家吗。"

  郑银素掖着泪道:"我去向人家赔罪,就算我对不起他吧。"

  上首的辛道培沉吟良久,半晌下了决断,"人不能失信,既然五郎没这造化,你该改嫁便改嫁。孩子离不开你,唐家若是愿意接受,你把孩子带过去养着,等她大些了再送回来。辛家毕竟有这样的家业在,将来孩子议婚错不了,总之先以和月为重,别让她小小年纪,受了委屈。"

  众人大感意外,郑银素起先也呆怔了片刻,待回过神来,扑通一声便跪下了,伏在地上痛哭失声,"父亲多谢父亲"

  子嗣一事,家家都很重,尤其辛家这样的大族,等闲不会让骨血旁落。所以辛道培作这样的决定,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和一条小命比起来,那些世俗的东西都是题外话,都不重要。

  居上真有些佩服他了,赶紧奉承:"阿叔真好!"

  辛道培闻言苦笑,"阿叔不是食古不化的人,原本就是你阿兄做错了,何必拖累别人。让你阿嫂重得个好姻缘,那畜生不配,就让他孤寡一辈子吧。"

  所以这种大事,还需家主回来才能定夺。李夫人这时也松了口气,为这事牵肠挂肚那么久,现在干脆有了决断,大人孩子两下里都得宜了。

  也可能真是母子连心吧,银素来后,和月渐渐好一些了,及到申时前后也能起身喝点水了,清醒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抱住母亲问:

  “阿娘,你不走了吧?”

  银素笑着搂紧她,"阿娘不与和月分开了,阿翁回来了,答应让和月跟阿娘走。"

  后来初十那日,银素与唐义节如期成婚了,婚仪上就有和月小小的身影。

  二叔与二婶随了好大一份礼,二婶说:"权当我们替五郎赔了不是。还有和月,以后在唐家吃住,总不好让人替咱们养孩子。"

  唐义节呢,对和月很好,回门那日抱着和月,三个人倒像一家人。这场闹剧前后折腾了一年光景,就这样收场了,五嫂算是幸运的,嫁了苦等她多年的郎子,今后应该会过得很好吧。

  反观五兄,不知现在飘零在哪里,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