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锦衣郎 第六十一章 周氏疑案

《锦衣郎》第六十一章 周氏疑案

作者:雪小朵 字数:2721 书籍:锦衣郎

  她为他的话沉默了,许久才道:“大人您这是在为我下套。”又轻声问他,“然后呢,那个禅师有没有将这杯水给您?”

  他饶有兴致地反问她:“你觉得呢?”

  “必然是……给了吧。”

  “可若他没给呢?”

  她心想,出家人慈悲为怀,禅师想必不会见死不救,但是这事发生在他提着一颗人头的情况下,就有些说不好了。于是朝他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他神色丝毫不变,语气理所当然:“他若不给,本官会杀了他。”

  宋然为他的这番话脸色一白,直到下车时都有些缓不过来。

  马车颠簸了许久,终于停在一座宅邸之前。这里位于西子湖的西北角,大门外挂着“严府”的牌匾,这寸土寸金的地段,预示着这里的主人不是富户便是高官。沈寒溪下车后等在原地,待宋然走近了,淡淡告诉她:“适才禅师的那个故事,是本官编的。”

  宋然的神情登时十分精彩。

  他眼睛弯了弯,道:“宋姑娘心地良善,本官虽不认同,但很欣赏。”

  不等宋然回过神来,便见一个青衫男子迎上来,朝沈寒溪微微见了个礼,目光便落到她身上:“这位莫不是传说中的宋姑娘?”

  他身量虽不高大,但面如冠玉,下巴留着长须,给人的感觉十分睿智。宋然将廷卫司那些紧要的人物在心里过了一遍,猜测,此人八成是不久前被沈寒溪派到浙江来的副使王卓。

  王卓乃文臣出身,先是在翰林院任编修,不久便进入内阁,参与负责机务,短短数月,便又晋升为侍讲。延寿二年,当今圣上成立廷卫司时,沈寒溪指名道姓,要他来任自己的副手。

  沈寒溪的性子太容易得罪人,需要有一个人为他收拾善后。放眼百官,王卓最合适。

  这些年,他和王卓的分工很明确。他做事,王卓防人。

  宋然不知这个“传说中”是什么传说,带着一丝困惑,道:“民女宋然,不知大人您是?”

  他含笑确认了她的猜测,道:“在下王卓,有礼了。”也不将她当外人,做了个请的手势,“大人,宋姑娘,入内说话吧。”

  整座严府,从外面看风平浪静,可是一入内,宋然便觉得整座宅子静默得可怕,四处都有锦衣的军士把守,那些杨柳碧桃,也都笼在这肃杀的气氛中。

  看来,这座宅子早已在廷卫司的控制下。

  过了一个照壁,来到偏院的一座书斋,房门外有重兵把守,见到沈寒溪,都肃穆地行礼。

  王卓留近侍守在门外,推门进去。

  这座宅子的主人名唤严世宁,也是正五品的朝廷命官,自昨日夜里,他便被软禁在府中,死抗了一个通宵,此时眼里布满血丝。

  见到王卓和跟在他身后的沈寒溪,他的神色立刻变了,拳头也不由得在袖中握紧。

  宋然见他有六十上下,虽灰头土脸,但眸光凛冽,面相刚毅,只怕不是什么容易拿捏的主。

  不知沈寒溪想从他口中,问出什么事情来。

  王卓将沈寒溪请到桌畔坐下,看向严世宁:“严大人,你既然想通了,便将你知道的事都说出来吧。”

  严世宁行至沈寒溪面前,见那年轻人穿赤色织锦外袍,上面有金色的提花绣纹,举止透着养尊处优,又见脸被面具遮盖,忍不住轻哼一声:“堂堂廷卫司指挥使,却不敢以真面目示人,莫不是也觉得,无缘无故软禁朝廷命官有失体面?”

  沈寒溪悠然道:“本官的这张脸,严大人还不配见。”

  严世宁身子一抖,脸因他的羞辱而涨得通红,他堂堂刑部浙江清吏司的郎中,也是正五品的朝廷命官,宦海浮沉四十余载,就没见过他这般傲慢的后生!

  王卓走到他身边,拍着他的肩头宽慰他:“严大人,我家大人就这脾气,前几任刑部尚书哪个没被大人气哭过几次,你也不要觉得委屈。好了,把该说的都说了吧。”又提醒他,“还有不到一个时辰,你拖一刻,你的妻儿便多担惊受怕一刻。其实,该查的在下也都查得差不多了,只是一些细节,还是严大人您自己说比较妥当。在下是个书生,实在是不擅长逼供,您也不想闹得那般难看是不是?”

  严世宁紧抿双唇,听到他说到“妻儿”二字,才终于放弃了抵抗,今日这尊阎王既然亲自来了,便不会给他沉默的机会。

  他将目光转向宋然,冷着脸道:“沈大人将老夫软禁也便罢了,还带个女人过来,是故意羞辱老夫吗?”

  宋然垂眉敛目立在沈寒溪身边,不说话。

  只听沈寒溪淡淡道:“严大人若将这都当成是羞辱,说明官场不适合你。”

  一句话又让严世宁噎了噎。

  王卓走上前来,为沈寒溪斟了一盏茶,提醒严世宁:“严大人,不要耽误时间了。”

  严世宁终于一闭眼,认命了。

  说出来会死,可是不说,廷卫司会让他生不如死。

  “老夫便不拐弯抹角了,周子澄原本并不在松年府衙,而是在盐司任职,而且一任就是五年。两浙的盐税,向来都是财政的大头,每年多少人挤破头想往盐司进。他在盐司混得风生水起,何以突然请调去松年县那样鸟不拉屎的地方?”

  宋然听他提起周子澄,便明白了,原来还是为了这桩案子。

  沈寒溪将茶盏凑到嘴边,闻言又放下了,问宋然:“宋姑娘,你觉得呢?”

  宋然敛着眸子思虑片刻,猜测道:“若不是他在任上犯了错,那便是他……挡了谁的财路吧。”

  两浙向来都是盐务大省。杭州府的东首一带,更是有许多炤户煎沙成盐,卖与盐商,分行各地。朝廷在杭州府设立批验所,称掣放行,浙江的盐商便都聚在杭城。

  换句话说,这里是私盐贩卖的重灾区。

  她突然想起来,廷卫司在今年年初,查武安候刘崇光时,便牵扯到了私盐一案。难道,周子澄的死,跟当时的那个案子也有关联?

  沈寒溪听了宋然的回答,只动了动唇角,不置可否,示意严世宁继续。

  严世宁果然提到武安侯:“此前刑部查私盐案时,便只盯着武安侯,后来廷卫司接手这个案子,怕也是只盯着这个案子里的油水了。”他讽刺了一句,才继续道,“但那刘氏一门,也就是在太祖时期显赫一时,如今早已外强中干,自永睿帝‘禅位’之后,族中更是连个能进入内阁的官员都没有。朝廷这两年对盐务抓得甚严,他哪里有胆量触碰私盐这个大忌?可是他不光掺和了,还肆无忌惮。不是他胆大包天,而是他上头有人撑腰。”

  他说到这里,便不再说下去,但已经暗示得足够明显。

  沈寒溪记性不好,尤其不大记得人名,将那个案子在脑中过一遍,突然问王卓:“当时掌管两浙盐务的,是叫许什么?”

  严世宁没想到他一下子就想到了许东廷那里,对他不禁有一些改观。

  王卓不假思索,道:“是许东廷。他当时任浙江巡抚,兼任两浙巡盐御史。武安侯案一爆发,他便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是只老狐狸。”

  严世宁咳了一声,道:“周子澄虽只是个盐司提举,在武安候的大案里,委实无足轻重,但是盐井的产销,必然都要经过他的手。他这个人为官古板,不懂通融,在一些人的眼中,自然碍眼。”

  宋然猜测得不错,周子澄被赶出盐司,确实是因为断了别人的财路。他不欲同流合污,又无法同污流对抗,想要明哲保身,便只能主动请调到松年县。可是,他已经无可奈何地身陷泥沼,又如何能够期望全身而退?

  沈寒溪的右手手指在左手的拇指指骨上轻轻摩挲,不费多大功夫,便想明白了其中的关节,凉凉的笑意在苍白的面孔上漫开:“看来,杀掉周子澄,再嫁祸刘明先,于某些人而言,是个一箭双雕的好计策。”

  起身行到严世宁身边,赞了一句:“严大人不愧是刑部的老人了,嗅觉就是敏锐。本官也是想了许久,才想到这一层上来。”眸光微微冷了一下,“大人既然都想到了这一层,当初本官彻查私盐案时,还有按察使衙门来复核灭门案时,可没听大人您说半句公道话。”

  严世宁依然沉着脸,神色却已经有了一些不自在:“沈大人,老夫今年都六十了,前段时间早已上书致仕,马上便要告老还乡,近几个月也一直忙于事务的交接,哪里有时间……”

  沈寒溪嗤笑一声打断他:“严大人倒是撇得干净。说开了,还不是同周子澄一样,想要明哲保身,宁肯酿成一桩冤案,也不愿给自己惹一身腥。”

  这几句话让严世宁的身子晃了晃,终于不再有适才的从容。

  沈寒溪仍是懒散的语调:“沈某刚到大理寺时,便听说过严大人的名字,二十多年前,有桩案子涉及到东宫,大理寺和刑部皆要息事宁人,只有大人您死也不肯让步,最终被构陷离京,那时的严大人,是多么刚正不阿。”

  他说着,唇角露出一个轻慢的笑意:“当年的严大人,不是最痛恨那些息事宁人之辈吗?可是如今,严大人与这样的人,又有何区别?你适才说到体面,你又凭什么让本官给你体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