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香妻如玉 203章 结局以及番外

《香妻如玉》203章 结局以及番外

作者:兰泽 字数:16664 书籍:香妻如玉

  千千 . ,最快更新香妻如玉最新章节!

  梁泊昭回到皇宫时,天边刚下过一场大雪。

  他徒步走进元仪殿,就见王公公已是跪在那里,见到他,便是双手将一个沉木箱子递到梁泊昭面前,小心翼翼的开口;“皇上,皇后娘娘昨日里带着公主回了朗园,娘娘离宫时说,将这个盒子交给皇上。”

  梁泊昭接过那盒子,打开,就见里头安安静静的隔着封后的诏书。

  他淡淡“嗯”了一声,将盒子复又递给了王公公,言了句;“收起来吧。”

  王公公瞧着梁泊昭的神色,见他已是回到主位坐下,一如从前那般,批起了奏章。

  王公公等了一会儿,也不见梁泊昭开口,终是忍不住,小声道;“皇上,您看,要不要派个人去朗园问一问,皇后娘娘何时回宫?”

  梁泊昭手中的笔微微一顿,他抬起头,唇角浮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淡淡道;“不必问了,她不会再回来了。”

  “皇上....”王公公面色顿时变了。

  梁泊昭不再出声,只埋首与奏折中,元仪殿安静到极点,唯有他一个人的影子,在烛光下拉的老长。

  既是孤家寡人,那就好好的做这个孤家寡人。

  凝香与公主于朗园走失的消息不日便传进了皇宫,董家二老于朗园颐养天年,董怀虎在兵部挂着高职,春生也是与京中的名门闺秀订下了亲事,官哥儿读书用功,董凝香又是当朝皇后,自是一步登天,满门富贵。

  凝香带着九儿在朗园住了一夜,见父母身子康健,嫂嫂持家有道,侄儿伶俐聪慧,侄女俊俏可爱,一颗心到底也是放下了,几乎没有任何人知晓,她带着孩子在深夜里是何时离开的朗园,又是如何离开的朗园。

  消息传回深宫,梁泊昭闻言,只道;“暗地里派人跟着,保得她们母女周全。”

  王公公胆寒,“皇上,这....这是皇后啊!皇后是一国之母,更甭说娘娘如今还把公主带走了,您....您这就由着她去了?这该如何像文武百官,天下子民交代?”

  梁泊昭摇了摇头,他声音低沉,目光却十分平静;“下一道旨,就说皇后身子欠安,自今日起,离宫去了长春园调养身子,日后宫里的事,全交由尚宫局处置。”

  王公公声音颤抖;“那皇上....是不管皇后了?就不让人把娘娘追回来?”

  梁泊昭嗓音极低,只道了几个字;“不必在勉强。”

  “那,老我要不要将袁妃接回来?”

  “她若愿意回来,只管回来便是,此事无需再来问朕。”

  王公公闻言,自是不敢在说话了,待皇上的旨意已下,文武大臣俱是吃了一惊,只不知道皇后究竟是如何惹恼了皇上,竟被皇上扔在了偏僻的长春园。

  唯有永宁深知,梁泊昭决计不会将凝香赶到长春园,唯一的可能,便是她自行出宫。

  “公主,宫里面捎来了消息,公主猜的没错,皇后的确是自己走的,皇上....也没有派人去追,甚至都没让人盘查。”

  永宁晃着摇篮,看着庭儿沉睡的面容,只道了声;“太迟了。”

  “公主,您说什么?”月竹不懂这三个字的意思。

  “我是说,她走的太迟。”永宁抬起眼睛,声音清淡;“等着皇上对她的爱早已磨光,走了又能如何。”

  月竹心思一震,不敢轻易搭腔。

  “若要走,也该在他最舍不下的时候走。董凝香,又错了。”

  月竹闻言,小声道;“公主,不论皇后去了哪里,走了总归是好事,这日后,皇后的位子,还有皇上,皇长子,以至于整个江山,可不都是您的,您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永宁摇了摇头,唇角浮起一抹苦涩。“月竹,你错了,没有人能笑到最后。”

  她并未带着孩子回宫,依然住在离宫里的胧月阁。

  皇宫,元仪殿。

  “皇上,方才收到传书,上面说娘娘带着小公主,已经落了脚。”王公公脚步匆匆,走至梁泊昭身前时,微微轻喘。

  “她们过得如何?”梁泊昭开口相问。

  “娘娘离开朗园时,并未带的多少银两,随身只有几样首饰,娘娘将其中的一只手镯当了,换了银子,置了处宅院,与公主一道住着。”

  王公公说着,将那手镯小心翼翼的呈到梁泊昭面前。

  梁泊昭将玉镯拿起,清凉的玉质,犹如女子的肌肤。

  “皇上,娘娘和小公主落脚的小城,在....”

  梁泊昭一个手势,止住了王公公的话头。

  见梁泊昭无意知晓凝香母女身在何方,王公公也是心惊,等了片刻,才听梁泊昭开口;“让人在她周边住下,别让她知晓。”

  “是,老奴这就去安排,保准会护的娘娘和公主周全。”

  梁泊昭淡淡颔首,说了句;“下去吧。”

  “是。”

  待王公公退下,梁泊昭复又拿起玉镯,他在灯下凝视片刻,将其搁在怀中。

  三年后。

  他依然还是那个皇上,那个威严冷峻,不怒自威的皇上。朝政之事在他手中井井有条,更兼之他能征善战,踏平蛮夷,驱除胡虏,委实是一代明君。

  然而,这样的一代帝王,却不酗酒,不近女色,除了偶尔游猎,连夜宴也无,自皇后出宫,这样久的日子,宫里甚至连一位宠妃也没有。

  世人都知晓,皇上膝下唯有一子,养在袁妃身边,便是对这个独子,皇上也甚少会有和颜悦色,他会在朝政不是十分繁忙时,命人将皇长子带在身边,亲自教养,宫里人都知道,皇上待皇长子要求十分严苛,不过是个三四岁的小儿,皇上便已是要求他熟读四书五经,并亲自教他骑射。

  就连王公公守在一旁,看着那小小的孩子,也是心疼不已。袁妃更因此事,与皇上大吵一架,帝妃不欢而散,宫里的老人都知道,袁妃性子恬淡,就连打小服侍着她的月竹,都不曾见她发过那样大的火。

  没人知道当日袁妃究竟与皇上说了什么,然而自那之后,皇长子的功课俱是由袁妃亲自教导,骑射功夫则是由皇上为其启蒙,待皇长子长到七岁,已是文武俱佳,不可多见。

  元仪殿中,梁泊昭亲自考问过梁庭的功课,深邃的瞳仁中,终是浮起一抹赞许之色。

  梁庭年纪虽小,却在永宁的悉心教导下,十分谦和有礼,对梁泊昭亦是满满的孺慕之情,待父皇允其退下后,梁庭起身,恭恭敬敬的与父皇行了一礼,方才由乳母牵着,离开了元仪殿。

  梁泊昭收回目光,对着王公公开口;“去请袁妃过来一趟。”

  王公公心里一震,自从袁妃带着皇长子回宫,帝妃两人多年来一直是分开居住,袁妃从未侍过寝,这已是皇宫人人心知的秘密。

  王公公不知梁泊昭的心思,却不敢不听其吩咐,只躬身称是,折身去请了永宁。

  踏进元仪殿时,偌大的一个宫室只有梁泊昭一人。

  永宁俯身行礼。

  梁泊昭微微抬手,示意她起身。

  “皇上深夜召见永宁,不知为了何事?”永宁目光沉静如水,对着梁泊昭问道。

  梁泊昭将一卷明黄色的圣旨递到了她面前。

  永宁的脸色微微变了,她没有接,只看向了梁泊昭。

  “若永宁没有猜错,这是退位诏书?”她声音极低。

  梁泊昭点了点头,“我会传位给庭儿。”

  永宁眼睛里涌过一抹温热,她竭力止住泪水,唇角溢出淡淡的笑意;“我一直都在想,你究竟会撑到什么时候,本以为当太后守孝期满,你就会离开,到如今庭儿已经七岁,我知道,你该走了。”

  “辅政大权,尽数交由你。”梁泊昭淡淡开口。

  永宁合上了眼睛,有一行泪水顺着眼角滑落,她声音轻柔,几乎低不可闻;“你走后,我会为你守住这个江山。姓梁的江山。”

  “永宁....”

  “梁泊昭,我曾做过一个梦。在那个梦里,你是我的。我曾随你征战天下,驱除胡虏,我曾与你携手共进,斩杀蛮夷,我曾与你生死与共,问鼎天下。在那个梦里,你心里是有我的。”

  梁泊昭没有出声。

  “就是那个梦,支撑着我走到了今天。现下,那个梦该醒了。”

  永宁并未告诉他,在那个梦里,他曾被董凝香抛弃,在他最消沉时,是自己一直伴在他身边,给予他温暖与守护。在他数次生死存亡时,是自己一直守在他身边。他的妻是她,他的定北王妃是她,他的皇后也是她。

  那样逼真的一个梦,时常让永宁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真实。

  而如今,他终于要走了。

  就此别过,后会无期。

  江南,小城风景如画。

  道路旁,摆着一家小小的茶肆,留着往来客商歇脚解渴。

  午后,茶肆并未有什么人,茶老板正倚着桌子打盹,就听一道低沉有力的男声响起,“店家,劳驾上碗茶。”

  听着这声音,茶老板打了个激灵,立时醒了过来。

  睁眼一瞧,就见来人牵着一匹通体乌黑的骏马,随手将缰绳系在了柱子上,待他转过身,店老板瞧清他的模样,心里不免立时喝了声彩。

  他看起来已经不在年轻,约莫四十余岁,身材高大魁梧,相貌坚毅英挺,虽是一袭布衣,却极具威势,让人忽视不得。

  在这江南小城,鲜少会有如此人物。

  店老板殷勤招呼,将此人迎到桌前坐下,亲自送来了茶水,见来人果真是口渴的样子,端起碗来一饮而尽,显得十分豪迈。

  “客人从哪来?”店老板一口南方话,赞道;“瞧客人这身架,怕是从北方而来吧?”

  来人微微一笑,摇头道;“我从京师而来,途中路过此地。”

  “那客人是要去哪?”店老板一面擦着桌子,一面搭话。

  来人笑了笑,隔了片刻,才吐出了一句;“我也不知要去哪。”

  茶老板听了这话就笑;“客人说笑了。”

  来人也是微微一哂,向着茶老板道;“不知这店里可有干粮?”

  茶老板连连点头,“有,有,客人稍等。”说完,便是对着里屋唤了一声;“阿凤,拿些饼子来。”

  少顷,就见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手中捧着糖饼,从里屋走了出来。

  来人在看见这小姑娘时,当即便是怔在了那里,他一动不动,一双黑眸雪亮,就那样盯着面前的小姑娘。

  茶老板见状,便是笑道;“这是家中么女,有些认生,客人勿要见怪。”

  来人看着面前的小女孩,他嗓音低哑,含笑道;“你几岁了?”

  小女孩声音清脆,带着甜甜的香气,只回他;“今年十一了。”

  来人终是伸出手,缓缓的抚上小女孩的发顶,阿凤瞧着他,却是奇怪道;“客人,你的眼睛怎么红了?”

  来人微微一笑,声音温和;“我有个女儿,也和你这般大。”

  阿凤有些怯,只从他身旁跑开,回到了父亲身后。

  瞧着这一对父女,来人并未再说什么,只将糖饼收好,从怀中取出银子,搁在了桌子上。

  见客人起身,茶老板迎了上去;“客人要走?不如多歇息一会。”

  来人牵过骏马,对着茶老板笑道;“谢老板好茶,告辞。”

  见他翻身上马,动作一气呵成,说不出的潇洒利落,阿凤看着眼底浮过微微的仰慕,她从父亲身后钻了出来,对着马上的男子道;“客人,你以后还会来吗?”

  来人摇了摇头,将糖饼收在怀中,蓦然,手指触到了那一只玉镯。

  他将玉镯取出,径自递在了阿凤面前,“小姑娘,给你。”

  阿凤接过那玉镯,还不知这是什么,一旁的茶老板见着,立时心惊,作势便要将那镯子拿回,还给马上的客人。

  来人已是微微一笑,对着阿凤道;“收着吧,小姑娘。”

  这镯子的主人,他已是再也见不到了。睹物思人,又有何意。

  说完,他已是一夹马腹,那骏马犹如离玄之箭,向着北方驶去,顷刻间去的远了。

  阿凤兀自拿着那镯子,脸上仍是一片的惊疑不定,茶老板刚想从女儿手中接过玉镯,恰在此时来了客人,遂是赶忙上前招呼。

  阿凤刚要随着父亲回屋,眼角一转,却见对街走来一个小女孩,那女孩儿雪白的一张小脸,眉目如画,唯有鼻梁高挺,细瞧起来,竟是和方才那客人有几分相像。

  阿凤笑了起来,对着那女孩招手;“九儿,九儿你快来!”

  九儿听到阿凤的声音,也是笑了,两个小姐妹聚在一起,自是有说不完的话。

  瞧着阿凤手中的玉镯,九儿轻轻“咦”了一声,道;“这镯子,我家里也有一个。”

  阿凤似是不信;“怎么会,这是方才一个过路的客人留给我的。”

  见阿凤不信,九儿急了,刚好转身瞧见了跟在身后的母亲,她跺了跺脚,对着凝香喊道;“娘,娘!”

  茶馆里的人听到孩子的声音,亦是向外看去,就见一位美貌的妇人挽着竹篮,唇角含笑,宛如步步生莲般的走了过来。

  “和你说了多少次,不能在街上大呼小叫。”凝香眼底满是温柔,拿起帕子为女儿将额角的汗水拭去。

  “娘,你看,这镯子咱们家是不是也有一个?”九儿从阿凤手中拿过玉镯,递在了母亲面前。

  “咦,”凝香接过玉镯,也是诧异,当年她带着九儿离京时,身上并无多少首饰,唯有这一双玉镯,当初来到此地落脚后,她便是将其中的一个给当了,换了处清爽的宅院居住,另一个一直留在家中,不成想这一只怎会出现在此。

  茶老板迎了出来,见凝香手中拿着玉镯,便道;“梁夫人,这镯子可不是你们家的那只,这是方才有个过路的客人,他有个女儿和阿凤一样的年纪,看见阿凤就想起了女儿,便将这镯子给了阿凤。”

  茶老板说完,向着茶肆里一指,道;“您瞧瞧,那客人刚走,茶碗还热着哩。”

  凝香顺着他的手指看去,果真见那一张桌子上搁着一只碗,隐隐的冒着热气。

  那镯子在此地几经辗转,落到旁人手里也是寻常。凝香与茶老板打过招呼,便将玉镯递给阿凤,自己则是揽过九儿的身子,温声道;“走吧,娘今日要早些带你回家,昨儿教你的那些绣活,你到了眼下还不会做。”

  九儿吐了吐舌头,与阿凤挥了挥手,跟着母亲往家走去。

  而在官道,骏马依旧马不停蹄,向着北方越行越远。

  终究是情深缘浅。

  南辕北辙,

  不复相见,

  彼此相念,

  各安天涯。

  ------------------------------全文完-----------------------------

  番外一

  江南的初春,湿润且清新。

  毛大娘起了个大早,刚出门,就见自家那个美貌的女邻居已经起来了,手里还牵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母女两俱是眉目如画,肌肤雪白,俏生生的站在那里,当真跟一副画似得。

  “哟,梁夫人,这一大早的,您这带着九儿是要去哪啊?”毛大娘是个热心肠,看着母女两是要出远门的样子,当即上前相问。

  那梁夫人抿唇一笑,丽色顿生,毛大娘看在眼里,心里只一个劲儿的赞叹,这般美貌的女子,也不知从何而来,自打七年前便领着女儿在这小城里落脚,起先城里的一些泼皮无赖见她家里没有男人,有事无事就会去她们家门口绕上几回,就跟那没头苍蝇似得,却又不知是何缘故,未过多久,这些人便都是老实了,就连在大街上见着了这对母女,也都不敢多看一眼,只道这娘两背地里是有些来历的,沾染不得。

  毛大娘倒没觉出这梁夫人有啥来历,几年街坊做了下来,她只觉得梁夫人性子温和,柔美娇俏,又做的一手好女红,就连家务也收拾的井井有条,当真是个不可多得的标致人物。

  头两年,她瞧着这母女两相依为命的过日子,虽说家境还算殷实,可身旁总不能没个男人。她也曾旁敲侧击的打听过,问过九儿的爹爹在哪,怎么一直没瞧过他。

  每当她这般问起,梁夫人总是温婉一笑,被问急了才说上一句,夫君在远处做生意,总有一天会回来的。

  这一等,就是七年。

  毛大娘生的黝黑粗壮,生平最瞧不惯梁夫人这种貌美娇弱的女子,历来都觉得这种女子是狐狸精,骨子里一股浪劲儿,最会勾人。可日子一年年过去,这梁夫人虽说是风华正茂,却最是循规蹈矩,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领着女儿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年岁久了,毛大娘对梁夫人改观不少,此时询问,也是一腔好意,这般美貌的娘两,出了远门委实是让人挂心。

  “毛大娘,我要带九儿往北疆走一趟,可能要过一阵子才回来了。”

  “啥?去北疆?”毛大娘闻言,顿时愣住了;“这好端端的,去那劳什子北疆做啥?不是我说,梁夫人,您这娇滴滴的身子骨,哪里能走这么远的路。那北疆荒凉不说,风沙都能把人给吃了,哪是你和九儿该去的地方?”

  凝香闻言,只弯了弯唇,也没多说,待雇好的马车赶来,遂是拉起女儿的手,与毛大娘告别。

  毛大娘留在原地,瞧着马车越行越远,心里一个劲儿的嘀咕,怎么也想不通这平白无故的,梁夫人为何要带女儿去那样远的地方。

  马车中,母女两依偎在一处。

  “娘,北疆在哪,远不远?”九儿昂起脑袋,向着母亲看去。

  凝香想起北疆,眼瞳中便是浮过一丝恍惚,她轻轻抚了抚女儿的发丝,柔声道;“北疆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娘带着你去,你听话,好不好?”

  九儿点了点头,白净的小脸满是乖巧,她往母亲的怀里偎了偎,又是道;“娘,咱们为什么要去北疆?”

  凝香瞧着女儿的面容,九儿有着弯弯的眉毛,杏仁般的眼睛,这些都像她。唯有那挺直的鼻梁,却像极了那个人。

  凝香伸出手,轻轻的点了点女儿的鼻尖,她时常会看着女儿,一看就是许久,似是要透过的女儿的小脸,看见另一个人。

  “娘一直没和九儿说,九儿有一个哥哥在北疆。娘带你去看他,九儿不是一直都想有个哥哥吗?”

  九儿听了这话,顿时拍起了小手,双眼睛更是璀璨如星,喜道;“娘是说真的?我真有个哥哥?他在北疆?”

  凝香抚着女儿的笑颜,唇角也是浮起两弯梨涡,对着女儿道;“是,九儿有个哥哥,再过些日子,就是哥哥十二岁的生辰,咱们去给哥哥庆生,好吗?”

  九儿用力的点了点头,凝香捏了捏女儿的小脸,也是微微笑着,将孩子揽在了怀中。

  马车一路疾驰,不分昼夜,向着北疆行去。凝香丝毫没有留意,在她们的马车之后,悄无声息的跟上了两个男子。一路伴做客商,护在母女两人左右。

  北疆位于塞外苦寒之地,历来风沙漫天,寒风刺骨,凝香多年前曾在北疆住过多日,对北疆的严寒已是深有体会,九儿自有记忆以来,一直住在风景如画的江南小城,哪里来过这般偏僻苦寒的地方,当马车刚入北疆境内,九儿已是招架不住,撇起小嘴,看样子就快哭了。

  凝香将衣裳给孩子捂好,瞧着女儿委屈的小脸,自然也是心疼。

  “九儿别哭,再过几日,咱们就能看见哥哥了。”

  “嗯,九儿不哭,娘和九儿说过,爹爹是个大英雄,我是他的女儿,我不能哭。”

  蓦然听得孩子说起那个人,凝香心口大恸,鼻尖却是酸了,有温热的水汽充斥在眼角,曾几何时,她是那样爱哭的一个女子,她的喜怒哀乐全系在那一个人身上,竟不知,她究竟为他落了多少眼泪。

  可这七年,她却再也不曾哭过。

  凝香吸了吸鼻子,对着女儿勉强笑道;“是,九儿的爹爹是大英雄,九儿不哭,娘也不哭。”

  话虽如此,当马车驶入北疆后,多年前的回忆那样汹涌,她一直以为自己忘了,那么多刻骨铭心的过往,早已随着岁月一道逝去,可直到回到北疆,回到这一处曾经魂牵梦萦,历经喜乐哀怒的地方,她才知道,自己压根没有忘。

  脚下的热土,曾是那人誓死捍卫的地方,曾是他们相依相守的地方,也曾是他们痛失稚儿的地方。

  一桩桩,一样样,尽数埋在记忆深处,如何能忘,如何敢忘。

  纵使这么多年来,那个人的名字一直被她强压在脑后,到了此时,那三个字却在心里翻涌着,叫嚣着,想要破腔而出。

  梁泊昭.....

  凝香攥紧了手,直到指甲掐紧了皮肉,她才算是将心神收回,与女儿说起旁的事,有意将那人遗忘。

  到了晚间,凝香领着女儿,寻了处供往来商旅歇脚的客栈打尖,雇来的车夫早已困倦,与母女匆匆打了个招呼,便是进了房间歇息。

  凝香将九儿哄睡,自己却是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她悄悄起身,从怀中取出了一对玉镯,拿在灯下细细打量。

  当日她离京时身旁并未带什么首饰,唯有这一对镯子,即便式样朴素,到底也是宫里的东西,拿到当铺,纵使被老板压价,换来的银子也足以她们母女衣食无忧。

  本想,也就这样了,她与那个人,便如同这双玉镯般,终究是分开了,再也不会凑到一块去。哪曾想,她还会从茶老板的手中看见这一只被自己当掉的镯子。

  本以为,那镯子在当铺中被人赎走,几经辗转,也不知落入何人手中,本以为,那日只是个寻常客商,机缘巧合将镯子送于阿凤,本以为......

  都不过是本以为。

  当她挽起女儿的手,拉着孩子回家时,她才渐渐琢磨出了不同。

  有一瞬间,她心如刀绞,痛的连自己都觉得诧异,即便是曾经远在京城,看着他与那高高在上的公主,一道守着他们的儿子时,她的心也没有如此痛过。

  她回到了茶肆,沙哑着嗓子,向着茶老板打听那留下玉镯,路过的客商样子。

  茶老板见她脸色雪白,纵使惊疑不定,却还是将那人的相貌细细告诉了她。

  茶老板说,那人身姿魁伟,相貌英挺,有着浓黑的剑眉,鹰隼般锐利的眼睛,隆鼻高挺,棱角分明。

  说完,茶老板的目光落在九儿身上,犹豫了半晌,方才压低了声音说了句;“梁夫人,我说一句,您可莫往心里去,细瞧下去,你家九儿倒与那客人有点像,尤其是这鼻子,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似得,这....”

  茶老板欲言又止。

  凝香浑身发凉,一颗心好似被人攥在了手里,时不时的用力一捉,疼的她透不过气来。

  原来,真的是他。

  “那人,以后还会来吗?”她的声音轻如尘埃。

  “那客人说,他从京城而来,途中路过此地,怕是往后,再也不会来了。”

  凝香强撑着,又是问道;“那他,有没有说去哪?”

  茶老板到了此时,已是看出了点眉头,猜那过路的客人与凝香母女该是有些渊源的。见凝香相问,便如实作答;“客人说,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去哪。”

  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去哪.....

  凝香心头酸楚难耐,泪水顿时冲进眼眶,她竭力忍住了,她就那样站着,隔了好一会,才喃喃问;“那他,是往哪个方向去了?”

  茶老板在汗巾上抹了把手,指向了北方;“那客人往官道上走了,他骑着马,怕这时已是去的远了。”

  凝香回过身,向着北方的官道看去,除却扬起的灰尘,她什么也看不了。

  “梁夫人,这镯子虽是那客人送给阿凤的,但想来也和你们家的那只是成双成对的,这只镯子,夫人还是拿去吧。”

  茶老板做了多年生意,早已练成了人精,连这镯子也怕是大有来历,再想起曾经听过的那些传言,遂是双手奉上,让凝香收下。

  凝香素净的指尖发着轻颤,好容易才将那玉镯接了过来,她不知自己是如何谢过茶老板,又是如何牵过女儿的小手,往家走去。

  半路上,她看见几个官差,在城墙上贴上了告示,周遭的人全是围了上去,未几,喧嚣声便是响了起来。

  原来,当今皇上已是退位,将龙椅传给了皇长子。

  “这皇上正值盛年,咋一声不响的说退位就退位了,那皇长子才多大,一个垂髫小儿怎生打理国家。”

  有人聚在一处,在那里窃窃私语。

  “这倒不必担心,我听说皇长子生母是袁妃娘娘,这袁妃娘娘可了不得,就连皇上的那把龙椅都有袁娘娘的一份功劳,有她在,姓梁的江山乱不了。”

  “可这好端端的,皇上干啥要退位?这退了位,他是要做啥?难不成也像皇后那样去了离宫,做一对神仙?”

  “可不是,想当初皇上推翻前朝时,那可是费了大工夫的,一个不小心就是诛九族的大事儿,这怎地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说不要,就不要了?”

  这一句话音刚落,围观的诸人皆是出声赞同,凝香木怔怔的站在那里,她竟不知自己是不是在做梦,那个人用了半生心血,九死一生,方才得来的江山,又怎么会不要了?

  “娘,九儿饿了。”直到女儿摇了摇她的手,才将她的神智拉回,凝香想要出声,却压根开不了口,只怕刚一张嘴,便是抑制不住的哭泣。

  那一步步,都如同走在刀子上,她只有一个念头,为什么,他为什么要退位,为什么要抛下江山,抛下永宁,抛下梁庭?

  她不知道,她什么也不知道,只有那一只玉镯,被她紧紧的攥在手心,与家里的那只凑成了一双,自那日起,便被她贴身收藏。

  犹如此时,凝香又是将这一对玉镯取出,她的双手轻柔的抚过每一寸的玉质,虽是相同的两只镯子,其中的一只却远比另一只显得温润,正是茶老板所给的那只,一看就知是被人时常抚摸,才会有这般细润的光泽。

  凝香举起了那一只镯子,就在这寂静凄清的寒夜里,在他曾经守护过的疆土里,在埋葬着他们儿子的土地里,她的泪水猝不及防,一颗颗从眼眶里滚了下来,打在那细腻的玉质上,她不知自己为何会哭,即便与他在一起时,自己总是哭的多,以至于被他戏虐的喊成“眼泪袋子”,可这样多年过去,她再也没有掉过眼泪,她也一直以为,自己这一辈子的泪水早已全给了他,离开了他,她是再也不会哭泣了,可谁曾想到,看见了这只玉镯,她却还是一如从前般的泪流满面,又变成了那个“眼泪袋子。”

  凝香不知自己哭了多久,直到一声稚嫩的“娘....”落进耳里,她慌忙擦干眼泪,回过身就见九儿不知何时醒了,正倚在床头看着自己。

  她强撑出一抹笑意,走到了女儿身边,温声道;“九儿怎么醒了?”

  九儿伸出绵软的小手,轻轻的抚上了母亲的面容,看着母亲红肿的眼睛,女孩的声音娇嫩,小心翼翼的问着凝香;“娘,你是不是想爹爹了?”

  孩子轻轻的一句话,却直戳凝香的心口,她微微侧开了脸,刚刚压下的泪水又是忍不住夺眶而出。

  这是九儿自有记忆以来,第一次看见母亲落泪。

  小小的孩子慌了神,只楼主了母亲的脖颈,话音里也是带了哭腔;“娘,你别哭,爹爹都不要咱们了,我们也不要他了。娘,有九儿陪你,你不要在想爹爹。”

  凝香搂过女儿的身子,这小小的孩子,本该是这天下最高贵的公主,本该过着锦衣玉食,奴仆成群的日子,却要跟着她过着这等苦日子。

  而她的父亲,又何曾不要她们,是她,是她选了那一张和离书,也是她带着孩子离开了他,是她,先不要他的啊。

  凝香抚上女儿的发顶,眼眶里蓄满了泪水,反反复复的说着一句话;“是娘对不起九儿,是娘对不起你....”

  想起那人,凝香只觉得心神欲裂,她不知他身在何方,当年,他也是这般漫无目的,孤身一人的来到了罗口村,而今,他亦不知会去哪里落脚,又会不会,再遇上另一个“香妻”?

  北疆,风沙大的让人睁不开眼睛。

  凝香与九儿俱是裹着头巾,一步步向着墓园走去。

  两年前,在这孩子十周年忌日时,她曾想过要带女儿过来,可偏生赶上九儿起疹子,凝香不敢大意,便是耽误了下来,直到如今,才算成行。

  虽说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可那个不曾谋面的孩子,仍是会牵动她心口最柔软的地方。

  一想起这个孩子孤零零的躺在北疆,凝香总是会心如针扎,那是她为心爱的男人生下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们一心期盼的孩子。

  终于,到了那可怜孩子的墓前。

  本以为只是个小小的土包,没成想,那墓前却是竖了一块碑,凝香这些年因着九儿随着教书先生念书,也是认了不少的字,竟能瞧出那墓碑上刻得不是别的,正是“爱子梁庚之墓”几个大字。

  那字迹苍劲有力,她一眼就能认出是他的亲笔。

  梁庚,她从不知道,他竟也为那孩子取了名字。

  那坟上已经长满了杂草,可这墓碑却是崭新的,凝香直直的盯着那墓碑,竟是痴了般。

  “娘,”九儿摇了摇凝香的衣袖,道;“哥哥在哪?”

  凝香声音沙哑,几乎颤抖的不能言语;“哥哥,就在这里。”

  九儿看了墓碑一眼,才明白原来哥哥早已不在人世,她心里也是涌来两分难过,可毕竟还是个孩子,没过多久便是将此事抛在了脑后,蓦然,一阵风沙吹来,将那墓前的沙子吹散了些,九儿眼尖,一眼瞧出那下面藏着东西。

  “娘,你瞧,那里有东西。”九儿说着,便是走到了墓前,伸出小手拨开了厚厚的风沙,被风沙掩埋的东西露了出来,正是一双虎头鞋。

  九儿将那鞋子拿了起来,递到了母亲面前,“娘,这有一双鞋子。”

  凝香哆嗦着手指,将那一双小鞋子接过,她向着四周看去,却见到处都是苍茫的一片,哪有那个人的影子?

  “相公....”凝香终于,喊出了这两个字。

  这么多年没有喊过了,没成想这两个字还是能从嘴巴里顺畅的吐出来。

  “相公!”凝香向着空无一人的苍茫,大声的喊着心底的那两个字,她的泪水不断的从眼眶里往下滚,一滴接着一滴,几乎将那头巾都打湿。

  瞧着撕心裂肺的母亲,九儿有些害怕,只糯糯的喊了一声;“娘....”

  凝香却似不曾听到女儿的声音,仍是攥着那一双虎头鞋,四处喊着两个字,字字沁血。

  可她一心呼喊的那个人,还是没有回来。

  从北疆回来后,凝香大病了一场,醒来后,就见九儿守在床前,跟着她在一起的,还有两个从未见过的年轻人。

  见凝香醒来,那两人相视一眼,俱是跪了下去,“微臣见过娘娘。”

  “你们是谁?”凝香眼底满是惊疑,看着这两个男人。

  “娘娘容禀,微臣受皇上之命,隐身于娘娘和公主身边,守护娘娘和公主周全。”

  说完,其中一男子沉默片刻,只将头垂的更低;“这些年,微臣一直不敢吐露身份,这次实乃娘娘病重,微臣不得不现身。”

  “你们知道他....在哪吗?”凝香哑着嗓子,问了这一句。

  两人面面相觑,只得实话实说;“皇上已是退位,但究竟去了哪里,微臣也是不知。”

  凝香的心凉了。

  待凝香病好后,她收拾了细软,带着女儿离开了这个住了七年的江南小城。

  那两个青年自是远远跟着,凝香与女儿一道坐着马车,就见九儿不解的看着母亲,道;“娘,咱们这次又去哪?”

  “咱们回家。”

  “咱们家不是在江南吗?”

  “不,咱们家,在罗口村。”

  凝香声音轻软,话音坚定。

  一个月后。

  在一个黄昏,凝香终是牵着女儿的手,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

  还是那个村子,她走的时候,只有十七岁,如今,已是快三十了。

  许多人都已不认识她,唯有一些年岁大些的,在看了凝香后,才想出她是董家的闺女。

  凝香领着女儿,一步步走过村子里的小路,终于,回到了那座农家小院。那是她和梁泊昭最初的家。

  “娘,这是哪里?”九儿开了口。

  “这是爹爹和娘的家,往后,咱们就住在这里,等爹爹回来。”

  “爹爹会回来吗?他是不是....早已忘了我们了?”十岁的九儿已是懂事,说完这一句,九儿低下了眼睛,目露黯然之色。

  “他不会忘记咱们,九儿陪着娘,一起等他回来。可好?”

  九儿看着母亲殷切的眼睛,轻轻的点了点头。

  凝香微微一笑,拉着女儿的手,推开了院门。

  本以为多年没有人居住,院子早已在草丛生,破败不已,可哪知当凝香推开门后,顿时怔在了那里。

  小院干净简洁,一瞧就是有人住的,柴禾整整齐齐的码在墙角,与她当年离家时毫无二致,就连那院墙上也是挂着红彤彤的辣椒,似乎她从没离开过。

  灶房上炊烟袅袅,细细一嗅,便是米粥的清香。

  凝香的身子颤起来了,她不敢置信的看着这一切,隔了许久,才迈出了步子,走进了这间农舍。

  听到了外间的动静,里屋便是响起了脚步声,显是有人走了出来,凝香听到那熟悉的脚步声,整个人便是懵在了那里。

  “吱呀”一声响,房门让人推开,露出了一张已经不在年轻,却依旧英挺坚毅的脸。

  是梁泊昭。

  看见凝香的刹那,男人乌黑迥深的眸子有暗流涌过,他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两人就那样四目相对,就连九儿都只是立在一旁,不敢出声打扰。

  终于,男人开了口,他的声音低沉沙哑,浑厚而平和,缓缓的吐出了几个字;“你回来了。”

  ——————————番外1完结————————

  番外二——前世今生

  皇爷爷和皇祖母有四个儿子,爹爹是老四,被封为昌平王,因为是老小的缘故,爹爹自幼就极得皇祖母的宠爱,以致于当我出生时,因为是家族里最小的女孩儿,皇祖母一个高兴,下旨将我养在了深宫。

  深宫寂寥,我闲来无事,最爱听那些老嬷嬷给我说故事,说的最多的,自然是我爷爷奶奶的故事。

  每次听到宫娥说起我们梁家的往事,我都很是骄傲,这大干的万里江山,是我爷爷奶奶并肩打下,到了如今,已是万国来朝,夷狄臣服。

  世人都说,我的皇爷爷文可治国,武能安邦,在马背上打下了天下。可说到底,这天下终究有些来路不正的,因为皇爷爷曾是前朝的定北王,而我奶奶恰恰是前朝的公主,也就是说,皇爷爷的这个天下,是从奶奶娘家的手里抢来的。

  你瞧,一听就有故事,是不是?

  皇爷爷一生征战天下,纵横沙场,真真是半生都在马背上,而我的皇祖母,曾经最高贵的公主,多年来亦是跟随左右,就连大伯广平王,二伯西海王都是在军中所生,世人谈起他们,无不是用“伉俪情深”,“鹣鲽情深”等等麻兮兮的话来说他们,更有些爱拍马屁的文臣,吟诗作赋,恨不得将这世间所有的好词儿一股脑全塞在爷爷奶奶身上。

  所以,当我听说皇祖母并非皇爷爷的原配发妻后,我惊呆了。

  难道,皇爷爷在民间娶过妻?

  我缠着嬷嬷,要她和我细细说说。那嬷嬷吓坏了,一把捂住了我的嘴,小声儿道;“我的小祖宗,你皇祖母最忌讳旁人说起此事,老奴不问你是从从哪听来的,万不可在你皇祖母面前提起此事,记住了没?”

  瞧瞧,高傲如皇祖母,果真对自己不是皇爷爷发妻的事讳莫如深。

  既然不让我去问皇祖母,那我就去问皇爷爷。

  我跑到了元仪殿,就见皇爷爷正在批折子,王公公见了我,便是赶忙小跑了过来,作势便要将我抱走,我一扭身,向着爷爷大喊;“皇爷爷!”

  皇爷爷年纪已经大了,曾经那一双鹰隼般的利眼也已经昏花了起来,他眯眼看了我片刻,将折子搁在了案桌上,唇畔已是浮起微笑,“阿罗。”

  皇爷爷喊我。

  这个名字是皇爷爷给我取的,在我出生之前,大伯家和二伯家曾有两个姐姐,却都夭折了,整个梁家都没有女娃,在我出生时,皇爷爷和皇祖母都十分金贵,皇爷爷更是亲自赐下了这个名字。

  阿罗,我叫梁阿罗。

  我奔到皇爷爷身前,皇爷爷真的已经老了,他的头发早已是白的多,黑的少,就连那胡须也是花白的,他的面孔轮廓深邃,却布满了皱纹,依稀还能看出几分曾经的英挺。

  我想,皇爷爷年轻时候一定是很英俊的,不然,高高在上的皇祖母,又怎会看上他这么一个庶民出身,凭着军功才出人头地的王侯呢?

  “你怎么来了,领你的嬷嬷呢?”皇爷爷语气温和,伸出胳膊将我抱在了腿上。

  “皇爷爷,阿罗有事要问你。”我只有六岁,平日里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伯伯哥哥宠惯了,就连对着皇爷爷,我也什么都不怕。

  “哦,阿罗有什么事?”皇爷爷含笑,点了点我的鼻子。

  “皇爷爷,阿罗听说,皇祖母不是你第一个妻子,是不是?”

  爷爷唇角的笑意凝固了,他看着我的眼睛,却并没有问我这话从何听来,甚至都没有发火,他只是摸了摸我的发顶,告诉我;“是。”

  “那你第一个妻子是谁啊?我怎么从来都没见过她?”

  我很好奇,要知道,皇爷爷这么多年来,都是对皇祖母一心一意,这六宫连个宠妃都没有,听母妃说,很多年前皇爷爷曾宠过一个奉茶宫女,叫什么玉来着,皇祖母知道后,简直是醋海生波,那时候皇祖母还怀着二伯,倒也能狠下来心,趁着皇爷爷出宫打仗,皇祖母便命人将那玉嫔给除了,听说那时候的玉嫔都怀了身孕了。

  其实,皇祖母从不是心胸狭隘的女人,这么些年,她曾数次为皇爷爷选秀,充盈后宫,也不知怎的,却偏偏容不下那个玉嫔。而皇爷爷自玉嫔以后,对那些女子也都是失了兴致,即便在美貌的佳人,在他眼里也都如木头一般。

  宫里私下里曾有传言,都说那玉嫔之所以得宠,是因着她长得与皇爷爷的发妻又几分相似,就因这几分相似,才入了皇爷爷的青眼。

  这话落在皇祖母耳里,又是一场血雨腥风。听闻有好些人都被皇祖母下令拔去了舌头,想想就让人害怕。

  皇爷爷听了我的话,只淡淡笑了笑,说了句;“她已经离世了。”

  “啊?她死了?”我一个不小心,居然说了这个“死”字,在皇爷爷面前,这个字是天大的忌讳,可是万万说不得的。

  我暗暗咬了咬唇,好在皇爷爷压根没和我计较,他的眼睛看向远方,越过那重重的宫墙,他的声音听在耳里,带着两分怅然,两分力不从心,“是啊,她死了。”

  “那....她是怎么死的?”见爷爷自己也说了那个字,我也不怕了。

  皇爷爷却没有回答我,只是抚了抚我的小脸,无奈道;“小孩子家,怎生问这样多。”

  我撅了撅嘴,却是打破沙缸问到底;“那皇爷爷告诉阿罗,你们是在哪里认识的?”

  皇爷爷的眼瞳浮起一丝追忆,他看着我的眼睛,缓缓告诉我:“在罗口村。”

  “罗口村?”我咀嚼着这三个字,蓦然恍然大悟,“皇爷爷,你给我取名阿罗,是不是罗口村的意思?”

  皇爷爷便是笑了,摸了摸我的脑袋,没有说话。

  我的好奇心更重了,既然皇爷爷能将为我取名阿罗,可见他对第一个妻子是十分怀念的,不然也不会将他们初初相识的地方用作我的名字。

  “皇爷爷,是不是她对你很好,所以你才忘不了她?”

  我理所当然的以为,能让皇爷爷这样策马一生的英雄惦记了一辈子的女人,定是与他情投意合,对他百般体贴的,瞧瞧,一猜就是一段英雄美人的传奇。

  “不,”皇爷爷竟摇了摇头,“她从没喜欢过我,从没有。”

  皇爷爷勾了勾唇,我从没见他笑的这般苍凉。

  “皇爷爷是皇上啊,这天下,怎么会有不喜欢你的女人?”

  皇爷爷没有说话。

  我突然想起,曾在儿时听母妃与二伯母隐隐约约的说过,皇爷爷的发妻曾背叛过皇爷爷,跟着人私奔跑了,丢下皇爷爷一人回京,而后则是皇祖母伴在皇爷爷身边,百般照料,多方抚慰,两人方才喜结连理。

  我小心翼翼的看着面前的爷爷,踌躇半晌,还是大着胆子问他;“皇爷爷,是不是她抛下了你,你才娶了皇祖母?”

  “你这孩子,真是没有规矩。”皇爷爷摇了摇头,似是对我无可奈何。

  “那皇爷爷,你当了皇上后,怎么不去找她?即便她跟了别人,你也可以把她抢回来,封个贵妃啊。”

  “等我去找她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人世了。”皇爷爷声音低沉,透着淡淡的苦笑,说完,他又是言了一句;“即便贵为天子,也不能事事如意。”

  即便贵为天子,也不能事事如意。

  我突然觉得心酸。

  很心酸。

  “皇爷爷,你别难过了,都是她不好,若她知道你做了皇帝,肯定是连肠子都悔青了。”

  “她没错,一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如何有错。”这一句,皇爷爷似是在自言自语,我从没在皇爷爷身上见过这般浓重的落寞,他是这天下的雄主,他是大干的皇上,他是当年威震北疆的定北王,他是令胡人闻风丧胆的梁泊昭啊!“定北之梁,威烈昭彰”,甚至就连我这个毛丫头,都曾听过这八个字。

  那是属于皇爷爷的传奇。

  我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皇爷爷睨了我一眼,便是拍了拍我的脑袋,对我道;“去吧,皇爷爷还有折子要看,去找你乳母吧。”

  我见皇爷爷的眼底满是血丝,这么多年,他一直是这天下最为勤政爱民的好皇上,就连前两年西北夷狄来犯,年逾六十的皇爷爷还曾壮心不改,御驾亲征,一时被民间传为佳话。

  可此时当我清清楚楚的看见皇爷爷眼角的皱纹,我才知道,皇爷爷真的老了。

  我不忍在打搅,只站起身子,对着皇爷爷行了一个大礼,不等我离开,就见凤仪宫的大宫女月竹匆匆而来,跪在了地上;“皇上,不好了,皇后娘娘晕倒了.....”

  “什么?”皇爷爷面色一震,立时站起了身子,走出了元仪殿。我也是匆匆跟了上去。

  皇爷爷一路疾走如风,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儿了,我这个小不点却还是跟的气喘吁吁。

  到了凤仪宫,就见母妃和大伯母已是守在了那里,这些日子皇祖母的身子一直不大好,几个伯母和母妃都是轮番进宫侍疾。

  瞧见我,母妃一把拉住我的手,因着我常年住在宫里,母妃很少有机会能看见我,每次一见,都要把我抱上许久。

  透过明黄色的纱幔,我看着皇爷爷守在了皇祖母床前,他握住了皇祖母的手,轻轻的喊着祖母的闺名。

  和韵。

  我的祖母,姓袁,名和韵,当年的封号是永宁。甚至就连眼下,大齐王朝都已经灭亡二十多年了,还有人在私下里唤祖母为“永宁公主。”

  “你来了。”隔了许久,祖母才悠悠醒转,看见皇爷爷的刹那,祖母微微一笑,即便上了年纪,祖母依旧是美的,雍容华贵的美,端庄大气的美。

  “我在这陪你。”

  皇爷爷声音温和,与平时的不怒自威判若两人。

  皇祖母噙着笑,点了点头。

  皇爷爷果真如他所说,余下的数日一直陪在皇祖母身边,御医私下里告诉皇爷爷,只怕皇祖母撑不到冬天了。

  伯伯和父亲都很是难过,伯母和母妃也都是暗自垂泪,皇祖母平日里最喜欢我,病重时,也一直留了我在榻前陪她,与皇爷爷一起。

  那一日,艳阳高照,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让人昏昏欲睡。

  皇祖母倚着靠枕,和皇爷爷说着闲话,我在一旁折纸儿玩,一面折,一面偷听他们说话。

  “这些年过得真快,一眨眼,阿罗都这样大了。”皇祖母气息微弱,我听着,心里就是难受起来。

  也许真如太医所说,皇祖母撑不了太久了。

  皇祖父坐在床前,在给祖母剥着橘子,他很细心的将橘瓣上的脉络一丝丝的剔开,送到皇祖母嘴里。

  皇祖母笑靥如花,轻声道;“咱们也老了。”

  皇爷爷也是笑了,拍了拍皇祖母的手。

  皇祖母略略歇息了片刻,又道;“我时常想,如果有下辈子,我还是要嫁给你,陪着你,就不知道,你会不会厌我。”

  我停下了手里的折纸,悄悄向着凤床上的皇祖母看去,就见她脸色散发着异样的光泽,倒像是回光返照。

  我被自己的念头吓了一跳,就见皇爷爷微微倾下了身子,伸出手抚上了皇祖母衰老的容颜,轻声道;“若有下辈子,你会是我唯一的妻子。”

  皇祖母的眼睛绽放出光彩,那一瞬间,令她看起来年轻了许多岁,依稀有当年大齐最美公主的风采。

  我知道,皇祖母因着不是皇爷爷的发妻,在心里耿耿于怀了一辈子,临到终了,跟了皇爷爷一辈子的她,心心念念的,也还是这件事。

  终于得到了皇爷爷的许诺,皇祖母含笑而终。

  皇爷爷一直攥着皇祖母的手,他没哭,待皇祖母下葬时,我发觉皇祖父原先花白的胡须,几日间已经全白了。

  三年后,皇爷爷追随皇祖母而去。帝后二人合葬于乾陵,关于帝后间并肩而战的故事,却是久久的流传在民间。

  ———————番外2完——————

  番外三————人生长恨水长东

  似是很长很长的一个梦,永宁醒来时,发觉自己身在荷香殿。

  她的唇角还浮着微笑,梁泊昭那一句“若有来生,你是我唯一的妻子”仿似还在耳旁,她看了眼周围,眸中浮过惊诧,再看自己的手,那是一双十指纤纤,白嫩娇柔的手,肌肤细腻如玉,丝毫不会是一双老妇的手。

  她竭力稳住自己的心神,下床取过镜子,镜子里是一张美丽高贵的面容,她知道,这正是她二十出头的样子。

  她分明已经离开了人世,又怎会回到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

  永宁深吸了口气,向外唤了两个字;“来人。”

  “公主。”月竹应声而入,向着她微微行礼。

  此时的月竹亦是年轻的,粉嫩的脸蛋上仿似一掐就能掐出水来。

  永宁狠狠捏一把自己的手心,锐痛传来,告诉她这并非梦境。

  永宁不动声色的打量着她,见月竹身上穿的宫装乃是蜀锦所制,蜀锦向来珍贵,父皇总是会赐予她做成新衣,而月竹这一身的蜀锦,若是永宁没有记错,乃是洪章十五年时,由川蜀进宫而来,她嫌颜色过于艳丽,遂是赐给了月竹。

  洪章十五年.....

  永宁眼皮一跳,她看了眼宫外的残荷,意识到如今已是洪章十五年的初秋,依着前世的记忆,她心知此时的梁泊昭已经回了京城,她曾命人打听,得知了梁泊昭在罗口村隐居,并娶了一房妻室,无奈那妻室却与他人私奔,惹得梁泊昭写下和离书,孤身一人回京。

  她看向了月竹,问道;“定北侯可曾回京?”

  月竹一怔,似是不解公主缘何有此一问;“公主,定北侯已经上书朝廷,卸了兵权,奴婢也不知他去了哪,他也不曾回京。”

  “他没有回来?”永宁心神一震,竭力算着日期,回忆起前世,他的的确确是在这个时候回了京师,并于危难中匡扶社稷,得父皇重用,与神鹰国开战。

  亦是在此役中,她女扮男装,一路追随,终是感化了他的心,以至于今后风雨同舟,诞下四子,相互扶持,过了一辈子。

  可他如今,却为何没有回京?

  得到梁泊昭的消息,已是数日后。

  信上说,梁泊昭携妻回到了秦州。

  携妻....

  永宁被那两个字扰的心神不定,上一辈子,他只是孤身回京罢了,何曾携妻归乡?

  难不成,她重生一世,世事已与前世不同了吗?

  永宁当机立断,立时吩咐了月竹,她要出宫,去找梁泊昭。

  无论这一世有何变化,梁泊昭的那句承诺却一直悬在心头,他说过,若有来生,她将会是他唯一的妻。

  路上,永宁不禁暗恨,暗恨自己为何重生的这样迟,为何要重生在他在罗口村娶妻之后,她虽没见过那董氏,可也知董氏在前世将梁泊昭伤的有多重。这世间没有任何事,会比妻子妻子的背叛,更令男人无法释怀。

  董氏给他的,是一个无法触碰的伤疤,即便他后来君临天下,妻子在怀,珍儿绕膝,也无法将曾经的伤害抹去,或许,终其一生,他都不曾忘记董氏。

  那是他第一个妻子。

  永宁坐在马车里,心里微微一叹,她想起了前世的玉嫔,那个本是奉茶宫女的女子,她借着自己有孕在身,借机接近了梁泊昭,春宵一度后,她曾命人将玉嫔带到自己面前,她原先,并没有打算对付她,甚至还将她封为嫔妃,可就那一句话,让她起了杀意。

  “皇上将我错认成了旁人,喊我凝香。”

  凝香,正是董氏的闺名。

  玉嫔丝毫不知,她这随口一句,便为自己招来的杀身之祸。而永宁自己也不懂,为何只为了“凝香”二字,便起了杀意。

  许是嫉妒,嫉妒那女子是夫君所娶的发妻,即便红杏出墙,却还是在梁泊昭的心里留下了一席之地。

  到了秦州,梁泊昭正好要走。

  这已是她第二次来秦州了,第一次,是在梁泊昭上书朝廷,卸下兵权时,他前脚刚回乡,她后脚便追了过来,只可惜,仅仅在她来到秦州的前一日,梁泊昭因母亲不容,已是孤身离开了家乡,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

  她在秦州枯等了数日,最终却只得踏上回京的路。若她能更快一点,更早一点,在他离开秦州时就将他拦住,他又何曾会去罗口村,何曾遇到董氏?

  永宁想起这些,便觉造化弄人。可念起前世与男人的厮守,只让她的心复又变得释然。

  还曾记得,在她生二子梁庆时,恰逢难产,军医曾问梁泊昭,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他守在帐外,铿锵有力的吐出三个字;“保大人。”

  永宁唇角露出一抹笑意,她知道,董氏与他终究会和离的,而自己才是陪在他身边,与他携手终生的人。

  她从没想到,自己会错的那样厉害。

  当她在秦州,竭力稳住心神,以“出山”名义相邀时,她曾细细打量过梁泊昭的神色,但凡他的神情有一丝一毫前世的影子,她都会不顾一切,想要投到他怀里,庆贺老天给了他们重来一次的机会。

  然而,并没有。

  她重生了,她是前世的永宁,可眼前的梁泊昭,却只是今生的梁泊昭。

  她不得不将所有的情绪压下,只打算从长计议,可当她亲眼看着他揽过董氏的腰肢,说上那一句“是内子不懂规矩,让公主见笑了。”

  她的心微微一窒,继而便是从未有过的慌乱,她竭力稳着自己,一次次的看向梁泊昭的眼睛,她不敢相信,难道他当真已经忘了自己,不在记得前世的事?

  对那董氏,她却并无太多心思,只打量了她一眼,本以为这董氏前世曾背弃夫君,与旁的男人偷情,定是个风流放荡之辈,哪知一眼看去,竟觉此女子纯善娇柔,看着梁泊昭的眼睛里,更是满满的依恋,仿似这世间的所有,都及不上一个梁泊昭重要。

  这样的女子,又岂会背弃夫君?依着梁泊昭的性子,又怎会抛下如此一个心里眼里都只有自己的女人?

  想通这一点,她才慌了。

  回京的路上,她只觉得浑身发冷,漫天漫地冷,满心满肺的冷。

  她不知道,到底是何处出了错,竟让那原先本该与夫君和离的女子依旧陪伴在梁泊昭身边,得到他满腔怜爱。

  几乎有那一瞬间,她想到了放手。

  既然上辈子,是自己陪了梁泊昭一生,那今世便由董氏陪伴他,也没什么不好。

  可是,她伸出手,缓缓抵上了自己的心口,为何,为何自己的心要这样痛?

  看着自己的丈夫被旁的女子抢走,看着同床共枕了三十余年的男子将旁的女子护在怀中,看着心爱的男人,再也不记得他们的生死与共。

  她曾陪着他,一步步从定北侯,当上了定北王,又从定北王,一步步向着权利的核心走去。她倾尽全力,襄助夫家,哪怕受尽天下骂名也在所不惜。

  早在与他成亲的那刻,她便是梁家的人。她再也不是袁和韵,而是梁袁和韵。

  她陪着他去了那高胜不胜寒的地方,不论去哪,她都陪他去。他是农夫,她便是农妇,他当了侯爷,她便是侯爷夫人,他成了定北王,她就是定北王妃,可当某一天,形势所逼,令他不得不问鼎那个皇位时,她,便只能做他的皇后。

  哪怕背弃母族,也是无可回头,在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当回到京师后,她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夫妻你侬我侬,她只得一次次的若无其事,实则心如刀割。

  她看着那一对鹣鲽情深的人儿,一双手在暗处紧紧的绞在了一处,她那样的想去问问那个男人,梁泊昭,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你真的忘记了我吗?

  当他在北疆身受重伤时,她第一个念头便是去陪他,无论世人如何说她恬不知耻,说她不要脸也好,说她没有公主风度也好,他的命危在旦夕,她又在乎那些旁的做什么?

  若是他不在了,那她定是也活不了的,她也情愿跟着他去了,说不定,他们会回到前世,他还是那个尊敬自己,爱重自己的丈夫,是自己孩儿的爹爹,总好过她一个人在这一世,日日看着他与旁的女子你侬我侬。

  然而,她却还是去了梁府,欲接了董氏,一道赶往北疆。

  她知道,他相见的不是自己。

  孰知,董氏竟差点滑胎,正卧床静养。她在听到消息的刹那,说不清心底是何滋味,隐隐的,竟有股暗自喜悦,不等那股喜悦之情弥漫,她便觉得自己悲哀,她袁和韵,到底是为什么落到了如此地步?

  她日夜不休,风雨兼程,终于赶到了他身边。

  那时候的他,早已烧的神志不清,身上的伤直扎着她的眼睛。

  她什么都忘记了,无论什么前世也好,今生也罢,她要的,都只是他好端端的活着,好端端的站在自己面前。

  即便当他醒来,他的眼里心里,都还是只有另一个女子。

  她熬尽了心血,日夜守候,终于将他从阎罗王的手里抢了回来。

  梁泊昭痊愈了,她自己却在回京后大病了一场。

  在梦里,她总是会梦见自己的孩子,那四个虎头虎脑,与他们的父亲犹如一个模子刻出来般的孩子。

  还有她的小阿罗。

  即便是梦里,她也知道,自己这一辈子,是再无机会与他们相见了。

  想起来就让人难过。

  她越来越克制着自己的情谊,一次次告诉自己,前世便是前世,今生就是今生,可这一切,都比不上那日在北疆,她对翟珩的说了一句话。

  “这里,却从不听我的话。”她抵上自己的心口,说出这一句话时,万念俱灰,怕也不过如此。

  当她守在北疆,看着他失去那一个儿子时,他的痛,她感同身受。她却怎么也无法告诉他,自己曾为他生下四个儿子。

  也许,这世间最悲惨的事,是一个人全都记得,另一个人却全都忘了。

  她记得他所有的事,记得他与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只有他,将她和孩子们忘了个干净。

  终于,她想要一个孩子,一个梁泊昭的孩子。

  当她再一次看见玉嫔时,她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原来,有些事真的是冥冥天定,前世,他曾因玉嫔的容貌与董氏有几分相似,便宠幸了她,今生,他还是因玉嫔的容貌,将她错认成董氏。

  一切,水到渠成。

  而玉嫔,果真如前世那般,一夜春风,便怀上了龙胎。

  她一心等待着那个孩子。盼着能在那个孩子的身上,看见自己儿子的影子。

  她的期盼没有落空,终究是得偿所愿。

  她几近发疯般的爱着那个叫梁庭的孩子,只因他长得与自己的孩子是那般的相像。

  将梁庭抱在怀中时,她仿佛瞧见了自己所生的那四个儿子,他们亦是曾在自己的臂弯,由着他们的父亲为他们一一取上名字。

  至于梁泊昭和董氏,她从没想过要将他们分开,也从没想过要在他们之间横插一脚,并不是她高风亮节,而是她不屑。

  曾几何时,梁泊昭是她的,全心全意,都是她的。

  他们的日子里,没有董凝香。

  她任由那女子因着自卑与惶恐,怀疑与退后,一步步消磨了他们的情意。

  她帮不了她,没人能帮得了她。

  她宁愿带着孩子,避到离宫,将所有的地方,全让给他们两人。

  直到,最后的最后,她说出了那几句话。

  “梁泊昭,我曾做过一个梦,在那个梦里,你是我的。我曾随你征战天下,驱除胡虏,我曾与你携手共进,斩杀蛮夷。我曾与你生死与共,问鼎天下。在那个梦里,你的心里是有我的。”

  多希望,那一切刻骨铭心的过往,真的都只是一场梦。

  ———————————番外3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