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荷叶田田青照水 第027章 絮娘

《荷叶田田青照水》第027章 絮娘

作者:方苓 字数:2548 书籍:荷叶田田青照水

  “你要多习草书。历朝历代的那些草书大家,你需多临摹。景逸,一定要练就出自己的风格。有朝一日,若能看见自己写的字,潇洒灵动,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乍眼望去,似长了脚会走,似插了翅欲飞,你便成功了。当初你的娘,也是盼着你日后能成一名出色的书法大家。”

  这些话,和尚心里都记着。

  小时候,阿田就对他说过:景逸,你是个男孩,长大了就是男人。男人啊,固然要精忠报国。爱国,是你的本分。但你要懂得远离政治,休要让政治伤害你。娘现在说的,你或许不懂。没关系,以后你就懂了。远离政治,保持内心的纯净,练习书法,写写诗,养养蚕,四处走走看看,娘只愿意你活得快乐。

  这些话,更像烙印刻在他心上。

  本以为,娘会陪伴他成长,直到长大。却不想世事难料,一向身体健康的阿娘竟会在一昼一夜间突然辞世,从此天人永隔。

  他更想不到的是,阿娘离世不久,爹爹就与沐家反目。

  照水沉痛地闭上眼睛,不让阿田看出眸子里贮着的苦痛。

  他只愿阿田快乐。不管怎样,雪蚕结出的丝绸,能做成衣服穿,就是成功。

  那牛黄干活歇了,也过来瞧,一脸的纳罕。

  “俺还是头一次见,这么个虫子,竟然能结出茧子,还能飞出蛾子?稀罕稀罕!”

  阿田就不信了。“你真的没见过茧子?”

  “俺老家是兖州的,那地方不产桑树。俺娘给俺做衣服,只用葛麻。到了冬天,就找些兽皮缝个袄子给俺穿。”

  照水若有所思:“难怪你的话语里,有兖州的方言。”

  那牛黄提起他娘,眼皮就耷拉下来,眼圈红红的,似乎想哭。“俺娘死啦,死得不明不白。俺没用,让她受了一辈子的苦。”

  牛黄又掀开衣角,流了几滴眼泪。

  照水就安慰,抚着牛黄的肩头:“你唯有好好活着,你娘在九泉之下方觉安慰。”

  他二人的阿娘都没了,此番真有些同病相怜的意味。

  过了黄梅时节,阿田的蚕虫还是没吐丝,她不禁有些急了。她托着腮,呆呆看着庙外的雨点。脑子里,想起小时候在桥边偶遇的那个老婆婆。她会养蚕,起初是得娘亲指点。但娘亲指点到底有限。她更多的是受老婆婆的传授。

  阿田仍记得,那天也是这般下着下雨。老婆婆未带雨具,雨中滑倒了。途径的路人却都不闻不问,唯有阿田上前,将她小心搀扶起。老婆婆便说阿田心善,说她年老,存活时间不多了,唯有将养蚕种桑的技艺传授与人,方才不落下遗憾。既遇见了阿田,那阿田便是这个有缘人。

  阿田每日便趁去集市卖蛋,回来的空暇时间,匆匆去老婆婆住着的茅屋,听她讲授。

  这一过便是一月。

  她再去时,老婆婆不见了,茅屋也一并没了。唯有茅屋一旁的树上,挂了一封书信。阿田不识字,便将书信揭下,请街上的算命先生读了告诉她。

  那算命先生收了她两个鸡蛋后,还算有良心,没诓她,简单告诉她:这婆婆回家去了,不用问她去哪儿了。你向她学的,都学得差不多啦。以后,没事了,只管放在脑子里好好盘桓盘桓,务必不要忘了步骤。

  那算命先生又多了句嘴儿:“姑娘,到底那婆子是谁?这封信的字很是不赖啊。你又向她讨教了什么?”

  阿田只摇摇头,不说话,心里十分惆怅。

  老婆婆和她相处了一月,已然处出感情来了。此番不告而别,阿田真的难受。婆婆与她,只是口头指点,并不知阿田不识字。

  “婆婆啊婆婆,你不是说,我便是按照您说的法子,都这么久了,虫儿怎么还不吐丝呢,难道……我竟是养了几只假的蚕虫?”

  阿田心头真是无主意了。

  眼见雨大了,她才想起,和尚哥哥和牛黄还在庙后挖塘,预备种荷养菱,怎么忘了?她便急匆匆去廊下取了蓑衣和斗笠,想想,又带上一罐茶,给他们解渴。

  “这位姐姐,奴家能来里间避会儿雨吗?”一个胆怯的声音传入阿田的耳内,她还吃了一惊,待转过身,见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姑娘,挎着个蓝印花布的包袱,头上、身上皆被雨点子打湿了,一副狼狈的模样。

  阿田思怔:这姑娘眼生,应不是附近村里的。见她肩上的包袱,想必应是来投亲的。

  阿田本性善良,看出她有些紧张,就与她微笑:“那你赶紧进来便是。我这里有事,一会回再回来,你若口渴了,去厨房喝水。若是饿了,那屋子的桌子上还有几只面饼,你且将就着吃。”

  阿田善解人意。这姑娘瞧着疲惫,定走了不少的路,肚子定也饿。

  “谢谢了。”这姑娘也就走上台阶。

  阿田走到快要挖好的塘子边,天落了雨,正好将塘内蓄满了。只待雨停,便可植上夏菱,栽上荷根。

  “喝口水,歇一歇。”阿田将蓑衣与斗笠递与他二人。

  照水就道:“无妨的,一点雨,淋不坏的。”

  那牛黄更是赤着上衣,随着雨点子的打落,更将铁锹舞得欢了。

  阿田就笑笑:“总是穿上,我才放心。”

  照水想想,也就穿戴上了。那牛黄也咧着个嘴,戴上了斗笠。

  “不要太累了。刚才庙里来了个避雨的姑娘,我与她盘桓盘桓去。”

  照水点点头。

  再回到庙内,阿田发现廊下的小竹匾竟然打翻在地,几只蚕虫无力地在地上爬行,似要奄奄一息。阿田又心急又心疼,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放回匾内,却发现有几只已然僵卧不动了,存活的恐只有两三只。

  可即便有存活的,看着也是蔫头蔫脑,精力不济,似乎随时都会死掉。

  一想到精心侍弄的蚕虫非但吐不出丝,且更可能全部死亡,阿田的心便沮丧的不得了。

  那姑娘在厨房喝了水吃了饼,也就出来了。

  “姐姐,对不起,匾是我撞翻的,我以为里头没什么。”

  阿田就叹息一声:“不要紧。”

  “姐姐,这白白的虫子是什么?”

  “蚕虫。”

  “原来这就是蚕虫呀?看着怪吓人的,我还是头一次见。”这姑娘又急忙将脸转过去,想寻个地方坐下。

  阿田只得将灰暗的心情收起,询问她:“你叫什么?要往哪儿去?我看你像在路上走了很久的样子?”

  这姑娘听了,就长长地叹了气。“姐姐,我今年十六岁,家里只得一个老娘。老娘病了,要我出来找娘舅。老娘舅住哪,老娘给了我地址。我就是按着地址出来的,可走着走着,迷路了。天又下了雨,我见这儿有个小庙,想想就来了。我也想过去附近村民家借宿一晚,但又担心遇上歹人,还不如进寺庙稳妥。”

  “原来你与我一样大。”

  阿田见这姑娘一口一个“老娘老娘”的,听了虽觉不快,但又觉得,这该就是她的性子,直爽直白。

  阿田又问她的名姓。

  “我姓丁,叫絮娘。我娘总叫我絮儿。姐姐,你就叫我絮娘。”

  絮娘赶了几日路,所幸一路平安。

  “姐姐,可还有吃的吗?我吃了两个饼子,只觉得不饱。别看我个儿小,但在家老能吃了。”絮娘又问阿田可有什么荤食,没有肉,鱼也行。“我家家底一般,但在吃食上,我娘从不亏待我。”

  阿田就摇头:“你知道的,这里是寺庙。出家人哪有什么鱼肉荤腥?”

  “说的也是啊……姐姐,你又不是尼姑,你怎么也在寺庙?那你又吃什么?”絮娘一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

  “我是暂住。不过我也吃素食,难得吃几个鸡蛋。”

  “哦。”絮娘听了,微微失望。

  “姐姐,我能在这儿暂住几天吗?等我打听到了老娘舅的地址,我再走,行吗?”絮娘拉住阿田的衣角,一脸的哀求。

  “好。不过我非出家人,这儿也不是我做主。我需告诉这庙里的住持照水师父,经得他的允许。”

  “那姐姐替我美言美言。”

  絮娘一口一个“姐姐”的,让阿田听了颇不自在。“我与你年纪相仿,不要叫我姐姐。我叫阿田。你若高兴,叫我一声阿田吧。”

  “阿田!阿田!”絮娘已然叫了好几声儿。

  雨停了。

  阿田就去厨房煮晚饭。絮娘见状,撸起袖子就要来帮忙。阿田不过意,只让她坐着,不用她劳动。那絮娘一听,果然就缩了衣袖,干坐不动了。

  灶台生火,厨房里不免烟雾缭绕。

  这絮娘就掩住鼻子捂着口,嚷道:“这烟火太大了!想不到庙里的厨房这么破!阿田,我先去外头透透气。别的都还可,我就是闻不惯这烟火气,熏得我心慌!”

  阿田能理解。她已然看出来了,这叫絮娘的,在家里定然不乍干活。

  不想絮娘走出厨房说,嘴里就发出一声怪叫。阿田赶忙站起身,心里明白,定是大蛇回来了,絮娘猛一见,吓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