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绝天叶帝 第236章 无尘爷爷

《绝天叶帝》第236章 无尘爷爷

作者:红米粥 字数:1719 书籍:绝天叶帝

  嬴悝起身还礼,两人是见过的,在岭南郡王夜宴上,当时刘知易做了一首明月词,让八大名士折服。虽然在诗词上,他们认输了,但不意味着在其他学问上会输。

  所以看到刘知易站起来,嬴悝虽然眼神中却露出一缕疑惑(他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但并没有多少担忧,反而是兴奋和自信(辩法谁怕谁?)。

  “刘公子兼修法家?”

  嬴悝问道。刘知易是学医的,在这里听他讲法,肯定是兼修。

  刘知易点头:“学艺不精,比不得各位法家学子,深通法理,疑惑颇多,还望赢兄解惑。”

  嬴悝道:“刘公子请赐教。”

  刘知易道:“赐教不敢,只有一忧,赢兄新法,可行一代,如何存续?”

  嬴悝没有正面回答:“善法,当能存续百代,恶法,当代寸步难行。”

  他很取巧,意思是新法是好的,就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如果不好,这一代就实行不下去,等于是在说,他如果变法成功,那就说明是好的律法,如果不成功根本执行不下去。

  这等于没说。

  刘知易自然不会认可这个回答,讲法时发问,本就是刁难,可以持续纠缠一个细节,知道说清楚,谁让坐在上面讲法的都是大师,而下面请教的都是学生呢。

  继续道:“窃以为,赢兄变法,治标不治本。”

  抑制兼并,削弱豪强,在农业社会,确实能够短暂的保护小民的生存,让王朝苟延残喘,可这解决不了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生产力低下,人多地少,绝大多数劳动力扎根在土地上,累的半死只能糊口,经不起任何的风险,一个小小的天灾,就可能成为压倒骆驼背的最后一根稻草,农民起义席卷天下,然后死上一大半人,新的王朝建立,人少地多,人均资源丰富,很快就进入盛世。如此循环往复,兴衰交替。

  所以抑制兼并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是镇压了豪强之后,当农民起义爆发,地方没有土豪压制,很快波及天下,王朝倾覆,十室九空,带来更大的损失。

  要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突破农业社会的桎梏,冲脱樊笼,走向现代社会。不依赖农业,发展工商业等其他产业,吸纳更多劳动力。

  嬴悝反问:“何为标,何为本?”

  刘知易解释:“标者,财富不均,富人田连阡陌,穷人无立锥之地。本者,人多地少,物有尽,而人无穷也。”

  暴露在人面前的贫富分化,其实只是小问题(标),真正的大问题(本),还是土地有限,人口却无限增长,社会承压到了极限。

  嬴悝点头,这确实是他遇到的困境,也是历代王朝末期遇到的永恒问题。

  叹道:“抑制兼并,即可治标。治本,非人力所能为也。若有治本之法,刘兄可能教我?”

  他倒是很干脆,承认他的变法只是治标,律法又不能凭空变出土地。

  治本的办法当然有,只是刘知易不好解释,在农业时代,跟他们讲工业革命,没有说服力。

  不过刘知易有折中的办法,工业革命还太早,但重商主义却可以抛出来。

  “敢问赢兄,人多地少,民何以作乱?”

  一句废话。

  嬴悝很配合:“耕者无其田,作乱以求活。”

  农民没有地种,造反只是为了活命。

  刘知易又问道:“商贾无田,何以能活?工匠无田,何以能活?渔夫无田,何以能活?山民无田,何以能活?牧民无田,何以能活?”

  嬴悝道:“商贾无田,贱买贵卖,博取厚利,是以能活。工匠无田,土木丝布,市以粮谷,是以能活。渔夫无田,种水捕捞,易衣易食,是以能活。牧民无田,放养牛羊,换取盐铁,是以能活。”

  问这个问题,只是让大家知道,不要把目光只盯在土地上,能养活人的行业多了,等工业起来之后,工业养活人更多,等服务业起来后,服务业比工业养活人还要多。社会应该持续向前滚动发展,而不是囿于兴衰交替之间,不断的人多了大乱,把人杀的差不多了又大治,进行这样的循环没有意义。

  刘知易道:“百工都可无田而活,何不改耕者为百工,则耕者无田,亦不会作乱。则天下田少,国可以续存。”

  刘知易出的招,就是让农民转行,去做工,去经商,去想方设法养活自己。这就跟嬴悝变法有根本冲突了,他变法有一个核心,那就是限制流民,把老百姓都绑定在土地上,不允许他们流动,这样就不会对社会造成冲击。可刘知易要让农民去做打工人,要去城里,要去外地,势必要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流动,这在农业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灾难。

  嬴悝皱起眉头,双眼爆出精光,身上气息流动,气场鼓荡起来。

  这已经是驳斥他的根本措施了,如果不能把这个观点驳斥下去,他的变法就是笑话。至少在这场辩法上,他就输了。

  刘知易皱眉。

  辩法就辩法吗,你亮肌肉干什么?拿你那四品的修为吓唬我?

  感受到一股雄浑的气势压迫而来,刘知易胆怯却不心虚,因为他坚信他的道理是正确的。

  于是也运转真气对抗。

  有气场加持,嬴悝的声音马上变得格外威严和刚直,轻声细语都带着喝问这样的威势。

  “百万民众滚滚流动,如江河奔涌,倘若作乱,如何能治?”

  嬴悝喝问。

  刘知易作答:“夏江奔涌不息,百川归流,终至大海,未必决堤。百万之众,滚滚流动,以法为岸,以律为堤,以刑为坝,则百川归海,滚滚不绝。”

  嬴悝把数以百万流动起来的老百姓视作洪流,一旦作乱就没法遏制;刘知易将律法比作堤岸,用律法约束百姓。最终百姓都能找到他们幸福的海洋。

  嬴悝皱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赢郡疲敝,若民尽失,则何如?”

  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小问题。大在,赢郡是最穷的郡,一旦放开让老百姓流动,很快百姓可能就离开赢郡,逃奔他郡去了。农业社会,人多力量大,大夏王朝之所以无法吞并八郡,就是因为八郡有两亿多人,实力强劲。小在,赢郡只是一个郡,天下几十个郡,就算赢郡人跑光了,天下还在,国家还在。但这就超出辩法框架了,因为嬴悝讲法,讲的就是他在赢郡的变法。

  刘知易道:“人离乡贱,落叶归根。赢兄多虑了。”

  他告诉嬴悝的是,人总是会回去的,其实好处很多,因为返乡老公会带回去大量劳务资金,这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资本涌入。但没法跟嬴悝说,因为跟他们讲资本他们都听不懂。诸子百家中,可没有一个“商家”。

  嬴悝道:“然。就以刘兄妙论。许民出奔,务工从商。地力有限,所产有穷,何以养冗人。”

  嬴悝又提出了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土地有限,产出有限,就产那么多粮食,人却是无穷的,冗余的人口怎么养活?这个问题,也是造成兴衰交替的最大问题之一。

  刘知易早就想到这个问题了,道:“赢郡地力有限,而大夏地力无限,大夏地力有限,而天下地力无限。以我之工商渔樵,易彼之地力所产,互通有无,则活人无穷!”

  刘知易的办法是搞外向型经济,出口商品交换粮食,赢郡土地有限,相比而言大夏国土地几乎是无限的,大夏国土地有限,相比而言,天下的土地是无限的。用本土无限人口的产出,交换外邦无限土地的产出,能养活的人口是无穷无尽的。

  也可以用另一种观念解释,那就是搞扩张,我的土地有限,就去掠夺别人的土地。

  这个道理讲得通,所以嬴悝沉默了片刻。

  但显然他不会这么容易折服,片刻后反问:“你我论变法,怎变了法家。改行墨家,乃至商贾末流之术?”

  随着嬴悝的喝问,刘知易感觉到身上的压力陡增,一股巨大的气势压迫而来。这是嬴悝借助法家大义,居高临下斥责,而且引起其他学子的共鸣。因为嬴悝说,大家在辩法,这是法家的事情,可刘知易却大谈工匠之道的墨家,甚至还谈被诸子百家都鄙视的商人的手段。这是立场问题,在座所有法家弟子都不认可刘知易。

  此时在座所有法家弟子都看向刘知易,有的神情迷惑,不理解刘知易为什么会称赞工匠、商人之术。掌院郭镇辅也看了过来,他眼里现出急色。嬴悝以法家大义斥责,数以千计的法家弟子共鸣,这样的压力不是刘知易一个兼修的学子能承担的。即便是他这个法家三品掌院,也撑不住。原本的计划中,是不会让刘知易承受这种程度的压力的,刘知易跟嬴悝辩法,只是口辩,充其量会有些微气势交锋,双方都不能动用法术。

  这是一种默契,嬴悝十分规矩,可没想到,嬴悝调动了数千法家弟子的气势,只要这些弟子坚信法家道理,此时就会支持嬴悝。而郭镇辅还不好插手,因为他不能在嬴悝维护法家正道的时候,去站在对立面。

  刘知易当然撑不住,但对这个问题,他早有答案。

  深吸一口气,大声反驳:“法家变法,非为废百家!”

  一句话,让数千人的共鸣气场消散了三分,诸子百家并存数千年,每一家都觉得自己是正道,但也没有一家敢说废除其他百家,独尊自家,虽然大家都这么想。共存共荣已经成了百家共识,因此刘知易这一回答,马上让许多士子心中敌对念头消散。

  只是所有人心中那个“法家才是正道”的信念还在,因此所有人的气势依然保持着共鸣,形成巨大的气场,天穹一般只压在刘知易一个人身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