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极道之上 第二百五十五章 祸事根源

《极道之上》第二百五十五章 祸事根源

作者:浪子阿浪 字数:3307 书籍:极道之上

  绝圣弃智,从凡至圣,此圣还对凡。当其在凡时,与凡早已谢,其凡既谢圣亦谢。凡圣两俱忘,无智亦无仁,寡欲而归道。问:绝圣已至于圣者,可许令其绝?元未至圣者,若为遣其绝?止论已至圣,不论未至者。未至元无圣,无圣若为纪。

  大道应感性,此性不可见。众生愚智性,二性俱不见。以其不见故,能与至玄同。历劫无二故,所以名为同。又曰:是亦不可。大道体真,未曾非道;众生体假,未曾不变。历劫殊方,所以名异。

  大人握玄本,无心应物通。识通大道,是名大人。大道虽殊,无非大者,故名玄本。

  大道师玄寂,其有息心者,此处名为寂。其有不息者,此处名非寂。明知一处中,有寂有不寂;其有起心者,是寂是不寂;其有不起者,无寂无不寂。如此四句,大道在其中。又曰:有为动,无为寂。要摇始动,不摇自寂。只于动处寂,只于寂处动,只将动,动于寂;只将寂,寂若动。动寂虽异,正性出一,正性虽一,不关动寂,动寂虽二,正性不关,亦知泥印矣。若将寂心以至动,虽动心常寂,若将动心至寂,虽寂而常动。常有定故破其先,常有先故破其定。违则交相隐显,合则定慧二俱。

  一心一念里,并悉合古今。是故一念与一动,非短亦非长,一尘一世界,非大亦非小。故圣人在今,能说古事,皆用追文逆历而得其实。是以今文说古事,古有皆可行,古无不可行,故曰:玉历出世,含归万理。

  阿浪和琦儿盘膝凝坐,细心聆听着人类始祖地母的每一句话语。

  阿浪静静凝望着远处朦胧如梦似真的殿宇,思绪万千:浩烟无垠的寰宇之中,究竟有多少个位面和空间?现在从人类始祖地母那里得知,六级物种顶端序列一共是七位,除去已逝的人类始祖天父大人,和如今残存的地母大人,还剩五位,如果经过数亿年的时间,他们的修为又会精进到何种地步呢?他们五个是人类的死敌,难免不会蠢蠢欲动,再起祸端,剿灭我人族!如果……

  “男娃娃,你倒是心思缜密的很,那五位一时半会还找不到浩烟大陆来的,不过已经显露了一丝端倪,如今浩烟大陆的风云再起,祸事连天,难免不是那五位在背后操控的,一些追随者干的,你肩负重担,任重道远,往后一路的艰难险阻,还非常之多,经历的磨难更是难以想象,你可有信心?”地母突然意念阿浪道。

  阿浪一惊,急忙也意念道:始祖大人放心,无尽岁月里,数不尽的先辈英烈们,为了护卫我人族的最后一方净土,奉献出自己的毕生,虽死无怨无悔!小子身为人族的一份子,定当竭尽自己所能,倾尽全力,誓死铲灭浩烟大陆的一切奸逆叛党,永护我人族无上荣光!

  说得好,说得好!男娃娃,你可否应允本宫一件事情!地母意念道。

  始祖大人,有事尽管吩咐,小子定当竭尽所能去办理!阿浪亦是赶忙意念道。

  沉默良久之后,地母缓缓一声叹息,意念道:唉……以后再说此事吧!本宫现在说了,为时有些过早。记住,你二人暂且莫要把本宫的事情传扬出去。

  阿浪赶忙躬身施礼,点头答应。

  随后阿浪又叮嘱了琦儿一番,让她紧守地母的事情,琦儿亦是连连点头答应。

  “你二人继续听好了,本宫继续讲解{玄珠录}。”地母轻声道。

  阿浪和琦儿两人,急忙屏息凝视,聆听地母的字字珠玑。

  云何今日心,乃能念古事?云何古昔事,谓在今念里?古

  事若在今,则知过去未过去;今心若在古,则知未来犹已来。若云定未来,云何有今能知古?若云定过去。云何古实犹在今?既将今心念古事,复将古事系今心。明知一心一念里,含古复含今。以是今古故,一心不可得;以是一心故,二心不可得。是则不一亦不二,能一亦能二,是有亦是无,无无亦无有。以其是有故,将有以历之,以其是无故,将无以历之。弃无而入道,将有以历之;弃有而出世,世法既生灭;弃世而入道,道性无生灭,今古现无穷。廓然众垢净,洞然至太清,寰宇非常宅,玄都是旧京。

  丝中有五音不?有五音性。其丝未成弦,丝中无五音,丝中亦无性,亦无相结连。其丝若成弦,弹之有音相,不弹有音性,二有相结连。明知一丝中,有有亦有无,其中之性,非有亦非无。若欲破于有,丝中音性非是有;若又破于无,丝中音性非是无。以非有无故,破之不可得。

  丝中无音,弹会出音;乘中无牛,鞭之即有,二无云何同?丝中有性,其性常有;丝中有音,音有兴废,二有云何同?各是二有二无,相因相结连,所以有无是各同烦恼。众生修得圣人道,又见得道之时无烦恼。征得道之时,烦恼在何方?道复从谁得?谛自观之,烦恼无藏处,而复无烦恼。明知烦恼灭,其道无他与,而复得道者,明知是道生。若许定如是,俱悉受生灭。其道亦不优,烦恼亦不劣,何须苦欲灭烦恼?求欲至道场,道于烦恼究竟并无余。又答:言道言我,道体本末之如是,于今不曾生烦恼。毕竟之如是,于今未曾灭,何故言道与烦恼,妄云有生灭。何者?谛观此四,毕竟不可违,乃于此法中,无余无不足。若言常住四,于法则不周,其一与无量,明知则不遍。若许能遍者,其四非真实。不审此复云何?其四各相违,生灭不同时,处一而三废,在二亦不惧。将一历诸,何多而不道?有一复有多,故能有一有无量,故能有有复有无,故能常有断复有常,有优复有劣。大道正性中,无优亦无劣,不有亦不无,遣谁有生灭?既无物而生灭,故云道场与烦恼,毕竟并无余。行者行道之时,当守于正心,无失于正性。

  性复是谁性,心复是谁心?心复是诸法性。若无四句,并无其心;若无诸法,并无其性,有则一时有,遍法界而无方;无即一时无,并纤密而惧尽。在此无所言,强名为大道。

  至道常玄寂,言说则非真,为欲化众生,所以强言之。言有四句,道皆起应,起应彼矣,便成四病。然句之所起,前后不同时,应一而三废。或言初而三未来,或言终而三已去。然一之所起,由三而得,此三即废,一亦不独立。当正在一时,此三早已忘,其三既忘一亦忘。

  道何故起言要要须废?为众生有兴废故,所以将废废于兴,所以将兴兴于废。大道正性中,无性亦无废。处此地约四句而言,名为四句。心当在此处时,元无有四句。四句既无,其心亦无,始名大四句。心、大道、正性、真实之如是。

  前言处一而三废,起四还废三,何不只起一?一若有优劣,何不简要者?一若无优劣,何须复历三?若使一言足,不须更起三;若使四言足,此三不应废。何故起四还废三?何故历三独存一?四言之中无优劣。众生未悟,故一言不足,故要假四言,故四句不同时,历一常三废,其三既废一亦废,何止在三。

  此四句是生灭正法,道何故处其中?道无所不在,常在四句。所在皆无,四句非道。又问:四句中有有,何须以有而生有?四句中无无,何须以无而灭无?四句中有有,生之不可得;四句中有无,灭之不可得。此是自然生,此是自然灭,不由生者生。不由灭者灭。在是但有是,不生亦不灭,亦不不生灭。然此四句曾

  经言,故虽废不与未言时同;故悟人处俗曾经悟;故虽返不与未悟人同。一得正性,终不染俗,故曰一性不变异。

  一切万物,各有四句。四句之中,各有其心。心心不异,通之为一,故名大一,亦可冥合为一,将四句以求心,得心会是皮,乃至无皮无心处,是名为大一。谕论芭蕉,剥皮欲求心,得心会成皮,剥皮乃至无皮无心处,是名为正一。故曰:逾近彼,逾远实。若得无尽无彼实,是名为真一。见无所见见无色,无色故则无见,无念亦然。守一破一知,虽守会同睡,譬如精思,闭眼思见,开眼思存,乃得内外之所用。

  其道未曾四,以其性一故;其道未尝一,以周四物故。亦一亦四,非一非四,适其中实起,则名真一。真一者,寄言耳。只为法不言,所以见言法。其法若有言,复见不言法,遥相因待,交相见之。其中隐度,前后符信。从古至今,无此是,无隐度;从古至今,有此是,有隐度。是知有无相违,今古异世,唯有符中正,一四象,同归实性,自然而然。化方待孰而变?草木虽无知,落实会生死;真道虽无知,落实是常住。

  此处虽无知,会有无知见。非心则不知,非眼则不见。此知既非心,则是知无所知,此见既非眼,则知见无所见。能知无知,道之枢机。

  当知三世之中,三世皆空,三世者,一半已去,一半未来,中间无余方,故皆空也。知三世空,喻如于灯。当欲灭灯时,灭时见灯不?灭时若见灯,此时灭未来;灭时不见灯,此灯已过去;灭不灭中间,于何而性立?过去未来之中间,但有名而无体,故知三世空矣。空故无身,无身何爱?既无所爱。即于道同。与道同空。故名爱道;空与身同,故名道爱。

  道体实是空,不与空同,空但能空,不能应物;道体虽空,空能应物。

  道能应物,物能得道不?物若得道,得道应便住,云何更受生?物若非道者,所修但得身外道。物终不得道,不假用修习。众生无常故,所以须假修,道是无常故,众生修即得。众生不自得,因道方始得。道名不自起,因众生方起,起即一时起,无一物而不起;忘即一时忘,无一物而不忘。优劣一时俱,有何道与物。众生虽生道不生,众生虽灭道不灭;众生生时道始生,众生灭时道亦灭。若许无私者,元始得道我未得;若使有私者,元始得道我不得。众生未生已先有道,有道非我道,独是于古道。我今所得道,会得古道体,此乃古道即今道,今道即我道。何者?历劫以来,唯智一道,众生而得者,即是众生之私道,只是汛众道,应私名私道。

  破名者,指竹为水,指空为竹,是则一时是,非则一时非。

  破体者,随众生识变而见有无不同。或见空处有,或见有处空,则破体也。名法观之有,或但变而不空,如见牛变成马,之言是马,不言是牛,亦非代彼立名。如一人得清净识见者,诸法亦清净;众人不得者,诸法亦浊秽。明知还是秽,法净复是净,法秽亦是有,法无亦是无法有。

  识体是常是清净,识用是变是众生。众生修变求不变,修用以归体,自是变用识相死,非是清净真体死。

  住以本实,不受虚名,虚名来者,各还与其虚。若将实来取,我即受其一;若将虚来取,我即受其二;如人不语来取,住实只得其一。

  “本宫所讲{玄珠录}终结,和那{玄肤论}二者皆为晋升三级,四级,五级物种的基本法则,奥义。你二人要谨记于心,时时领悟。”地母轻声道。

  阿浪和琦儿,两人急忙跪倒在地,对着远处宫殿叩首不断,连连称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