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在北大学考古 第164章:应该是跟着高老师一起学考古

《我在北大学考古》第164章:应该是跟着高老师一起学考古

作者:莫鞑 字数:3589 书籍:我在北大学考古

  事实证明,高铭先生是一个有追求,要要求的人。

  不委屈求全。

  高铭先生说,晚上背书肯定没有问题,但白天背书就不行了,在经理看来是影响工作。他不让继续搞这些,我怎么可能答应,再加上我当年对布庄的工作也厌烦了,因为我都干了三年了,一分钱都不挣,只管伙食,根本就没有办法补贴家用。所以我也没有跟经理求饶,也没有服软,直接告诉他,我想要读书提高一些文化好工作,结果,就是我被开除,这一开除,我也就失业了。

  但是,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1937年卢沟桥事变,我是1926年出生的,整个青少年时代天津城都在日本统治期,我也不是一直失业的,后来又找了其他的工作了,是在公交车上守车,啥叫守车?估计除了你们俞老师,你们仨都不知道。

  确实没人知道。

  俞先生自然知道,就是类似于现在的公交车售票员。

  高铭先生笑,是的,想要当售票员也不容易,还是需要考试的,正好我学了三年,有点文化,就考上了。所以,人生的每一个境遇就是这样,过去吃过的苦,都会有所回报,就算现在还没有,未来也会给予我们回馈。.ν.

  对于高铭先生感触,苏亦深有体会。他也是吃过苦头的人。

  我当公交车售票员的时候,应该1942年,这工作有一个好处就是只上半天班。因为这是两班倒,早晚换班,早上6点上班,7点出车,中午1点就下班,这是早班。晚班,中午1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虽然是四十年代的公交公司制度,但到现在这个制度其实也没有改变,都是中午换班,然后每一辆公交车都有司机跟售票员,唯一不一样就是车子。这个不一样是真的不一样,咋不一样,苏亦知道吧?

  这个苏亦真知道,以前的公交车应该烧煤的吧。

  高铭哈哈大笑,是的,当年是战争年代,缺乏汽油,所以就靠烧煤,公交车后面有一个炉子,这个炉子就是用来烧煤的,还配有一个手摇的吹风机,把这个煤烧得越来越热,却不让烟出去,烟雾浓度达到一档的程度,就会产生嘎斯,这是煤气的音译,一直用手摇吹风机摇到一定的程度,就开始拿火点燃,这就是所谓的嘎斯车,嘎斯车,小马跟小许应该都知道,苏亦你估计就不知道了吧?

  苏亦只能摇头了,这个时候不合适知道。

  俞先生帮忙解释,嘎斯是代号,是英文GAZ的音译。后来因为这个系列的汽车被中国人广泛知晓,高尔基汽车厂也被我们中国人叫做嘎斯厂。1956年以前称为莫洛托夫汽车厂或吉姆汽车厂,是苏联有名的汽车厂,当年抗美援朝的时候,苏联就赠送了不少给国内,现在,这些嘎斯汽车,现在都是国内主要的运输车辆,不过,不需要烧煤炭了。

  甚至,俞先生还继续分享。

  抗美援朝时我国曾大量进口过苏联的嘎斯汽车,有嘎斯51,嘎斯63,嘎斯69(嘎斯69是吉普),这些车性能优异,表现出色,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了1957年苏联对中国,朝鲜,波兰三国放开制造许可,

  1958年,国内共有两家汽车厂拿到嘎斯51的图纸,分别是武汉汽车厂和南京汽车厂,武汉生产的车型叫武汉130,南京生产的则是南京130,因为都是脱胎于苏联嘎斯,人们便给这些车冠以了武汉嘎斯和南京嘎斯的称号,另外还有朝鲜嘎斯,以及苏联的原装嘎斯。

  还别说,俞先生懂得还挺多的。

  放前世,就是一个资深车迷。

  苏亦恍然,又涨知识了,而且还是一些奇怪的知识。

  高铭先生继续说,知道我们为什么要6点上班,7点才发车吗?就是因为嘎斯车要在车内装煤,这个小时内,要装好煤,还要生好炉子,然后把车开动,这活可不轻松,所以大家。

  都不愿意上早班,因为都要干一个小时的活,所以都希望换晚班。但谁都不是傻子,大家都知道早班累,都不愿意上早班,这样一来,就只能继续两班倒了。\./手\./机\./版\./无\./错\./首\./发~~于是,我就选择早班,知道为啥吗?

  高老师要上学去了?许婉韵说。

  高铭笑道,是的,大家都以为我是傻子,其实不是,早班虽然幸苦,但早班结束以后,下午以及晚上的时间都是我自由支配的时间了,所以吃点苦就不算什么了。

  这样一来,我基本上都是早上上班,然后后面的时间就可以自由学习了,当时,天津有一个汉英数补习班,专门给中学生补课的地方。譬如你代数学不好,就可以去哪里选择代数,人数够了补习班就直接开班。

  当然,补习班的方式也很灵活,除了这些大课以外,还有一些专题课程,比如某一段时间,有老师要讲三角函数了,补习班就贴出来公告,这样一来,谁想去学了,就想去报名,等人数够了,就开班,然后收费。

  这种补习班,对于我来说,太重要了。我感觉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因为,我除了补习班,是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学习的。

  听到这里,苏亦感慨不已。

  民国时期的补习班操作的方式,都堪比后世的补习班了。

  甚至这两者没啥区别。

  许婉韵感慨,现在要是有补习班就好了,现在不少知青考大学,也不需要那么麻烦了。现在大家想要找一个学习的地方,都没有。

  俞先生感慨,这也算是时代特色了。

  高铭先生点了点头,我关于中学的知识点都是从这个补习班里面学来的。因为补习班也是下午上课,刚好跟我的工作形成一个时间差,所以我在这里学了好几年,英语、汉语、数学都要学,所以整个培训学校的老师到校长都认识我,我跟他们王校长也都混熟了,因为整个学校,就我一个常年生,直接把培训学校当中学上了。

  我在公交公司当三年的守车,就在培训学校学了三年,一直持续到1945年抗战胜利,学了三年,基本上就相当于高中水平了。

  当时我语数英都学的很不错了,尤其是汉语古文,跟现在的学生学现代汉语不一样,我专门学古文,还请了老先生跟我专门讲授,主要的课本就是《古文观止》还有小苏说的唐诗宋词,我学习的方法跟小苏差不多就是背诵。

  而且,我从一开始就是自学出身的,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所以我英语也学得不错,再加上当年抗战胜利,举国欢庆,我心情非常不错。这个时候,我也不干守车了。

  啊!故事听到这里,许婉韵都诧异不已,守车挺好的啊,为什么不继续干了呢?还可以继续读书呢。

  苏亦笑,应该是补习班教的内容,已经满足不了高老师的需要了吧。

  高铭笑,是的,所以我离开公交公司以后,就考入国民政府接收天津城以后建立的一个学校,类似于现在的大专,属于职业培训班,有纺织科、土木建设科、农艺科、甚至还有商科,反正科目还挺多的,我就报考了纺织科。

  对于高铭先生这个选择,苏亦也不意外,他13岁的时候当学徒工就是在裁缝铺,又去了洋布装干了三年,选择纺织科是理所当然的。

  就好像高铭先生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喜欢古文,到北大以后,最终选择讲授古文字学课程,也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属于高铭先生的积累。

  至于高铭先生能不能考上这个学校?

  应该没有问题。

  也不需要苏亦发问,许婉韵就帮忙问了,那高老师考上了吗?

  高铭先生点了点头,考上了,其实也不容易,因为天津城的大专也不多,考的人特别多,我能考上也挺幸运的。而且,这个学校有点好处的就是不需要学费,不仅如此,伙食方面还有补助,这也是我为什么敢报这个学校的原因。。

  我是考上以后才跟家人商量的,要是我母亲当时不同意,我就不上学了,好在我母亲也没有反对,因为家里面的兄弟姐妹们都开始长大了,不需要我顶在前面了。\./手\./机\./版\./无\./错\./首\./发~~

  这个学校学纺织原本是要学两年半的,毕业以后包分配,就跟我们现在的大学生一样。不过,最后这学校还停止办学了,因为解放战争开始爆发了,学校经费跟不上,校长就让我们自谋生路了。

  高老师,你这个求学之路,充满坎坷啊。就连马世昌都忍不住感慨。

  俞先生说,所以说你们高老师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苏亦还想说点什么,就被许婉韵打断了,不准插话,我要听高老师的故事。

  俞先生笑,小许都迫不及待了,老高你继续吧。

  于是高老师继续,其实,学校也没把我们的求学之路全都给堵死,因为1947年的上半年还有一个机会,是学校帮我们介绍的,让我们以同等学力参加高中生的通考。这是所有的高中学校都要经历过的一次通考,学校让没有中学文凭的学生可以参加通考,考过了就可以获得高中文凭,将来可以凭借这个文凭考大学。

  这种机会我当然不会错过,因为我没有文凭啊,于是,我就报考了,然后因为成绩考的很好,就给我天津二中的文凭,此外,学校还给我一个纺织科的肄业文凭,这样一来,我才上了一年半的学就有两个文凭了。

  说完,高铭先生感慨,这是时代的产物,有点类似于小苏你直接初中毕业就考取咱们北大研究生一样,这些时代机遇,刚好被我们把握住了。

  但我获得两个文凭,却对我当时的现状没有太大的改变,因为当年战争时期,整个天津城都很乱,学校没有,原本毕业就分配的工作也泡汤了,纺织厂也因为战争的冲击,不要人,我只能回家待着。

  光待着也不行,我也闲不住,所以就在家做一些小生意,走街串巷,卖一些杂货贴补家用,也还不错。

  但,亲戚朋友却觉得惋惜,觉得我一个大专生,要不是因为战争学校关闭肯定未来有一个不错的出路,于是就给我介绍到天津社会服务处做一些额外职员,就是编制以外的职员。

  听到这话,苏亦也一愣,敢情民国时期也有合同工了啊。

  说到这里,高铭先生就介绍一些关于社会服务处的情况。

  这是天津社会局建立的一个服务机构,里面有阅览室,可以阅览图书、报纸、还有理发馆、照相馆、餐饮馆。

  这个服务处还是有点作用的,比如外面下雨了,可以到里面租伞,比如东西重了,可以存放,确实有一定的便民性,属于国家公共福利体系,自然而然,里面的职员都是带编制的,编制外跟编制内的待遇是不一样的,甚至,理发馆、餐饮馆、照相馆都租给私人办的。

  我们的编外人员工资就是从这些租金以及服务处的收入来发的,每一个收入多了工资就多一点,收入少了工资就少点,不稳定,只能维持我的个人生活,啥都干不了。但我听喜欢这个工作的。

  高铭先生为啥喜欢,苏亦不知道。

  但听到他介绍这个服务处。

  苏亦又再一次感慨。

  这玩意跟前世的公共社会福利机构,有啥区别?其实没啥区别。

  医院都可以给私人承办,还有啥不行?

  所以了解这些东西越多,就发现,在民国时期好多社会运转的规则,都跟前世差不多,比如之前提到的补习班,以及现在提到社会服务处,都是如此。

  那么是时代在倒退吗?

  当然不是,只能说所谓的改革,有时候更像一个轮回。

  那么为什么高铭先生会喜欢这样一个工作呢?

  这样一个类似于事业单位的合同工,有啥好期待的?

  难不成因为社会地位高?

  。

  好吧,相比较走街串巷的货郎,这份工作确实更加体面,然而,高铭先生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不应该满足于此才对。

  所以故事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

  后续,估计还挺长。。\./手\./机\./版\./首\./发\./更\./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