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人世间 第七十章 循化新娘

《人世间》第七十章 循化新娘

作者:牛的草原 字数:3488 书籍:人世间

  闲手别打孤儿,闲嘴别骂老人。

  ——撒拉族谚语

  一天,马麟带着马占祥、易卜拉欣等人来到循化撒拉人聚居的东南乡里,一边巡查那里的政务,一边借机收购大量的马匹,提供给骑兵作战使用。

  他们抽空到孟达山游览美丽的景色。

  孟达山上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山里还有一个被称为撒鲁尔安古鲁(撒拉语,姑娘)眼睛的天池。天池水清澈碧澄,与蓝天一色,犹如一块蔚蓝的蓝宝石。群峰的倒影随波微动,仿佛是人间的仙境。

  下了孟达山,马麟来到孟达庄里,看望他的撒拉人老朋友韩苏莱曼。

  韩苏莱曼来自花剌子模故国哈桑的后代。他长着一脸络腮的大胡子,头上戴着无檐的白色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腰上着系红布带,虽然年龄已经接近70了,但是身板依然十分硬朗。

  韩苏莱曼热情地将马麟一行清到家里做客。

  易卜拉欣发现孟达的撒拉人住宅是一栋栋二层篱笆木楼,和别处的住宅大院很不一样。

  篱笆木楼整体布局几乎都是坐北朝南。南面的正中建一个平顶大门。篱笆木楼分为上下二层,上层是卧室、贮藏室和沐浴室等。楼底的房间内阔廊窄,大多用作牲畜圈,和川西甘南的羌人住宅非常相似。

  楼体框架是用孟达山中木质良好的松木构成。墙体是用山中杂木的枝条编织而成。里外两面涂抹上黑土草泥,再在上面涂上白土泥。墙体的中间是空的,既节省了建筑材料,又减轻了楼体的重量,而且中空的墙体冬暖夏凉,透气性强。

  韩苏莱曼笑着说道:“你们不要嫌弃瑙们的庄廓小。瑙们孟达这里土坡陡,平地少,树林却很多。所以就只好修建篱笆木楼,这样少占土地,取材也很方便。”

  易卜拉欣遗憾地对牛占祥说道:“这个办法真好。我们以前在东乡和西乡的时候怎么没有想到呢?”

  牛占祥笑着说道:“阿哥,即使我们当时想到了,我们那里又没有树木,也盖不成篱笆木楼啊。”

  马麟在与韩苏莱曼喝茶闲聊的时候听说他的小女儿韩索菲新寡,便看了一眼易卜拉欣,表示愿意做媒把韩索菲嫁给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虽然在尕阴屲娶过媳妇,但是,马奴里一直不入自己的眼睛和心窝。眼前的韩索菲身材苗条、性格泼辣,心中很是喜欢,如今看到马麟大人开口做媒,于是就答应了这门亲事。

  循化位于当时的甘肃省西南方,北边是碾伯县和巴戎县,西边是贵德县,南边是夏河县和隆务(即同仁县),东边与河州隔黄河相望,是汉、回、藏三大民族的交汇地。

  自大元王朝以来,循化是藏人和撒拉人的聚居地。撒拉人占当地总人口的大多数。

  循化在地理上属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祁连山支脉拉脊山的东段,南高北低,四面环山,山谷相间。

  黄河有79公里流经这里,给循化留下了土质肥沃的河滩和金贵的水力资源。。

  循化的气候温和,夏无酷署,冬不甚寒,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悬殊。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春季十年九旱,多东南风,夏季雷暴雨,冰雹频繁。

  1762年,大清朝廷设立了循化厅。1913年,民国改循化厅为循化县,属于甘肃省西宁道管辖。

  撒撒人与中亚的土库曼人、土耳其人、塔塔尔人和阿塞拜疆人是近亲。汉文史籍中一般称为撒剌、撒拉尔等。大清乾隆以后,官方的档案经常使用含有歧视意味的称谓:撒拉回、撒拉回子和撒拉番回等。

  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与维吾尔语、乌孜别克语等相近,有不少词汇是从汉语和藏语中吸收的借词。撒拉人在历史上曾经通用过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突厥文,只是到了近代才消失了。

  撒拉人及其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他们的祖先最初来到循化的时候人数极少,然而,经过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他们不仅没有被相邻的汉人、吐蕃人等大民族融合掉,反而把周围的色目人、汉人和吐蕃人等吸收进来,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文化特点的民族新的共同体。

  撒拉人强健、刚直、勇敢和善战,愿意与邻近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抵抗外敌的入侵。

  撒拉人的文化由三个层次整合而成。最早的一层文化属于游牧狩猎文化,现在仍然保留了不少。其次是回教文化层,是他们信奉回教以后形成的,长久地占主导地位。第三个层次是他们定居循化之后吸收了藏人、回回人和汉人等外族的文化,在语言行为、生活习俗乃至心理等方面都有反映。

  撒拉人的文学艺术以民间说唱文学为主。

  说包括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谚语和笑话等,语言幽默含蓄。

  唱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儿等民歌。

  撒拉曲是撒拉老百姓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抒情民歌,由许多具有独立意义的短体小诗组成。流行较广的曲子如《巴西古溜溜》、《撤拉尔赛西布尕》等。

  宴席曲是一种娶亲的时候演唱的传统唱曲。

  花儿则是一种用汉语演唱的山歌。歌词一般为四句,讲究即席编唱,善用比兴。受到藏人唱歌的影响,撒拉人的音调普遍带有颤音,高亢入云,婉转动听。

  撒拉人的家庭成员一般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嫂嫂、弟弟、妹妹等组成。

  女孩到了八九岁要跟着奶奶学讲故事和哭婚词,跟着母亲学做绣花、做饭等各种家务活。

  男子在童年的时候要到礼拜寺学习念经,接受宗教的教育,培养孩子从小树立宗教信仰和对宗教仪式、教条和教规的认识,为他未来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是男是女都要及时结婚。继而,男子有了养家糊口的责任,女子有了操持家务的义务。

  撒拉人把韩姓称为根子姓,是古代从西域过来的正根。马、沈、兰、何、刘、王等20多个姓氏都是外族的姓,后来融入到撒拉族群里了。

  据中原回回人的《韩氏家谱》序文中记载:“色目韩姓最早源于青海循化,至元代初年始有韩姓支东迁。”

  1925年的春天,易卜拉欣再一次回到了老家尕阴屲。

  他趁着马奴里到厨房做饭的时候,向父母提出了要娶韩索菲的事情。

  尔撒说道:“马奴里怎么办?她可是给你生了一儿一女啊。”

  易卜拉欣苦恼地说道:“我实在不想和她过日子。”

  麦里燕担心地说道:“撒拉人一半是撒尔塔人,一半是藏人,恐怕不好相处。”

  易卜拉欣笑着说道:“阿妈这是道听途说。撒拉人和我们撒尔塔人长相和生活习俗一个样子,只是语言上有些出入,不碍事的。”

  过了十来天,易卜拉欣把哭哭啼啼的马奴里送回了本康娘家,并且给了他们一笔赔偿费,算是了结了这桩不开心的婚事。

  随后,易卜拉欣把一儿一女托付给尔撒和麦里燕,又踏上了去循化的旅途。

  马麟对易卜拉欣听从自己的做法非常高兴,派了十几个手下的官兵,陪着易卜拉欣到孟达迎娶韩索菲。

  韩苏莱曼热情地设宴欢迎新女婿一行。

  他安排下人端上来好几道茶。除了常见的清茶、奶茶和盖碗茶以外,还有用麦粒炒焙成半焦捣碎后添加青盐和其他配料用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的麦茶,用果树叶子晒干后炒成半焦制成果叶茶。

  客人们喝着韩家的特色茶水,感觉别有风味。

  喝口茶润罢嗓子,端上来桌子的是煮熟的牛羊头蹄。

  撒拉人宰完牛羊以后,把头上的犄角砍去,用烧得通红的铁铲把头上各部位的皮毛燎尽,再用碱水洗刷干净。然后,用尖刀从牛羊的嘴角处沿着牙骨割到耳朵后根,再用斧头劈成两半,放到锅里烧开,再放入小麦一同炖煮。调料只用当地出产的花椒和青盐。当炖煮到肉皮脱落的时候就可以捞上来食用了。早餐的时候,撒拉主妇把头肉一块一块地取下,将每个部位分放到各人的碗里。眼睛通常只给老年人吃,据说可以医治老人眼花。吃完头肉之后,每人还要喝一碗带汤的麦仁。

  接下来,端盘子的小伙子们又端上来散发着香味的肉肠子。

  撒拉人喜欢把牛羊的肠子、肚子等用碱水洗干净,再把牛羊的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上面粉、葱花等,细心地塞进牛羊的大肠里,用细棉线扎住口子。另外,把豆面和白面拌匀调成面糊,由两人合作灌入小肠中,也用细棉线扎住口子,和大肠一起放进锅里,同时再放进几块胸叉肉一起儿煮,同时通知亲朋好友来做客。煮熟以后,主妇捞出锅放到盘子里,端到客房的炕桌上,让大家分享。

  男主人给每个客人准备了一把小刀。客人自己用小刀一节一节地割下来吃。各人的小碗里盛有用蒜泥、辣酱和醋调成的佐料汁。

  第三轮菜才是传统婚宴上的九碗三行子。即九个大碗在桌子上排成正方形,从哪一个方向看上去都是三行。大碗里盛着丸子、夹沙、闷子、腱子肉等肉菜。

  宾客们吃饱喝足了以后,开始在院子的空地上跳起了撒拉人最流行的四人骆驼舞。这是描述撒拉人当年跟随白骆驼来到循化的说唱与舞蹈混合的民间文艺形式。舞蹈的动作苍劲有力,夹杂着一问一答,生动活泼,十分有趣。

  乐队吹着用铜和银制城的形状如同马蹄的口弦。

  新娘子韩索菲头上戴着翠绿色的盖头,身上穿着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的坎肩,佩戴着长串的耳环、戒指、手镯、串珠等首饰,一边流着眼泪哭泣,一边和女伴们唱着谢娘曲,款款地走出了家门。

  易卜拉欣将韩索菲扶上了马车,然后向韩苏莱曼和孟达其他的亲人告别,飞速地向循化城的方向驶去。

  易卜拉欣在循化城里安置了一个新家,继续为马麟经营商务。

  易卜拉欣精明能干,深得马麟的喜欢和赏识。平时遇到什么拿不准的事情,马麟也喜欢向他征询意见。

  过了没有多久,马麟决定让易卜拉欣带上韩索菲一同前往西宁,在那里替自己管理皮毛商铺。

  西宁位于湟水河中游的河谷盆地中,四周群山怀抱,地势险要。南有南山,北有北山,东西由湟水河贯穿,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代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历来是西北的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古代称作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宁之意,是整个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高海拔城市之一。

  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代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公元前121年,西汉军队西进湟水河流域。大汉名将霍去病在这里修建了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的开始。东汉时期设置西平郡。1104年,大宋王朝改西平郡为西宁州。从此,西宁的名称出现在史书中。

  迁居西宁的第二年,韩索菲为易卜拉欣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女儿宰乃拜。

  第三年,韩索菲又生下了一个女孩,但是很快就夭折了。

  第四年,韩索菲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易卜拉欣高兴地给这个孩子取名为牛云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