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白华为菅 第八十一章

《白华为菅》第八十一章

作者:五色瓜 字数:2910 书籍:白华为菅

  温见宁向来是说干就干的性子。

  她打定主意要去找份工作,接下来一连几日都在为这件事忙活。

  离她们宿舍几条街远的地方,就有一所蒙自的中学,温见宁每天下午没课就去那一带转转。只是她虽找了过去,但并不知道该如何能打听到消息,只好来来回回在蒙自中学门口徘徊。直到第五天下午,她照例来到蒙自中学附近,打算接着碰运气时,突然远远地听到有人在喊她的名字。她一扭头看到了不远处的张同慧正拉着阮问筠冲她招手。

  双方一碰头,她连忙问道:“你们怎么也在?”

  张同慧爽朗地笑道:“我听说有学长、学姐们组织了夜校,正打算招咱们联大的同学去当教师,打算拉问筠去那边碰碰运气,你要不要和我们一起。”

  她身后的阮问筠抬头瞟了温见宁一眼,没吭声。

  温见宁自然不会拒绝。

  据张同慧说,组织办夜校的学姐们临时租了当地人的一间房子,正在招人手。三人一边闲聊一边往那边走,但都不约而同地避开了询问彼此来找工作的原因。

  可嘴上不说,不代表她们心里不明白。

  温见宁自己的情况不必多说,张同慧家境贫寒,必须自力更生;阮问筠虽不提自家的事,但温见宁看她每天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样子,多半是和沦陷区的家人联系不上了。在学校里,和阮问筠一样家在战区、断绝经济来源的学生并不在少数。

  夜校租的小院子就在离蒙自中学不远处的一条街上,温见宁她们到时,已有几名同学在场,正在按顺序让两位负责的学姐考核。那两位学姐一位个子高,一位生了张圆脸,正是那天在街上见过的。听张同慧说,那位高个子学姐姓沈,名叫沈静芷,圆脸学姐叫范慧敏,两人都是高年级的风云人物,在北平未沦陷前,她们已是北大学生中的领袖了。

  三校联并后,她们仍是学生干事,帮学校协调各项学生事务。上次陈菡香被当地小孩摸了腿,正是她们帮忙上报学校的。事后经过调解,那对当地的母女也跟陈菡香本人道了歉。

  来的人不多,很快就轮到她们。

  张同慧和阮问筠先上,都毫无疑问地顺利通过了。

  眼看下一个就要轮到温见宁,范学姐看了看登记的名单,语气委婉中带着歉意道:“温同学,你可以不用讲了,教国文的同学人数已经足够多了。”

  另外两人顿时紧张起来,就连一向清清冷冷的阮问筠都有些懊恼。看她的样子,似乎是以为她占了最后一个名额,害得温见宁不能入选,下意识地想跟范学姐求情。

  温见宁虽然也觉得可惜,但还是笑道:“没关系,那我回头再去别处碰碰运气。”

  旁边的沈学姐冷不丁问道:“能教英文吗?”

  温见宁连忙问道:“当然可以。”

  沈学姐让她拿课本念了一段,这才点头算是通过了。

  三人终于松了口气,连声跟学姐们道了谢。

  之后她们几个一直留在这里帮忙,直到天色擦黑,三人才和其他同学们结伴回到宿舍。

  钟荟听说这事后,埋怨她:“你怎么也不跟我说一声,等明天我跟你一起去问问学姐们夜校还要不要人了,以后咱们也好做个伴。”

  温见宁先向她赔罪,才问道:“你除了白天上课,还有那么多社团活动,晚上真的还有力气去那边教书吗?要是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还不如不去误人子弟。”

  钟荟想了想也是,这才不再为这事纠结了。

  不过她隔三差五地得了空,还是会跟温见宁她们一起去夜校帮忙。

  夜校招到的学生多半是当地的小孩,也有少数成年人。

  学生们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孩子在家已开蒙,有的成年人却大字不识一个,这也和当地百姓受教育的水平有关。毕竟除了富裕的人家,真正能学习读书识字的人只是极少数,就连报名参加夜校的,也是因为听说这里教人识字花不了多少钱才来的。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们的夜校多少带了点义学的性质,能收到手的学费可想而知。好在同学们正是满腔热情、乐于助人的年龄,尽管夜校能开出的薪水并不多,但却没有一个人以此为借口请辞的。

  最终,夜校在蒙自办学的第一期招了五十多名学生。

  这些人虽然不多,但也不算少。温见宁和一些同学还是头一次当老师,生怕误人子弟,教书和准备功课一样用心,每次上课前都会特意抽出时间来准备。她们每天上课、社团活动、教学,日子就这样在无波无澜中一天天流逝。

  ……

  六月,蒙自的雨季来临。

  学校附近有一大片洼地,被当地人称之为南湖,温见宁她们初来时早已干涸见底。接连数日的雨水后,湖水终于涨满,几乎一夜之间,两岸杨柳如烟,遍目晴翠。

  当地的男女老少和士兵,每每闲来无事,会去湖畔附近散步,但去得最多的还属离得最近的联大师生们。每次晚饭过后,湖边游人如织,穿长袍马褂的、西装革履的、还有旗袍袄裙的,与戴蓝布头巾、少数民族装束的当地人对比鲜明,俨然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湖边漫步的联大师生在此汇集,也不单单是为了欣赏风景,更多时候是借这闲暇畅谈文艺,交流学问,颇有稷下之风。其中有一些爱好诗歌的同学成立了一个南湖诗社,还拉了几位知名的教授做导师,就连同宿舍的阮问筠也参加了。

  钟荟和冯莘对此也很感兴趣,但她们俩的活动太多,一时也抽不开身。至于温见宁,就更不用提了,一来她对诗歌的见解实在谈不上如何深刻,二来她白日要上课学习,每晚忙着要去夜校教书,光已有的社团活动都让她疲于应对,更不用提别的了。

  直到这天国文课结束后,钟荟把她拉去准备话剧社的活动。

  话剧社这次的活动在小公园的一处草坪上,她们一来就看到人群中那两位老熟人,沈学姐和范学姐。她们不仅牵头组织了夜校,就连先前组建话剧社,也是由她们最先发起的。只是她们似乎很忙,除了一开始露过几次面后,其他事都交给别的负责人了。

  温见宁当初是被钟荟抓来凑人数的,也谈不上对话剧社的活动有多热情。她之前来的几次顶多帮忙打打杂、管理服装道具,和其他同学也算不上多熟稔。所以在钟荟过去参与讨论时,她仍只是坐在旁边看管着衣物,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着话剧社的其他同学在讨论。

  大家正在谈论话剧社这次筹备的义演。

  眼下已是六月,再有一个月就是卢沟桥事变一周年了,先前社里成员商议,要在当地办一场抗日宣传义演。但从五月开学忙活了这些日子,直到今天还是没能定下最终的剧目。

  众人商议了一阵,有的提名演这个,有的提名演那个,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

  最后还是身为话剧社社长的沈静芷摇头否决:“不行,我们接下来这次义演是要进行抗日宣传,大家提名的这些剧目有的是五四前后的作品,虽然精神并不过时,但距今也有十几年了。还有一些剧目,是去年卢沟桥事变后一些知名的剧作家所作,其中甚至不乏中文系几位教授的剧本,虽然也符合宣传抗日的主题,但比起这些,我更希望咱们话剧社能出演咱们同学自己编写的剧本。”

  这话说得容易,可一时半会谁能马上拿出好的剧本呢。

  按打算好的,她们七月份就要义演,顶多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再排练。

  七月底学校还有一场大考,到时候大家既要焦头烂额地备考,还要抽出时间排练、做宣传,能留给她们磨剧本的时间并不多。

  沈静芷环视四周:“文学院的同学请举一下手。”

  在场半数以上的同学都举起了手,温见宁她们也跟着举了起来。本来蒙自这里就只有联大文法两个学院,参加话剧社的人里文学院更是占了大头。

  “除了中文系的同学,先把手放下。”

  “已决定好要参演的,或者有宣传工作的同学先放下。”

  这一次只剩下温见宁和稀稀拉拉少数几个同学了,就连钟荟也把手放了下来。

  沈静芷看了看他们几个道:“你们几个,每人都回去写一个故事来,最慢一周之内拿出来,大家投票选出最好的那个。或者你们中哪个有好主意的,牵个头当负责人,几个人合作赶工也可以。怎么样,有谁愿意主动请缨吗?”

  其他几个同学大约也和温见宁一样是来凑人头混日子的的,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竟然没有一个敢应声的,气氛一时僵在那里。

  沈静芷突然转过头,盯着温见宁问:“不会吗?”

  温见宁虽然不知道这位学姐为什么会看向她,但想了想,还是决定实话实说:“没写过。”

  这并非搪塞之辞,她写过,写过散文,写过评论杂谈,当初因为不服气见宛,甚至还偷偷在本子上写过几首惨不忍睹的诗,可她确实从来没有写过剧本。

  沈静芷不容置疑道:“那正好可以练练笔,中文系的学生,不懂戏剧可不行。”

  她这话不仅是对温见宁说的,也是对另外几个人说的。

  温见宁一时想不到什么借口再做推辞,但沈静芷已不再管她,走过去跟其他同学交待事项。倒是范慧敏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鼓励道:“好好干。”

  温见宁这下没办法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