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孩子的进步 五十七章 摘西瓜去

《孩子的进步》五十七章 摘西瓜去

作者:笑看生活 字数:4208 书籍:孩子的进步

  八月十号,我去参加公司组织的游戏比赛。儿子也不示弱,他用憋气加狗刨的方式,给我汇报这段时间他所就的本领。我说道:

  “喜乐,你进步多了,能游泳个十多米,再努力努力。”

  比完赛回到家,我俩杀开一颗西瓜。正吃着,儿子说:“爸爸,西瓜地是什么样的?”

  “你问我,我问谁。不过,我知道小查汉滩那里的西瓜地很多。”

  “那里的西瓜能摘吗?”

  “能。”

  “算偷吗?”

  “不算。”

  “为啥?”

  “咱们盐场的盐堆在站台跟山一样。你去装上一袋子有人管吗?”

  “没有。”

  “这和西瓜地一样。只要爱护瓜秧,你向地里的农民伯伯要一颗,他会给你的。”

  “爸爸,明天咱们去趟小查汉滩,看看西瓜地是什么样子?”儿子眨眨眼说。

  儿子的话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正用自己的心去追逐一个他认为值得的目标。这是一种精神品质,谁若拥有了这种品质并指导生活,其人生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想办法让自己进步。

  “喜乐,你是个勇敢的孩子。”我高兴地说。

  第二天,我们早早的出发了。骑到水坝,那里有树,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减速等儿子上来说:“快八点了,天热了,休息休息?”

  “不。骑到十八公里广告牌再休息。”

  在这种天气里,大人也没几个愿意一口气骑十八公里的。我望了望儿子的背影,上车,加力追了上去。

  十八公里到了。“喜乐,到广告牌的阴凉处休息一会,”我爽朗地说,“路上热。”

  “也不热,”儿子往上扶了扶太阳帽说,“爸,快喝水,喝完咱们再往前骑,我还要去西瓜地里摘西瓜呢!”

  儿子的话,再次把“目标与行动”问题从我脑子里搬出,它说明,目标是在经历事物的过程中,由利益关系而产生的东西,不是由外人强加的,适宜的目标能唤起人对它的追逐,这样目标与行动才能相得益彰。王喜乐现在正在做着这种行动。在这种行动中人的精神和肉体、意识和下意识,都服存于目标的领导。目标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

  骑到二十五、六公里处已是九点了,日头照在粕油路上有一种奇异的现象。我说:“喜乐,路面上有一种现象你看到了吗?”

  “好像有东西在流动,”

  “对。炎夏能使地面蒸腾起抖动的气流,近看它在路面上飘动,象是一条由热流组成的河;远看成了湖水水面。你看,前面一公里处是不是根湖水一般。”

  “是。”

  “这是发生海市蜃楼的基本条件。”

  “海市蜃楼我在书上看到过,书上说海市蜃楼在空中呀!”

  “关于海市蜃楼的详细情况,爸爸也说不清楚,回去你查一查《告诉我 为什么》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不过,下午回来的时候,我们说不定也能看到海市蜃楼的现象。”

  “为啥?”

  “因为盐湖水蒸发量特别大,海市蜃楼发生的概率比较大。”

  儿子听了我的话,笑了一笑,趁着下坡加速骑行而去。

  儿子离我远了,“咬得菜根,百事可作”这句话不知怎么忽然钻到我的脑子里。这是我们的先祖留下来,教我们不要怕吃苦的意思。也就是说孩子只有不怕吃苦,才有作事的可能。过去生活条件差,到处是吃苦的地方,现在生活好了,大家都觉得孩子没苦可吃,无菜根可咬。那现代社会的菜根是什么呢?

  它一定是身体的冶练,和带有血气的体育生活。可惜,中国学校体育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功利思想同化了,被定位在可有可无“活动活动“的层面上。教育的应该是一种对某种生活产生忠诚情感的过程。空洞的说教,只会培养出一些伪劣的好好先生,有利可图时你好我好,利益受损时一溜而逃;单纯的体育,学生将会四肢发达头脑迟钝,这样的人缺少对生活的抉择能力。

  “金三角,金三角”儿子一声高叫打断了我的冥想。到了金三角我看了一下表,整好是十点钟。我说:“喜乐,你进步太大了!”

  “啥进步?”

  “上次骑了六个半小时。事隔三个月,这次你只用了三个半小时。”儿子只是笑,没说话,我接着说:“走,去那个瓜棚下先买颗西瓜吃,然后在这里的饭馆吃完午饭后,再去前面不远处的小查汉滩。”

  “你们是从哪里来的?”走到瓜棚边卖瓜的女人问。

  “从吉兰太来的,”儿子抢先回答。

  “咣啷”一声,瓜棚一侧正修拖拉机男人手中的扳子掉了下来。有一会儿,这对夫妻一声未吭。我不清楚他们当时在想什么,谁又能搞的清楚呢!不过,无论想什么,这对夫妻是一对地道的善良人,“这孩子也是骑车子来的?”那个男的捡起扳子问。

  “是。”

  “怎么能让娃娃受这苦,他正是学习的时候。”女人不解地说。

  这女人的话,让我想起去年和妻子一起回她们老家,看到农村孩子普遍厌恶劳动的事。心里不由升起一种悲衰之感。我们的教育,教来教去让被教育者开始鄙视劳动,那我们还教育个啥?想到这我有些悚然,因为这问题太大了。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劳动,”我凝视着对夫妻说。

  我的话,让我在这对夫妻眼里变成信口雌黄那类人。他们瞪大眼睛,轻蔑地看了我一眼,说,“谁家花钱供娃娃上学,不是为了将来少干活、不受苦。”

  他们边说边为我们称了西瓜,杀开,放好,静静坐着。目光直愣愣地盯着远处,希望再有人来。

  “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我们快吃完瓜时那个男的问。显然,他问话并没什么目的,只不过天下没有几个人喜欢沉默。

  “我是老师。”

  “老师!”那对夫妻大脑意识受到我话语的攻击,“老师还领上娃娃乱跑?!”那女人在说话间眼睛都快凸出来了,仿佛老师只有把孩子关在教室里才算正常。

  “你是哪个学校的?”男的问。

  “吉盐中学。”

  “噢,那是所真真的好学校,好几个娃娃从那考上了清华大学。”

  他们问这问那。我的眼光慢慢从瓜棚离开,盯着前方的草原,虽然面庞依旧保持温静,但我已不想再说什么了,因为身边这些瓜农,能是希望孩子上学后远离劳动,多多挣钱的想法……

  “爸爸别在这里吃饭了,咱们还是先去小查汉滩摘西瓜吧。”

  真不敢想象,一旦有了目标,人的行动力有多可怕。我的“同意“还没说出口,儿子以上了自行车向小查汉滩骑去,完成最后的二公里,此时酷暑烈日对他来讲都不存在。

  我从背后看着这位奔向目标的小伙子,原想他会回头叫我。他没有。我乐滋滋地摸了摸自己的头。心想,这孩子独立行动的能力又上了个新台阶。

  来到小查汉滩,儿子直奔上次那颗大榆树而去,快活的脸色都变了,一到那,他就跳进树旁边下的水池。这说明儿子很热,但他为了目标一直在坚持。我说道:

  “喜乐,这水好吗?”

  “这水池让我有种怪怪的感觉,好像有种从未有过的快活。”

  自然中,儿子大脑出现了幸福与欢乐的因果感受。他快体会到人世间幸福的本源了。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是,许多人却不知幸福是什么,从哪里来,真正的幸福产生于内心,并影响着他的行为。它基于内心对现实生活的和谐与真诚,由此创造出对事物的忠诚。王喜乐现在正在感受来自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并忠诚于自己的行动。

  儿子解了暑气。他从水池出来,向前走了几步,拍着榆树说:“榆树伯伯真好。”说完在树上吻了一口。

  儿子有了感恩意识。此时,树干在他心中已变成了人,它正用自己无用乃大用的胸怀浸润着儿子的心灵,发展着他与自然的关系。一个对树木有了感恩意识的孩子,他能不对家庭感恩吗?能不对他脚下的土地感恩吗?他一定会。

  “爸爸,西瓜地在哪?四周怎么看不见?”

  “小查汉滩这么大,西瓜在哪不是一转眼能找到的,我们必须选择出正确的方向,你先去旁边的菜地里把西红柿、黄瓜等菜各摘几个,这些菜你没亲手摘过吧?”

  “是的。”

  儿子走了。我走出树荫对各个方向进行了侦察。

  儿子摘菜的事搞得很顺利,一会一样,然而在精神上却难以得到安慰。每摘回一样他总会问找到西瓜了没有?我说道:“只要你能把菜地里的菜每样摘几个,我就好了。”

  儿子一听,来回跑的更起劲了,似乎目标近在直尺。

  “摘齐了,”他摆弄着各种蔬菜说,“爸爸,西瓜地呢?”

  我再次走出树荫,站在路上,抬头望了望太阳。太阳象是为了给谁保密,正用强光护着全身。我心里清楚,一指方向意昧着今天野营的成败在此一举。我向北面一扬手说西瓜地在北面不远处的坡下。儿子激动地说道:

  “咱们赶快走。”

  我们从这里踱到那边,约走了二百米,四周全是玉米地。我心绪开始有点乱,儿子也不住地问西瓜地在哪里。我见水渠里扔着一块新鲜的西瓜皮,我清楚,西瓜地就在附近。

  转过玉米地的拐角。拥挤的田地里出现开阔了一下,阳光辉映在那一颗颗绿色的珍珠上。我眼睛猛然一亮,“西瓜,西瓜,”儿子却抢先高喊起来,他向西瓜地冲了过去。我忙喊道:“站住。”

  “干什么?”

  “进西瓜地要注意什么?”

  他明白过来,小心地进了西瓜地。

  “爸爸,这个西瓜上怎么有个洞?”儿子东看西看说。

  “是被老鼠偷吃了吧,我也不知道。不过,瓜地里偷吃西瓜的小动物不少,它们一到晚上就出来偷吃西瓜。西瓜地里的西瓜不会像街上的那样,个个光溜溜的,坏得一定不少。”

  “一颗坏西瓜,又一颗坏西瓜,”儿子在玩中不断有新发现,“爸爸,我原来想这里的西瓜跟大街上的一样,齐刷刷的,没想到是大大小小的,还有这么多坏西瓜!”

  “喜乐,人为什么要经历实践,许多事看起来很简单很容易,但想要做好是非常不容易的。”

  “爸,你说的这种事情在玩时候可多了。”儿指着一颗十斤左右的西瓜子说,“这颗西瓜怎么样?”

  “非常好。”

  儿子摘下了瓜,他抱着向前没走几步就不行了,说:“爸爸,帮帮忙,我马上不行了。”

  “喜乐,这颗西瓜我帮你抱上,你再摘一颗,榆树离我们约有三百米,你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看看摘多大的西瓜为好。”

  我简短地说了一下,然后抱着西瓜往榆树走去。儿子在西瓜地里站着,看着满地的大西瓜,最后摘了颗三、四斤重的小瓜,老老实实地走出了西瓜地。

  回到大榆树,儿子从包里拿出刀子,摆出一副极狂的架式,高声喊道:“西瓜,我来了。”

  “慢着。”我向他摆了一个手势说。

  “为啥?”

  “现在西瓜是热的,不好吃。我们把西瓜放在水里凉上一会,再利用这时间,架火,煮方便面,好好吃顿午饭。”

  儿子停了手,看看我,说“爸,没道理呀,做了饭,这么大的西瓜怎么能吃掉。”

  “这也对。”我说,“那只能吃西瓜与方便食品了。”

  “就这样,”儿子说,“我再到水里与西瓜玩一玩。”

  我背靠榆树闭着眼睛。“爸爸,西瓜凉了吧?”儿子说。

  “噢!半小时了,我还以为连十分钟都不到。”我说,“吃西瓜喽!先吃哪颗?”

  “先吃大的。”

  “为啥?”

  “大的重,吃了减轻负担;小的轻,带到路上吃,省力。”

  “喜乐会考虑问题了。”我说,“你说我为啥选择去北面找西瓜?”

  “不知道?”

  “在你摘菜的时候,我是侦察了一下,发现北面那侧的草丛中有两块西瓜皮,通过判断决定向北面走,所以说无论走到哪,都要学会从当地的实际情况打听有用的东西,这才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学习。”

  我们吃着、谈着,话题主要集中在孩子那些童年趣事上……

  吃完西瓜,收拾好东西,再次返回到金三角时已是四点了,我们进了上次吃过饭的那个饭馆。“这不是‘五•一’来过的那个孩子!”从身后传来声音,我回头一看,原来是这里做饭的阿姨。她续继说,“你也不怕把孩子累着!他才二年级。”这位阿姨怎么知道王喜乐是二年级呢?因为上次来这吃饭时,与她交谈过。他的孩子也上二年级,只不过不与王喜乐同校。

  “现在能吃苦的孩子不多了。我们是牧区人,孩子到城里上一段时间学后,个个懒得都不想干活了。”

  “懒是现在娃娃的通病,”我说,“大家都希望只好孩子学习好,别的都无所谓。”

  吃完饭,路上很是空荡。我们吹着口哨,唱着歌,情绪高昂,向家骑去。儿子相信,他能一直这样骑下去……

  “咔嚓”走到二十四公处,儿子的车链子断了。下了车,儿子捡回车链,我看了看,耸耸肩说:“没办法。”

  我解下自己自行车上的绳子,绑在他的车把上,然后托着他往回骑。走了两公里,到二队处,“喜乐,下车,车链子好了。”我说。

  “爸爸,断链子还在我的车筐里,你怎么能说好了呢?”

  “看见路边那根细铁丝了吗?”我指点说“你去把它捡过来。”

  “学习要为生活服务,”儿子捡过大约如火柴粗的一节铁丝,我从小工具代里拿出钳子,把铁丝弄成销子,然后放倒自行车接好了车链子,说,“喜乐,虽然铁丝比较软,但骑回家还是没问题。如果越上学越对生活中的问题没了办法,那说明所进行的学习是天下最无用的学习。”

  我们说着骑着,八点多,离吉兰太还有一公里,一列火车由南向北开了过来,西边的太阳正用金色武装着晚霞。我们在烈日里奔跑了一天,灼人的太阳正在被远山吸纳,一种宁静的温馨进入心田。

  火车走了,太阳走了,我们也该走了。儿子说道:“爸爸,山那边的景色真好看。”

  是啊!经历让人发现美,三个月前,儿对此景还嗤之以鼻呢!

  就这样,在这个有点像苦行僧味道的非典假期生活接近尾声,儿子在坚持一小时学习的基础上,一边通过游戏与三、五个同学成了好玩伴;另一边我也教授了他象棋、跳棋、围棋、五子棋等争夺时间,在这种竞争中孩子二年级的生活结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