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唐朝最佳闲王 第五三九章:长安风云

《唐朝最佳闲王》第五三九章:长安风云

作者:末日游侠 字数:2724 书籍:唐朝最佳闲王

  罪己诏?

  这是个新鲜词,又时常会出现在他们的印象里。

  但是正儿八经的见到,这还仅仅只是第一次。

  一夜之间,整个大唐都在传着罪己诏的事情,如果这个时候有热搜的话,罪己诏这三个字一定会瞬间登上头条。

  李元吉的罪己诏,不仅仅只是口头表述一番就了事的。

  因为事先没有告知任何人,所以也就没办法去做任何的准备。

  但是当罪己诏从自己口中说出来之后,李元吉便直接命宋忠找人,将这番原话刻在金板上,然后,这封罪己诏将被存入忠君宫中。

  “陛下这些年来好像也没做错过什么事情啊?反而在陛下登基以后,大唐的各个方面都在日以猛进,别的不说,连年丰收,物价接连下降,现在几乎不用出县城,就可以买到大唐的任何货物,如果非要找出一些不足的话,或许只能从工作岗位上下手了,大唐还是有太多的百姓没有工作岗位……”长安城内,一个读过几年书的半吊子文人坐在戏楼内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姿态,对着周边的一群人喃喃道。

  “你这么一说还真是,而且去年火车刚刚开通的时候出了事,最终还是陛下替那些百姓出钱,让其免去家破人亡的悲剧。”有人立即点头附和道。

  “这工作的事情,好像也怪不得陛下吧?咱们种地经商,什么事情不要慢慢来?不施肥养地,不翻地播种,不精心的照料,不用去大半年的时间,怎么可能会有好收成?这几年比起之前来说的话,工作岗位虽然依旧不够,但也增加了不少吧?”

  旁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各自的感触。

  内阁制虽然看似削弱了皇帝手中的权力,可实际上并非如此,经过有心人的传导,内阁制现在在民间已经成为了最优秀的制度。

  因为他可以集思广益,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一个错误的决定被提出来。

  一个人操作,即便他是圣人,也总有失误的时候。

  而一群人操作,虽然有些时候看似不是那么的完美,可一件决定,在这个时候照顾的就不只是某一方了,而是照顾了一大片。

  世人谁都知道,天下唯有皇帝掌握着生死大权。

  任何一个人,只要被判了死刑,并且被执行的,都要经过皇帝的批准。

  而之前的时候,流程远没有那么麻烦,皇帝只是简单的一看,就签字同意了。

  但是现在,流程很麻烦,单单只是审批,就要用去一年的时间,要经过三次的审批,皇帝,内阁,皇帝,期间各自间隔三个月的时间。

  虽然有些时候对于那些死囚,大多数人都是恨不能将其立即处死,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制度,最大限度的保证了不会冤杀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一群人你来我往的,不断的说着以往的各种政令措施。

  可说的越多,这些人的脑子里就越是糊涂。

  是的,虽然能够找到一些不足的地方,但那并非因为失误,而是不得已而为之。

  况且,若是因为这点小事情就需要皇帝下罪己诏的话,那么以后的皇帝每天也就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每天一道罪己诏就可以了。

  而且,另一个让他们搞不懂的原因就是。

  现在的大唐,可谓是蒸蒸日上,内部一片的和谐,对外战争也是顺利的四平八稳,根本看不到任何的危机苗头。

  所以,皇帝下这道罪己诏是几个意思?

  越想越不明白,越不明白就越想。

  这道罪己诏虽然已经表述出了一定的原因,但是对于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说,他们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让他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内在的原因。

  他们大多数还是只能看懂表面,或者说,通过别人的嘴告诉他们,别人怎么说,那就是怎么回事。

  作为发布消息的源头,长安城内,李元吉又怎会做出这么顾首不顾尾的事情呢?

  “原因,诏书上不是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吗?真不知道你们怎么会想的那么多,把话题扯的那么远。”吴用苦笑着摇了摇头,没想到,这次回来述职竟然让自己遇见了这等大事。

  皇帝下罪己诏,历史上并不是什么大新闻,但是在没有过错的时候下罪己诏,而且还是在这个盛世之初的时候,单单只是这份魄力,就足以在史书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吴用毕业于长安书院,成功的考取了功名,进入了监事台,成为了一名监事。

  这座戏楼就是他最喜欢来的地方,因为这里鱼蛇混杂,什么人都有,所以想要知道一些消息,来这里显然是比较靠谱的。

  回到城内,便听闻了皇帝下了罪己诏,而了解到诏书的内容之后,吴用便来到了常来的这座戏楼,他也想听一听,这些混迹于各行各业的人是怎么说的。

  监事的权力很大,职能范围也很广,任何想法与感触,都可以写下来呈报上去,据说将来对于他们的提拔任用,很大一部分会参考当监事时期写下的这些心的感触。

  “哟,这不是吴监事吗?我们这些人也就是瞎猜猜,吴监事您是喝过墨水的人,懂得多,正好给大家伙分析分析?”半吊子文人立即站了起来,推了推旁边的人,让其闪开,然后连忙取出一只新杯子,麻利的倒了满满一杯的茶水。

  吴用也没客气,直接跻身坐在了刚空出的位置上。

  没有任何犹豫,直接端起了桌子上的那杯新茶喝了口,茶入口中,吴用心中便有了底。

  茶楼内最差的茶,三钱一壶,最多蓄水三次,往后便几乎没了什么茶味。

  自己喝的这个,应该是第二壶,无论是茶汤的颜色还是味道,都比第一壶有较大的差距。

  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钱,直接递给了半吊子文人。

  半吊子文人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但还是接过了这一钱。

  不是因为脸皮厚,而是吴用自始至终就是这性格,用他的话说,官身在身,一举一动皆代表朝廷,不可轻拿百姓一针一线。

  事实上很多监事都是这么干的,这个位置自由度比较大,权力也比较大,如果不能守住自己的性子,一但开了口子,自己的前途可就直接完蛋了。

  所以,这个时候看似吴用虽然是吃亏的,可是从政治资本上来说,他是赚的。

  “我们这个职位啊,内部常常说着一句话,用脚步去丈量大唐,用眼睛去看大唐的前生今世。走的越多,看的越多,心中就越是惊叹,越是感慨。这一点便是我不说,你们心中大致也有感触,这些年来,大唐的变化太大了,百姓的生活,比起以前好的太多了。

  老实说,陛下这道突如其来的罪己诏,刚看到的时候,我整个人脑子里也是懵的。

  如果这个时候需要陛下下罪己诏的话,那么我们这些官员,还有天下百姓,恐怕每个人都需要将自己的屋子填满,里面放着成千上万封罪书。

  不过在看完了整个诏书的内容,再加上这几年来我本人的所见所闻,冷静下来之后,心中便是明白了陛下为何会下这道罪己诏。

  提升各县经济能力,提升百姓的生活质量,各种改革,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而现在,我们正享受着这种改变。

  如果没有军事改革,现在的我们当中,应该有些人正在遥远的边疆戍边,也许有些人已经不在了,而在军事改革之后,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去担心这些了,战场,不需要我们,戍边,也不需要我们。

  水泥路,铁路,加快了运输的速度,确保了相同时间内足以运输更多的物资到另一处地方,大量的货物,低廉的运费,高效的运力,正是有了这些,我们才能以如此低的价格享受这些。

  而且在将来,还将拥有更多的铁路,水泥路,那时候,商品种类将会更多,价格也将会更低。

  大量的先进农具的使用,让百姓在耕地的时候不需大费劳力,可以抽出时间去寻工赚钱,在保证肚子的同时,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质。

  除此之外,还有就是降税以及之后的免税,几年之后,大唐的课赋将会彻底的消失,而那个时候,百姓除了需要交一些粮食作为地租以外,根本不需要再交其他任何费用。

  我们正在享受,已经彻底的适应了,如果再让大家回到以前的日子,又能接受吗?

  这次事件的导火索便是移民,虽然报名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征募的人数,可是经济稍好一些的地区,根本就无人报名,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应该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做些什么,现在的他们,就像是一个贪婪的人,只会一味的索取,却从不愿付出哪怕一丝的力量。

  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民族的问题,或许陛下正是担心这种情绪会逐渐的蔓延到整个大唐,如果真的整个大唐都充满这种自私自利的人,那么大唐的希望又在哪里?未来又在哪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