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唐朝最佳闲王 第二七零章:好日子要来了

《唐朝最佳闲王》第二七零章:好日子要来了

作者:末日游侠 字数:2784 书籍:唐朝最佳闲王

  有人想活着,拼了命的为自己赚取活命的资本,但也有人想死,拼了命的将自己往死路上去带,越走越远。

  在李元吉的默许下,房玄龄逐个的找上了世家的大门。

  亲自劝说一番,让他们勉强接受了新的提议。

  这番提议固然是切断了世家的翅膀,但同时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这一次的提议,无异于提前先给他们分了一块蛋糕。

  世家盘根交错,除了陇西李氏这一脉以外,其他的世家皆是李元吉要对付的目标。

  别问为什么,当了皇帝以后的李元吉,自然而然的接手了陇西李氏的族长之位,有这个皇帝在,也没人敢去当这个族长。

  所以,无论皇室有什么决定,陇西李氏永远都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的。

  而皇家商业集团,其实就是以陇西李氏的产业为核心而扩大的,其中的收入,五成归皇室,五成俺规则分配。

  “可真是朕的好宗亲呐!”颇有些感慨,李元吉抬头望着天,连绵的细雨再一次开始飘落。

  阴沉的天气,就像是此刻的心情,沉闷,压抑。

  “孝恭,你亲自前去,朕可将未来工程的两成交给他们。”微微眯着眼睛,这是自己最后的底线了。

  “诺!”李孝恭点了点头,沉闷的应了声。

  也不知道赵郡李氏到底犯了什么糊涂,在其他世家都答应的时候,他们却反倒是打起了太极。

  或许是认定了李元吉不可能会拿他们怎样,动了赵郡李氏,相当于欺师灭祖,李元吉背不起这个罪名。

  李元吉的底线已经在这里了,这位刚刚即位不足一年的皇帝,心中宏伟的战略,早已是宣扬的人尽皆知,未来工程?

  如果是一年以前,没人会知道这四个字代表着什么?

  但是现在,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除了陇西李氏以外,未来工程这个项目,是其他几大世家争抢最激烈的项目,但却无人能参与进来,这是李元吉的核心所在,也是利益最为丰厚的地方。

  肯将赵郡李氏给拉进来,并不是因为他们现在的态度。

  而是因为两者同出一门。

  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赵郡李氏的始祖为秦太傅李玑二子李牧,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那个赵国名将李牧。

  而陇西李氏的始祖为陇西郡守李崇,父为李昙,李昙生四子,崇,辫,昭,玑。

  即陇西李氏的始祖李崇,是赵郡李氏始祖李牧的大伯。

  世家为什么被称为世家?可以最简单的去理解,就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底蕴。

  底蕴这个东西,看不着也摸不着,但却确确实实的存在着。

  赵郡李氏曾出过不少的名人,开山老祖李牧就不说了,早已是人尽皆知,其他更是有数十位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响亮,但却真正手握实权的刺史,太守等封疆大吏,而最近的,也是最有名的,便属李密。

  陇西李氏这边也毫不逊色,秦国著名将领李信,西汉著名将领,家喻户晓的飞将军李广,西凉王李蒿等,到了最近的李渊建唐。

  数百年下来,谁家若能出这么多个大人物,那也一定可以成为世家。

  而五姓七望,哪一个不是有着如此光辉的历史?

  在这种光辉的过往中,谁又肯放下以往的骄傲,投身于贱业之中?

  从这一点来说,李元吉的确是有些欺负人了。

  但随着李密的死亡,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之间倒是出现了一些隔阂。

  李元吉已经释放出了和好的信号,也给出了好处,若赵郡李氏依旧顽固不冥,对于李元吉来说,还真是个棘手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好歹有宗亲关系,并不适合像对付其他世家那般的无情,况且李渊还在世呢,他也自然不会坐视自己对赵郡李氏下手而不管。

  头疼,不是一般的头疼。

  “陛下,洛州急报!”头疼的事还没有解决,房玄龄便手忙脚乱的找上了门。

  饶是以淡定号称的房玄龄,此刻脸上也凸显了一丝焦急的神色。

  洛州,雨。

  李元吉心中基本已经有了些猜测。

  “说吧!”

  “近日中原等地大雨不断,各条河流水位暴涨,之前挖好的水渠有些已经坍塌,各地已经派人进行修复,若是雨势持久下去,怕是会渠水倒灌。另外,已经有些庄稼被雨水冲倒,里面的麦仁还有大半是空的……”房玄龄不断的念着洛州的急报,这将会是接下来的常态。

  尽管已经有了准备,但这场雨还是带来了太多的麻烦。

  小麦成长有个过程,先结粒,是空心的,然后在一点点长实,长硬,等到庄稼变黄之后,就可以收割了。

  按照现在这个时候,最多再有一两个月就可以收割,可一场大雨,让提前抢收也成了奢望。

  而倒下的麦子,是不会继续生长的,就算重新扶正,也有很大一部分会死去。

  “种水稻吧!”叹了口气,准备的再足,也抵不上一场天灾。

  好在先前因为种子的原因,各地并没有全部种植小麦,而在开春以后,李元吉也下令各地开始准备稻苗。

  而水稻的成熟期更快一些,只需要熬过几个月,就不用再为粮食的问题发愁了。

  事实上李元吉现在也不为粮食发愁,常平仓里存放了大量的鱼干,足以让各地吃上几个月的鱼干,加上之前存的一些粮食,等到水稻成熟还是不成问题的。

  “哎!”房玄龄忍不住的叹了口气,人累,心更累。

  自打玄武门之后,这三年来大唐就没有顺利过,两年的旱灾,一年的内涝,鬼知道明年会怎样?

  如果明年依旧这样,大唐怕是要风雨飘摇了,连续三年的灾害,饶是朝廷费尽力气的去救灾,可也依旧救不了全天下的百姓,能够做到的,依旧只是让人不至于饿死。

  民间营养不良的,瘦弱的,那是按堆算的,是按片划的。

  这也就是朝廷正在搞的精简人员,将底下的官员给吓住了。

  没人想离开这个好不容易才得到的职位,生怕搞完长安以后搞地方,没人想要失业,失去手中的权力。

  所以趁着现在还没开始,各个都是卯足了劲儿的整治各地,什么事情都往好的方面发展。

  而因为官员想要自保,做出了大量有利于百姓的工作,也阴差阳错的使朝廷在连续三年的灾害面前,并没有失掉太多的民心。

  可这终究不是常态,谁又知道,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五月,大雨停了几天,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的泥泞,倒下的麦子更是成片成片的。

  趁着雨停,百姓们也不敢再等下去了,纷纷扛起镰刀,下到田间收割麦子,不管好的坏的,统统拉回家再说。

  而一亩地本该超过一石的收成,到了最后还不足一成,若不是朝廷的救灾始终没有停止,这日子就真的过不下去了。

  百姓们开始将希望寄托于后来才种下的水稻。

  九月,好不容易熬到了水稻成熟。

  可却因为连续的大雨,影响了水稻的受精,结果其产量也依旧不高,仅仅只有正常产量的三分之一还不到。

  不过好消息是,大雨终于停了,已经连续半个月没有下了。

  大水也已经退去,得益于先前挖好的水渠,而提前疏通河道,挖水渠,让这些积水并没有长时间的停留在内陆。

  所以这一次的内涝,其实也并不是特别的严重。

  ……

  中原,水灾最早出现的地方,也是最晚离开的地方,更是最为严重的地方。

  一行人手捧着碗筷,汉子们提着一篮篮的白米饭,走上了河堤,进入了正在忙碌的一群人之中。

  “差不多了,收工!”李灵看了看面前的河堤,下面是滚滚流淌的河水,河水的位置早已超过了河堤原本的高度。

  几个月的时间,这一支队伍不停的奔走于各个河堤较低的地方,用肩扛,用手拉,硬是一点点的将这些低位的河堤给加固增高了不少。

  河水没有倒灌,麦田没有因此而受到更严重的危害,这帮人的功劳最大。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句话放在古代也同样适用。

  “李校尉,快停下来吧,让将士们赶紧来吃些东西,歇一歇脚。”一位大娘热情的呼喊着。

  “大娘,我们这里什么都有,你们就不用送了,现在你们也粮食紧张。”李灵有些不太好意思的回应着。

  “要不是你们到处修河堤,我们就是这点粮食也保不住。”大娘笑着说了句,旋即装了一大碗白米饭,没有菜,直接递给李灵。

  李灵无奈的叹了口气,最终还是接过了这碗白米饭,规矩抵不过热情,但规矩始终是规矩,吃了人家的,就要还回去。

  “大娘,这天也不下了,以后的日子也就好过了,河堤也修的差不多了,我们接到了上面的命令,干完了今天,就要撤走了。”李灵有些舍不得的说着。

  “啥?要走了?”

  “是啊,我们是军队,现在灾情结束了,自然要回去训练保家卫国的……”

  同样的一幕,在不少的地方几乎是同时上演着,内涝开始之前,这些被分驻在各地的原齐军将士便接到了命令。

  而各地的府兵,负责的是维护本地治安等问题,真正干活的,其实是这些职业军人。

  累是累了点,但通过这一场内涝,倒是给军队刷出了不少的名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