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时代的梦 第九十章 琉璃(3)

《大时代的梦》第九十章 琉璃(3)

作者:莞简妤 字数:3086 书籍:大时代的梦

  一说到琉璃,亦作“瑠璃”,首先就会想到其瑰丽的外表下蕴藏着传奇的色彩,琉璃拥有多种多样的颜色,在古时候人们也称它为“五色石”,是中国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也是玻璃的古称,由于古时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但是如今似乎很少有人提到。

  《史记》载,陶朱公(范蠡)晚年隐居,潜心烧制琉璃,以此为乐,他的真金琉璃盆,在民间被奉为聚宝盆,他为官时手执的牙笏,演变成财神手中的如意,其岁末返利给客户的做法,到今天成为“利市”习俗。

  古法琉璃也因此被称为财神信物,具有“招财”之功,佛教传到中国后,奉琉璃为至宝。经书中这样写道:“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古法琉璃因此成为佛家七宝之冠,为消病避邪之灵物。

  相传西施泪别范蠡时凄切的泪花滴落于胸前的信物“蠡”上,这铸剑时的坚贞之物,也为之动情。“流蠡”之称,由此而来。

  琉璃之美,存于光影游戏之间,流于人物灵犀之巅。影有影意,却令光愈加曼妙;人有人情,却使物更具灵性;铸舍刻意,玉竟得气息之趣;琢舍繁复,器竟现悠然之乐。和谐之美,是谓大美。取舍之意,是谓大得。

  琉璃雕件内常见或大或小、或浮或沉的气泡,而这些气泡是琉璃生命的特征。这些气泡游走于晶莹剔透的水晶之中,漂浮于柔情似水的颜色带之间。

  是快意洒脱,是情意绵绵,还是浩然气魄,琉璃在诉说,我们在倾听,这也使得艺术装饰中的带色琉璃器皿更显别具一格。

  琉璃采用脱蜡铸造法创作,设计完图纸的第一道工序,就是进行泥模雕刻。精湛的雕刻工艺,或精致生动,或粗旷大气,为后续的工艺,奠定坚实的基础。

  琉璃拥有非常丰富饱满的色泽,这也是与普通水晶的不同之处。各种颜色的流动、交融,诉说着不同的故事。红:是传统特有的喜庆味道;黄:是皇亲贵族的华丽转身;蓝和绿是回归质朴的从容跳跃,是高贵闲适的别样情怀。

  琉璃之净难掩其与生俱来的贵族之气,高洁的气质背后蕴藏着富贵吉祥的深邃灵意。犹如水中锦鲤,灵动斑斓,生动而不生涩。富贵于内,吉祥于身,呼之欲出。

  绿色琉璃:保平安代表和平、生命和幸福;有益于与人建立良好关系,可加强勇气,并溶化他人蓄意的排斥。具有强大的净化功能,适合经常出差和喜欢旅游的人。

  琥珀色琉璃:宜催财,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代表明亮、温和与创新;能助人投射出权威的能量,加强人的果断力,对事业的腾飞有很大的作用。适合正在努力奋斗、渴望成功的人。

  紫色琉璃:可催情,提高智商与情商。代表高贵、典雅和进步;有利于改善自己的现有状态,增强自信心。有压抑人的欲念的功能,舒缓心情,可帮助爱情和事业的成功,可作为定情或庆功之用。

  蓝色琉璃:可聚福,能给人带来幸运,代表清新、宁静与舒适;能减少压力,平稳情绪,能提高自己的人缘,结交到更多的朋友,适合所有需要好运气的人。

  透明(白)色琉璃:宜于护身护宅,加强活力与生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代表纯洁、清爽与轻快;辟邪挡煞,能消除周身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对身体的伤害,保持愉悦的心态,是能给生活带来幸福的快乐之源。

  琉璃是一种中国古法材料,它已有2466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所以民间很少见。到了明代已基本失传,只在传说与神怪里有记载。看过《西游记》的朋友应该有印象,《西游记》中的沙僧就是因为打破一个琉璃盏而被贬下天庭的。

  琉璃因其“火里来,水里去”的工艺特点,佛教认为琉璃是千年修行的境界化身。在所有典故中,都将“形神如琉璃”视为是佛家修养的最高境界。

  摆放或佩带琉璃可得三种福缘

  祛病:修行之人认为琉璃乃药师佛的化身,能消病驱邪,使人获得健康之福缘。

  坚韧:因烧制繁难,佛教认为琉璃能使人感受提炼真理之艰难,而获坚韧之力量。

  灵感:色彩绚丽、变幻瑰美,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想象空间,给人灵感和智慧。

  中国琉璃是古代汉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

  琉璃,琉璃亦作“瑠璃”是用各种颜色(颜色是由各种稀有金属形成)的人造水晶(含24%的二氧化铅)为原料,是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烧制而成的。其色彩流云漓彩;其品质晶莹剔透、光彩夺目。

  琉璃生产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李亢在《独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开元间,有长安贩夫王二狗者,尝往返淄郡贩丝,微利也。

  一日,孤馆遇盗,财物尽失。二狗叹曰:天不助我。遂悬梁欲自尽。冥冥中见一老者,锦衣玉带,头戴朝冠,身穿红袍,白脸长须,温文尔雅,左手“如意”,右手“元宝”,高祖赐封财帛星君李相公是也。星君曰:“尔当大富贵,岂可轻生!不闻淄州出琉璃乎?”又舍元宝一枚,乃去。二狗遂贩琉璃,成长安首富。又感念星君所赐,易名元宝。

  中国琉璃是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是东方人的精致、细腻、含蓄体现,是思想情感与艺术的融会。琉璃内,或大或小、或浮或沉的气泡,是琉璃生命的特征。这些气泡游走于晶莹剔透的水晶之中,漂浮于柔情似水的颜色带之间。

  是快意洒脱,是情意绵绵,还是浩然气魄,琉璃在诉说,我们在倾听。不过即使是明代很残缺的工艺依然是受到品级的保护,当时的琉璃已经很不通透,所以被称为药玉。《明制》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药玉,四品以上才有配有。

  清代乾隆琉璃料器代表了中国古代玻璃制作最高水平,持续近三千年的中国古代玻璃在清代乾隆时期,发生了里程碑式的飞跃和质的革命性变化,其达到的精美程度和艺术水准与当时创造的瓷器、铜器、玉器的艺术成就并驾齐驱。其集熔铸、雕刻、么研和冷热加工技艺于一身,是袖珍浓缩型艺术瑰宝,甚至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种。

  因此,清代乾隆琉璃料器精品,成为高档次收藏家争相追逐进藏的对象。清代乾隆之后,琉璃料器开始衰落,至今再没超越。

  下图便是小编有幸见到的琉璃原石,呈不规则形,造型轻巧,质佳,表面亚光。色彩绚丽、变幻瑰美,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和想象空间,给人灵感和智慧。

  给人以滋润柔和之感,是没有经过加工雕琢的原料,具有很大的设想、设计和创作空间。可贵之处就在于可塑性高,极具收藏价值!

  知道琉璃的人其实很多,尤其在古代,琉璃作为一种特殊的材质,和杏黄色、龙纹一样,同属王族专用。最早只有真正的王族才能使用琉璃制品,琉璃的制造工艺也为王室工匠所掌控。

  由于琉璃的发现者,也就是范蠡的原因,在先民眼中,人们认为琉璃和水晶一样,具有记忆与传承功能,更重要的是,琉璃可以保佑拥有者“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

  古代中国对琉璃珠的称呼有很多种:缪琳、琅轩、琉琳、玻黎、硝子、罐玉、药玉等,而中国人做玻璃的历史,虽说要晚于西亚地区,却最晚也在西周年间就开始:河南洛阳与陕西宝鸡的西周墓葬里,就出土过玻璃珠与玻璃管。春秋战国年间的各地墓葬里,玻璃制品也更多更丰富,不单有玻璃珠这样的小物件,还以“模压”“缠丝”等技术,制出各种玻璃制品的首饰。

  汉朝的墓葬更出土了玻璃碗与平板玻璃,全是百分百的“中国制造”。

  到战国至两汉时期,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期的铅钡玻璃,其色泽、透明度都近似于玉,所以有人说古人是在仿制玉器,其实是那时候工艺还不成熟,玻璃因为烧制温度低,有大量气泡,且含有钡,因而透明度不高,很像不透明玉。

  这种不透明不可能是古人故意为之,因为清朝时期西方的透明玻璃传到我国就大受人们喜爱。

  在先秦时代就比较发达了,各种器物玲琅满目,有些战国时的玻璃杯制品被考古出土与现在玻璃制品不分伯仲,国家定为不允许出国类特级文物,中国自有的玻璃生产工艺直到隋朝都有存在,只是在隋唐战乱中大批匠人的消失,以及后来被唐宋兴盛起来的更为实用华美的瓷器取代,玻璃制品从此被边缘化,小众化,技艺流失退化了越来越弱,魏征都在书中感叹唐朝中国玻璃的衰落。

  有着同样命运的还有中国漆器的衰落,同样是因为瓷器的兴盛,其技艺与原材料当时中国垄断独有,方便大量制造,造型美观,解释耐用,是外销世界的高精尖奢侈品产品。

  到清康熙年间,朝廷诏令内务府造办处设立一个琉璃(此处指玻璃)工厂,专为宫廷烧制琉璃制品。但当时已有一个烧造釉陶砖瓦的窑场,专门烧造用于建筑的琉璃砖、琉璃瓦,而这个窑场一直就叫“琉璃厂”。

  因此,为了避免名称上的混乱,这个新设的琉璃工厂就被定名为“玻璃厂”,其所出制品则一律以玻璃名之,以与建筑用琉璃相区别。但这种区别也仅限于朝廷,在民间仍然多名并存,难以统一。

  在古代普通人是没有权利用这种东西的,一般“琉璃”这种东西都是应用于宫廷的饰品和皇帝的碗筷等,清朝皇室内有“琉璃厂”。一旦逾矩便要杀头。古代的玻璃之所以没有大量应用于各个方面,主要还是因为制造技术落后,普通玻璃在冬天倒入热水就会炸裂,没有很好的性能。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4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