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时代的梦 第八十六章 面塑(2)

《大时代的梦》第八十六章 面塑(2)

作者:莞简妤 字数:4433 书籍:大时代的梦

  清明节尽管因为寒食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

  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含义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与表达方式。

  农历七月十五日,霍县境内面塑种类最多。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箩筐、顶针、剪子、针线、坐饽饽(是塑造女子坐于莲台上的造型)、狮、虎、狐狸等等造型。

  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传说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心灵手巧。

  婴儿闹满月,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一个圆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细的十二属相的面塑。有的在大“囫囵”里还会有较小的“囫囵”,中间放龙凤或虎头造型的面塑,名曰“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谁来看孩子,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旧社会,由于穷困,给女儿送去几个“羊羔儿”馒头,就算尽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给女儿的“羊羔儿馒头”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馒头造型多样,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

  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活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

  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名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清明节,捏制一种当地人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头。这种面人头,内里包油、盐、小米和芝麻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

  有的还捏制一种“寒燕儿”,捏好蒸熟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这些供奉的民间面塑,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是象征春天的到来。

  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

  然而,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塑。

  忻州一带,在婚娶之日,男女两家都蒸很多大“喜馍”。这些大“喜馍”,要摆在桌子上供人们欣赏、品尝。与此同时,还要蒸大“花糕”,有的地方习惯用十来斤面粉捏一个“花糕”。

  这种花糕,以面作圆底盘,卷条边缘为纹,铺一层红枣,上面再加上一层比第一层略小的带花边的面盘,上面捏上“鱼钻莲”的浮塑,蒸熟后加色点染,供人们欣赏和食用,也可作为礼品馈赠。

  忻州一带的寿诞之期,也常蒸制“喜馍”。“喜馍”多以桃形为主体,上面加上各种寓意吉祥长寿的小装饰物,点染色彩,做为“寿馍”赠送亲友之用。

  办丧事时,当地人还要捏制一种在灵堂前面供奉的“小食儿”面塑。这种面塑捏成各种花果、小动物形象,甚为精巧别致,有的蒸熟后点染,有的晾干后点染。

  在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有一种以胖娃娃为题材的人物面塑。同时,还有一种玲珑小巧,不加点染颜色、白胖素雅的小面人。这种小面人,有着爬、卧、抱花、啃瓜的各种姿态。

  有时,还将置其于染成大红大绿的“大面花”之中。相传,这类面塑是当地群众为上五台山佛教寺院拜佛求子而专门制作的供品。

  忻州民间,还有着塑造生、旦、净、末、丑等戏剧人物的人物面塑,甚至拿到庙会的市场上出售。这种面塑,制作也颇为精巧。

  总之,忻州面塑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成为民间具有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

  绛州,即今日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绛州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花馍,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普通的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花馍的捏制水平便能不断提高。

  由于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造就了大批捏制花馍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

  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议。

  所以,绛州至今捏花馍的名手辈出,成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而名声在外。

  总之,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民众生活,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也好,一种食品文化也好,都有其独特的体系程式。其中的造型意识和方法,原始宗教意识和衍变,人文思想及发展,都有着亟待开发的深刻内涵。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山西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点。这些面塑,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城市家庭妇女之手。尤其是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面塑。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山西春节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

  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面塑——民间俗称“面人”、“面羊”、“花馍”等,流行于整个黄河流域,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都有制作面塑的习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

  时下,走进乡下农户家中,常常会看到几个妇女围在一起忙碌着,手中操持着刀、剪、筷、梳等工具,将已发酵揉匀的面团,经过搓、捏、切、压、剪等工序之后,只只神态各异的“燕子”便出现在面前。

  待上笼蒸熟后,再经过点睛、画羽、着色,但见“飞燕儿”有的轻盈灵巧,有的娇憨稚拙,仿佛真的活了一般。插在由村童从野外采来的沙棘枝条尖刺上的只只“飞燕儿”,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恰似一幅“春燕闹枝头”的画卷。这种既能食用,又可观赏的农家面塑食品,为早春三晋大地带来几多亮丽景致。

  山西面食花样繁多,人们不仅把面食当做一日三餐主食,还精心用面粉塑造出各式各样的“面花”,表达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山西面塑,堪称“可以食用的艺术品”。兴盛于民间流传至今天

  山西面塑兴盛于民间,流传至民间,面塑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它们大多出自家庭妇女之手,山西城乡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制,而且普遍都会捏制多种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尽管水平不一,并不影响食用,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在晋北,雕塑之都大同的刘先生(餐霸面塑)小时候就看着妈妈蒸花馍,到现在依然在研发制作,形成独到的制作手法。

  他对山西面塑情有独中,“过去绝大多数的山西民间面塑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那时候逢年过节或谁家有事都是村民帮忙一起做,婚丧嫁娶、婴儿满月、老人祝寿,都要捏制作为馈赠礼物,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民间活动,在那时造就了大批捏制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江南的镇江以收藏、保存和研究民间文艺着称,有被誉为“中国第一库”的我国首家民间文艺资料库,该市实验初中美术教师曹娴将面塑艺术和国画技法相结合形成独特风格的仿国画面塑,对面塑技艺进行了大胆继承和创新。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简练,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鲜明的民间和地方特色。一团面在手随意搓揉,用小竹签灵巧地刻画,短短几分钟,动物、花草、人物、吉祥物等等各式面塑作品就跃然指尖。

  它们有的龙腾虎跃,有的婷婷玉立、栩栩如生,见者无不为之叫绝,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的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有的作品还参加了国际展览销售。

  这些用面制成的艺术品,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在市面,也不过就是这几年的事,山西人的世代文化积淀和创作者绝无功利的思想以及他们的热情和才思,使它出于俗而脱于俗,形成一种朴素的民间市井文化,不但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如今已成为一种独有的地方民俗。

  从手指头上产生的面塑制品,受历史发展的影响,受北方大气的陶冶,这般有趣,这般有情,逐渐在市场中崭露头角。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机械化生产逐步代替手工业,包括面塑艺术在内的许多民间工艺在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山西面塑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品要想让市场接受,要想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还需在传承的基础上大打“创新”牌,不断发展。

  在2010山西介休第三届清明寒**品展中,各式用蔬菜汁调配捏制成的面塑作品,不但色彩艳丽而且营养丰富。活面制作发展为活面与死面相结合、生面与熟面相结合,还通过原色与染色的多种处理方法,使面塑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剪、割、搓、拼、挤、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压花,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再作适当调整与取舍,展品件件精美绝伦。

  山西历史厚重,面塑艺术在这块丰厚的土壤中有取之不尽的三晋文化题材,太原面食店山西烹饪大师倪子良说,山西面塑在各地区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热爱、从事山西面塑的人群也在逐渐扩大,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几岁的娃娃都用他们的作品,反映着当今山西人的幸福生活。

  山西面食名扬海内外,面食与面塑有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我们也将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旅游推介会、旅游景区展示或手工艺品博览会,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山西面塑艺术,从而扩大影响。名字叫《吹吹打打迎新娘》的一件微缩的面塑作品,欢天喜地走进了上海世博会的展区。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

  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

  山西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它又与各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面塑的形式、用途、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

  在山西南部的新绛县、襄汾县蒸制面塑讲究染色,面塑制品华丽别致。霍州一带,面塑不讲究修饰着彩,有着朴素雅致的特点。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则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与面的本色相间。百镀一下“大时代的梦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4手机版阅读网址:m.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